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评外商投资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

时间:2017-01-22 13:39:50 来源:论文投稿

一、淮安吸引台商投资的影响因素分析

台商在大陆地区的投资,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逐渐向内地递减。台商进入大陆投资,首先选择的是珠三角地区,2011年广东省境内的台商投资占到25.7%。近几年,随着两岸关系的逐步正常化,两岸实现了三通后,交流渐渐频繁,台资也逐渐北上。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2012年底,台资在江苏(含上海)投资比重占到全国的32.2%,以江苏、浙江和上海为主的长三角地带成为了台资“北上”的主要集聚地。大陆的投资环境吸引台商的因素有很多种,主要包括经济因素、政策因素、劳动力因素、交通运输因素、社会与文化因素等

1.经济因素。在当今经济发展过快过热的情况下,淮安市持续、稳健的经济发展为台商投资创造了良好投资环境。根据《2012年江苏省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显示,从2006年至2011年,淮安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速和人均国民生产总是增速均领先江苏省平均水平,且稳定在一定水平。截止到2011年,淮安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速为1.218%,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1.208%。数据表明,淮安在“十一五”期间经济取得了稳定的发展,没有过热。2013年淮安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经济保持较快发展,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05亿元,增长12.7%”。

2.政策因素。江苏省及淮安市政府对待台资的优惠政策,是台商选择淮安作为投资地的重要因素之一。国家对待外来资本的政策历经了巨大的变迁。从前,台资与外资同享受外资待遇,享有充分的福利政策,近两年逐渐减少;随着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等社会问题,以及新兴产业的崛起和多元化发展的兴盛,国家的优惠政策逐渐由资本优惠转向行业优惠;同时,国家宏观政策和地方政策相异,这些都给外资在内地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江苏省淮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淮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是淮安市内两个重要的产业园区,园区内的台资企业得到了政府相关政策的大力支持。从2006年开始进入淮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台资企业享受“两免三减半”的税收优惠政策,即:前两年全免,后三年减半。台湾某汽配零件铸造企业在2006年进驻淮安,一直享受着政府的企业所得税优惠,并且在企业发展的前几年,全额减免增值税;园区为企业提供了50元/平米的基础设施配套费。

3.劳动力因素。劳动力成本占企业生产成本很大比重。因此,在选择新的投资区位时,当地的劳动力成本往往会成为企业重点考虑的因素之一。淮安市拥有低成本的劳动力优势。2010年,淮安市的年人均工资为32786元与同样拥有众多的台资的昆山市相比,远远低于昆山市41669元的平均工资水平。淮安此外,台资企业在进驻淮安的过程中,对淮安本地企业和在淮投资的内地民营企业造成了很大的冲击。淮安本地的中小型企业为了增强自身竞争力、提高效益,不得不降低劳动力成本,雇用年纪较长、学历较低的工人和员工。剩下的青壮年劳动力和高素质人才则更倾向于选择用工标准高、待遇更好的台资企业。淮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的某机电有限公司,劳动力占生产成本的20%,为降低劳动力成本,公司由原来的5000人裁员至3000人,减少40%;同时员工平均年龄为45岁左右,更有50岁以上的老员工。而2006年9月进驻淮安的某钢结构有限公司则由最初的不到100人的规模发展到目前1000人的生产规模。

4.交通运输因素。交通运输的“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指出,“十二五”时期,要统筹各种运输方式发展,加快综合运输体系建设。淮安作为江苏北部中心城市,是苏北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也是长三角南北交通走廊上的重要节点。近年来,随着淮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大,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逐步形成与完善,初步形成了一个以高等级公路为主骨架,公路、铁路、航空并举的立体化大交通网络,加强了淮安与江苏各地的联系,使淮安更紧密的融入长三角经济圈。越来越多的外资选择淮安进行投资。

(1)公路交通运输。公路密度、高速公路密度居全省前列,被交通部认定为全国公路运输枢纽,京沪高速公路、淮连高速公路、宁宿高速公路、宁淮高速公路、盐淮高速公路交汇,若干国省干线配套,与周边市县全部实现了高速公路相连。2011年,淮安新增一级公路通车里程180公里,占全省普通国省干线公路通车总里程的1/3以上,计划到“十二五”末,淮安全市公路总里程将达到1.25万公里,其中二级及以上公路3000公里,一级公路总里程达到800公里。

(2)铁路交通运输。以淮安北站和淮安南站两个铁路交通枢纽为中心,拥有强大货运功能的新长铁路贯穿淮安,淮宿铁路、淮连铁路、蚌盐铁路3条铁路和淮扬镇、宁淮、徐淮沪3条城际铁路客运专线正在修建。这些铁路使淮安更好地融入长三角各地,更好地接受到上海的辐射。

(3)水路交通运输。境内水运河道纵横交错,京杭大运河贯穿市境南北,同时辅以盐河航道、淮河入海水道、入江水道等航道,使淮安的水运网络通江达海,实现了淮安由传统的“运河经济”向“海河经济”的转变。截至2010年底,淮安市共有航道71条,通航总里程达1485.71公里。全省干线航道网规划的京杭运河、淮河出海航道“一纵一横”经过境内。此外,淮安还有金宝航线、张福河、淮沭新河、南六塘河、清水坝河、洪泽湖西线等地方干线航道,构成了淮安市干线航道网。

(4)航空交通运输。2010年9月26日正式通航的淮安涟水机场,是国家“十一五”规划重点建设的国内支线机场之一。按规划,该工程到2020年可满足年旅客吞吐量60万人次、货邮量4800万吨的需求,强化了淮安航空运输的体系。

(5)管道运输。淮安市目前有一条淮安—连云港的卤水输送管道,主要用于采集地下卤水路,全程167公里(其中淮安市境内长87公里)。管道运输为盐碱企业极大了减少了了原材料的运输时间,同时也减少了运输的单位成本。

5.社会文化因素。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文化环境无时无刻不在起着重要作用,影响着投资主体的投资行为和决策。社会文化环境对投资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促进投资,二是阻碍投资。一般而言,投资若与文化相适应,那么文化就会促进投资实现效率最大化。[2]淮安作为千年运河城市,拥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它是集名人、名著、名河、名湖、名菜等于一体的城市。近几年,淮安市政府又提出“全力推动淮安文化大繁荣”,重视做强文化软实力,做到“六个坚持”、抓好“四个重点”加快实现由文化大市向文化强市跨越。从开拓、包容、沟通、交流的运河文化,发展深化成团结、创新、实干、自强的淮安精神。当地丰富深厚的社会文化与台湾文化相融合,给来淮投资的台商带来文化上的认同,为台商投资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

二、台资企业在淮发展遇到的相关问题及解决措施

1.在淮安市淮阴区的实地调研之中,以钢铁、能源、化工等第二产业为主,在淮安投资的期间,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但同时面临着严峻的形势与挑战,主要包括:

(1)经济因素。①国家经济背景。自“十二五”规划以来,随着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我们可以清楚的发现,“退二进三”的步伐不断加快。淮安位于苏北地区,其所吸引的台商大多为钢铁、能源、化工等第二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由起初进入淮安时的“五免五减半”政策支持而逐渐发展为企业税负提高,国家补贴减少,致使台资企业遇到生存的瓶颈。②劳动力因素。劳动力因素中的劳动力成本是台商投资大陆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大陆的“劳工充沛,工资低廉”在1990年~2002年历年的调查中,一直在“台湾厂商赴大陆投资动机顺序”中居首位。然而,近年来有两个问题逐步凸显:随着江苏省淮安市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已不再明显,劳动力成本逐年上升并居高不下;随着企业内部的转型升级,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而淮安市高校数量较少,高等技术人才相对缺乏。

(2)制度因素[3]。①政府的行政效率。由于政府的行政效率在模型中难以量化,故单独对其进行定性分析。本文选取地方政府的人员规模、工资规模、支出规模、消费规模来衡量地方政府体制改革取得的成效和工作效率,以此评判该地区制度变化的演进程度。如表1所示,四项指标整体均呈现出由东向西逐步递增的趋势,并且北方地区高于南方地区。长三角与珠三角四项指标相近,环渤海湾地区较高,而中西部地区则是最高的。这表明中西部及部分北方地区政府机构庞大、财政能力较弱、行政效率较低,其后果势必增加当地企业的负担,不利于当地吸引台商投资。由此我们可以推知,位于苏北的淮安市,与经济较为发达的珠三角、长三角苏南地区相比,行政效率较低。台商所面临的企业负担较重。②台资企业内部制度。考虑到台资企业的特殊性,我们专门调研了淮安市高新技术开发区的相关台资企业。在走访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台资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与大陆企业存在很大的差别。例如:台资企业中午没有午休时间,而在淮安落地后雇佣内地劳动力就需要考虑午休时间的安排。这便会带来减少工时的困扰。另外,台资企业同时雇佣台湾和大陆员工时,会遇到因台湾和大陆员工生活经历和文化背景上的巨大差异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给企业带来了许多困难。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3》、《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统计年鉴2003》、《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及港澳特别行政区统计年鉴》2003,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年版。

(3)基础设施因素。淮安市位于中国东南部的江苏省内,近两年来,相当多的地区相继出现大范围拉闸限电现象,也包括台商投资密集的开发区。这些地区的电力短缺已严重影响台商对当地投资环境的评估,台商在对中国大陆投资环境与风险的调查中,把“当地水电、能源、燃料供应完备程度”的评估分值从3.50降到3.20,系五年来调查的最低分[4]。而且缺电问题,已让一批企业,特别是出口企业遭受了巨大损失。虽然政府采取种种措施来补贴台资企业,缓解用电紧缺现象,但短时间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对台商未来的投资布局是有影响的。已有台湾学者因此呼吁在大陆投资的台商,转向增加岛内投资,或是“分散投资、全球布局”。因此与能源较为充沛的中西部地区相比,淮安又在这一方面有明显不足。

(4)竞争因素。台商作为外来户进入淮安,必将会引起淮安本土企业的或多或少的反应,竞争甚至抵制。在与淮安市淮阴区部分内地企业代表的座谈中,我们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台商进入后凭借着自己先进的设备,统一而标准的生产流水线,高端的产品而占据大量市场,对内地企业产生巨大的影响和压力。因此,内地企业正走向联合发展的道路,一方面积极寻找上下游配套企业合作,另一方面提高员工工资、福利待遇,降低员工工作强度,并打造“企业文化”,提升凝聚力。以此来向台资企业发出竞争。

2.基于当前我国台商投资经济的集聚特征和未来发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完善转型的基本对策:

(1)转变招商引资观念,强化集群意识。在招商前、招商中、招商后要始终以建设有区域特色的台商投资企业集群为目标,招商前的规划布局要突出空间集聚特征,不要到处“撒胡椒面似的”或“星星点灯似的”设厂投资,招商后要注意营造“亲商、尊商、重商、富商、安商”氛围,着力打造舒适、安全的生活环境。

(2)实现“三个对接”。一是增强本地产业竞争力,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培养高素质人才,实现与台资相关企业的产业链对接;二是加快国有企业市场化进程,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实现与台资企业的制度对接;三是放宽对台商投资服务性行业的限制,放宽台商在本地区办学、设立中介机构的条件,同时提升本地服务业水平,实现与台商相关支撑服务体系的对接。

(3)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提高企业自动化水平,降低劳动力依赖程度。台资企业拥有得天独厚的资金、技术、人才优势,因此应该将资金大量投入科研工作,利用自动化技术和标准化的生产流水线来进行生产,尽量减少劳动力的使用量。以此来减轻企业劳动力成本的负担。

(4)培育新的生产链,引导新的消费热点。台资企业应该加快企业内部转型升级,减轻对资源的依赖程度,寻找上下游企业,展开合作。并充分利用淮安的交通便利优势,向外拓展企业的原料来源、经营销售范围,争取达到辐射整个江苏乃至全国的效应。

(5)改善地方政府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强化政府的引导和服务职能,加强政府对有利于产业集群发展的公共品或准公共品的投资,尤其是加大对大学和科研机构等专业基础设施的投资。鼓励台商与本地企业建立生产供应联系,参与提升本地供应商技术水平的技术推广项目,并合作兴办教育培训机构。(6)培育能促进台商投资企业集群发展的独特区域文化。地方政府一方面应注意整顿市场竞争秩序,优化信用环境;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舆论宣传,积极倡导信任和合作文化,并淡化等级观念,大力促进区内企业与台商之间的非正式交流。[5]

作者:姚家伦张思戎薛莱王一吴敏单位:南京审计学院会计学院


更多计算机论文论文详细信息: 述评外商投资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 论文代写
http://m.400qikan.com/lw-105875 论文代发

相关专题:中文核心期刊 天天物流

相关论文
相关学术期刊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中国粉体工业》 《化学传感器》 《等离子体科学和技术》 《辽宁师专学报》 《热科学学报》 《眼科》 《房地产导刊》 《交通企业管理》 《全国新书目》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