佛教中所见的共生思想(3)

时间:2013-07-06 19:14:36 来源:论文投稿


  日莲,关于“自己”与“他者”的相依相关性,有以下的叙述。
  十方是依报。众生是正报。例如,依报好比影子一样,正报好比身体一样。没有身体,就没有影子。如同没有正报,也就没有依报。此正报是以依报来造就其身体的。
  此文依据妙乐湛然(711-782年)的“依正不二论”,以“正报”为“众生”,以“依报”为环境世界。在此文中,“正报”为身体,“依报”为影子。就历史创造而言,作为“正报”的人自身的变革应该成为主体,依此主体,作为“依报”的环境发生变革。佛教就是追求通过菩萨道的人类变革,即缘起的智慧与慈悲的行为,来改变环境世界。
  随着“正报”从一个人扩大到家族、部族、民族、国家、人类,在不同的层面指向“依报”的善心的范围也随之扩展开来。这样,“正报”与“依报”都依宇宙生命而生存着,承受大宇宙的恩惠,从而才有可能演奏出和谐、共生的韵律。
  今日,人类需要回答的问题是,作为人类总体的“正报”,能否与作为地球生态系的“依报”,在演奏着和谐共生的韵律的同时,开创新的历史?
  依缘起与慈悲的实践创造历史,作为“共创”的共生,不正是佛教思想在当今的意义所在吗?在历史创造的过程中出现的“共生社会”,才正是佛教徒理想的“佛国土”。
  三、实现共生社会的目标——“立正安国论”的启示
  《法华经》的方便品中说,佛于五浊恶世中出世。
  天台智者大师在《法华文句》卷四下,关于五浊的出现次第有以下的叙述:
  烦恼与见为根本。从此二浊生众生。从众生有连持之命。此四经时,谓为劫浊。
  五浊的中心是人心中的“烦恼浊”和“见浊”。依烦恼和恶见(思想浊),人心变浊。由释尊在《经集》所说的作为“烦恼之矢”的无明、我执,以及“执著于差异”的恶见,人的生命被浊化,形成“众生浊”。人的身体与心一起被烦恼所侵袭,失去和谐,分裂崩溃。其结果就是生命力减弱,身心(生命)持续(继续)的时间缩短。即生命力的衰退带来寿命的缩短,此称做“命浊”。
  “众生”是指从人的个体生命乃至向家族、部族、民族、国家、人类延续下去,以各自的阶段的生命共同体所带来的文化,于烦恼和恶见,分裂、混乱、生命力的衰退面向灭亡。人从个人发现烦恼和恶见,浸透到种种共同体,与自然生物链共同造出人类时代的产物,然后又混沌、分裂的状况为“劫浊”的表现。
  在佛教中,佛出现于充满着混沌、分裂、烦恼的现世中——恶世中救度众生。因此,在《法华经》如来寿量品中,久远的佛、即从宇宙根源的法(d}lanna)出现的佛,经常充满五浊烦恼的娑婆世界,为众生教化说法,救度众生。
  如此一来,我常在此娑婆世界说法教化。
  将此烦恼和苦恼的“娑婆世界”变革为佛所住的清净国土——“寂光土”。
  日莲为实现《法华经》中所开示的“娑婆世界即寂光土”、“此土即佛国土”的理念,不断地与烦恼和苦恼较量,走向救度众生、变革世界的道路。这种行为是继承了释尊以来的、在现实社会中通过“智慧与慈悲”的实践建设“佛国土”的精神。
  日莲生活的日本,正如经文所说的那样,呈现出充满“五浊”的恶世的情景。日莲所著《立正安国论》就从天地异变和民众被疫病、饥饿所苦的景况说起。
  日莲从慈悲心出发,通过经文探讨佛教思想,认为正是无明、烦恼所导致的思想混乱,才是民众不幸的根源,也才使日本国陷入混乱与迷惘。日莲提出警告,如果不尽早克服这种思想的混乱,还可能发生的始料不及的战争。
  经(仁王经)中说,国土乱时,首先鬼神乱。鬼神乱故万民乱。现在,分析此文,详细考察这个事情,百鬼早已乱,万民多死亡。先难已明,国土乱之后灾,难道还有疑问吗?
  鬼神是指思想的混乱,由无明、烦恼导致民众的思想的根本性混浊。由这些混浊,众人的生命内在的“佛性”之尊严性被隐藏,不能显现慈悲、智慧等善心的状况。从烦恼浊、见浊引起众生浊、命浊,这个时代的社会也呈现出劫浊的状态。
  日莲认为三灾的根源是三毒(贪欲、嗔恚、愚痴):
  三毒炽盛的国土,怎能安稳?(中略)饥渴由大贪而起,厄病由愚痴而起,战争由嗔恚而起。
  大贪是指无止境地扩大的贪欲。掠夺他人之物、满足自身欲求的冲动,引起饥渴。愚痴与无明同义。无明是指违反宇宙根源的规律,隐覆人们的“佛性”,是指由对缘起的无知而生的烦恼。依此无明,带来生命根源力的衰退,身心的平衡被破坏,对疾病的抵抗力减弱。这样,就招致传染病等疾病的大流行。还有,嗔恚是指生命内在的攻击性。对他人的憎恶,发展为攻击性,引起纷争、战争。烦恼浊、见浊为三灾的基础。
  在此,日莲认为,要改变“三灾”肆虐的时代状况、根本扭转五浊恶世,就要破除无明和烦恼,宣扬正法。只有正法才能把佛的大生命即与人生命内在的尊贵的“佛性”——宇宙根源的法一体化的生命显现出来。日莲认为,这种正法,就出现在宣说宇宙根源之法的《法华经》中。
  国际创价学会池田会长,曾对“立正安国”的原理做了如下的解说:
  相信《法华经》所说的根本善,确立个人的“内心和平”是“立正”之根本。然后,确立符合根本善的社会,为实现“社会的和平”而努力。
  但在这里,并不需要全社会都统一在法华经的信仰中。重要的是,如何在全社会弘扬“万人皆佛”这一《法华经》的大哲学。
  社会层面的“立正”,即确立“人间尊严”的哲学,“生命尊严”的理念支撑着社会这一原理。
  如同在此所叙述的那样,所谓“立正”就是个人确立打破无明、烦恼的人生,是指“内心和平”的层面。进而,建设一个贯彻由《法华经》的精神导出的“人间尊严”的哲学、以“生命尊严”理念为行动原理的社会,就是“安国”。
  “立正安国”之国是指民众充分享受幸福的社会,是以“民”为根本。因而,这样的社会不局限于一个国家的范围。“立正安国”之”国”意指从民族和国家乃至地球人类所有范围皆悉包括的人类社会。进一步讲,这个地球人类社会是指与自然生态系的一体。“安国”是指“佛国土”,同时也是“宝土”。
  那么贯彻了“人间尊严”、“生命尊严”理念的社会共同体,具体是指怎样的社会呢?其中的形态之一就是理想的共生社会。换言之,即在一切层面的共同体中,都可以看到第三章中所详述的、“共生社会”的五个特征。
  “人间尊严”是指,一切人都像常不轻菩萨所实践的那样,相互平等、互相尊敬。“生命尊严”是指一切人有与宇宙根源的法一体的内在的“佛性”。此“佛性”不限于人,一切众生无不具有。一切生命都具有与宇宙根源的法为一体的“佛性”,依“佛性”而生,故皆有“尊严”。
  这样的理念,通过“缘起的智慧”与“慈悲的实践”而实现时,就表现出“共生社会”的五个特征,简而言之,1.对基于各生命的相依相关的“平等性”之自觉;2.众生多样性、个性的相互“尊敬”;3.对宇宙生命所带来恩惠的感谢和报恩;4.非暴力、慈悲的实践;5.在贯彻了“缘起的智慧”与“慈悲的实践”的社会,每个人都努力自我实现、自我完成,即成就“大我”。然而,个人只靠“自己”,是不能实现“自我”完成之道的。“自己”(正报),必须经常与“他人”(依报),相互扶持,互相帮助,共同变革整个社会。
  如果你祈愿一身的平安,那就要首先祈愿回家的静稳、世界的和平。
  个人的“自我”完成是与社会的创造性变革为一体的。即“个”与“全”是“共创”的关系。自己变革与全社会创造性变革同时进行。换言之,为了实现“自我变革”,就要担负起参与“社会变革”的使命。
  “立正安国”论所表述的“佛国土”、“寂光土”,不就是指充满“共创”、“共生”的活力的共生社会吗。“佛国土”是指,通过“个”与一切共同体层面“共同体”的共生,洋溢着宇宙根源的生命,依靠智慧与慈悲而创造出的充满活力的社会。
  创价学会、国际创价学会(SGI)的奋斗目标,就是继承从释尊到日莲的建设“佛国土”的精神,在21世纪的今天,在全世界实现这一伟大理想。


更多宗教论文详细信息: 佛教中所见的共生思想(3) 论文代写
http://m.400qikan.com/lw-3223 论文代发

相关专题:文体用品与科技官网 什么是同课异构

相关论文
相关学术期刊
《癌症康复》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数控机床市场》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法制博览》 《中国劳动经济学》 《新法规月刊》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中国科技论坛》 《内蒙古煤炭经济》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