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在乡村建设介入

时间:2017-01-21 13:18:23 来源:论文投稿

一、我国乡村建设反思

将公共艺术引入乡村公共环境改造能够提升公共环境人文方面的品质,成为乡村空间发展的一个基点,能直接促进我国乡村生活环境的建设,与此同时,公共环境的塑造将对周边街巷、住宅产生辐射,形成建设理念、施工技术上的示范,整体提升乡村人居环境的品质。另外,乡村环境与公共艺术之间的相互对接和一般的公共行为艺术不同,更加不是传统的艺术形式,它们能凭借现代的公共艺术具有的传播功能达到加强村落文化和信息与外界环境的互动,同时还能增强地区开放性、乡村社区的凝聚力和认同感,使得乡村自治能力得到提高形成自组织的发展[1]。除此之外,当地居民协同参与才能完成制作大型户外的公共艺术建设。通过这一参与过程培训当地居民的相关协作能力,有效提升农村社区的自治发展能力。引入农村发展的公共艺术主要是以改造乡村公共的空间环境和建设农村的视觉文化为核心,提供一个“基核”和契机来发展农村的人居环境,但它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当前在这样的经济和土地制度下,要想整体提升农村的人居环境,农村各家各户在建设自家居住环境的时候必须尊重农村的环境、邻里和传统,农村社会的自组织的程度和水平要有一个整体的提升,而且这将是一个长期演化和发展的过程。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引入公共艺术,是非常科学和环保的,并将组成现代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部分。与当地发展的条件相结合创造新的艺术形式能促进农村自组织的发展并改变已有的演化路径;设计一个与新公共艺术相适应的、长期和稳定的制度,能保障乡村社区和居住环境的演化进程;正确认识与运用乡村自组织原理,引入合理公共艺术,对推动我国乡村发展大有裨益。

二、公共艺术介入乡村建设中起到的作用

自从2000年以来,许多的年轻艺术家将他们具有特色的艺术作品引入到第三世界贫民区及已衰落的欧洲老村庄。这些当代的艺术品与博物馆中收藏的艺术品有很多的区别,它们结合了摄影、绘画和大地艺术并处于行为艺术与新媒介的中间,通过运用现代媒体中蕴含的力量充分挖掘农村社区中存在的价值,同时提升居民自我意识。相比较于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全面的改造,引入当代优秀的艺术作品改造自建的社区,能让村庄更加的开放,加强与外界环境的信息交换;村庄平衡和均质状态的打破增加了地区内部发展的不平衡,使得村庄的发展更加具有活力;同时能让当地村民更加认同自建社区并提高他们的自组织能力,促进乡村可持续的发展。一是增强村庄开放,增加信息交换。引入村庄自建系统的公共艺术是比传统的艺术更具有张力的表现形式,通过加强与乡村空间环境的互动而形成。同时这种形式的艺术传播性更强,能很好的加强与外界之间信息和文化等的交流,扩大影响,吸引社会大众关注该地区的发展,使得信息和资金等流通更加快速,提高地区的发展潜力。二是破坏乡村均衡、均质的状态。当前乡村发展由于受到经济发展、外来文化侵入和缺失的传统文化等的影响表现出均质化的现象,乡村已经不再具备特色的社会文化。而这种创新性的当代公共艺术参与到乡村公共建设能打破这种均质化的农村发展倾向,保持农村人居内部环境的非均衡性,使村庄保持动态、可持续和具有特色的发展空间。总之,在村庄空间建设中介入公共空间艺术能创造出一种“无中生有”的村庄文化特征,增加新的空间基点,发展地区文化[2]。三是增加居民对地方的认同感和乡村自治能力。当代农村的乡土意识受到土地制度的改革、生产技术进步、经济和信息技术发展、婚姻家庭的变革、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转型的国家基层治理方法等的影响变得越来越淡薄,而农村社区逐渐消失的传统意识现象也不利于农村自组织的治理。另外传统农村在自建时所重视的血缘和地缘等关系也正在发生改变,因此我们急需寻求新组织形式来建设和演化乡村的人居环境。在乡村建设过程中适当的引入公共艺术,对提高地区的认同感和社区的凝聚力以及居民自治能力有非常大的作用,能有效的推进农村人居环境自组织的发展。特别是那些体现、尊重并关注当地人民平常生活的艺术作品,能极大的引起当地居民的自豪感。四是当代乡村建设中引入公共艺术形式,不但能促使乡村不均衡发展状态的形成,同时有效改善乡村公共环境,提高农村居民的乡土观念和社区意识;另外还能让乡村环境更加的开放,打破均衡状态,改变村庄周边已有的环境关系,促使农村的人居环境向新的演化路径发展;再者,在乡村建设中实施公共艺术需求村民的大力参与,并且农户通过培训能掌握新的技能获得非农业的收入。公共艺术这种外部的干扰因素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对乡村公共环境的影响是直接作用,而对农村居民建设自住房的影响是间接性的,并且能全面的影响村庄整个人居环境的演化。

三、未来乡村公共艺术建设的发展思路

作为城市精神和文化的标志,公共艺术能让人们对自己的生产环境产生思考和感受。它通过将活力注入公共空间的建设引起人们的关注讨论和欣赏,从而提升人们整体的生活文化质量。因此如果在乡村中也引入公共艺术,就能构建一条通向精神文明的路。一是重视功能性的建设,即在农村中增加基础设施的投资,如增添公共和运动的设施等,完善其基础设施建设;二是重视文明建设,发挥公共艺术在文化教育方面的重要意义,提高乡村农户的精神财富。总之,相信通过公共艺术的介入行为,农村在某一天能变得文明和智慧[3]。在当今时代,我们尤其要重视乡村发展的可持续,而在运用公共艺术的乡村发展中的“可持续性”可以从两个层面上理解:物质上的即“物象”和精神上的即“意境”,其中可持续的“物象”在农村公共艺术中主要通过保护和再利用乡村资源得以实现。在设计农村的公共艺术品时应该重点考虑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节省人力、财力和物力,注重艺术设计的因地制宜,而不是一味的讲究“鸿篇巨制”。在制造艺术品选材方面尽量选择本土化的、可以重复利用和再生的物材,而不是那些珍贵的不可再生的或者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的材料。在乡村建设过程中对于那些拆除的建筑材料如果通过加工处理还可运用的话,就应该加以利用,实现对资源的节约利用并能保留历史的印记。公共艺术不是一个固定的艺术品,它是一种动态的、介入的、制造和合作的过程,是恢复手艺的一种表现。可以把艺术品当成是集体完成的,因为艺术家设计艺术品是为了满足所有大众的审美要求,大家都参与了艺术品的创造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参与者可以相互的沟通和交流想法,产生非常多的乐趣。比如说开展城郊农业项目时,通过乡村和城市之间的沟通互动,不仅可以保证食品的安全,还能让城里人体会到劳动的乐趣。当然,公共艺术不只是由人组成的空间,在一个生态农场中,蚯蚓、青蛙和萤火虫等等在没有化肥农药的情况下会与大自然共同作用形成共生的空间。

作者:汪海燕 单位:皖西学院 艺术学院


更多市场营销论文详细信息: 公共艺术在乡村建设介入 论文代写
http://m.400qikan.com/lw-100979 论文代发

相关专题:电信网技术杂志 防灾科技学院

相关论文
相关学术期刊
《津图学刊》 《当代作家评论》 《中国经济和信息化》 《上海商学院学报》 《价格月刊》 《企业管理》 《中华血液学杂志》 《水利天地》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税务研究》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