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校园文化品质的提升
一、着力培养全方位人才
学院坚持以育人为根本,以教学为中心,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立足河北,面向全国,立足建材,服务社会,培养具有敬业精神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近三年,学生在全国及河北省“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电子专业人才设计与技能大赛、大学生运动会、“冀东发展杯”职业技能大赛、“鲁班杯”造价技能竞赛、“用友杯”ERP应用技能大赛、“博飞杯”测量大赛、单片机程序设计大赛、“世纪之星”英语演讲大赛、导游大赛、中欧领导人峰会服务等活动中成绩名列前茅。通过不同的活动与组织,学院大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正是因为这样,学院被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评为“创新能力培校园建筑训实验学校”,被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和全国高职高专协作会评为“中国十大特色高职院校”,是教育部全国建材教指委副主任单位、河北省建材职业教育集团牵头单位,是河北省建材工业协会副会长单位、河北省硅酸盐学会副理事长单位、河北省服务外包培训基地、教育部支援西部教育顾问院校。2007年,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2010年,被秦皇岛市委、市政府命名为“文明单位标兵”。2011年,被河北省教育厅授予“依法治校示范校”。
二、大力提高学生人文素质
学院高度重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在所有的教学和校园文化活动中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加强对学生进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教育,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使命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增强学生抵制错误思潮的能力。同时,学院积极组织学生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颁布了《文明建设操作系统考核实施方案》,组织参加了反邪教法制知识竞赛,提出了反对邪教、崇尚科学的倡议书,加强了学生对科学及文明的关注与热爱。此外,学院根据学生实际,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比如说大学生艺术展、辩论赛、校园歌手大赛、书画摄影比赛等,用健康高雅的文化和艺术,引导学生合理支配闲暇时间。并且注意将学生管理工作融入到生动活泼的各种活动之中,寓教于乐,使学生在活动中展现自己、锻炼自己、发挥自己、实现自我的价值,这对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创新的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些活动都能够引导学生提升人文素养,为培养全方位人才打下基础。2012年,学院先后荣获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优秀组织奖、河北省高等教育学籍学历管理工作先进集体、河北省国际货运代理行业专业人才教育培训基地、河北省高等教育学籍学历管理工作先进集体、河北省高校学生公寓管理先进集体、河北省服务外包培训基地、秦皇岛市文明单位、秦皇岛市征兵工作先进单位、秦皇岛市优秀教工之家、秦皇岛市首届网络文化节优秀组织奖。这些奖励都与学生人文素养的大力培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三、不断提升校园文化品质
校园文化建设作为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育人中发挥着不可低估更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良好的校园文化,不是自生自长的,而是在学校领导、管理人员有目的、有计划的培育和管理下,经过师生员工集体努力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为此学院首先从优化校园物质环境来提高校园文化品质。学院地处全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的秦皇岛市,南濒渤海、北依开发区、西邻奥体中心、东接世界第一能源大港——秦皇岛港,自然与人文环境俱佳,是理想的办学之地。为提升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学院在布局设计上做了充分的工作,使学生能够拥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与生活环境。随着新办公楼的落成,学院配套设施不断更新,形成了独特的学院景观,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其次,学院通过创建科学的制度文化来提升校园文化品质。校园文化是社会整体文化的一部分,必须加以科学引导和规范,因而要创建科学的制度文化。对教师来说,学院制订了一整套的教学管理制度、师资管理制度、实践教学管理制度、教学资源管理制度和教学质量管理制度,以及教师道德行为规范;对学生而言,学院制订了公共生活准则、校规校训、业余及课余活动规则,等等。通过制度的规范,可以保证校园文化在正确的监督下健康地发展。再次,学院通过组织社会实践把校园文化付诸现实中。社会实践使大学生更多地接触社会实际,使校园文化与社会现实紧密挂钩,保证校园文化在现实的基础上健康发展。学院积极组织学生到社会上进行实践活动,主要是利用暑假时间进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事实证明,学生通过参加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能更好地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社会建设中去。以材料工程系为例,每年分别有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河北省百万大学生和青年教师千乡万村“体验省情、服务群众”主题实践活动先进学校的荣誉印证了这一点。
作者:李响 吕岩 杨乐 单位: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
一.将企业的精神文化
引入到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形成规范而又严谨开放的校园精神文化无论是校园文化建设还是企业文化发展,其核心是精神文化的培育。高职院校的精神文化是学校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精神积淀,是学校师生共同的价值取向与行为规范的综合体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了与企业的先进文化共同发展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出发点。高职院校在努力挖掘自身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弘扬学院精神的同时,更要加强与市场与企业的衔接,注重吸引包括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经营理念在内的企业精神文化,并将它融入到人才培养目标中去,融入到学校的校风、校训、教风、学风中去,丰富和提升校园精神的内涵的同时,增强师生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如果企业文化与高职校园文化能很好地融合,不仅使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会更加准确,而且学生在校期间能更多的接触了解社会,从而使学子们走出校园后的角色转换会更直接、更迅速。更加符合企业需求,受企业青睐。
二.将企业管理模式与高职校园管理相对接
形成人本有序的校园制度文化高职校园文化是一种管理文化,而企业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管理文化。高职院校与企业管理的对象虽不相同,但两者均具有培养人、引导人、凝聚人、激励人、规范人的功能。两者都以人的素质提高为着眼点。因此要求管理者将落脚点放在以人为本的制度文化建设上。高职院校的制度文化是指在国家大的教育方针指导下,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高职发展方向,提出的特定的规范与要求。基于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标准,高职院校在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建设上,要借鉴企业制度文化中积极的因素,在学生管理模式上除必须遵守《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之外,更应注重吸取优秀企业的管理经验与文化内容。加强对学生进行与企业文化相关的教育实践活动,尤其注重将企业的精细化、标准化的管理文化融入到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中,培养与企业员工相同的行为规范。通过相关制度的制定与约束,使学生感受浓厚的企业文化熏陶,了解企业文化内涵,接受具有企业特色的文化教育,这无疑对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意识与行为习惯有很大作用。
三.将企业的职业化色彩与高职院校育人的职业特色相融合
构建和谐美丽健康向上的校园物质文化无论高职院校还是企业,在文化建设中均离不开物质文化的支撑,这为校企文化的对接提供了共同的切入点。高职院校的物质文化是校园精神文化的外化,它包括以物质形式表现出来的校园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高职院校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在建设物质层面的校园文化时注重突出企业文化元素与应用型的特点,而企业是从事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的机构,是运用知识和技能的一线场所,是应用型人才的集散地,与高职院校的物质文化建设理念是一致的。所以,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肯定会呈现出企业的职业化色彩。例如,通过校容校貌、绿化美化等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浓厚职业人文氛围;著名企业的工作理念及优秀企业家画像及经典言论进教室、实训场所;聘请知名行业及企业专家为学院的客座教授;与行业企业联合冠名开设订单式培养班;以企业名义设立奖学金等等,充分利用校园资源及各种载体,于细微之处见精神,多多融入企业职业色彩,处处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从而形成以企业管理和高职教育双层文化为背景的特色校园文化。总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内容既要全面又要丰富,努力将企业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的各个层面,从而使高职教育与行业企业达到深度融合与合作,真正实现校企合一的育人模式,提升高职的办学水平和质量,形成具有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
作者:曹俊生 高峰 单位:河北衡水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以工业文化催生校园文化
一、融入生产元素,实现学生角色转变
基于工作过程由学生自行主持各部门例会、经营分析会等,由学生团队独立承担工作任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给予指导。同时网店的运营成本由班级学生自己承担,创造的效益也由班级学生集体共享。在扣除必要的运营成本之外,不同岗位的学生均有一定系数的利润提成,这些激发起学生的自信、责任感和团队协作精神。在这样的教学组织形式下,学生发生了三个转变。由学生转变成了企业员工、由过去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由别人对我负责变成我对自己的工作、对他人负责。如今,综合实训课堂已经成为学生自己的天地,他们学会了用行动去改变生活,用双手,用智慧去打造未来。目前,网店已经成为四星级,累计订单过百,买家好评为100%。融入生产元素的探索和尝试使教师看到了学生的成才潜力。学生通过综合实训课锻炼了工作责任心、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专业技能,并结合校内工作室轮训,达到了全员参与真实生产任务的目的,满足了学生在进行真实生产任务的过程中构建自主学习能力的需要,从而实现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质量培养。
二、融入职业能力,实施“一体化”教学
国际合作始终是南京金陵中等专业学校战略规划发展内容之一。学校在国际合作中引进国外先进的办学理念、教学模式和课程的过程中,融入了职业能力。在与德国宝马集团合作中,学校汽车技术专业借鉴宝马培训模式,结合自身特色,对传统的以学科为体系的教学进行改革,对专业理论课、专业实训课做了全面的调整。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充分融入“合作学习能力、团队沟通能力,及职业素养、质量第一、敬业精神”等职业能力的培养,开发出以能力为本位、以技能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学校还按照宝马IBT培训的内容,对17个模块进行了修改,成为针对学校和宝马合作建立的宝马学徒工项目培训的内容,实现了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学校也成为江苏省课改实验先进学校。“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顶着巨大压力,将业务能力强的老师分别从一线抽调出来,全程跟从德国老师,学习宝马培训技术,教师的教学能力、管理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同时还培养了一批拥有先进理念、突出能力的骨干教师。宝马中国培训基地还诞生了多个“第一人”:南京基地的负责人、宝马培训师——褚新浩,在宝马集团、学校实训基地的考核中,他负责的基地连续三次蝉联了宝马基地考核的第一,本人也在全国培训师考核中获第一名。宝马非技术培训师第一人——吴小玲,宝马中国培训基地喷漆培训师第一人——王文庆。这些骄人的成绩加深了宝马集团对金陵中等专业学校的信任,拉近了宝马集团与学校的距离,增进了宝马集团与学校合作的深度。两年来,在示范校建设过程中,学校汽车技术专业率先在宝马BEST项目(宝马售后服务英才教育项目)中引进宝马WBT(网络化训练)课程,也称之为“线上训练”课程。学生通过网络及浏览器,就能学到需要的课程,这个平台囊括了传统训练中的课程开发、传达、讲授、测试、讨论活动、教学管理等工作。学校还组织专业教师参加了宝马WBT(网络化训练)课程建设,通过与宝马的信息互通,进一步提升、整合、优化网络学习资源。宝马信息化学习平台的创建,开辟了一条依托信息化学习,改进教育方式、教育手段,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提高学校办学效益的新路。
三、融入企业文化,实现校企“零距离”
为进一步拓宽校企合作渠道,让学生提前了解企业,接受企业文化熏陶,实现学校教育和企业需要“零距离”,使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工作岗位,实现在校企之间的“零过渡”,南京金陵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了企业文化。在示范校建设过程中,学校积极实施和推动与宝马集团的合作,以学校“山之高远,聚合理想;攀登不懈,凝结信念;山之厚重,肩负责任;永不言弃,磨砺意志”的校园“山”文化与宝马“悦”文化的融合为切入点,不断探索校企文化互融。学校每年都要开展围绕校园“山”文化的系列教育活动,如“徒步登山,高瞻远瞩”之“悦”“远足踏青,放松心情”之“悦”“书法会友,文化分享”之“悦”“技能大赛,成就梦想”之“悦”等。学校致力于在这潜移默化的教育中融入企业的“悦”文化精神和学校的“山”文化的精髓,以培养学生个性和自信心,激发起学生创造的激情,从而更成功地进入职场、走上社会。为帮助形象设计专业学生了解专业,引导学生设计职业规划,树立“成功者”的心态,学校开设了专业入门课程,引导学生读名书、赏名画、吟名诗、唱名歌、交名人,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学校还将企业的管理制度、文化环境、服务标准融入到形象设计专业教学中,在第二学年的第二学期开设了“3+3”工学结合模式的学习,即每周的周一、周二、周三在学校学习,周四、周五、周六在企业学习,解决了课堂教学与行业企业发展要求脱节问题的同时,还引入了企业的考核指标体系,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学校还把企业的规章制度纳入学生日常管理中,开展配胸卡、着工装、午间静校等活动,为学生搭建成长、展才、享才的展示平台。继在2012年OMC世界美发化妆大赛中,金陵中专学生组成中国青年队首次参赛青年组女士时尚发型赛项,获团体第四名的好成绩,2013年OMC亚洲美容美发大赛,再次由金陵中专学生组成的中国青年队获得团体第二名的好成绩,一名学生获得全场唯一的“技术新锐”大奖。世界美发组织授予校长姜峻“国际成就奖”。四、融入市场需求,灵活调整专业随着产业转型升级,金陵中等专业学校发现传统百货式的营销正在转为面向具体商品的营销,所需从业人员除了拥有传统的营销能力外,还需要具备行业背景和产品知识。为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学校调整办学思路、专业结构,拓展老牌专业。学校以示范校建设为契机,以汽车产业为突破口,围绕“汽车后市场”培养营销和售后服务人员。专业“升级”首先是教师“升级”。为培养出一支懂技术、能实战、擅教学、会组织的专业教师队伍,特别是与宝马的合作,对教师的技术能力和教学方法都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学校特地选送教师到宝马培训。其中,两位教师顺利地通过了宝马全球统一的培训资格认证和针对“服务训练营”这门课程的课程认证,成为全国第一位和第二位获得宝马授权的培训师。2013年和2014年,又有三位教师成为宝马认证的非技术讲师。教师能力的提升为学校专业调整优化储备了力量。学校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结构不仅为老牌专业注入了新活力,还赋予了新内涵。在面向宝马培养的“宝马学徒工项目服务顾问班”教学组织中,学校坚持“工学交替”,将培训过程分解成“学校培训——企业实习——回校提升——再次实习——企业认证”五个环节。学生在校期间接受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并模拟实际场景进行情景训练,然后进入企业进行以感知岗位、熟悉企业为目的的教学见习活动;随后学生继续回到学校进行专业知识特别是流程标准化的训练,在此过程中,学生要接受高强度的密集的训练;随后学生进入企业进行为期半年的顶岗实训,充分训练所学的理论知识并进行实际岗位的工作;在学生顶岗实习的过程中,学生要返回学校继续接受关于服务顾问资格的认证培训,学生在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及企业实践经验后一般均可以顺利的通过企业的认证,从而顺利的在企业中就业。在教学过程中,学校还按照宝马培训要求实行小班化教学,培养学生的沟通、交流、态度及方法等能力。经过系统培训,第一批学生顺利通过宝马认证,在南京、上海、杭州等各宝马4S店就业,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得到了企业的认可。2013年,学校所在的南京市白下区与秦淮区合并成为秦淮区,南京乃至江苏最大的汽车市场就位于该区域。在新秦淮区的发展规划中,将汽车服务产业列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未来对营销和售后服务人员的需求巨大。应该说,学校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及时调整专业结构,为自身抢占了发展空间。
作者:张韦韦 单位:南京金陵中等专业学校
第四篇:校园文化的多元性
一、大学校园文化多元性的分析
随着人才流动的日益频繁,大学校园的教师也在时刻变化中,加上新教师的引进和老年教师的退休使得教师队伍因来源、专业等不同而呈现多元性。校园的学生是流动的文化时针,这主要包括:1.主体来源的多样化随着高等教育向大众化的转变,包括留学生在内汇集八方地域文化的学生人数迅速增加,以及开放办学的形式所需,企业和外籍人员参与学校教学和科研的机会增多,使得校园文化主体来源日益丰富,呈现多样化特征。2.主体特征出现的多样化主体来源的多样化带来了其外在表现的多样性,一片树林由有着不同高度的树木构成,学生人数的剧增导致了个体之间的层次化变得非常明显。一个学校内,学生在基本素质和专业意志品质等某方面有着比较突出的差异性。3.主体价值观的多样化主体价值观的多样化主要是由主体范围的扩大和来源的不同所致。主体层次越明显、来源不同,其价值观就越多元,而且这种多元性会因专业学科不同以及对信息的判断不同而有所择向,这样会强化价值观的多样化。其次是校园文化内容的多元性。校园文化虽然是亚文化,但所涵盖的文化类别已远远超出了校园实物范围。不仅包括民族传统、宗教和大众文化,而且包括其他国家前卫、精英和现代科技的文化。特别是随着信息交流的加强,后者所及的文化在校园内意味渐浓,并且这种文化内容的多样性随着信息全球村的建立而达到了一个空前的新高度,而且远远超过了工业化所带来的物质产品的多样性。校园文化内容的多类型交织使得校园主体的师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再次是校园文化价值的多元性。在信息全球化背景下,校园主体能够保持文化上的区别变得相当困难。各种文化在校园内集中交流和融合使得校园主体存在传统与现代、精英与大众、全球和本土等文化抉择。这种不同文化价值之间的冲突鲜明体现了校园文化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价值多样性。学校教职员工的行为举止和价值判断的多样化是校园文化价值多元性的缩影,在综合性大学这种现象几乎屡见不鲜,反映了世界文化多样性在校园文化内的集中。这是网络信息化所带来的日益广泛、深入的跨文化交流的结果。
二、大学校园文化多元性的统领
在信息网络全球化的环境下,客观上要求大学校园有全球化的视野、多元性的胸怀、理性化的思维和人文化的情感。因此,要统领多元性的校园文化,吸收其中的优秀成分,避免负面影响,还需要坚持一些统领的原则。并且,这个统领并非是用单一思想来指导校园文化发展建设,而是基于大学的功能所赋予的高度概括,在此基础上处理好多元文化下的各种错综关系,才能发挥多元文化给大学带来的发展潜力。1.自主性原则不管是以前还是多元性环境下的现在,大学必须具有自主办学、自主发展的校园文化和条件。因为每个大学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历史发展过程和自己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追求,如果忽视这些,大学就会失去其自身的特色。而这一特色是学校巨大的无形财产,具有无限的精神感召力,能够有利地推动学校的文化建设和健康发展。因此,这种自主性不能仅仅指独立性,而是指在多元性的今天让校园主体具有更充分的自主选择权。因为在各种文化碰撞中,大学固有文化的刚性会制约大学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所以自主性可以彰显大学文化独特的个性魅力,也是保持创新原动力的基础。2.包容性原则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信息交流、文化交融日益加快,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是大势所趋。作为大学,本身不仅要继承和传递自身发展形成的优秀文化,而且还要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精髓,以便自己快速健康发展。因此,面对开放带来的多元文化,大学必须具有包容精神,包容能使大学海纳百川,从而获取大学发展的新动力。当下,中国的大学可能还以传统封闭方式运行,驴拉磨式重复自己,有沉沦之势。此时的大学必须审时度势,敞开校门,抓住机遇,吸收外部有利的信息和资源,高瞻远瞩地平衡自己和社会的关系,并通过人才培养和创造的知识来服务社会,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永葆自己的生机和活力。3.批判性原则对于多元文化对校园文化的交流和渗透,大学不能无选择包容或顽固自主,必须树立批判精神,对外来文化进行选择和过滤,筛选出有利于学校自身文化发展的新营养成分和新种子。批判意味着比较和鉴别,在此基础上才可能认清各种文化的本质,从而有目的选择融合新文化,促使校园文化高歌向上。如何在多元性的环境下进行新教育理念的选择、培养学生的文化鉴别和选择能力是对大学的教育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因为面对网络环境中的各种信息,学生需要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才能自觉抵抗多元信息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三、在统领校园多元性文化的几个原则基础上,还需要处理好以下的主要关系
1.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大学作为组织形式如同国家和企业,但其重要功能在于培养人才和引领社会发展,也即传承和创新。但传承和创新天生有着不和之意,如何处理在多元性文化下的校园传统文化和外来的多样性文化的关系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西方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等文化为高校提供了创造的灵感和新的教学理念,有益于高校主体形成开阔的思维,但中华传统文化已为校园文化打下了根基、提供了特色,且仍然充满着活力和创造力。因此,需要把东西文化传统和现实的优秀元素很好地结合起来,创出一条既继承传统又改革创新的特色大学校园文化之路。2.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的关系大学之所以称为大学,有其区别于其他组织的本质,这就是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是大学人在其长期实践发展中所形成和积淀的创造性的精髓与灵魂,包括大学自治、学术自由、学者自律三个方面,缺一不可。大学精神是高校的主流文化,这是历史形成的和其自身使命决定的。任何其他文化占据了高校文化主流,那么大学就将重疾缠身,失去活力和发展动力。但在面对外来多元性文化的冲击时,大学只有积极吸取各种文化的精华,才能在秉承大学精神的基础上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焕发出永葆青春的魅力。因此,只有大学主流文化在非主流文化的给养下的持续发展,才能使大学文化适应时代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3.现代科学精神和民族人文精神的关系高校不仅需要注重专业所带来的科学文化知识的灌输,还要有目的营造富有人文气息的校园文化环境,在一定程度上这两种精神并不排斥,而是相互促进的。只有将培养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并重,尤其重视优秀的民族文化所孕育的人文精神,才能获得民族文化的价值认同,不至于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失去自我、迷失方向。在这样的校园文化熏陶下的学生才能成就高素质的人才,才能在未来的工作中保持正确的方向,发挥正能量,否则会影响个人发展,最终影响社会和谐。当代的中国大学在民族人文精神培养方面的忽视,部分导致了社会缺乏人文关怀、道德沦丧以及苦心培养的人才严重外流。因此,处理好现代科学精神和民族人文精神之间的关系,使之相互促进、长远发展,才能更好地熏陶、培养出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综上所述,在互联网促进的校园文化频繁交流下,多元性已成了高校文化的显著特征。这给高校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同时也给高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只有认清多元文化的本质,采取正确的对待原则,统领处理好各种关系,才有可能使高校文化建设蒸蒸日上、办出特色。
作者:顾黎萍 乐传俊 单位:常州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常州工学院理学院
第五篇: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一、正确定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内涵
1.校园制度文化方面制度文化主要包括校园的教学制度管理、生活制度管理和校园环境管理等几大方面。校园制度之所以也是一种文化,在于它既是建立和维护正常教学秩序的重要保证,同时,又在相关制度中渗透着价值观念、教育理念、行为取向、目标定位等精神文化方面的内容。制度的建立,对于培养大学生遵纪守法的意识,建立起对规章制度的信任,对行为规范的尊重,对校规校纪的敬畏具有重要的意义。2.校园精神文化方面精神文化主要指学校优良传统和被师生认可的价值理念、道德准则、群体心理、人际环境、人文素养等一切精神文化形态,主要包括校园内涵建设、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班级文化、寝室文化、校企合作等等,以及长期形成的校风、班风、学风、教风等方面。校园精神文化集中反映了一个学校的办学宗旨、培养目标及独特的风格,它的外在表现为课堂教学、班级活动、社团活动、主题教育等形式。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表层结构,对置身其中的大学生起到“环境育人”的作用;制度文化是中层结构,对大学生起到“管理育人”的作用;精神文化则是深层结构,对大学生起到“思想育人”的作用。这三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作用,互相制约,构成了和谐校园文化这一完整的、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的高职院校发展既有难得的机遇,同时又面临着一系列挑战。高职院校从自身的长远发展考虑,都非常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高职院校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高职教育的跨越式推进,校园文化也遇到的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1.物质文化的基础还相对薄弱在调查中发现部分高职院校由于师资力量不够雄厚、资金投入不足等因素,客观上限制了对校园建筑、环境美化等方面的投入;学生活动中心是学生喜欢去的地方,但是有的学校活动场所较小,活动器材少,学生不满意,在有些高职院校,上网速度慢,看电视、收听广播、阅读报纸都受到一定的影响。在调查中还发现,由于我国高职教育正处在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的过渡时期,随着生源的增加,有些学校正在建设新校区,但因为迁址时间短,“边建设、边使用、边完善”的新校区建设在人文环境方面远不如老校区。2.制度文化保障力度还有待提高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制度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保障。目前高职院校在制度文化建设方面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第一,制度建设不够健全,没有一个完善而严密的制度体系;第二,有制度无执行,部分规章制度流于形式,根本没有达到协调、规范、约束和提高的作用;第三,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不同于普通高校的地方,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如何形成有效的校企文化融合,在很多高职院校还没有形成比较完善的制度规定。3.精神文化建设比较缺失精神文化是大学文化的核心,是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最终都是为了保证精神文化的建设。高职学校在精神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精神文化的内涵不够丰富,缺乏有效的切入点。第二,对大学生的教育手段单一,缺乏生动性、实效性。第三,教育内容脱离高职学生的实际,缺乏针对性。第四,学生业余生活匮乏,精神世界空虚等等。
三、加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1.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创造舒适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首先,要积极想办法为高校师生创建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校舍环境。因为高校校园基础环境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导向作用,只有满足了最基本的物质文化需求,师生心情愉悦,才更有激情和创造力。其次,要在教学设施上进一步优化物质文化建设,在宿舍环境上、教室的美化方面、校园的绿化方面都要给人轻松愉悦的感觉。再次,要加强学院的楼宇文化建设,在各个楼宇楼名的基础上,形成具有浓郁学术格调的楼宇景观文化,如开展系部文化建设,在墙体上布置该系该专业发展的历史脉络和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图片介绍,让墙壁会说话。2.加强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制度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发挥着重要的保障与促进作用,因此,完善制度文化体系,建立健全的人性化制度意义重大。第一,应完善制度体系,建立健全的组织制度、管理制度和教学制度等,确保高校教学质量得以保障。第二,要与时俱进,在实践中锐意改革、开拓创新,对于不适应高职学校学生发展的陈旧制度要及时的扬弃。第三,通过健全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师的激情和热情,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力。3.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构筑大学生的精神家园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衡量高校全面发展的重要指标,是评价校园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是体现全院师生生活质量的显著标志。高校在加强精神文化内涵建设方面应体现三个统一。第一,构建传统文化传承和时代精神展示的有机统一。以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题,开设“道德大讲堂”弘扬传统文化,开展“中国梦”为主题的理论宣讲志愿行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第二,构建人文精神熏陶和科学精神培育的有机统一。通过深入挖掘学校历史宝贵的传统资源,传播学校的校训、校徽等组成的文化符号,精心组织入学教育、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奖学金颁发等具有特殊意义的活动,来提高师生的人文素养。第三,要构建校园精神锻造和校园群体参与的有机统一。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影响、教育学生,根据大学生身心特点,开展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文化活动,尽量做到使每个学生都能从校园文化中吸收养分,满足他们求知识、求技能、愿交际、善表现的欲望,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组织应变的能力,促进他们在知识、能力、道德情操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作者:周卫华 单位:辽宁地质工程职业学院
第六篇:校园文化与职员工作满意度的关系
一、大学校园文化与职工满意度的关系
首先,大学校园文化的特点直接影响教职工对其的评价。大学校园文化有一个显著特性,即组织结构的企业化和机构职能的多重性。这种多重性主要表现在高校校园文化和企业管理理念的结合,因此在处理高校人事问题上常常本着奉行机构的精简、高效原则,不能事事以教学活动为先。其次,大学校园文化与教职工工作满意度呈显著的正相关。通过专家对高校校园文化和高校教职员工工作满意度关系的调查,有关数据进行显示校园文化和工作满意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促进教职员工和学生关系的和谐和良好的教学秩序,从而直接提升高校教职员工的满意度。而相反的,不良的甚至是腐败的高校校园文化会使大学教职工的工作满意度降低,之后反作用于校园文化建设和高校管理,从而形成恶性循环,进而阻碍高校发展。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教职员工工作满意度
1.要积极营造自由开放的工作环境和高校氛围。要采取多种途径丰富高校教职员工的工作内容和业余生活,使教职工能在组织里感受到被尊重被信任,能够自由平等地同高校其他组成人员交流和沟通。交流和沟通需要建立一个开放、平等、有效的沟通平台,来增进教职工员工之间的感情和业务交流,促进工作及任务更有效地传达,促进上下级之间的意见沟通渠道的通畅,增强高校教职员工的主人翁意识,鼓励高校教职员工参与高校文化建设和优化高校管理,自觉融入高校工作,从而产生工作动力和自我实现感。2.要进一步加强高校精神文明建设。主要从高校战略目标、理想信念、办学理念、传统精神和校风校纪等方面的建设,努力向学生灌输正能量的思想观念,力求达到高校价值观和个人价值观的和谐统一,从而由内而外催生出一种巨大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战斗力。3.要大力推进管理机制的改革创新。实施科学管理、民主管理,按照学校规章制度的要求运用各种激励机制、奖惩机制以及民营机制,努力贯彻“教学为本”和“学生中心”的原则和办学宗旨。4.要完善健全全面薪酬体系。一方面要充分重视高校教职员工的培训和发展,给与他们充分的时间和条件上的自由进行自我职业生涯的规划和自我发展;另一方面要通过和高校教职员工的深入交流和对话,了解他们培训的客观需求和主观意愿,和教职员工共同制定培训计划,实行目标管理。5.大力倡导大学教职员工的奉献精神。教育事业是关系到一个国家前途和未来的事业,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千千万万的高校教职员工的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因此,高校要从根本上把高校教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放在一定的高度,要鼓励教职工树立教育者光荣、教育事业神圣的价值观念,自觉投身高校教育工作,以饱满的热情和高度的责任心对待工作,提升自身的思想境界和道德觉悟,树立为教育事业奉献终身的高尚志向,培育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感和自豪感,这才是提升其工作满意度的最根本途径。
作者:曹济川 单位:吉林财经大学
相关专题:加拿大运营商 案外人执行异议起诉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