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危重症患者的心理护理分析

时间:2017-01-21 19:23:38 来源:论文投稿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研究组中,男22例,女18例,病人年龄从20~40岁不等,平均年龄(29.3±3.5)岁,其中有17例病人为创伤休克急救治疗,有8例为骨盆骨折,有13例病人为四肢开放性骨折,其他急危重症病例有2例;对比组中,男21例,女19例,病人年龄从21~41岁不等,平均年龄(29.8±3.7)岁,其中有15例病人为创伤休克急救治疗,有9例为骨盆骨折,有11例病人为四肢开放性骨折,其他急危重症病例有5例.两组病人在年龄、性别及病程病症等方面都不存在显著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治疗方法

给予两组病人相同的常规护理服务。研究组病人在此基础上,给予相应的心理护理服务,其主要内容及方法如下:一是健康宣教护理。告知病人及其家属关于该病及其治疗的相关知识及治疗的基本流程,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及其有关注意事项等;二是心理辅导。护理人员要加强与病人的沟通交流,态度要亲切热情,语言要和蔼,护理动作要轻柔,了解病人实际情况,结合病人的特点,给予病人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以缓解其心理压力;三是病人家属护理。护理人员要强化对病人家属的护理,告知病人的疾病及其治疗的相关情况,指导其一些护理技巧,护理人员要争取病人家属的理解和支持,两者共同努力,加快病人的恢复,提升病人的治疗及护理效果[1]。

2.结果

研究组病人给予相应的心理护理服务后,病人对护理效果满意度情况如下:有33例(82.5%)病人非常满意,有7例(17.5%)病人满意,没有病人不满意,其护理满意度高达100%;对比组病人采取常规方式的护理服务后,病人对护理效果满意度情况如下:有27例(67.5%)病人非常满意,有8例(20.0%)病人满意,有5例(12.5%)病人不满意,其护理满意度达到87.5%。研究组病人在护理满意度方面要明显高于对比组病人,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及投入也越来也大,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人们对医疗服务质量的需求也在急剧的提升,不仅对医疗技术提出更高的要求,对护理服务质量也提出了更多的期望[2]。尤其在急危重症患者的护理中,由于该科室的独特性,护理人员不仅要具备高质量的护理专业技能,还必须掌握一定的医疗法律知识,这就对护理人员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由于该科室病人病情普遍较为严重,因此其容易形成焦虑、抑郁及恐惧等不良情绪,因此护理人员要结合病人的实际情况,给予其相应的护理服务,对于缓解其心理压力,提升其治疗及护理效果,有着积极作用[3]。本研究从健康宣教护理、心理辅导护理及病人家属护理等方面着手,对病人实施综合心理护理服务,取得了良好的护理效果,病人满意度得到极大提升,身心健康状况也得到了很好改善[4]。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病人给予相应的心理护理服务后,其护理满意度高达100%,对比组病人采取常规方式的护理服务后,其护理满意度达到87.5%。研究组病人在护理满意度方面要明显高于对比组病人。因此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服务,在急危重症病人的临床护理中,有着积极的推广价值[5]。

作者:彭志敏 单位: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更多行业经济论文详细信息: 急危重症患者的心理护理分析 论文代写
http://m.400qikan.com/lw-102198 论文代发

相关专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健康之路治疗糖尿病

相关论文
相关学术期刊
《老龄科学研究》 《党史博览》 《武汉大学学报》 《数位时尚.新视觉艺术》 《科技档案》 《电光与控制》 《工业炉》 《系统仿真学报》 《图书馆》 《水产科技情报》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