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肌皮下血肿的先天性白血病研究

时间:2017-01-21 21:06:33 来源:论文投稿

一、一般资料

新生儿胎龄40+1周,于2013年6月出生,阿普加评分法10分。该评分法是以出生后1min内的心率、呼吸、肌张力、喉反射及皮肤颜色5项体征为依据,每项为0~2分,满分为10分。8~10分属正常新生儿[2]。出生2h,护理人员为其在右上臂三角肌注射乙肝疫苗时,新生儿因疼痛哭闹,注完药液拔除针头按压片刻后注射部位出血,继续按压2~3min,解下棉签仍出血,随即出现大约2.5~3cm皮下血肿,新生儿哭闹不止,继续按压注射部位大约8~10min出血停止。新生儿呼吸平稳,面部及全身皮肤无青紫。翌日,儿科医生为其做保健查体时,发现全身皮肤有丘疹样出血点,呈紫色,以躯干部为显著,随即转儿科治疗。随访,入儿科诊断为先天性白血病。经治疗病情稳定后出院。

二、讨论

先天性白血病的临床表现:出生时即有白血病的浸润体征,但这种体征常被忽视。如肝脾肿大,皮膨胀浸润性结节,其结节大小不一,数目多少不等。而淋巴结肿大不明显,病情发展快,短时间内出现全身出血而衰竭死亡。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更少见报道,起病急,皮肤损害最为突出,甚至可为首发症状,多为结节性皮肤浸润,结节表面皮肤常呈蓝色、红色、紫色、褐色,结节质地较硬,直径约1~3cm,从数个到数十个不等,还可呈肿块样、丘疹样表现,多见于头部、面部、耳、鼻及躯干部[3],此例新生儿翌日皮肤有丘疹样表现,符合单核细胞性白血病。临床上应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相鉴别,ITP是儿童最常见的出血性疾病,血小板下降程度往往较重,该病多数有前驱感染史或免疫接种史,其发病有免疫机制参与,患儿多见皮肤出血(瘀点、紫癜和青肿),且程度较轻,黏膜出血(鼻、牙龈、口腔出血等)少见[4]。两者区别:ITP出血轻,皮肤表现无结节及丘疹样表现。白血病出血严重,易发生脏器及脑出血。脑出血患儿可表现为精神委靡、哭声尖叫或呻吟、喷射性呕吐、颈硬、惊厥、严重时出现两侧瞳孔不等大等颅内压增高症状。新生儿无法测量血压,所以一旦有内出血表现,只能通过肉眼观察皮肤是否苍白或青紫,哭声是否有力判断,严重时出现休克则表现为精神委靡、皮肤湿冷等表现,临床中应予以鉴别。

三、结果

此例患儿在预防接种时,三角肌皮肤黏膜受尖锐针头刺激是其诱因,出现皮下血肿,证明胎儿时就患有白血病,只是生后短时间没有明显表现而已。该例患儿没有引起护理人员的高度警惕,自认为血肿是患儿哭闹和挣扎造成血管压力增大所致,没意识到此表现有可能是血小板减少等出血性疾病,更没意识到存在白血病的可能,故没有通知医生。因而翌日查房和护理忽视了患儿的全面检查,造成儿科医生查体时发现皮肤出现出血点,才转儿科治疗,确诊为白血病。说明护理人员在白血病方面的知识薄弱,观察病情不到位,幸好没有出现脑出血及内脏出血而死亡。产科护理不仅要具备专科的理论知识,还要具备丰富的儿科知识。此文给同行们警示,新生儿的发病急,同一种病的表现往往与成年人不同,有时没有发病过程直接出现结果,个别以间接症状为表现,本文就是一例深刻的教训和体会,供读者借鉴。

作者:宋爱玲 孙玉红 单位:山东省威海市文登中心医院


更多财政金融论文详细信息: 三角肌皮下血肿的先天性白血病研究 论文代写
http://m.400qikan.com/lw-102545 论文代发

相关专题:护理学 机械设计与研究

相关论文
相关学术期刊
《广西电力》 《现代制造工程》 《经济界》 《健康天地》 《钢铁钒钛》 《财政与发展》 《数学教学研究》 《英语教师》 《翠苑》 《基建优化》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