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教育资源整合初探

时间:2017-01-21 23:11:40 来源:论文投稿

口授相传、无文字记载地区民族团结教育资源是指在该地区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中,为本民族地区所特有,以口授相传形式流传下来,能够被民族团结教育主体开发和利用,维系、巩固民族团结和谐的各种物质和非物质因素的总和。长期以来,相关部门没有充分挖掘和高效利用口授相传、无文字记载地区的民族团结教育资源,对这些地区的民族团结教育资源的整合之举更是寥寥无几。但事实上,加强口授相传、无文字记载地区民族团结教育资源的整合,事关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团结稳定。笔者着重探究民族团结教育资源整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以期使口授相传、无文字记载地区的民族团结教育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和利用。

一、口授相传、无文字记载地区民族团结教育资源的特点

(一)地域性

不同的民族部落在其发展壮大过程中,由于自然环境、地理条件、宗教信仰等方面的显著差异,逐渐形成了带有浓厚地域色彩的民族文化。文化是教育之源,因此,口授相传、无文字记载地区民族团结教育资源往往是扎根于这些带有浓厚地域色彩的民族文化之中,并不断吸收其养分和精华的。相关部门在对民族团结教育资源进行整合的过程中,也必然会体现其浓厚的地域色彩。

(二)分散性

自秦以来,我国版图虽然发生过演变,但是各族人民相互之间的交往、流动却从未中断。各族人民在长期交往、流动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的居住格局。这种分散式的居住格局势必会造成口授相传、无文字记载地区民族团结教育资源散落在各处,难以真正建立起优化配置、合理利用的新资源观。

(三)传承性

从维系族群的归属和生存终极意义来看,各民族在其发展演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本民族成员共同认可的共识,并通过习俗、节日、代际之间的言语口授等将这些共识世代相传。在众多的共识中,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是各民族最为重要的共识教育之一。实践中,口授相传、无文字记载地区民族团结教育资源是世代相传的,只是不同时期的表现形式各异而已。因此,传承性是口授相传、无文字记载地区民族团结教育资源的一个重要特点。

(四)通俗性

通俗性作为口授相传、无文字记载地区民族团结教育资源最鲜明、最广泛的特征,共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其一是指口授相传、无文字记载地区民族团结教育资源所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如宗教信仰、价值选择、少数民族习俗、节日、服饰以及日常的生活习惯等,都是民族团结教育资源的潜在载体;其二是指口授相传、无文字记载地区民族团结教育资源所特有的生活化特征,如妈祖文化,妈祖短暂的一生虽然未曾留下任何著作和思想体系,但是其热爱劳动、热爱人民、见义勇为、扶危济困、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和英雄事迹,充分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仅成为沿海人民心中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而且成为促进国家昌盛、民族团结、民生富饶的推动力〔1〕。可见,口授相传、无文字记载地区民族团结教育资源实实在在地蕴藏在现实而鲜活的生活细节之中。

二、民族团结教育资源整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民族团结教育资源缺乏认同感和保护意识

对民族团结教育资源缺乏认同感、保护意识是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在对口授相传、无文字记载地区民族团结教育资源进行整合时存在的主要问题。首先,有些部门工作人员在对民族团结教育资源进行整合的过程中,缺乏对民族团结教育资源的保护意识和社会服务意识,没能为资源使用者提供更加贴心的人性化服务,也未形成与使用者良性互动的整合模式,致使口授相传、无文字记载地区民族团结教育资源整合工作一直处于低水平状态。其次,在加强民族团结教育资源整合的过程中,有些部门的工作人员未能有效利用大众传媒提高本民族成员对本民族团结教育资源整合工作的认同感。

(二)民族团结教育实践活动缺乏针对性

长久以来,有些学校在设置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安排教育实践活动和编写相关教材时,存在“胡子眉毛一把抓”的问题,未能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将口授相传、无文字记载地区民族团结教育资源特色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充分体现出来。事实上,口授相传、无文字记载地区的民族团结教育资源里蕴藏着巨大的创新潜能,开展有针对性的民族团结教育实践活动是相关部门加强民族团结教育资源整合工作的重中之重。

(三)相关体制机制不完善

相关部门在对口授相传、无文字记载地区的民族团结教育资源进行整合的过程中,存在体制机制落后、各自为政等问题,这就使得其在整合的过程中难以形成有序协作、默契配合的良性局面,造成不少珍贵的民族团结教育资源至今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另外,在对口授相传、无文字记载地区的民族团结教育资源进行整合的过程中,一些需要相互配合的共建单位协作意识不强,没有很好地确定整合目标,在整合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合理、不公平的现象。

三、推动民族团结教育资源整合的策略

(一)提升资源意识,促使民族认同感与归属感

形成的各种因素都得到有效激发资源意识作为意识的一种类型,涉及两个主体对资源的看法和态度,即对资源进行整合的人员和其他普罗大众的非资源整合人员。笔者认为,对资源进行整合的人员是对口授相传、无文字记载地区民族团结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工作的主要实施者,但事实上,其他普罗大众的非资源整合人员,对加强民族团结教育资源整合工作也尤为重要。也就是说,口授相传、无文字记载地区民族团结教育资源整合工作能否顺利进行的落脚点就在于民族地区非资源整合人员和资源整合人员的资源意识能否跟得上。因此,要通过以下几方面提升资源整合人员和非资源整合人员的资源意识:首先,对资源进行整合的工作人员要具备较强的服务意识以及专业、亲和的服务技能。相关工作人员在对口授相传、无文字记载地区的民族团结教育资源进行整合时,既要有吃苦耐劳、不怕艰险的精神,又要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以满足教学需求为切入点,为民族团结教育提供专业、务实的服务,促使民族认同感与归属感形成的各种因素都能够得到有效激发。其次,要重视大众传媒在舆论导向、议程设置、普及共识等方面的作用。相关部门要利用各种媒介提升民族地区资源整合人员和非资源整合人员的资源意识。

(二)尊重民族差异,找准整合工作的关键点

口授相传、无文字记载地区民族团结教育资源丰富且价值巨大,然而在加强该地区民族团结教育资源整合的实践中,忽视民族差异等问题依然存在〔2〕。因此,我们要使口授相传、无文字记载地区的民族团结教育资源的作用得到最大程度地发挥,就必须尊重民族差异,从该地区受教育者的生存环境和特有文化出发,找准整合工作的关键点。首先,口授相传、无文字记载地区民族团结教育资源具有特殊性,在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因此,在口授相传、无文字记载地区,可以将民族团结教育从思想政治教育中脱离出来,开设单独的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并定期举行相应的实践活动。同时,我们要鼓励、动员更多的民族地区受教育者参与其中,在互动中强化各民族团结教育主体的资源意识。其次,我们要树立口授相传、无文字记载地区民族团结教育资源整合的先进典型,并要对一些成功的案例进行分析,探究其中可推行、可普及的实践经验并加以宣传和推广,以强化人们的资源意识。再次,相关部门要建立长效激励机制,如对整合效果较好的先进典型要给予表彰奖励,以保证这种整合模式能够长期稳定地运行。

(三)积极探索,建立有序管理、高效整合的体制机制

笔者认为,要想使口授相传、无文字记载地区的民族团结教育资源整合工作早日走向正规化、标准化道路,就必须多方位思考,加快民族团结教育资源整合的法规制度体系建设,进而建立有序管理、高效整合的体制机制。首先,要制定口授相传、无文字记载地区民族团结教育资源整合标准。相关部门要认真制定口授相传、无文字记载地区民族团结教育资源整合标准,规范民族团结教育资源收集的范围、内容,明确资源整合者的职权范围、资源归属等问题。其次,口授相传、无文字记载地区的民族团结教育资源属于精神文化产品,是智力劳动的成果,在对其进行整合的过程中,有时会涉及知识产权问题。知识产权是一个专业性强且涉及多方面、多个权利所有人的权益的转让与买断的法律范畴,需要专业的经纪人来处理沟通。因此,在对民族团结教育资源进行整合时,要事先与知识产权所有人交流沟通并取得有效的书面协议,避免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给资源整合工作造成一些不必要的负面影响。最后,要制定口授相传、无文字记载地区民族团结教育资源整合工作规范,以确保最终整合成果具备较强的针对性、可利用性、科学性和真实性。一是要在关注民族团结教育资源一般共性的同时更加注重对其个性的探索,从差异处寻找突破口,保证整合资源的针对性。二是要注重满足口授相传、无文字记载地区现实的实践需求,最好要与该地区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中尚待解决的问题相结合,以保证整合资源的可利用性。三是要充分尊重口授相传、无文字记载地区民族团结教育实施过程中的客观实际与规律,在实事求是、顺应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各民族主观能动性,以确保整合工作的顺利进行。

作者:雷娜 单位:桂林理工大学


更多宗教论文详细信息: 民族团结教育资源整合初探 论文代写
http://m.400qikan.com/lw-102968 论文代发

相关专题:北京赛车pk10冠军公式 职称论文发表

相关论文
相关学术期刊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中国水电医学》 《中国勘察设计》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杭州农业与科技》 《人文地理》 《家教世界》 《成组技术与生产现代化》 《广东林业科技》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