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分析(7篇)

时间:2017-01-21 21:26:05 来源:论文投稿

第一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实践教学

摘要:针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称“基础”课)实践教学的现状,论述“基础”课实践教学应将感受型实践教学、体验型实践教学和践行型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同时要有制度与经费的保障,建立多元化、立体化的考评机制等。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考评机制

作为德育的主渠道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基础”课是一门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加强自我修养、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方式、成长为党和人民需要的有用之才的课程。这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都很强的课程,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既要注重课堂理论教学,又要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在引导学生学好书本知识的同时,联系实际,身体力行,把理论知识通过实践内化为行为的标准,提高思想道德素养和法律素养。而“基础”课实践教学最大的问题就是学生的参与程度不够,无法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不断的探索与改进中,总结出一种将感受型实践教学、体验型实践教学和践行型实践教学结合起来的教学模式,取得了较明显的教学效果。

一、“基础”课实践教学的现状

目前各高校有部分教师在探索如何进行“基础”课实践教学,其中不乏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但是,“基础”课实践教学环节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直接影响到了“基础”课的实效性。

(一)实践教学内容没有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目前除一部分实践教学活动外,大部分实践教学活动如旁听法院庭审、外出参观,由于经费有限,往往派部分代表参加,这样导致很多学生对实践教学活动漠不关心,更不用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实践教学内容陈旧

“基础”课的实践教学类型无外乎模拟法庭、旁听法庭庭审、社会调查、做校园文明环境的践行者、以及外出参观等,形式陈旧,真正能深入学生内心、引起学生共鸣的形式较少。

(三)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体系缺乏科学性

实践教学常常以调查报告、心得体会、活动总结的内容与字数作为标准来评定学生实践教学的成绩,忽视了过程评价,导致有些学生弄虚作假,这样的考核体系,缺乏可操作性,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

(四)实践教学课时分配缺乏规范性

“基础”课的实践教学的课时分配,没有科学、明确的指导标准。实践教学的课时由每个学校自行决定,有的学校实践教学的课时占理论课的一半,有的学校实践教学的课时很少。同时有的学校实践教学的课时进入了课表;有的学校实践教学的课时没有进课表,不能保证实践教学开展的效果。

(五)“基础”课师资方面的问题

一方面,由于教师数量相对不足,教师教学任务普遍繁重,以至于很少有教师去研究如何开展形式多样而又有实际效果的实践教学;另一方面,高学历、高水平的教师严重不够,部分教师对实践教学抱着拿教分的态度,思想上不重视,部分教师对实践教学的指导缺少经验。

二、“基础”课实践教学的形式探索

由于“基础”课教学内容与生活和现实息息相关,因此设计和开展“基础”课实践教学的最有效途径,就是把大学生的现实生活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起来。根据实际情况和教师的特长,可以采用感受型、体验型、践行型实践教学模式,尽可能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使实践教学变成学生喜欢和终身受益的项目。

(一)感受型实践教学

感受型实践性教学是让学生在与社会接触中获得感受,主要的活动形式为参观访问。参观访问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如在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时,组织学生参观本地的历史纪念馆,引导大学生学习革命先辈的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有助于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在进行弘扬中国精神教育时,通过开展“重走长征路”的活动,培养大学生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了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组织学生到法院旁听危害国家安全案件的庭审,帮助学生认清当前国家安全面临的威胁和挑战,明确自己肩负的责任。组织这种类型的实践教学,首先要认真规划,明确活动的主旨和注意事项。活动结束后,要及时交流总结,撰写观后感和心得体会。

(二)体验型实践教学

体验型实践教学是让学生在参与生活中获得直接经验,以培养能力为导向,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结合“基础”课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开展以社会调查、模拟法庭、参观“芷江受降纪念坊”等爱国主义教育资源的实践教育。通过对体验实践的感悟,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法律素养。如计算大学四年的学习成本,引导学生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时刻不忘父母的培养和国家的期望,发奋学习。同时让大学生走出书本,走出课堂,到实践中去学习,在实践中受教育。如拍摄“感动人心”微视频,以展示生活中向善、向上的一面,弘扬真、善、美,激发学生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热情。拍摄“发人深省”微视频,主要展示生活中不文明、不雅观的一面,以批评脏、乱、差为主,警示人们主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此外,针对学生思想、道德、法律方面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组织学生开展专题调研活动。如结合有关章节的教学内容,安排学生参加“大学生诚信状况”“校园文明状况”“大学生法律意识”“大学生择业观”“道德素质”等问题的问卷调查,调研活动要引导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增强社会责任感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践行型实践教学

践行型实践教学主要是指大学生走出课堂,走入社会,积极参与志愿者服务等社会公益活动,以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把道德法律知识内化为道德法律行为。这是目前“基础”课实践教学最应该提倡的教学方式。因为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提高,是知、情、意、行相结合过程。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的教学,只有通过个人的自身实践,才能内化为德性、外化为自觉的行动。践行型实践教学主要是引导大学生不要做“思想的巨人、行动的侏儒”,必须立足现在,着眼长远,在学好理论知识的同时,做到“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如开展“信守诺言”活动,要求每个同学根据自己的努力方向或针对自己的缺点,在全班做出1~2项公开承诺,并要求承诺有一定难度。通过活动,引导大学生从信守诺言做起,培养诚实守信的优良品质,使大学生明白诚实守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三、增强“基础”课实践教学质量的措施

实践教学有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和法律素养。因此,“基础”课教师必须认真实研究践教学,设计合理高效的实践教学模式,以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笔者认为,增强“基础”课实践教学质量的措施包括以下两方面。

(一)要有制度与经费的保障

开展“基础”课实践教学的关键是领导重视和人们观念的改变。目前“基础”课实践教学表面上很热闹,每个学校都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实际上却很寂寞,效果非常一般,究其原因,领导不够重视。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建立由主管教学的副校长负责,学校各部门分工合作的管理机制。“基础”课实践教学首先得制定统一的教学大纲,每个学期初承担该门课程的所有老师共同讨论,确定实践教学的内容、要求;其次,实践教学的成绩应该进入学生的成绩系统,以便学生查询,引起学生的重视,而不是做完就万事大吉,做与不做没有本质的区别。为了保证“基础”课实践教学活动能顺利进行,必须有实践教学的专项经费,做到专款专用,不允许截留和挪做他用,以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同时学校还要创造条件多给“基础”课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接触社会的机会,将教师参加和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教师社会实践的内容,给予一定的报酬,并在职称评定上予以倾斜。

(二)建立科学的考评机制

评价体系是否科学,直接关系到实践教学能否顺利开展以及实践教学的效果,因此建立科学、系统、操作性强调评价体系,是“基础”课实践教学的重中之重。1.实践教学考核评价应遵循的原则为了扭转教师和学生重理论知识教学、轻实践教学的观念,使“基础”课实践教学达到预期效果,有必要对“基础”课实践教学进行考核。实践教学应坚持以下四个原则:一是公平公正的原则,严格按照学生提交的实践教学材料评定实践教学的成绩,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不允许出现双重标准;二是重过程性原则,提高实践教学材料中所反映的过程材料的分数,绝对不允许抄袭,否则做零分处理;三是教学相长原则,实践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对“基础”课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书本知识,做到理论与实践统一,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四是实效性原则,为了避免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把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表现与学生的平时成绩挂钩,以增强学生的积极性,达到实践教学应达到的效果。2.建立多元化、立体化的考核评价机制因为大学不同于中学,任课老师同学生互动联系不够密切,因此应该建立以任课教师为主,以班主任、辅导员、班干部为辅,各系党支部审核的“三位一体”的多元化、立体化的“基础”课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同时实践教学评价标准应该量化,如拍摄微视频,微视频作品50%、撰写微评论30%、作品展示20%,既能体现“基础”课实践教学注重过程和结果相统一,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同时实现实践教学的教学目的———帮助大学生如何做一个大写的、堂堂正正的、认认真真的人。

作者:肖淑玲 单位:怀化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第二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方式

摘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要树立以人为本、重视人文教育、要为生活服务的教学理念,并且采用对话式和启发式教学手段,促进学生参与教学。要重视实践教学,通过阅读实践、影视实践和专业实践等形式,提高学生各方面能力,从而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促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建设。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理论教学;实践教学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高校新生的必修课程之一,课程设置对高校新生今后大学生活具有重要意义。课程以哲学、伦理学、心理学、教育学、法理学等相关知识为依托,为正处于求知欲旺盛、人格塑造关键期的大学生提供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引导,对高校教师提出高要求,教师不但要讲解清楚基本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给予学生有效的学习及生活上的指导。教师不但要改进理论教学方法,而且要改进实践教学方法,集理论性与实践性于一体的教学才能提高教学实效。

一、树立新的教学理念

新的教学理念的树立,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首要任务。因为不同教学理念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方法,而不同教学方法则会达到不同的教学效果。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育人,也就是让人成为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成为自己愿意成为的那个人,而不仅仅是为了获取书本的教条知识。书本知识传授的最终目的是开阔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从而发现自我、成就自我。传统教学方式过多重视课本理论知识传授,相对地忽略这种理论知识到底对学生有多大的实用价值,对学生的心灵到底产生多少震撼。所以,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中心和主体。教学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都是为学生服务,要从学生的心理、需要、人生发展出发,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选择能力和判断能力。

(二)重视人文教育的教学理念

传统道德教育中,道德通常理解为为他人或社会着想,为他人或社会付出,而从根本上忽视个人与自我的关系问题。只有先解决自身问题,学生将来才能获得自身的幸福,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和他人,成为高道德的人。而学生正确地处理好自身的关系,包括心理问题、与他人的交往关系、继续学习的能力等,对学生一生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学生只有良好地自我发展,将来才能对社会、对国家作出贡献。

(三)理论要为生活服务的教学理念

拥有良好的生活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理论知识的讲授,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生活。杜威就提出“教育即生活”的教育观。他反对在教室里让学生单纯地背诵书本上的道德理论,主张“间接的道德教育”,将道德教育寓于学校生活与各类学科的教学过程及日常学习生活实践过程之中[1]。如果过多实施灌输教育,让课本理论与生活脱节,则“失去了生活本身的丰富性,充满着单调、乏味的枯燥;失去了对生命的全面关照和对人文精神的感悟,使知识成为外在于生命的累赘”[2]。

二、努力推进参与式教学

“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知识,而是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价值感唤醒,直到精神生活之根”[3]。要想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这种价值追求,就离不开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深层参与。只有当学生在学习中发挥主体参与的作用,才能唤醒他们的生命价值感,才能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而这种深层参与仅靠听课和做作业是完全不够的。

(一)对话式教学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让学生参与进来的最好方法是在课堂上实行对话讨论方式。针对某个话题,如“爱国主义”、“爱情与婚姻”等,教师可以用案例、社会热点问题等展开讨论教学。通过讨论、辩论等达到让学生更深入思考的目的。其中“对话”是参与式教学的主要表达方式。教学中的“对话”应该是一种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交融,思想与思想的碰撞。而且“对话”中的师生是一种“我-你”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师生平等相待、相互尊重,真正做到心灵沟通[4]。

(二)启发式教学

要实施启发式教学,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境,即创设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又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在这种情境中,学生通过思考,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在启发式教学中,案例教学可以很好地创设学习情境。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启发下进行分析思考,教师要鼓励学生讲出自己的见解,鼓励学生思考,只有在思考的过程中,学生才会形成独立的判断力。在启发式教学中,教师要进行总结评价,通过补充说明,提高学生的认识。

三、实践教学方法的改进

作为理论课堂的补充,实践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指出:“要加强实践教学。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5]“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效果。”[5]只有不断探索多样的实践形式,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能力。

(一)阅读实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涉及与大学生密切相关的方方面面的问题,既涉及人生观、价值观问题,又涉及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的大问题,更涉及理想与现实、竞争与合作、恋爱与交友及人际交往、自我心理调适等人生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除了课堂上老师的答疑解惑和沟通交流以外,更需要自身有能力解决这一问题。学生的阅读内容应该是比较多元的,除了与自己所学的专业相关书籍之外,学生应该涉猎包括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在内的名家名篇。教师可以适当开列一些阅读书目,让学生有选择地阅读其中一些书籍。阅读书目既应该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主要著作和重要文献,有助于学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世界,又应该包括阅读国学经典,从而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发扬光大中国的传统文化,还应该适当阅读西方重要思想家的一些著作,从古希腊罗马到如今的西方文明学说,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锻炼思维。阅读内容应该涉及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美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种学科。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拓展学生生命的维度。在阅读过程中,应该以学生的自学方式为主,增强学生的自主性。教师可以进行相应的指导,精选阅读书目,采取独立阅读与小组阅读相结合、必读与选读相结合、精读与略读相结合的方式。同时,教师应该优化阅读指导,启发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发现、主动思考[6]。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积极参与讨论和研究,在互动过程中加深对书本的认识和体会,解决阅读当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对于学生的阅读情况,教师应该有一个最终考核。教师可以通过组织阅读竞赛、进行课堂讨论、检查阅读笔记等形式进行,也可以通过学生的阅读报告、读后感及写论文等形式呈现。并在这期间对学生的阅读进行指导和评价,促进学生有效阅读。通过这些形式教师可以了解学生总体阅读情况,并通过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学生对阅读实践的意见反馈,从而更好地促进阅读实践开展。

(二)影视实践

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适当组织学生观看影视视频,可以有效促进教学。影视以其独有的“图文声像并存”的优势,获得学生的青睐,既包括对优秀影视的播放,又包括教学过程中利用视频案例进行教学。优秀的影视作品大都与优秀的书籍一样,让人的心灵产生震颤和升华,并对人的思想行为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优秀的影视作品,不管是对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坚持,爱国主义的激发,道德教育和法制观念的形成,还是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都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应该有目的性地选取一些有教育意义的影片给学生播放,或者让学生选择观看,但要在观看之后进行讨论,交流感想并写出观后感。

(三)专业实践

所谓专业实践,就是结合学生所学专业进行实践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利用所学专业知识深入实践,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可以利用这一有利条件,让不同专业的学生针对所学专业,采取不同的实践形式。如文学院、艺术学院的学生可以用文艺作品、舞蹈、美术作品等表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意义。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可以进行心理辅导和心理调查问卷,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可以参加社会工作实践等。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可以深入学习专业知识,使专业知识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同时提高学生社会生活的能力、实际操作的能力和人际交往的能力。综上所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学好理论的目的是更好地进行实践,在实践活动中更好地理解所学理论知识,二者缺一不可。前提是学好理论知识,因为理论是基础,理论为实践提供方向、方法和动力。同时,要把握“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使学生在参与中亲身体验、主动探究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验证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基本原理,并运用所学,研究、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实践中增强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自觉砥砺品性,不断完善自我。

作者:焦霞 单位:安顺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第三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考核方式

【摘要】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评价考核方式的改革,需要确立规范性与灵活性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理论知识考核与实践行为养成考核相结合的原则。案例高校广东药科大学在本课程评价考核方式改革上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评价考核方式;改革;原则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制观念为教学目标,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作者所在高校广东药科大学不断探索该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取得了较好的育人成效。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原则

为了与评价主体、评价客体、评价内容、评价方法等各方面的多元性相适应,要求评价考核在规范性范围内,也具有选择性、灵活性。从评价主体而言,作为该课程评价考核最主要的主体,即课程教师,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个性,这种特点和个性会反映到其教学当中,因此,应该尊重课程教师的主体性,其对于自身任教班级的考核方式有一定的自主权,这体现了规范性和灵活性的统一。从评价客体而言,学生班级的学科专业、学习水平、学风特征等都各不相同,这也要求课程考核应具有一定的动态性和选择性。本课程应建立考试题库,以适应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班级的学生的特征和需要。从评价内容而言,课程评价考核的目标是多方位的、综合性的,因此,评价考核的内容也相应是多元化的,不能仅以考试成绩为标准,而且更要注意学生主体性和主体精神品格的提升和发展。二是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终结性评价,是在一个学习阶段的末期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和考核,多以直观的分数的形式来呈现。它往往是从易于量化的层面,对学生的知识、技能等的掌握情况予以评价。这种评价往往是在一种封闭的、正式的场合进行,易使学生产生紧张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过程性评价,则是一种形成性评价,它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观察、座谈、活动记录、问卷调查、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多种形式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等进行的持续性评价。相比于终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重过程、轻结果,由师生共同参与评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反思,从而更有效地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过程性评价的结果可采用描述性评价、等级评定或评分等形式来体现。因此,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以及良好教学成效的实现。三是理论知识考核与实践行为养成考核相结合。本课程不仅具有理论性,还具有实践性。实践性是本课程一个显著的特征。任课老师在授课时要紧密联系当今的时代背景和国际国内热点问题,密切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通过课堂的教学、师生间的知识、情感交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并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因此,本课程的考核不仅要考查学生理论水平,检查学生对于理想信念、道德观、法治观等相关理论内容的掌握程度,而且也要考查学生对于理论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实践行为养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掌握理论知识最终是为了能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身体力行。因此除理论课考试外,要加大力度,改革和创新考核方法,要采取多渠道、多形式,在考核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同时,重点考查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对学生的道德和法律行为表现进行考评。当然,不能忽略理论知识考核,它仍然是督促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有效方法,应将理论知识考核与实践行为养成考核有机结合起来,二者不可偏废。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具体举措——以广东药科大学为例

在作者所在的高校广东药科大学,本课程教研室在以上原则的指引下,进行了评价考核方式改革,建立了科学可行的考评体系,将学生践行理想和道德、团队合作、参与社会服务等方面的行为表现列入了考核内容,并制定了相应的实践考核要求。这一考核机制设定的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的比例是6:4(即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60%、期末考查占总成绩的40%),大大提高了对学生日常行为、平时表现的考查比例。实践证明,将理论性和实践性有机结合的课程评价考核方式,在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发展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具体举措如下: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60%,因而平时成绩的考核和把握相对复杂一些。平时成绩由考勤(10%),课堂发言(20%),实践活动(50%)、作业(20%)等四个部分组成。考勤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如随机点名、按顺序点名或者固定座位等。教师在第一次课堂上将考勤纪律和评分标准进行明确强调。课堂发言既是对学生的胆量、自信心、表达能力和心理素质的一种锻炼,还是对教学成效的一种检验。任课教师对学生发言应进行积极的激励。实践活动则是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对学生的知识运用、团队合作精神等综合素质进行相应的锻炼。鉴于目前高校多是大班教学,可以团队的方式来进行。作者所带班级学生人数一般都在120人左右。在第一次上课时完成团队建设,将整个班级分为10个团队,每队10-12人,可按照学号顺序组队,也可自由组队,组队之后在团队内部选出组长。一般一个学期可酌情开展两至三次团队实践活动,形式多样,有授课比赛、社会义工服务活动、辩论赛、小品表演、知识竞赛等。每次团队活动成绩的评定以学生为主体,成立评审团评定各团队成绩。评审团由六名学生评委和任课教师一共七名评委构成。团队成绩的评定根据团队的活动总结汇报而定,汇报应具体介绍活动开展情况、成员分工合作情况以及实践活动的收获。实践活动的开展,可使学生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行为的结合,促进知行统一。课程作业形式多样,如一封家书、读书笔记、环保承诺书、大学生活规划书等。一个学期的作业可控制在3-5次,在学期末交由任课教师予以成绩评定。这种平时成绩评定方式,对于教师而言工作负担比较重,但优点也比较明显:一是可以拉开成绩的档次,形成良好的区分度;二是对学生的考核相对全面,也相对公平公正。期末的考核占40%的比重。但期末考试也应既考查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理论掌握的情况,又考查其运用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考试形式上,可采用闭卷或开卷考试。广东药科大学开拓了一种期末考试的新形式,具体方法是:给学生播放一段10分钟左右的案例视频(播放两遍),要求学生运用本课程所学的理论对视频案例进行多角度、综合性的分析,并结合案例谈谈其对自己的人生启示。形式为闭卷考试。案例视频都是结合当代最新的时事和社会热点问题,紧密联系课程教学主题和内容而选择的,并经过本课程教研室精心剪辑、制作而成,由众多精选的案例视频构成了一个试题库。授课教师可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等班级的特点和差异性,选择不同的案例视频,予以考试。

作者:粟莉 单位:广东药科大学

第四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体验式教学

摘要:作为社会支柱及经济发展的栋梁,大学生自身价值的定位非常重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阐述了在网络影响下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体验式教学法,以期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体验式教学法

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客观实效性要求,以及根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性质,高校开始引进体验式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不同于传统教学方法,它采用网络途径进行宣传及教育,把教材中呆板的教学内容生动地呈现给学生,最大限度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加深了学生的学习印象。笔者探究了网络影响下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体验式教学方法,以期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实效和大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网络影响下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

在网络影响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体验式教学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网络是把双刃剑”,教师怎样合理利用网络非常重要。采用网络形式开展教育,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激发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教学内容,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然而,网络也有不利的一面。利用网络进行教学,会降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存在感。在很多知识的传授方面,教师具有网络不可比拟的优势,所以网络为教育发展带来了挑战。

二、体验式教学的概念

体验式教学是指在讲课时,教师把需要讲解的教学内容及关键点进行情境式设计,通过实际情境的表演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它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可以促进师生、生生间的联系及沟通,把教师讲解的内容与体验完美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吸收知识的速度和效率。

三、体验式教学的优化策略

1.完善教学体制在进行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学校应改善和创新教学理念及教育体制,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改善教学方法,因为传统的教学形式已经不再适用于现在经济发展的形势及学生的学习需求。学校必须重视体验式教学在课程教学中的作用及地位。学校领导统一负责,把体验式教学逐渐延伸到各个部门,在全校教师通力合作下,完善高职学校教学体系。现在网络发达,很多学校已采用多媒体教学形式,将多媒体与体验式教学相结合,开展《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2.设置情境合理的设置教学情境,能科学、系统地展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形式。但体验式教学并非适合所有的学科,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考虑体验式教学的选材形式及重点,才能有效开展体验式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3.加强学校的师资力量开展体验式教学,不仅需要教师精心策划的教学情境,还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正确地指导和教育。因此,体验式教学非常注重学校的师资力量和教师的专业水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对自己进行反思,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及教学水平,在保证学生高效学习的同时,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以便更好地教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

四、结语

体验式教学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具有深远的影响,所以在教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时,教师可以把网络环境与体验式教学有效地结合起来,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同时还要重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改革,壮大师资力量,创新教育方式,以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形势,进而促进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

作者:田文艳

第五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途径

摘要:将儒家道德修养论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与效果的提高。在实际教学中,则要向学生讲清楚儒家道德修养的现代意义与价值、基本内容与方法、途径等。

关键词:儒家道德修养论;思修课程;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2014年3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印发“完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在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以下简称“思修课程”)教学中引入儒家道德修养论,不失为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一项具体举措。应当看到,儒家道德修养论的基本内容与本课程的教育目的是相互一致的,故引入有助于思修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

一、儒家道德修养论融入“思修课程”的必要性与现实意义

在思修课程引入儒家道德修养论,最难的是要向学生讲清楚儒家道德修养的现代意义与价值。爱德华•希尔斯《论传统》中写道,“一个社会不可能完全破除其传统,一切从头开始或完全代之以新的传统,而只能在旧传统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创造性的改造。”[1]实际把儒家道德修养论用现代话讲清楚也是一种对传统的创造性的改造。在实际课程教学中,笔者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讲述。首先,“德”对于一个人来说极其重要,如果无“德”就等于人生有了一个无底的黑洞,会逐渐吞噬掉生命中所有美好的东西,而儒家道德修养就是教人如何保有并提升自身的“德”。尤其是“现代社会,人类面临着五大矛盾冲突,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心灵以及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相应造成了生态、社会、道德、精神以及价值的五大危机。”[2]社会压力不断折射到大学校园,大学生竞争、学习、经济、情感与就业压力普遍加大,长久得不到缓解,很容易出现性格和人格缺陷,如失落自卑、紧张焦虑、失眠多梦、记忆减退,严重者乃至郁闷惶恐、自我封闭。总之,如果无“德”或“德”的修养不足,精神、心理方面都容易出现问题。其次,儒家强调“德”是为人之本,无需问为何要修养道德,而是作为一个人,必须要修养个人道德。如清初大儒王夫之言:“德者,有得之谓,人得之以为人也”。唯人有理性,动物没有。动物蒙昧,人能“得”聪明智慧,此“得”即是“德”;按儒家观念,上天已经给人这么珍贵的礼物,如清明理性、聪明智慧等,只有有“德”才能配得上这一眷顾,德性之善由此转而成为人存在的必然和内在的规定,修德成为人的一种“天职”。第三,人肯道德修养是因为首先认定自身是有价值的。如《论语》中,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这段话有一“潜台词”,即人必须首先认定自己是一块很有价值的宝玉,才会下大功夫不断打磨、雕刻,做成一件珍品。如果自认为是一块干粪、朽木,自身没有价值,那么当然不会下功夫打磨了,所以道德修养的规律是自认为个人的价值小那就小打磨,价值大那就大打磨,没价值就自暴自弃、不打磨。而儒家道德修养特别强调人存在的价值感,无论什么时代,这一点都是人所必须学习的。总之,如果想要在课堂上适当引入儒家道德修养论的内容,首先要用现代语言或者说用学生能听得懂的话和常识把这套东西的价值与意义说清楚,这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实际也并不容易做到。

二、儒家道德修养论与“思修课程”的契合性

其次,要在课程教学上向学生讲清楚儒家道德修养的基本内容。笔者讲课的时候,是将历史上儒家著名人物及其思想结合在一起讲,课后反馈效果还不错。讲授到的人物大概有六七位,除了孔、孟、朱熹等大儒以外,还讲到了清代的王夫之和颜习斋,因为他们的思想都有比较契合学生生活实际的地方。笔者讲王夫之,主要是他论述周易坤卦的一段话:“坤体纯阴,自一阴而上,顺其情而顺致之,遂积而不可掩。乱臣贼子,始于一念之伏,欲动利兴,不早自知其非,得朋而迷,恶日益滋,至于龙战,虽其始念不正,抑亦积而深也。……不道之念一萌,不能降心抑志,矫反于正,为君父者又不能逆而折之,唯其欲而弗违,顺阴之志,无所不至,所必然矣。”[3]这段话,笔者概括为人犯错误乃至最后犯罪的三道“篱笆墙”都没有起作用:一是个体的“生盲”,先天性的一种迷失,“始念不正”;第二个就是为君、父、师者教育、训导不足;没人教化,越积越深;三是社会秩序混乱,法律、道德不健全等;这样就会“灭其身”。如果个人有道德修养的自觉,第一道“篱笆墙”就起作用了;如果没有这种自觉,家庭、学校教育跟得上,那么第二道篱笆墙就起作用了;如果社会环境良好,法制健全,人也会少犯错误。总之,人应该学会扎紧人生的第一道“篱笆墙”。[4]笔者讲颜习斋,主要是他的道德修养不离事功。习斋不过是“穷壤一老儒而已”,但钱穆先生云:“以言夫近三百年学术思想之大师,习斋要为巨擘矣”[5]。笔者在课堂上讲述了习斋的两个故事。一个是习斋三十一岁,一天在菜园除草,蒜下杂种莴苣,要非常小心才,活很细繁。习斋想算了,但一转念,“自己平常老说要耐烦,今天岂可任己便乎?”于是耐心把活干完。一个是习斋五十七岁曾至商水访大侠李子青,李见习斋揣短刀,非要和他比试武功,二人折竹为刀,击斗数合,习斋中子青手腕。子青惊拜伏地,曰:“吾谓君学者耳,技至此乎!”这两件事情旨在说明,习斋强调做事情专心致知,把全副心思放在当下所做的事情上,不怠不慢,这就是最好的道德修养,并非整天读书或静坐才是修养。应当说,习斋的这一思想对于理工科学生是比较契合的。

三、儒家道德修养论融入“思修课程”的方法与途径

在思修课程教学上还要向学生讲清楚儒家道德修养的基本方法与途径。笔者着重讲授的儒家道德修养的基本方法与途径有以下几种:“诚敬”。儒家特别重视为人处世的“诚”与“敬”,如孟子言,“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大学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如果不能诚,慢慢养成一身邪伪之气;再如“敬”,论语中讲了一个故事,“乡人傩,(夫子)朝服而立于阼阶。”“傩”是古代逐疫的一项仪式,当时人很多,穿着打扮都像是唱戏的,即便如此,孔子仍“朝服而临之”,对待这种看起来乱七八糟的事情都恭恭敬敬的。朱熹评论说,夫子是“无所不用其诚敬也”。儒家“诚敬”修养方法真的不难,也不玄乎,学生如果能听进去并坚持做,一生将受益无穷。“守礼”。儒家对“礼”非常重视,孔子说,“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泰伯》)又说,“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意思是说,恭敬而无礼会烦扰;谨慎而无礼会畏缩;勇猛而无礼会作乱;直率而无礼会尖刻。现在来看“礼”,有很大一部分就是规章制度、法律乃至社会“游戏规则”等,一个成年人必须学会尊重、敬畏制度、规矩,否则就是心智不成熟。能“守礼”说明其人的心性修养都比较好,反之必然狂乱悖逆。因此我们可以说,遵守纪律、规范并非被动地受约束,而是体现了个人心灵的自由与内在的生命庄严。“可欲”。该词来自《孟子》:“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这是孟子所讲修养道德的六个步骤。人修养道德,首先要有“可欲”,即精神向上、心灵向善的愿望,在这一愿望生发之下,乃能与悠久无疆的生命有所连贯,而后对一己生命存在的价值有足够的自信,是谓“有诸己之谓信”;以此为基础再修养道德,会逐渐感到精神的充实,是谓“充实之为美”。这是儒家修养道德实效,而且是有一步一步的程序与进度的。由上述内容可见儒家道德修养有不尚玄想、不求奇妙的特点,是很切合大学生生活实际的。

结语

钱穆先生说过:“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有他的生命,这生命就是他的文化,这文化就是他的生命。”[6]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也说过,“传统在保障文化的生命力方面是不可缺少的,它使记忆连贯,告诉人们先人们是如何处理同样的生存困境的。”[7]教师在“思修课程”教学中适当引入儒家道德修养的内容,连接、沟通古代传统文化精髓与现代学子之间的心灵,让传统文化的智慧之灯照亮他们的人生之途,必将有助于提高本课程的教学效果。

作者:张云江 单位: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第六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专题教学改革

摘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程之一。长期以来,《基础》课教学普遍存在理论讲授过多、教学针对性不强、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实践教学吸引力不足、教育效果欠佳等现象。本文以乐山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以专题教学改革为突破口,以教学方法改革为关键,以实践教学改革为重点,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不断改进教育教学的内容、形式和方法,积极探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专题教学改革,并取得明显教育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职院校;《基础》课;专题教学;改革实践

乐山职业技术学院以专题教学改革为突破口,以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为关键,以实践教学改革为重点,积极探索符合本校办学层次和特点的关怀型实践教学模式,在探索中创新,在反思中完善,形成特色教学模式,《基础》课教学改革取得一定的成果,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加强《基础》课教学改革工作的保障机制建设

(一)学院成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领导小组

学院党政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工作,并专门成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领导小组。由学院党委书记和院长担任顾问,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担任组长,教学副院长担任副组长。成员包括党(院)办、组织部、宣传部、学生工作部、教务处、人事处、科研处、计财处、后勤处、图书馆、基础公共课程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等职能部门负责人。领导小组坚持每学期召开两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研讨会,专题研讨思政课程建设问题;院长办公会每月集中研讨一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完善全院大思政建设的顶层设计。

(二)建立和完善《基础》课教学改革工作的保障机制

学院以制度形式明确《基础》课教学改革和建设工作的职责分工。其中,教务处是全院协调机构,思政部是具体实施部门;党委宣传部、组织部、学生工作部、教务处、督导处、科研处各系部与思政部形成合力,在积极配合的同时,又强化意识形态引领、业务指导、教学督导和科研保障;人事处、计财处、后勤处、图书馆给予人财物等方面的优先保障。

(三)形成全院关心支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和建设的工作氛围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列入学院党政每年度的工作重点,大思政教育意识深入人心;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和建设工作成为每学期教职工开学典礼上院长必谈的话题,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教改成为学院全力推动和重点考核的教学改革工作;学院强化《基础》课教学团队、教师培训、师生交流、网络考试、网络共享课程等四大平台建设;领导干部带头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教研、科研活动,及时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建设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已成为学院的新常态;院系领导和教学督导深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全院师生开展网上评教,学生会、马列社团不定期组织教学座谈会,多渠道了解和收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反馈信息和合理化建议,全院性关心支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和建设工作蔚然成风。

二、以专题教学改革为突破口,推动《基础》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

专题教学,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培养目标要求,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梳理和整合,形成既有重点又有难点、前后理论知识相互联系同时又具独立性的碎片化教学方式。目前,专题教学已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和发展的趋势,是推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动力,是提高《基础》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方法。《基础》课以专题教学改革为突破口,推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设计突出主旋律、教学内容更接地气、教学方法更受欢迎、教学效果明显改善、教改科研成果不断涌现的教改初衷。

(一)《基础》课专题教学改革首先要找准

“问题”思政教师在《基础》课教学过程中应解决两个根本性问题:一是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二是学生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状况和法治意识与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目标和法治要求的差距问题。这两个层面的问题是建构《基础》课专题教学内容体系的切入点。

(二)《基础》课专题教学改革的原则

《基础》课专题设计时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以人为本、要精要管用、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四大原则,根据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和青年大学生的特点与合理化需求对教材理论知识进行整合与重构,并吸收和反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产生的最新科学理论成果。《基础》课专题教学要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采取多元化教学方法和手段,让专题内容更加贴近时代、贴近实际、贴近学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依法治国的信心。

(三)《基础》课专题教学的改革探索

《基础》课专题教学在保证理论教学需要的同时,打破教材章节,围绕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四大教育主题,设置大学与人生、理想信念与人生价值、爱情与人生、理性爱国、传承与创新、核心价值观、传统道德与诚信感恩、道德规范与职业操守、法治意识与宪法精神、知法守法与权益保护、品行修养与践行要求等11个专题,强调理论讲授和实践教学环节同步设计,有机结合。《基础》课专题教学以理想信念为核心,爱国主义为重点,基本道德规范和法治意识为基础,学生健康全面发展为目标,注重解决理论教育针对性、课堂教学实效性以及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行统一问题。

三、以教学方法改革为关键,努力改善专题教学的课堂教育教学效果

《基础》课教学既要以学生为本,广泛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积极探索符合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学模式,努力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又要顺应信息化时代发展需要,积极拓展思政新载体,不断尝试新媒体等新型信息传播手段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的运用。通过教与学双方在方法和手段上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和生活化的学习交流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改善《基础》课教学效果,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落细、落小、落实。

(一)运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要求。《基础》课专题教学改革广泛运用讲授、讨论、案例、视频、角色扮演类、情景体验等多元化教学方法,并贴近学生实际,融入史实问题探迷、社会热点问题研究以及思政研究成果和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和环境氛围,引导学生对人生进行共同探讨和思考,增强教育教学效果。专题教学在强调吸引兴趣和调动学生参与的同时,又要杜绝一味地娱乐化和庸俗化的教学活动。

(二)采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强课堂教学的教育效果

专题教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录相、多媒体技术等多元化教学手段,通过文字、声音、图片等载体传递丰富多彩的教育信息,能有效地展示和呈现《基础》课专题教学内容,吸引学生关注和学习兴趣。同时,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广泛使用,还有利于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更好地引导学生置疑、调查、探究,使“填鸭式”教学向师生双向交流的启发式、参与式教学转变,增加《基础》程的吸引力,改善和提高《基础》课的教育效果。

(三)强化网络等课外学习载体建设,进一步提高专题教学的育人效果

为进一步扩大和提高《基础》课专题教学的育人效果,思政教师还应加强配套的课外学习载体建设,除图书杂志外,要特别抓好三方面的新载体建设: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建设,使其成为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专题教育网站。二是校园网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丰富《基础》课教学资源,实现资源共享,拓展和强化专题教学的影响力。三是实践体系建设,《基础》课教学应与校园文化、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紧密结合,将《基础》课实践教学融入学工、团委、社团的社会实践活动和专业实习实训,不断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努力提高《基础》课的育人实效性。

四、以实践教学改革为重点,努力构建《基础》课实践教学关怀模式

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实践教学包括参观学习、社会调查、志愿者服务、专业实习、课外活动等多种形式。以实践教学改革为重点,《基础》课专题教学的内容和教育教学效果才能得以真正贯彻和体现;《基础》课实践教学与社会实践、第二课堂教育、专业教学相结合,才能建立起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并在实践中推动大学生自我检验、提升品行修养和法律意识,最终到达知行统一。

(一)运用关怀理论,提升《基础》课实践教学理念

关怀模式是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内尔•诺丁斯将关怀理论应用到学校道德教育实践中而形成的一种道德教育模式。关怀理论论述了如何在学校中教育学生学会关怀,以及培养关怀的信念、态度和价值观的问题。关怀模式在道德教育领域主要通过榜样、对话、实践、认可四部分构成。《基础》课实践教学关怀模式就是要在实践教学环节体现关怀取向性、学生主体性、实践规范性和实际可操作性四大特点,形成以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体,以自主选择、合作性为主的实践项目为载体,以“情境创设-问题驱动-实践体验-对话交流-总结认可”为教学活动逻辑流程的实践教学模式。构建实践教学关怀模式可以明显改善《基础》课教学状况,增强针对性、实效性、感染力和吸引力,培养大学生的文明素养、关怀德性和健康人格,发展大学生的思想品质、法律思维与社会实践能力,帮助大学生立德树人,并最终推动《基础》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

(二)结合专题教学和学校学生特点,加强《基础》课实践教学体系设计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结合学校特色和高职各专业学生特点,将实践教学规划为课内实践、校园实践、基地实践、校外社会实践、寒暑假专项实践等五大环节。其中,课内实践由思政教师根据专题教学的内容确定实践主题,并围绕该主题开展相关的影视欣赏、演讲、辩论、道德情景剧表演、法律知识竞赛、模拟法庭等教育活动;校园实践由思政部与学工部、团委、宣传部、组织部、保卫处和各系合作,共同确定实践主题,并引导思政教师和《基础》课学生共同参与校园文化等教育实践活动;基地实践由思政教师以激励的形式,选拔和组织《基础》课部分学生代表,到监狱、福利院、社区等校企共建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校外社会实践由思政部与学工部、团委、法学会、各街道社区合作,设置调查、宣传、服务等实践项目,学生自主申报,以团队形式开展实践活动;寒暑假专项实践是思政部与团委合作,设计专项实践主题,思政教师指导《基础》课学生组建专项实践团队,开展相关实践和体验交流活动。

(三)制定思修课《实践手册》,推动实践教学规范管理和不断创新

1.编写《实践手册》,规范指导《基础》课实践教学。思政部与团委合作,结合专题教学内容和学院社会实践要求,编著《社会实践手册》,将《基础》课实践教学设计为“我的大学我塑造”、“学习成本三本帐”、“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在行动”等系列主题实践项目,规范指导学生有序开展实践活动,并逐步形成课内实践教学为基础、校园实践活动为支撑、教育基地集中实践和志愿者社区服务活动为关键、社团服务和社会公益实践为延伸的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2.依托马列社团,开展颇具思政特色的实践活动。马列社团是一种思政类学习社团,其成员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学工干部、辅导员、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学生党员和预备党员等构成。思政教师依托马列社团,开设道德法律大讲堂,举办读书分享会、道德情景剧展演、法治手抄报设计比赛、法律宣传与咨询等系列思政类实践活动,引导社员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法治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影响力。3.创新多元化的实践成果载体,探索大小思政的实践融合。《基础》课实践教学关怀模式的探索过程就是实践成果载体不断创新的过程。从以调查报告为主,扩展到论文、报告、征文、视频、微电影、电子报、手抄报、图片展、科研课题等多种形式;实践交流活动从自发性的班级交流到经常性的社团体验交流,再推广到系部间经验交流和全院性实践成果展出,不断创新实践交流平台。同时,《基础》课专题化教改还不断推动全院性大小思政的实践融合。实践育人活动组织上,加强党委的统一领导,推动《基础》课实践教学活动与团委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度融合;校内实践活动中,加强课内实践教学,提高思政课实践教学对校园文化活动和大思政教育的影响作用,并加强思政第二课堂教育活动,不断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体系与整个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体系和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实践体系如何有效地整合和融合问题;校外实践活动上,努力克服活动的多头组织,推动教育基地集中实践和社会实践从单一的感知性教育向感知、体验、参与等多种实践教育方式发展。五、加强《基础》课教学评价,探索知行统一的课程考核模式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方式改革是整个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基础》课是一门知行统一的课程,教学内容专题化、教学方式多元化、实践教学的内化要求,决定了《基础》课考核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基础》课教学评价应坚持“知”“行”结合、主客观评价结合、知识点考核与应用能力培养相结合,通过评价方式改革,尽可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对《基础》课专题教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实践教学的参与程度以及学生日常行为的道德法纪情况。加强《基础》课考核模式改革,实行教考分离,推行专题教学网络考试、期末试卷考试、日常行为考核、实践成果激励加分等综合性考核方式。其课程成绩由平时学习过程考核成绩(40%)、理论知识综合考核成绩(30%)以及实践教学环节考核成绩(30%)三部分组成。其中,平时学习过程考核成绩(40%)由课堂考勤(5%)、课堂教学个人和小组考核成绩(10%)、专题教学网络考试成绩(20%)、知行统一行为考核成绩(5%)构成;理论知识综合考核成绩(30%)由期末试卷考试成绩(30%)构成;实践教学环节考核成绩(30%)由课内实践教学活动(15%)、课外社会实践活动(15%)的过程性评价和目标评价构成,结合专业实践成绩,最终确定《基础》课的学科成绩和学分认定。总之,《基础》课作为引导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和道德法治观念、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其教学改革应结合学生成长和职业发展需要以及学院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体系“三全四化二凸显”示范建设实际,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考核评价等方面进行大胆探索,努力构建理论实践科研一体化建设的思政教育体系,才能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说服力和感召力,从而根本性地改善教学效果,建立实践育人长效机制,使大学生真正做到知行统一。

第七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与创新

摘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我国当前形势下,大学生思想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但目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仍存在不能满足大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偏重于单向度的灌输和强化等问题。“基础”课创新教学方法,增强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已经成为教学改革中刻不容缓的艰巨任务和重要课题。

关键词:基础课;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我国大学生思想素质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主要通过世界观、人生观、道德法制观念的讲授,引导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个人理想信念,提高思想素质,坚定理想信念。思想道德基础课的开设对于减轻大学生初入校园的困惑与迷茫,帮助其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尤为必要。然而,其有别一般的专业基础课,不是以知识的掌握为主要目的,而是从思想上的引导,以人格塑造为已任,这样的教学效果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们的接受程度。目前,这类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一般,很多学生从起初就带有排斥心理。如何丰富教学内容,从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提高大学生兴趣,增强教学内容的实效性,已成为基础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

一、高校基础课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基础课现状无论其衡量还是归因都是异常复杂的问题,它与学校的德育的观念和方法、社会的环境及政府社会对德育课程的投入等方面都息息相关。以下拟从思想道德修养课本身、教师原因、学生自身三个角度,来对思想道德修养课与法律基础的现状进行归因分析。

(一)思想道德修养课本身

1.教学内容重叠,不能满足大学生的求知欲。在本门课程中,思想道德修养部分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在初中、高中品德修养所学的内容重复,比如:爱国主义教育、弘扬民族精神、理想信念的树立、人生观价值观等,从这些内容可以看出,大部分教学内容在初中、高中学习阶段的思想品德课中已经学习了。从学生的求知欲的角度来讲,就会觉得不断地重复、很枯燥。很多学生就不想听课,产生厌学的情绪。2.法律基础的部分对改变大学生法制观念的作用有限。大学生抱着一种强烈的求知心态进入大学,在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本门课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两门课程整合为一门课程,从前半部分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的树立入手,帮助学生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法制教育,增强大学生的法制观念。但是法律课程部分内容知识点也较多,由原来为一门课程,缩减成几章内容,在较短的课时内,能否帮助大学生增强法制观念,提高法律素质是需要广大思政课老师思考的问题。

(二)教师原因

部分教师尽管自身有着较为深厚的理论知识与功底,但是教学的时候经常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单向灌输为主,学生比较被动地接受理论知识,这种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应新的形势发展需求。有部分教师会制作一些课件,在教学过程中加入一些动画、影音资料、图片等教学资料。但是这些材料的制作、收集需要发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很多老师的课件制件基本上是在原有模版的基础上加入一些文字性的东西,视频资料内容也相对单调。相对陈旧的教学方式、枯燥的内容已经吸引不了现在的大学生,使得很大部分大学生对基础课兴趣缺乏,经常会出现逃课、上课看手机、讲话等一系列的问题。同时,很多老师也忽视课外延伸,现在互联网信息量巨大,学生接触着日新月益的信息。没有抓住学生的兴趣点,以教师为中心,仅限于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的“注入式”教学方法使之产生共鸣,这样的教学方式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学生自身原因

成长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条件下的“90后”的当代大学生,是在传统与现实的交织中走向革新的一代,自我意识很强,普遍具有挑战权威的反心理;有较高的政治参与热情,但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有积极进取、务实灵活的人生观,但是也有一定的厌世情绪和功利主义;学习上主体意识鲜明,但学习风气有待提高;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具有很强的创造力与好奇心;乐于接受新鲜事物;“9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念、生活态度、思想理念上表现出的新的变化,已成为思想政治工作需要面对的一个新的课题。这些学生一般自我意识比较强,在基础课的学习中,经常产生质疑,而且试图从社会现实的阴暗面,提出一些自己的不同见解,但这使得基础课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面临更大的挑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考核,一般采用传统的闭卷方式答题。这样就变成了考察学生的记忆能力,很多东西尽管平时不认真听课,但是考前突击硬背也能够取得较高的分数。这导致学生不是真正注重培养自己的政治分析能力。此类课程就算取得高分也缺少成就感和荣誉感,从而减弱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这种形式的考试,主要侧重于对知识点的考察,很难对大学生信念、意志、行为进行考察。

二、创新“基础”课教学方法,增强教学实效性

(一)发掘基础课理论本身的魅力

基础课具有较为深刻的思想性较强的理论性和鲜明的实践性等特征。这些特征决定了基础课不仅要解决理论之知的问题,更要结合到实践中去,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接受。调动大学生的兴趣,最重要的工作是去发掘这些理论知识本身的魅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虽然不同于专业课程,理论知识较多,但是在讲课过程中,要避免纯理论知识的灌输与讲解,应尽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他们的所见所感联系在一起。如对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这个专题的讲解,每个同学对自己的民族,对自己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都有较强的归属感、认同感。这也是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如果采用一味说理的方法,会陷入说教的模式,学生会产生排斥的心理。应采取以情动人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观看纪录片圆明园等唤醒他们的爱国之情,然后加以理性引导,让他们投入其中,感同身受,再通过一系列的追问,让学生从情感体验走向理性的思考。这样的教学方法,能提高学生的课堂感受,使学生更易于接受,同时也提升了理论教学的魅力。讲授过程中,遇到与中学理论知识重复的部分,再讲一次就会让学生产生厌烦的心理。在这一部分的讲课中,可以采取提问或是小组讲解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来讲解或是回答,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增加课堂互动。这种方式可以了解学生的不足之处,从而避免重复讲解,做到有的放矢。同时通过这一教学环节能增强学生小组合作的能力,提升其归属感,也能使其获得成就感,从而提高学习积极性。

(二)创新教学手段

1.通过案例教学,创新教学手段。案例教学,主要是教师在上课过程中,根据教学目的与内容需要,通过对实际生活中与大学生密切相关的热点问题进行分析、比较,引导学生在具体的问题中思考,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进行讨论、分析、评价,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积极思考的同时,从中得到启发,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问题。采用案例教学法,不仅可以使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避免传统的满堂输的单调教学方式,也可以让学生更易于融入其中,增强课堂吸引力。例如,讲人生价值观部分,可以引入一些社会上近期出现的真实感人的人物故事讲述,使学生的思想发生一定的震撼,同时也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在讲解诚信部分的时候,也不能对大学生进行简单的说教,而要引入一些社会上出现的“‘最美放羊老人’甘敬祖”“现代版‘一饭千金’刘益标”等诚信案例,让学生去讨论。但是老师在进行案例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精选案例,精心选择典型案例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基础和前提条件。选择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以及学生普遍关注的案例和各种问题进入课堂,同时,也要关注案例的教育性及针对性,做到例与理的相互结合。2.多媒体课件讲授。随着时代科技的进步,利用多媒体、数字化教学是现代教学的一个重在进步。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提高了教学的效率与质量,同时,通过课件可以让知识更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加入相关视频资料这些都是辅助教学的有效工具。这样就可以摆脱老师一味地讲这样枯燥的教学方式。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运用PPT、Flash等多媒体工具,通过添加动画、图片、文字、声音等元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课堂更为生动,在扩大信息量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教学效果。

(三)增强教学的“实践性”

“基础”课与其他课程不同,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如果“基础”课只是简单地传授理论知识,而没有注重教学实践环节,会使其流于形式,对实际教学效果产生不良影响。在课堂上,不仅要让学生懂得基本的道理与及相关法律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走进社会,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情操与行为习惯。这要求课堂教学不能只是灌输理论知识,还要加强课外实践。1.组织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组织学生参观烈士纪念碑、陈嘉庚故居、鳌园、郑成功收复台湾等革命教育基地,使学生最直观地感受到老一代的教育家、抗战英雄的革命精神。也可以到相关华侨华人历史博物馆、红军基地进行参观,与历史联系起来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之情,使他们明白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肩负起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树立坚定的信念,同时认清实现理想过程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2.组织学生参观改革开放成就。厦门是经济特区,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组织学生到湖里免税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参观,使学生感受到港口货运物流的繁华,真实的看到、真切地感受到,改革开放以来祖国的巨大变化。将企业生产销售情况、发展建设速度与书本中学到的相关理论知识相结合。同时,也使其感受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模式下,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幸福指数不断攀升。3.协助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厦门马拉松志愿者”“美丽社区志愿者”等一系列志愿者活动中。深入社区、养老院,到边远山区支教等,为社会尽自己一份微薄之力,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教导小学生,激发学生们服务他人,帮助有困难的人的热情,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与奉献精神。通过志愿活动使学生感受到自身价值,让学生们都能拥有一颗善良、乐于助人的心。帮助他们健康、幸福成长。

作者:张晓岚 单位:华侨大学华文学院


更多行政管理论文详细信息: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分析(7篇) 论文代写
http://m.400qikan.com/lw-102614 论文代发

相关专题:工程图学学报杂志社 证券投资风险论文

相关论文
相关学术期刊
《中国医师杂志》 《电气开关》 《国土资源遥感》 《化工新型材料》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 《教学月刊》 《数学物理学报》 《环境监控与预警》 《环境导报》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