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实验教学改革措施
1.1优化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创新能力1.1.1借助多媒体手段,有效利用课堂时间独立设课的实验课程教学,对教师系统讲解的时间是有限制的,一般要求在20min以内。借助多媒体教学,教师可以采用图形、动画,视频等多种手段,在有限的时间内简明扼要阐明实验的原理和过程;运用多媒体课件,将难以理解的实验技术和复杂的操作过程变得形象化,具体化,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同时,借助多媒体,在实验过程中一些等待的间隙,可以学习生物技术领域的最新动态,使课程紧跟时代步伐,更具有前沿性。1.1.2以学生为主体,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虽然我们尽可能保证了实验教学时间的连续性,但是课堂时间还是有限的,还需要与学生进行课前准备、课后讨论,保证解决实验问题的连贯性,也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性思维。具体做法是: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在每次课程结束之前,教师都会针对课堂中出现的问题或者下次课的实验内容,提出2~3个问题,由各实验小组在课后利用网络等学习工具查找资料,充分交流探讨并努力解决问题。另外,每个实验小组将轮流负责参与实验所需溶液的配制、器械和设备的准备工作,这样,能保证学生参与完整的实验流程,融入实验教学情境,激发学习的动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也为今后进行创新型实验奠定了基础。1.3.3师生互动交流,激发学生科研热情学院一直鼓励教师将自主科研成果引入教学,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积极参与实验室活动。使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以及综合素质都有了很大提高[6]。本课程的授课教师自身也参与一线的科研工作,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而本课程的学生已是大学三年级,他们中有不少人从大一开始即陆续进入实验室,在不同的课题组学习,部分学生还参加“创新实验”项目或“挑战杯”科技竞赛。为配合本课程的创新型实验模块的学习,在课程中我们穿插了师生互动的交流环节,在实验的间隙,老师介绍自己的研究成果,以及相关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引导学生就自己正在参与或关注的科研问题展开课堂学习和讨论。通过这种科研情境的建立,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热情,从而使课程的教学不再拘泥于实验内容。1.1.4与重点实验室接轨,促进创新能力的培养本课程创新性实验的完成,在选题、方案设计、实施平台都与重点实验室密不可分。长期以来,学院依托广西亚热带生物资源保护利用重点实验室、微生物及植物遗传工程实验室、广西分子生物学工程重点实验室的实验资源[7-8],为本课程创新性实验的实施,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提供了实验资源和师资保障。实力雄厚的技术支撑,使学生发挥创新性思维,培养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实施的平台,而不再仅限于纸上谈兵。1.2完善考核方式,客观评价学生综合素质完善的考核方式是通过科学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来衡量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9],根据实验教学的内容和组织方式,本课程的总评成绩具体分为三部分:(1)实验报告,占30。主要考核实验报告撰写格式、实验结果及分析;(2)基本技能考核,占30。包括典型实验过程的操作以及常见问题分析解答;(3)课程论文成绩,占30。主要创新性实验的设计方案的可行性以及实际实施情况;(4)平时学习成绩,占10。考查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课堂出勤率。考核机制充分考虑了全面、客观、公正的原则,在传统考核的基础上,也体现学生自主学习、搜索文献、英文阅读、实验方案设计等方面的能力,有助于拓宽学生知识面,激发学习积极性。
2教学效果评价
2.1循序渐进,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生物技术综合实验》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得到了学生应有的重视。在教学中,循序渐进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的多层次实验教学模式,逐步实现学生由“被动参与—主动参与—成为学习主体”过程的转变。通过课程学习,学生掌握了基本实验技能、锻炼了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培养了创新能力。学生普遍反映,通过这样完整的一门实验课程学习,对今后学习和毕业论文也有促进作用。2.2培养学生科研素养,实现课程学习向科学研究的过渡在合理的实验内容设置和实验进程编排下,学生系统掌握了生物技术知识,初步培养了科研素质和团队合作精神;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了教师的科研队伍、参加创新计划、挑战杯等各种科技竞赛等,实现从实验课堂到融入科学研究的跨越。2.3优化实验资源配置,提高实验资源利用空间为教学工作服务的实验室整合改建为具有综合性功能的综合实验室,使其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通过这个平台,实验课程在改革中既实现了各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又优化了实验室资源配置,为我院教师和学生的科研工作提供了基本条件。同时,随着相对独立的教学实验中心的不断完善,有助于本课程在现有实验内容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增加随时代发展而更新的前沿性实验内容。
3展望
本实验课程以独立设课的方式,通过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创新性实验三个层次的有效衔接,建立了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实现了理论知识与实验教学、实验教学与科学研究的有机结合。高校的教学改革必须与社会的需求相适应,生物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也要在不断积累经验的基础上,继续从以下3个方面深入探索:3.1丰富验证性实验内容随着新技术新方法的出现,在改善现有实验方案的同时,适当增加真核生物乃至未培养微生物的基因操作;增加RNA提取、RT-PCR等实验技能学习。3.2提高综合实验的深度后基因组时代不断发展起来的基因功能研究技术、蛋白质组学技术等,也是生物技术实验课程深入改革考虑的范畴。在现有原核表达系统上,增加蛋白质纯化与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blot)等较为复杂的实验;并且,根据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的需要,增加对双向电泳、蛋白质相互作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等实验的理论和技术指导。3.3优化创新实验平台为适应新技术发展带来实验课程的变更,适时更新、添加实验设备,完善实验室的综合研究功能。确保学生在这个平台能顺利完成基本的课题研究任务,并更好地与学院其他实验平台有效衔接。提供学生开展独立科研、提高团结协作和创新能力的平台。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横向拓宽课程的实验内容,丰富学生的实验技能;纵向提升实验内容的深度,紧跟学科发展的前沿;以及优化创新实验平台,深化科研素质的培养。在未来课程建设中紧跟学科发展的步伐,适应社会对高素质综合性人才的需求,才能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作者:卢春花 陆坚 姜伟 卢洁 何勇强 单位:广西大学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相关专题:创新5.1声卡驱动win7 归真堂取熊胆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