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管理专业跨学科培养模式探讨

时间:2017-01-22 05:44:11 来源:论文投稿

1我国高校信息管理专业培养目标

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提出了我国信息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即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的,能胜任MIS规划、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的,适合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领域工作的复合型高级人才。培养目标既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也是教育工作的归宿,准确定位培养目标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

2我国高校信息管理专业跨学科培养模式现状

跨学科人才是指通过一定教育模式培养的、具有宽厚扎实的理论基础与广博的知识面,掌握两门或两门以上较为系统的学科理论知识,富有跨学科探索、研究和创新精神的人才。信息管理专业跨学科培养模式面临许多问题:一是高校间的学科壁垒不易打破,怎样削减专业限制,是跨学科培养模式所必须解决的一个难题;二是由于受教学资源所限,教学与实践分离,缺少教学后的实践运用,特别是缺少教学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3];三是简单拼凑学科课程,缺少知识整合。跨学科培养模式最早起源于美国高校的通识教育领域,它是经过规范的、系统论证的课程体系,而不是任意几门学科的拼接。我国信息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跨学科培养,虽然部分大学有跨学科研究组织,但是主要以研究生教育为主,本科生涉及极少,部分高校开设了双学位、主辅修制、第二学士学位、双专业等,但其所占规模和比例很小,除此之外,由于脱离社会实际需求,从而造成信息管理类毕业生掌握的信息技术不如计算机类毕业生、管理手段不如管理类毕业生的尴尬局面,无法满足用人单位对于信息资源管理与服务的需要。因此,如何构建合理的跨学科培养模式,使信管专业人才满足社会对于急需的复合型人才的要求,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3国外高校信息管理专业跨学科培养模式分析

3.1人才培养模式

在国外高校的信息管理专业本科教育中,存在着截然不同的两类培养模式:一类是偏重通才教育,信息管理是一门综合性交叉学科,此类专业教育的任务就是培养通才。即具有扎实广泛的知识与技能和良好的外语能力。另一类是偏重专才教育,课程体系设置侧重于信息管理专业领域,重视培养专业知识与技能。因此,信息管理专业教育应围绕着本专业特点进行人才培养,要使受教育者成为掌握信息管理的基本理论、技能和专业知识,接受过良好的科学思维和情报应用研究的基本训练,能够从事各领域信息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由于社会因素的影响,美国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经历了由最初的通才到专才,再由专才到通才的发展趋势。

3.2课程设置与知识整合

1978年美国哈佛大学首次提出“核心课程报告”,打破了学科的界限,设计了跨学科、跨专业的科目,这是通识教育的主要价值。要求学生除主修科目外,应在文学与艺术、外国文化、历史、科学、社会分析与道德哲学等学科中选修一个,并设置了相应的学分[5]。美国其他大学的信息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上采用的大多是核心课程与课程模块相结合的方式,学生在修完核心课程之余,鼓励学生可从模块中选择几门课程,尤其是跨学科选课。这说明信息管理专业的多维特点,使学生既可掌握牢固的信管专业知识,又有自选余地,从而拓宽了就业方向[6]。美国一些大学的课程设置体现出学习是一种探究过程,重点应该从教材转换成实践。卡耐基梅隆大学也提出了“实践式学习”的模式,鼓励学生抓住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将知识融会贯通。

3.3建立新的跨学科研究基地

发达国家高校建立起新的教学组织结构,比如英国的所塞克斯大学作为新型大学,以新型的学科代替原有的院、系等传统的教学组织;美国部分大学从20世纪起就设立了跨学科奖学金;日本的一些大学从成立之初起就建立了跨学科的教学和科研体制教育[7]。国外许多大学创建了许多新的跨学科组织,对原有的教学内容、学科进行了大的改变,除了有成功的专业教育外,还有优秀的交叉学科基础师资,强调学生以多元化的视角去拓展人文、社会科学的学习,从而实现在相关知识领域内能够触类旁通,完成综合素质的培养。

4对我国信息管理专业跨学科培养模式的建议

4.1正确选择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信息管理专业的多学科交叉边缘学科的新兴专业特色,经过严谨充分的调查论证后就可以增设跨学科的专业。在跨专业设置中,要具备相关师资力量,且与本校实际情况相结合。教学管理制度也要不断改革,不断完善主副修制、选修制、学分制、双学士学位或双主科制等,给跨学科人才培养以更多的模式选择,尤其是科研型大学更应提倡跨学科人才培养,当然每个学生都要从自己的兴趣爱好等实际情况出发,发挥个性特色,不能一概而论都要求要成为跨学科人才。

4.2课程体系的设置与整合

1999年我国教育部高教司确定了信息管理专业的6门骨干课程(包括信息管理概论、数据结构与数据库原理、管理学基础、信息系统的开发与管理、计算机网络基础、信息资源的组织和管理)[8]。其目的是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的人才。各高校根据自身条件以及行业需要,提出了不同的培养方案。在课程设计、内容选取等方面必须具有灵活性和多样化,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应借鉴国外高校“核心课程+课程模块”的方式进行教学改革,允许学生在修完核心课程的之余从模块课程中任意选修相关课程。同时,应提高课堂教学的灵活性,采用课堂讲授之外的互动、实践等多种教学方式,以提高教学质量。课程整合方式可以有3种:一是美国大学采用的主修与辅修的信息管理课程,提倡攻读跨学科课程,同时,鼓励其他学科学生辅修信息管理课程。利用这种跨学科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的能力与管理决策能力。辅修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在社会各个层面了解其他专业知识的方法。通过辅修其他学科,可了解其他学科背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管理能力。主、辅修相结合在美国大学本科教育中的普及情况良好,是课程整合的主要方式之一。二是人文、艺术与社科相结合。三是按照专业方向,结合实际问题进行学习。通过大量实践,以提高能力为导向开展学习,在实践中进行知识整合,把所学理论运用到实践工作之中去。

4.3跨学院联合学位

教育部门可以出台政策促进跨学院、跨系科的合作,鼓励院系为跨学科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跨学院联合办学,授予联合学位。这种联合办学方式,可将信息管理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较好地进行整合,既发挥了传统学科的优势,又较好地培养了基于行业理论的管理人才,真正实现了工商管理本科培养目标。

4.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由于信息管理专业具有多学科融合的特色,所以对于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在目前复合型师资缺乏的情况下,各高校应考虑引进不同学科背景的专业人才。另外,可以通过企业实践培训等方法,让教师在应用中提高教学科研水平,解决目前紧缺复合型师资的困境。应给予教师一定的权力,直接从企业聘请具有实际管理经验和实践能力的部门领导、信息技术领域高级项目经理等上课或开设讲座,这样不仅有利于改善师资队伍结构,而且可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了解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使学生的职业能力与企业的岗位要求相适应。本科教师要有更大的课程资源支配权,充分发挥教师的课程主体作用。社会上需要的是具备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信息管理人才,教师也必须是具备丰富的理论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的教师。

4.5跨学院招生

要通过体制改革,允许跨学院、跨系招生。国内目前尚有先例可循。浙江大学于2007年突破学院“界线”,在按学院大类招生基础上跨学院招生。该校共有五大门类进行跨学院招生,包括工科试验班、生物科学、应用生物科学、人文科学试验班和艺术设计。除原有信息学院的全部专业外,其招生领域将横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机械和能源学院及航空航天学院的名牌专业。

5结语

随着我国信息化进程的加速发展,信息管理专业跨学科培养模式体系构建工作任重而道远。一方面,我国的教育体制应该进行改革,帮助高校跨学科人才培养快速发展;另一方面,高校本身应该因地制宜地为跨学科培养模式做好基础师资环境的建设。

作者:黄双颖 单位:南京邮电大学


更多电信论文论文详细信息: 信息管理专业跨学科培养模式探讨 论文代写
http://m.400qikan.com/lw-104276 论文代发

相关专题:创造性思维训练 医学信息杂志

相关论文
相关学术期刊
《数学学报》 《城市发展研究》 《广播电视信息》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清华法治论衡》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 《农业与技术》 《血栓与止血学》 《江苏煤炭》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