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对比研究心血管内科护理风险管理与无风险管理常规护理之间的差异,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方法:选取我院300例自2014年1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心血管内科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0例。对观察组患者的护理进行护理风险管理,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及对护理的满意度。结果:在此次研究实验中,观察组患者的护理疗效合格率(96.67%)和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98.67%)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护理疗效合格率(89.33%)和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87.33%),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风险管理可以促进护理人员提高护理质量,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十分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护理风险管理;护理疗效;护理满意度
由于护理工作的特殊性、病情的复杂性、不可预见性、医学技术的局限性等多方面原因导致了护理工作的高风险性,护理的高风险性可能导致患者的伤残甚至是死亡。心血管内科疾病一般来势迅猛、诱发因素多样、病情多变且会引起多种并发症,因此,心血管内科的护理相较于其他疾病的临床护理更具挑战性,心血管内科的护理风险管理也应该引起广大护理工作者的重视。本文选取了我院300例心血管内科患者,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和护理的风险管理,经研究对比,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文的研究对象为我院自2014年1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300例心血管内科患者,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0例,观察组的护理接受护理风险管理,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这两组患者均仅患有心血管内科疾病,并无其他干扰性疾病。其中,观察组患者中有男76例,女74例,年龄为48~83岁,平均年龄为(61.62±3.23)岁,体重为45~79kg,平均体重为(55.89±5.16)kg;对照组患者中有男73例,女77例,年龄为50~86岁,平均年龄为(62.21±5.07)岁,体重为44~81kg,平均体重为(56.31±4.89)kg。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体重等方面都无明显差异,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护理方法:对照组患者接受的常规护理包括:满足患者合理基本的生活需要、协助患者进行各项身体检查、配合医生的治疗进行护理等。观察组患者需在以上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护理风险管理。护理风险管理首先对可能发生的护理风险预测评估,然后根据预测的风险提出应对措施,并在此过程中根据患者病情的变化情况对护理措施进行相应的调整变动。1.3效果判定标准:1.3.1护理疗效判定标准:将护理疗效分为ABC这三个级别[1]。A:护理风险事件从未发生;B:虽发生了少量护理风险事件,但得到及时的处理,无严重后果;C:有护理风险事件发生,因处理不得当造成相应后果。其中A级与B级视为护理疗效合格,C级则视为护理疗效不合格。1.3.2患者满意度判定标准:调查记录下每位患者出院前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一共有“很满意”、“满意”、“不满意”三个级别,收集完整数据后进行统计分析,最终得出患者的护理满意率。1.4统计学处理:本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P<0.05则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疗效对比:观察组患者的护理疗效合格率(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护理效果合格率(89.33%),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如下(见表1)。2.1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98.67%)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87.33%),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如下(见表2)。
3讨论
经本文研究分析可知,心血管内科疾病的高发人群为中老年人,由于其护理对象的特殊性和心血管疾病的复杂性、突发性等特征导致心血管内科的护理风险极高[2]。通过上文的研究分析可知,护理风险管理对于护理风险的降低极具功效,因此本文对如何进行心血管内科护理风险管理提出以下几点应对措施:(1)护理人员要树立护理风险意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并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2)注意药品安全的检测;(3)保持病房的卫生整洁,尽量规避危险因素。
参考文献
[1]梁海群.心血管内科护理风险管理及应对措施[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14,01:117-118.
[2]李绿亚.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基层医药,2013,20(16):2557-2559.
作者:金贤华 单位:吉林省龙井市中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