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审美教育理论基础与实现路径

时间:2017-01-22 00:48:39 来源:论文投稿

摘要和谐审美教育是包括和谐与审美两个方面的教育。一个原则、四个要素、七种关系、四个基本观念构成和谐审美教育的理论基础。实现和谐审美教育的路径包括:制造教育悬念,激发参与热情;创设审美情景,寓教育于娱乐;激发审美情趣,引发感情共鸣;加工知识意象,升华知识结构;培养美在生活的感受力,提高审美品位。

关键词:和谐审美教育;理论基础;实现路径;可持续发展

和谐是一种美,审美创造和谐。和谐审美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本文试图在对目前教育现状反思的基础上,探讨和谐审美教育的必要性、和谐审美教育的理论基础以及实现和谐审美教育的路径。

1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在拷问教育

二十世纪人类创造了经济、科技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奇迹,但是,奇迹的创造是建立在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过度掠夺的基础上。二十一世纪之后,人类幡然醒悟,这种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掠夺性的发展,其代价是惨重的,它不利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和谐的发展。为了人类的未来,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就是人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它要求人类与自然、历史与未来、开发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处于和谐协调的状态。如出一辙的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成就的取得同样是以牺牲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为代价的。不幸的是,与经济发展一样,我国教育的发展也是靠人才的高消耗(包括教师和学生)来撑持的,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长期得不到重视。我们的教育没有真正把学生当作教育的主体,没有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精神,在某种意义上,教育扼杀了一代又一代学生的个性,拷贝着千千万万的考试机器。从学校中走出来的学生成为教育这个硕大“模具”制造出来的复制品;教师是文化知识的复制者,不是创造者;教育是“制器”,不是“育人”。“在我们的教育以及整个社会意识中,似乎缺乏一种对生命的弘扬和敬畏”[1],这就是目前我们教育的现状。教育需要和谐发展。建设创新型和谐社会的要求在拷问和挑战教育。直面拷问,回应挑战,不仅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也是整个社会都无法回避的尖锐问题。教育到了必须进行一场伤筋动骨的彻底革命的时候了,而这场革命的核心就是真正实施和谐审美教育,只有通过和谐审美教育,才能使教育走出改革的怪圈,实现教育的和谐可持续发展。“通过培养协调和谐的情感,进而塑造和谐的人格,达到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协调和谐”[2]。

2和谐审美教育的理论基础

和谐审美教育(这里特指教育内部微观的教育),是指在教育活动中,力求使教育过程诸要素之间以及教育过程与教育环境之间始终处于一种协调、平衡的状态,全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师生基本素质和个性品质双向获得持续的充分的和谐发展。现代教育理论强调,学生是教育过程的主体,在教育过程中,以生为本,一切从学生的发展为依归,尊重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精神,创设和谐的教育环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等等,这些不仅仅是现代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实施和谐审美教育的基本原则。和谐审美教育是注重感性与理性平衡、审美与人性和谐的教育,它包括审美与和谐两个方面的教育。和谐审美教育也是教师的情感教育,是教师运用审美教育的理论于教育实践之中,调动审美因素,施用审美手段,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能力,包括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以审美的态度对待生活,使学生成为创造新生活的一代。“美能磨练个性。……美,首先是艺术珍品,能培养细致入微的性格。性格越细致,人对世界的认识越敏锐,从而对世界的贡献也越多……”[3]。教育是一个充满变化的复杂系统,这个系统中的各个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系统中的各个要素、各个部分只有密切配合、相互协调,始终处于和谐状态,教育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成为可能。在教育这个系统中,教师、学生、教育资源(包括人力、物质和信息资源)、教学手段(方法和媒体)是教育过程中四个最基本的要素。这四个要素的相互配合,构成了教育过程的七种关系,即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与教学资源的关系、教师与教学手段的关系、学生与学生的关系、学生与教学资源的关系、学生与教育手段的关系、教学资源与教学手段的关系。这七种关系只有处于和谐的状态中,才能实现教育活动的高效率和教育效果的最优化。和谐审美教育就是在教育过程中力求使这七种关系达到和谐、使教育过程诸要素之间以及教育过程与教育环境之间始终处于协调、平衡的状态,从而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使学生的基本素质和个性品质得到全面、和谐、充分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在和谐审美教育过程中,不仅要处理好上述七种关系,还要坚持四个基本观念:第一,主体观念:以生为本,主体“复位”,让学生做教育的主人;第二,平等观念:重构地位平等、相互尊重的和谐的师生关系;第三,互动观念: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和谐发展;第四,动态平衡观念:教育过程的诸要素不是始终处于平衡和谐的发展状态,而是不和谐———和谐——不和谐———新的和谐的波浪式提升。一个原则、四个要素、七种关系、四个基本观念构成和谐审美教育的理论基础。和谐审美教育模式,就是按照和谐美育的理论,把抽象的教育模式通过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变为可操作的程序和实现路径。

3和谐审美教育的实现路径

任何教育形式或教育活动,只有学生主动参与、身心投入,才能使教育内容内化为学生知识或品德结构。因此,要实现和谐审美教育的目标,从教育手段上看,路径有五:

3.1制造教育悬念,激发参与热情

相声和小品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人们喜欢的重要原因就是:相声和小品演员善于制造悬念,即先给听众一个疑团或一个意外。巧结包袱,善设悬念,使观众或听众产生一种关切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的紧张心理。作家、导演常常就是使用各种方法诱导读者或观众产生紧张心情,让读者或观众的思维沿着作家或导演预设的路径追寻,以加强作品的吸引力和艺术感染力。毛宗岗在《三国演义》回评中说:“读书之乐,不大惊则不大喜,不大疑则不大快,不大急则不大慰。”教育是一门艺术,“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4]教师应该是艺术家,可以也必须在教育活动中巧设悬念,在学生心理上引起大惊、大疑、大急,然后获得大喜、大快、大慰的美感享受。因此,在教育过程中,重视教育过程的设计,注意教育各个环节的启、承、转、合,精心设计、制造悬念,提高教育过程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望,只有这样,学生渴求知识和了解事情真相或结局的心理便油然而生。制造教育悬念主要有两种方法:第一法:设问。任何教育活动,只有学生全身心投入,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进行和谐审美教育,必须让学生精力集中,全神贯注,因而教育活动要精心策划设计。教师可以根据不同教育活动和教育对象的特点,精心设计一些生动活泼而又能启迪思维、激发想象的问题,使学生在教育活动中迅速进入并始终处于情绪饱满状态。第二法:激问。有些教育活动仅仅设问,易流于形式,所以,精心设计适度的难题,激问学生,以激起他们探求知识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知难而进。制造教育悬念,引领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他们参与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通过分组讨论,互问互答,调遣一切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互问互答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愉悦和收获知识的快意。通过激问,学生就在追问与探究中向知识和审美的世界沉入,实现身心的和谐发展。

3.2创设审美情景,寓教育于娱乐

美是一种和谐,审美创造和谐。和谐审美教育就是强调审美在学生身心和谐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的教育。任何刻板和寡趣的教育,都不可能有好的教育效果,因而也不可能实现受教育者的和谐发展。和谐审美教育与教育情景和心境密切相关。因此,和谐审美教育,要创设适宜的审美情景,让受教育者置身于丰富多彩的审美情景之中,寓教育于娱乐活动之中,寓教育于美的欣赏和享受之中。第一,精选审美对象。审美教育具有形象性、情感性、自由性、深远性的特点。任何教育活动,都隐涵着丰富的美学元素,只要教师善于发现和挖掘,并根据教育活动的特点和学生的审美倾向,就能从中提炼出美的元素。因此,教师一定要根据各种教育活动的特点,精心选择符合学生年龄心理特征、知识结构和审美水平的审美对象,使审美对象充分发挥其教育和陶冶功能。第二,创设审美氛围。教师运用美的语言(如生动、亲切、形象、幽默的语言)、或进行与教育内容密切相关的妙趣横生的旁征博引,或作绘声绘色形象逼真的演示,创造一种如见其人、如睹其物、如临其境的审美氛围。这种氛围,既可以使学生处于享受和情绪的感染中,又可以使其在审美愉悦中得到陶冶。教师通过有意识的引导,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审美欲望和创造美的冲动,并在这种欲望和冲动中,接受美的教育,培养了审美情趣,实现身心的和谐发展。

3.3激发审美情趣,引发感情共鸣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美的事物能够调动学生积极的心理活动,激发学生健康的心理情感,使学生在审美中体悟,在体悟中得到情感的共鸣、性情上的陶冶和思想的升华,从而达到和谐审美教育的目的。和谐审美教育可以通过下列的做法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第一,以情动情。情感具有传染性。只要用真情去对待生活、对待一切,任何教育活动、教育媒介,都可以挖掘美和情感教育元素。所以,在进行和谐审美教育时,要充分利用教育活动、教育媒介中潜隐的美和情感因素,用饱含激情的语言和形体动作去撩动学生心灵的情弦,教师凭借语言的可感性激发学生的情感,用动情的语言传达动情的事物,使其心境与情感得到和谐的统一。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净化了感情,升华了思想和人格。第二,联想生情。教育活动的效果取决于学生投诸于该活动的情感和精神状态,只有精神和情感处于饱满状态,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在和谐审美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和精神并不总是处于饱满状态,审美感受是伴随着教师有意识的引导而逐步萌生和升华的。只要教师有意识地加以引导,让学生因景生想,联类而想,或者相似联想,或者关系联想,或者哲理联想,通过联想引发感情共鸣。总之,进行和谐审美教育,要千方百计激发学生的联想,丰富学生的思想感情,让学生物我同一,“融美于心灵”。宋代的邵雍在《善赏花吟》中说:“人不善赏心,只爱花之貌;人或善赏花,只爱花之妙。花貌在颜色,颜色人能效;花妙在精神,精神人莫造。”这里讲的就是联想,即花的姿态、神韵与人类执着、自由、进取以及爱生恶死的心理相沟通,从而产生精神和情感上的陶冶和愉悦。

3.4加工知识意象,升华知识结构

意象是一种再造的知识,是一种在观念形态上再造或再创造现实的表象和形象。在和谐审美教育过程中,学生会在感情、理性的驱使和制约下,调遣原有的知识、生活、经验等先行形象,形成源于知识结构又异于原来知识结构的意会形象。同样一种教育活动在不同的学生的心目中会产生不同的意象。驰骋想象的过程,就是加工知识意象、升华知识结构的过程。意象加工的方法有两种:第一种:精选审美意象。教育活动只有通过一定的教育载体才能实现。审美意象是和谐审美教育的重要载体,审美意象的选择是实现和谐审美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因此,在和谐审美教育中,应根据不同的教育活动和教育对象的特点,精选审美意象,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结构中形成主观感性意象,使其想象自由灵活、丰富多彩,但又不是随心所欲,凭空臆想,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充满思考和想象地参与教育活动,“涵咏玩索”、驰骋想象,对教育活动的内容加以再创造,“必得于心而会于意”,从而达到身心的愉悦和知识与人格的和谐发展。第二种:体味审美意蕴。任何审美对象都是真、善、美的和谐统一体,它一般都有“意义层”与“意味层”两种审美意蕴。“意义层”是指审美对象显示的社会功利属性方面的内容,它有具体、直接的特点和指向;“意味层”,只能感悟、体味,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它不仅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联想,还要引导学生思考、体味和感悟。只有这样,才能体会审美对象的深层韵味。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注重引导审美主体(学生)积极揣摩、捕捉、追寻,并凭借直觉力、认知力,将心灵的触须钻进教育活动内容的“灵魂深处”,使之达到“味之者无穷”的和谐审美教育境界。3.5培养美在生活的感受力,提高审美品位席勒提出:“从感觉的受动状态到思维和意志的能动状态的转变,只有通过审美自由的中间状态才能完成。”[5]和谐审美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因而,和谐审美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美在生活的感受力。“‘教育即生活’,教育是生活的过程,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生活对于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因为生活中能够产生很多有益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经验”[6]。所以,生活对于培养学生美的感受能力意义重大。因而,“教师本身先要具备这种品质———能够领会和体验生活中和艺术中的美,才能在学生身上培养出这种品质”[7]。美在生活中,人间处处是美景,关键是你必须具备丰富的审美知识储备、捕捉美的犀利眼光和欣赏美的敏捷思维。所以,教师要具备在生活和艺术中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能结合教育活动内容,引导学生学习审美知识,教会学生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课内外互相结合、互相补充,在生活中感受和创造真、善、美,提高审美品位。只有这样,和谐审美教育才能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真、善、美是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史学家劝人为真,教育家劝人为善,艺术家劝有为美。和谐审美教育集三者之长,既劝人为真,也劝人为善,更劝人为美。这就是和谐审美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赵健伟.教育病[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100.

[2]曾繁仁.走向二十一世纪的审美教育[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79.

[3]苏霍姆林斯基.给儿子的信[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39.

[4]卢梭.爱弥儿[M].上海:商务印书馆,1978:349.

[5]席勒.审美教育书简[M].冯志,范大灿,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80.

[6]李玮.识字教学审美化探析[J].教育科学研究,2011(10).

[7]赞科夫.和教师的谈话[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116.

作者:林英典 单位:广东第二师范学院


更多行业经济论文详细信息: 和谐审美教育理论基础与实现路径 论文代写
http://m.400qikan.com/lw-103288 论文代发

相关专题:资金互助合作社 马路天使 1937 电影

相关论文

北京名仕医院

论文百科2017-03-28 21:06:15

中国棉花编辑部

论文百科2017-03-17 06:02:03
相关学术期刊
《教师教育学报》 《河南化工》 《陕西电力》 《上海文学》 《中等职业教育》 《中国瓜菜》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 《实用骨科杂志》 《石油化工》 《冶金企业文化》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