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论文(共4篇)

时间:2017-01-22 06:22:28 来源:论文投稿

第一篇:中学历史教学问题意识

一、当前中学生缺乏“问题意识”的原因

(一)中学历史教学观念的滞后性中学生缺乏历史学习中的问题意识,与当前社会、学校等对历史教学观念的滞后性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选定一个问题,指导学生去解决问题,而不是让学生提问题,这是传统课堂教学的方式。在应试教育等传统的教育环境中,历史学习的主要目的在于应对考试,教师也只以传授知识为主,而忽略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没有认识到如何能将方法和知识进行链接的方式。在当前新课改以及素质教育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历史教学的本质、目的、过程等都应当有所改进。

(二)中学历史教学手段的单一性历史学习主要是以历史素材为基点的,而中学的历史教学材料大多是以课本为主,并且以平面化的文字、图片为主,过分政治化、理论化,缺乏生活化、时尚感,从而弱化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历史教材通常会有固定的观点,缺乏对立、辩证的史学思维,从而使得学生们的创造思维、问题思维被束缚。另外,在当今信息化不断发展的今天,教学方法和手段也变得多样化,但是有些教师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无法将多媒体技术等与历史学科的优势结合在一起,不能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故而也很难引导学生产生问题意识。

二、培养中学生“问题意识”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中学历史的课堂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其功能和作用也各有不同。在当今新课程课堂教学的进程中,中学历史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能力,选择和运用适当的教学内容,更新教学观念,构建问题平台,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一)改变传统的历史教学的观念,鼓励学生提出疑问一切创造始于“问题”。在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绝不能在知识层面上止步,而是应当大胆地改变传统的历史教学理念,鼓励学生们提出问题,树立问题意识的理念,并让课堂教学成为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思维实验室。在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之中,创设自由、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为学生创设一个积极、主动的问题探讨课堂,让学生以问题的发现者、提出者、解决者的身份而存在,使师生之间能够达成一种和谐、互动的交流方式。

(二)培养中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兴趣,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强烈的好奇、浓厚的兴趣是学生们产生问题的重要前提,因而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除了进行历史知识灌输、思维方式培养之外,还应当努力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并解决问题。与此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展示历史歌曲、播放历史影像材料、展示历史图片、让学生出演历史短剧等形式,让学生自己去琢磨历史、触摸历史、理解历史,对历史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丰富的想象力,并将好奇心转化为持久的精神动力。另外,在课后学习中,教师还可以选择一些符合学生认知能力的材料、图书等引导学生阅读,并让他们提出问题,探讨问题。

(三)提高教师的问题意识和教学能力,引导学生质疑提问作为“灵魂工程师”的历史教师应当在培养学生历史问题意识的过程中起到示范作用,不断增强自身的问题意识,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一方面,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提问时,应当多提一些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设计好提问的问题,帮助学生联想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而不是简单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培养学生独立、成熟的学习思路。另外,教师还应当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对当下教材中出现的问题给予实践上的优化,将简单的理论分析和史实记述等辅以矛盾的说法、各种史学观点、丰富的史料等,达到“无疑处生疑”的效果。著名教育家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其中提到的“活”,不仅仅体现在课堂教学的氛围方面,而且也体现在学生质疑能力等方面。总之,教师应当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努力构建问题平台,达到引导学生质疑、思考、探究的教学目的。

作者:杨兴兰 单位:厦门第一中学

第二篇:中学历史教学新理念

一“、像历史学家那样思考”的应用模式

(一)历史程序历史程序是历史学家研究历史的步骤和环节,在任何历史研究中这样的专业流程是基本相同的,简要来说包括以下三个步骤:1.对历史提出问题:历史研究从我们想知道或是最感兴趣的问题开始入手。2.搜集历史材料,评判历史证据:可以运用相关的第一手材料或是第二手材料。3.依据史料得出结论:所有的历史解读都是不完善的,有的比别的好些,有的是错的或是被误导的。而作为历史教师,则是在对历史研究程序上做出相应的富有教育意义的变动与调整,并将其应用于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把“历史学家那样思考”的教学程序概括为课程设计、问题提出和运用史料。(1)课程设计a.设定本学期可以有多少考试和主要的课题任务。b.按照“像历史学家那样思考”的历史程序和探究要素,重新编制和安排考试和课题任务,思考课程的预期效果是什么,设定大的课程目标。c.再次检查:所设定的这些问题是不是囊括了历史探究要素的所有方面,这些问题是否可以让学生达到一个较高的思维层次。d.按照历史程序进展教学,思考以下问题:有没有给学生机会让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学生是不是有机会可以运用多种来源的史料进行探究?学生是不是有机会对不同的史料进行评估、判断?学生有没有被要求运用史料支持他们的历史解读,并对他们的结论作出一个富有历史意义的阐述。(2)提出问题每一课或是每一单元的教学应当被一个“问题”驱动着,而不是完全按照课本的编排覆盖某个知识体系;每一节课或是每一单元都以一个问题或是一连串的问题开始,这样可以让学生知道历史是由问题开始的,这些问题也可以为课堂活动指引方向或是设定目标。教师可以用多种多样的方法:a.用一种问题模式而非一个词汇,定义一个中心话题。比如说,用“美国帝国主义模式是新型的吗?”代替“新型帝国主义”,用中心问题为这个单元提出学习目标和方向。b.将这个单元的问题写在黑板上或是写在海报上贴在墙上明显的位置,这一个单元的学习过程中都留着,让学生可以随时看到。c.每堂课的开始都重复这个中心问题。d.准备一个问题表格,在表格中列出这个单元或这堂课的一系列问题,使得学生的所有活动、任务、作业都与问题有关。(3)运用史料所有的教科书都不可能是全知全能的,不可能展现出来所有的历史材料、历史观点。然而,教科书却可以作为多种史料来源的其中一个。a.设定一个不能被教科书明确或是完整回答的历史问题。b.运用教科书上列出的参考文献或是注释,补充一些特定的材料(如《OAH历史杂志》)。如何挑选和挑选哪些时代、哪些群体的、哪些来源的史料作为补充去让学生解读历史,在这个问题上历史教师自身的历史功底显得很重要。c.最好使用多个原始史料,这样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历史课本并非唯一的或是主要的历史史料来源,当然也不是最权威的史料来源。d.这样就很容易地将一堂历史课变成了一种需要像历史学家那样思考的史料探究活动。

(二)历史探究要素历史探究要素是历史学家构建调查、解释过去的范式,它概括了历史探究、分析和综合的关键模式。在历史研究中,历史学家提出的问题和做出的解释都与这些历史探究要素有关。1.原因与结果学生需要研究丰富、复杂的历史,知道历史事件与多种多样的群体和组织相互作用和影响,每一个历史事件都会带来长期或是短期的影响。这些结果有些是显而易见的,而有些在当时是潜在的。2.变化与维持与历史大事记或是历史年表不同,“变化与维持”将重点放在了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的具体事物的变化。理解随着时间的推移,哪些发生了变化和哪些没有发生变化,这是理解错综复杂的历史进程的不二法门。3.历史转折历史转折的特点是通过这个巨大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或是社会的发展进入了另一个轨道,并带来了一系列的可能性或是禁止性。4.历史功能历史功能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过去的事件,让我们今天的选择与过去的历史有关联、富有历史借鉴意义,同时让过去的历史更富现实意义。当然,历史功能需要找到历史的有用性。5.历史神入历史神入是历史研究中最令人着迷,同时也是最让人感到迷惑不解的地方。与过去相比,我们所处的时代已经发生了改变。许多事情对我们而言是合理的、正常的,可能对过去的人而言那就是不可能的、不可思议的或是极其愚蠢的。反之亦然。为了理解历史上的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我们就必须神入历史,像当时的人那样去看待当时的世界。

二“、像历史学家那样思考”

理念在美国高中课堂的运用一位有经验的高中社会科教师在讲授“欧洲中世纪社会”这个单元时,运用“像历史学家那样思考”的教学理念,设计了这节课需要开展的几个问题和这个单元的核心问题。我们就对这节课的重点内容介绍一下。①(一)概览学生被分为5个小组,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在规定的时间内,对五张硬纸板上所列出的一个中心问题进行探讨和回答。每组学生有4分钟时间对每道问题进行讨论和回答。4分钟后转换位置,按环形循环的顺序,进入到下一题。每组学生对5道问题都将进行讨论,答案要与前面的学生不同,不能重复。最后如果还有什么问题就在第6张硬纸上写下来,活动的最后将进行处理。(二)所需材料6张海报大小的硬纸板;6只不同颜色的记号笔;计时器。(三)准备工作将下列6道问题写在每个硬纸板的标题位置。1.在公元3到4世纪,罗马人或是哥特人的决定或行为如何深刻地改变了中欧人民的生活?(这是“历史转折”的一个问题)2.哪些人从罗马帝国的衰落中受益?谁没有受益?为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这是一个“变化与维持”的问题)3.你在本单元中学到的历史事件对当时人们的生活、社会和整个世界如何产生影响的?(这是“原因与结果”的一个问题)4.罗马的衰落或是哥特的兴起可以帮助我们如何理解今天的现状?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人类间的交流是什么样的模式?(这是一个“历史运用”的问题)5.罗马人和蛮族人的世界观如何影响了他们的选择和行为?(这是一个“历史神入”的问题)6.其他的问题:在黑板上提前一天就写好这个单元的中心问题:“对政治秩序的诉求如何带来了欧洲中世纪社会早期的发展?”从这位教师的这几个问题的设定中我们就可以基本上把握住他这堂课的任务和目标。5个问题分别是按照“历史探究要素”中的5个方面来提出的,对中世纪欧洲社会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分析,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也将不知不觉地运用“像历史学家那样思考”的方式,在解答5张硬纸板上的问题的过程中加深了对历史的认知。同时,这位教师提前已经把这个单元的中心问题列了出来“对政治秩序的诉求如何带来了欧洲中世纪社会早期的发展?”这个中心问题的回答很显然需要学生的高级思维和真正的主动探究,而不是简单地史实的罗列。

三、美国“像历史学家那样思考”的启示

美国“历史学家那样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注重历史思维方法的习得和历史素养的提升,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对照我国讲授法为主的课堂模式和“探究理念”,我们应当汲取他们的优秀成果,促进历史教师专业化发展。广大历史工作者在历史教学的研究中也应注意避免研究视角过于微观缺乏方法论的支撑,或是过于宏观没有可操作性。中国历史教育研究者不妨参考当前美国历史教学的做法,增强历史“探究”理念的可行性研究,对学生的“历史素养”进行分层或是解构分析,有针对性地设计足以支撑学生历史思维的问题模型,设计出符合我们传统习惯、富有本土特色的教学模式,开启学生真正的历史学习,提高学生历史素养。

作者:邓凌雁 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第三篇:史学在中学历史中的应用

(一)通过时事来对历史知识进行解释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运用一些时事热点来对历史知识进行强化总结,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印象。比如,在讲授《三民主义》时,许多学生可能对“三民主义”的意义都不太理解。那么教师可通过当前我国严重的物价上涨问题进行分析,指出人民生活的重要性,对党“提高民生”的思想进行解释。这样一来,学生对此知识点的记忆就会更加深刻。

(二)多联系实际生活进行历史教学

不管是新课程标准理念还是新史学理论,都要求教师的历史教学要更加贴近实际生活,因此教师一定要将历史知识生活化。比如在讲授《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时,教师可要求学生问家里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了解他们年轻时的生活状况,再与自己的生活状况对比。这样学生不仅能对我国人民的过去生活方式有充分了解,还可以让他们明白当前幸福生活的可贵,激发他们珍惜现在、好好学习,为祖国发展做出贡献的雄心壮志。不难发现,这样做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更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达到了“教书育人”的目的。

(三)注意与其他学科的结合

由于历史学与其他学科的结合日益紧密,以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充分将之与其他学科结合在一起。具体来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与语文的联系俗话说“文史不分家”,在所有学科中,语文是与历史联系最紧密的。教师可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恰当的语文知识来进行历史知识地讲解。比如在谈到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时,可通过《范进中举》或《神童诗》中“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等来说明古代人们对科举的重视程度,加深学生对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认识。这样,不但会使得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变得趣味横生,还可以提高了教学效果。2.与英语的联系教师在讲授其他国家的发展历史时,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学起来兴趣不大,这时如果教师适当地运用一些英语知识就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在讲授英国的崛起历史时,会提到英国的议会制度建立以及《权利法案》的提出,这些内容学生不但学习兴趣不高,而且很难理解。这时教师就可以用“Power”和“Right”两个单词来说明“权力”和“权利”的区别,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权利法案》的意义。3.与其它学科的联系除上述内容之外,历史教学还与地理、数学、政治等各个学科都有联系。比如在讲授《新中国的成立》时势必会提到三大战役,那么可通过对这三大战役的地点进行分析,阐明三大战役的重要性,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在讲授1929年“经济危机”时,通过对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不同点的分析,来帮助学生理解其产生的原因;在讲授中国古代的“青铜文化”时,可让学生知道“青铜”本来不是青色,只是由于年代久远,出土时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生出铜锈才变为青灰色的,因此称为“青铜”。总之,只要教师们用心去探索,史学新理论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就会更加广泛。史学研究的进行使得其产生了各种新理论,历史将不再只关注“名人大事”,而是更多地关注普通百姓的生活,同时历史研究将更加依赖于其他学科。教师在历史教学中主要多利用时事、联系生活实际、将历史与其它学科有机的结合起来,将这些史学新理论运用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这样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优秀人才。

作者:王玥 单位:大庆市世纪阳光学校

第四篇:组织理论在中学历史的应用

一、学习型历史教学建设的可行性

1.组织中的团员个人素质水平高当今世界的较量更精准的体现为人力资源的较量,拥有强力而优秀的人力资源是工作开展无往而不利的重要保证。历史教研组的成员都是既具有高精深的专业知识储备,又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是推动学习型历史教学的强力后盾。2.热情丰沛的知识接受者中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知识、武装头脑的黄金时段,处于这一时期的学生有着极其饱满的精神状态和如饥似渴的求知欲望,他们的这一状态加上老师合理而有效的引导必然会在相应的学科内达到理想的成果。

二、建立学习型历史教学组织面临的问题

(一)团队意识薄弱

在学校内部及学术范围类的考核、教师职称评比及升学率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下,老师无暇更有甚者根本不情愿与其他老师交流学习,更多的是闭门造车,缺乏有效的相互合作,只在于满足自身狭隘的个人经验,唯我独尊,彼此间不会分享教学成果和教学经验,这就严重影响了教研组教学的质量与水平。

(二)教师专业发展缺乏有效途径

学校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同时忽略了教学科研的推进。“科研兴教”的倡议也只是流于形式,大多数学校教研活动难以开展,或者开展深度不够,教师的科研成果数量少、质量差的问题也很凸显。

(三)教与研本末倒置

所谓教学教研组必然是有教也有研,而当前高效的教研活动主要停留于“教”而非“研”上,所以学校本末倒置的现象必然是偏离了教研工作原有的轨道。重教轻研似乎是每所学校的信条,满足于能撰写教案、讲授课程、作业布置批改的老师即为合格称职的。故而,教研活动的处境可想而知,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等也只是机械的循环。

三、建立学习型历史教学组织的策略

学习型历史教学组织的建立关乎到学校教学组织结构和学习型组织理论两个层面的问题,因而要建成学习型历史教学组织就必须从以上两方面着手,双管齐下。

(一)从教学组织机构角度出发

1.加大教研组的功能在原有基础上加大教研组的功能,更大程度的发挥其号召力,以促进工作中的交流与沟通,使内耗最小化,教学能力最大化,在学校教学与管理工作中发挥更大的力量,提高管理地位。同时教研组要与学校年级组通力合作,确保教师教学任务的完成,并对教师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成果做出合理的评价。学校在加大教研组功能的同时要明确其权限,并对其有针对地进行监督,促进其和谐有序发展。2.加强教研组内文化建设教研组存在的目的在于教学研究、教学质量提升、教学问题解决、教学经验的交换和积累,团结和谐的教研文化氛围是舒适的工作环境和高水平的教育教学的保证。成员之间相互信任、注重交流、相互尊重和支持,可以优势互补、共同进步。作风优良的教研组,必然是合作共赢、智慧共享、群策群力、共同进退的团体。3.薪火相传,老少共进在教研组内,老教师与青年教师合作搭配,老教师的丰富教学经验与青年教师的先进教学理念相融合,老教师帮助青年教师早日站稳三尺讲台,青年教师为老教师后续教学工作开展注入新鲜血液,长此以往,新老教师都可以获得更大更快地进步。

(二)从学习型组织理论角度出发

1.建立共同愿景共同的愿景也就是共同的组织目标,是学习型组织的动力源泉。成员间具有共同的目标,不论是教师成员组之间还是学生成员组之间,共同的愿景在一定阶段内即是共同的信仰和奋斗目标。这会使得成员间默契度加深,摩擦减少,力量集中,强化团队意识,齐心协力的为同一个目标做出自己最大的努力。2.改善心智模式改善心智模式既是在原有的心智模式上加以反省,摒弃旧有的、不合时宜固定模式,吸收接纳最新的、最合理化的心智模式。以兼容并蓄的开放心态,打破常规,改变原有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培养创新意识和敢于挑战权威、勇于探索的精神。3.加强团队学习团队学习要求是有深度和广度的学习环境,以学生为中心,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主人翁精神,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团队学习通过大家共同沟通、讨论,达成信息交换、意见交流、共同学习的目的。团队的力量总是强大的,这就要求每位成员必须具有团队协作意识。4.自我超越自我超越简而言之就是将自身力量与潜能最大化发挥。在团队任务目标完成期间,肯定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此时,在团队其他成员帮助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发挥自身的能动力量,自我认识不足,自我补充完善。在学生为课堂主体的学习型组织教学中,教师要充当学习队伍的建设与规划者,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5.系统思考问题系统思考问题是统摄学习型组织理论的核心和灵魂。要求团队成员统筹布局、全盘考虑,协调好整体与个体的关系,不孤立而行,不搞个人分化,树立集体主义思想和团队意识,知荣辱、共进退。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应用可以有效解决当前历史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诸多问题,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改善教学模式、更新教学理念的一剂良药。但它并非是万能的,应用过程中还需因时、因地制宜,不可生搬硬套。在建造学习型组织理论指导下的中学历史教学模式时,师生双方必须都作出应有的努力。教师主要扮演引导配合者的角色,学习舞台的主场交给学生。教师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使其自发的为学习做好资料准备和组织协调工作,然后再加上教师针对性、经验性的因势利导,形成学生重视学习、善于学习、乐于学习的良好风气,养成全员学习、共同参与、群策群力、协同共进的优秀学习习惯,不断将学生的个人潜能发掘出来,并试图鼓励配合其合理而可能的主观猜想在实际生活中得到践行。学习型组织理论在教学工作中的优越性展现地一览无余,我们所应该做的就是各尽其力,将之效用发挥到最大化。

作者:顾春英 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鸣凰中学


更多社科历史论文详细信息: 中学历史教学论文(共4篇) 论文代写
http://m.400qikan.com/lw-104405 论文代发

相关专题:经济增长因素分析论文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官网

相关论文
相关学术期刊
《合肥学院学报》 《水运管理》 《抗感染药学》 《电信建设》 《土工基础》 《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山西统计》 《新疆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仪器仪表与分析监测》 《语言科学》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