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预算管理制度综述

时间:2017-01-22 15:06:03 来源:论文投稿

一、初步成效

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和实践,河北深化绩效预算管理改革实现良好开局,构建起更为科学的绩效预算管理框架,预算管理中的一些问题得到逐步解决,其作用和影响正在日渐显现,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科学规范的绩效预算结构初步建立。通过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特别是海南省的做法,创造性地确立“部门职责—工作活动—预算项目”这一新型预算结构,为实行真正意义上的绩效预算管理搭建了基础平台,实现了绩效与预算的有机融合,较好地解决了过去改革多年但依然存在的预算、绩效“两张皮”问题。省级共梳理出389项部门职责和975项工作活动;市级部门职责334项,工作活动845项;县级部门职责280项,工作活动712项。建立了目录体系并嵌入项目库系统,所有预算项目均编列在对应的职责、活动之下,层级有序,绩效清晰,既便于年度预算项目编制和审核,又为执行评价、后续监管、对比分析、持续提高提供了载体。

(二)党委政府重大部署得到更好保障。保障党委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的落实,是财政工作的首要任务。在绩效预算管理模式下,由财政部门牵头,在预算编制阶段对党委政府的重大战略部署进行梳理,分项提出预算总体安排建议,然后根据工作任务和职责分工分解落实到相关部门,作为部门预算安排优先保障的事项足额编列,较好保证了党委政府重大决策部署所需资金的需求,有效解决了部门项目与重大决策部署不衔接问题。预算一定,相关工作即可启动,工作进程明显加快。

(三)资金使用效益得到有效提高。各级各部门对全省发展目标、财力状况、自身职责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花钱问效意识明显增强。一是预算项目编实了。预算项目按照部门职责对应编列,虚编项目、打捆项目得到遏制,没有实质意义的散碎项目被削减,项目预算质量明显提升。二是支出进度明显加快了。除少数配套资金外,大部分年初预算项目都可直接执行,预算调整大幅减少,支出进度较往年明显加快。三是资金使用更有效了。将绩效理念贯穿项目管理全过程,财政支出的预算和绩效目标约束性强了,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

(四)预算管理工作质效明显提升。以往的预算管理以资金指标为主线,对预算项目关注不够,管理链条不健全。实施绩效预算改革以后,通过完善项目库管理,研发绩效预算管理信息系统,预算管理由原来以指标管理为主的单一维度转变为以项目为主线、辅之以指标管理的两个维度,将预算编制、执行、支出、监督贯穿了起来,打通了管理链条,财政管理效能明显提升。对资金使用部门来说,通过联网填报项目和绩效审核,不需再像以往那样印制很多纸质材料,也不用再一次次到财政部门跑办沟通,减少了很多繁琐工作;对财政部门来说,项目的支出情况可随时掌握,支出进度可随时反映,财政数据的统计处理非常快捷,有效降低了行政成本,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二、主要做法

为确保改革顺利推进,河北结合中央对深化财税改革的整体部署,对预算管理实际和发展形势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进一步强化了改革的系统谋划和顶层设计,以省政府名义印发《关于深化绩效预算管理改革的意见》(冀政[2014]76号),决定从2015年省级预算编制开始,着力深化绩效预算改革。主要思路和目标是,以规范的绩效预算结构为基础,以预算项目为载体,以绩效管理为主线,形成“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应用、绩效缺失有问责”的全过程绩效预算管理新机制。同时,明确了整体部署、全面推开、重点示范、逐步完善的推进方式,计划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在全省范围内建成科学、完善、高效的绩效预算管理模式。河北新一轮的绩效预算管理改革既是全面贯彻中央预算管理改革精神的有效举措,又是对传统预算绩效管理的系统性改造创新。具体改革措施主要包括三个大的方面:

(一)改革预算管理结构。改革以预算项目为主的单一层级预算管理结构,完善部门预算管理层级,建立“部门职责—工作活动—预算项目”三个层级的绩效预算管理规范结构。“部门职责”是依据政府“三定”方案赋予部门的职能和应履行的责任;“工作活动”是部门履行某项职责所采取的工作举措“;预算项目”是支撑某项工作活动开展的具体支出事项。预算编制先确定部门职责、工作活动,再确定预算项目,工作活动须与部门职责相关,预算项目须与工作活动相关,对应建立三级绩效目标指标体系:在部门职责层面,结合政府和部门中长期战略规划目标、年度规划目标,确定部门各项职责的年度绩效目标;在工作活动层面,分别制定年度绩效目标和绩效指标;在预算项目层面,分项确定年度绩效目标、绩效指标和评价标准。绩效目标、指标和评价标准的设定要求细化量化,力争达到可审核、可监控、可评价程度,并将其作为预算项目审核入库、预算编制和监督评价的重要依据。

(二)改革预算管理机制。以构建绩效预算管理架构和目标指标体系为起点,打造环环相扣的全过程绩效预算管理机制,形成了一个有机聚合预算管理各环节“绩效因子”的良性循环。一是改变预算编制流程和方式。强化财政部门的准备指导环节,实行“三下二上”的基本流程,部门预算从财政部门下发通知、组织部门调整完善职责活动及绩效目标指标、测算申报规模开始,经基层单位编制、省级主管部门逐级审核汇总、财政部门审核、党委政府审定后,报人大审查批准。各部门按照“部门职责—工作活动”分类编制项目预算,在全面研究确定下一年事业发展目标的基础上,按照部门职责和工作活动,将任务目标逐级分解下达到相应单位;单位在给出的任务目标框架下,提出具体项目要求并逐级汇总上报。二是改变预算审核方式。财政预算审核的重点由过去直接审项目,转为先审部门职责、绩效目标指标与政府工作部署的匹配性(重点是各级党委、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在相关部门预算安排中的落实情况),再审各项工作活动绩效目标指标的科学性,然后审核预算项目与职责活动的关联性、立项的必要性,最终确定项目预算额度,对偏离政府战略目标和部门绩效目标或绩效指标不明确的项目不予安排,绩效偏低的少安排。三是改变预算执行监控方式。将绩效运行作为财政预算执行监控的主要内容之一,由监控支出进度转变为绩效进度和支出进度并重,全面动态监控各项资金支出和项目绩效运行情况,定期采集分析绩效指标完成数据信息,将资金拨付与项目绩效目标完成情况结合起来,对项目绩效运行目标与预期目标发生偏离的,及时采取措施予以纠正;对预期无绩效、低绩效的项目,责令暂缓或停止执行。四是改变财政监督评价方式。将财政监督重点由合规性检查为主转向绩效评价与合规性检查并重,采取部门自评、财政重点再评价和第三方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开展项目绩效评价。各部门负责“预算项目”层面的绩效评价,对年度预算项目绩效完成情况开展自评;财政部门负责“工作活动”层面的绩效评价,并对重点领域、重大项目进行再评价;对部分社会关注度高的项目,引进和实行绩效管理第三方评价,增强绩效评价结果的社会监督力度。同时,将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挂钩,作为完善政策、分配资金、改进管理、绩效问责的重要依据。

(三)改革预算项目管理。将项目管理作为绩效预算管理的源头和主线,在完善项目库基础上,研发一体化预算管理信息系统,实行全周期预算项目管理,打通预算管理链条。一是完善预算项目库框架。按项目涉及部门、实施期限、决策主体、支出级次、稳定程度细化项目分类,将“部门职责—工作活动—预算项目”三个层级绩效预算管理结构及指标体系嵌入项目库,各部门申报的预算项目必须在部门职责和工作活动的框架下编列。二是完善预算项目库功能。将项目立项申报、细化分解、追加调整、滚动管理、清理关闭等环节全部纳入项目库管理轨道,项目库系统实行全年开放、随时入库、即时审核、滚动管理,项目管理全程留痕,未进入项目库的项目不安排预算。变临时编报项目为常年储备项目,变粗放编制项目为科学规划项目,提高立项项目的质量。三是实施项目全程跟踪管理。将预算管理从单一的指标维度,转变为项目和指标两个维度,以绩效目标和指标为标的,动态监控每个项目的预算编制、调整细化、资金拨付、监督评价及财务核算,形成项目流和指标流“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程监控,并可追踪、可回溯,打破了只见指标不见项目、只见笼统项目不见具体项目的管理模式,实现了管理框架和流程的整体突破。

三、下一步重点工作

绩效预算是一个持续改进的系统工程,需要根据自身特点、实际工作不断调整完善。绩效预算改革推进中也出现了一些难以避免的问题:比如,有的部门没有很好地把绩效管理与部门履职、规划事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职责活动不清;有的部门绩效目标、指标设计不科学,标准设立比较随意,结果难以评价考量,等等。针对上述问题,将按照中央预算管理改革部署和本省绩效预算改革规划,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将绩效预算逐步推向深入。

(一)完善绩效预算管理制度和框架。客观地讲,2014年构建的新型绩效预算管理体系只是搭起了初步框架,配套制度还不够健全,管理框架还有些粗疏,尚需进一步完善。一是健全绩效预算管理制度。立足我省三级绩效预算管理结构和绩效预算管理要求,建立健全绩效预算编制、预算执行绩效监控、绩效评价及结果应用、绩效问责、绩效信息公开等制度办法,为全过程绩效预算管理新机制运行提供强有力支撑。二是完善部门职责、活动目录。组织各部门根据省委省政府战略目标和部门事业发展规划,结合2015年绩效预算运行情况,对上年梳理的部门职责和工作活动进行全面修订完善,使其与部门实际情况贴得更紧,表述更为规范。

(二)完善绩效目标、指标体系。科学规范的绩效目标、指标体系是实施绩效预算的重要基础。一是修订三级绩效目标、指标。与各部门加强协作,对“部门职责—工作活动—预算项目”三个层级的绩效目标、指标和评价标准进行全面审视和修订,提高其科学性、完整性和可评价性。二是修订绩效评价指标。广泛学习借鉴国内外经验,深入分析已经开展的绩效评价结果,分门别类建立各类绩效目标和指标,规范绩效目标、指标和评价标准设定,并不断扩充和修订,逐步形成涵盖各项支出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促进绩效评价质量提升。三是建立绩效指标库。统筹考虑绩效预算编制和绩效评价需求,构建多用途绩效指标库,将三级绩效目标、指标和绩效评价指标择优纳入指标库管理,并明确各环节所用绩效指标必须从绩效指标库中提取,实现一套指标满足绩效预算编制、执行监控和监督评价多方面要求,确保各环节绩效信息的一致性和有效性。

(三)完善绩效评价体系。重点从绩效评价的组织实施和机制建设等方面持续用力,全面提升绩效评价水平。一是强化绩效评价的系统性。进一步细化财政部门内部职责分工,研究制定绩效评价工作总体规划,明确各年度绩效评价重点,不断扩大绩效评价范围和规模,有效加强重点评价。二是健全部门自评、财政重点再评价和第三方独立评价相结合的绩效评价机制。将部门自评延伸为对“部门职责—工作活动—预算项目”三个层级绩效情况的全面自评;将财政组织的绩效评价延伸为涵盖三个层级的部门综合绩效评价,以及对重大财政政策、重点项目支出开展的重点绩效评价;积极培育和引入第三方评价力量,逐步构建多元化绩效评价格局。三是提升绩效评价的科学性。对绩效评价主体、方法、指标、结果等开展全方位评估,择优以评价模型的形式固化下来,逐步形成分部门、分行业的绩效评价体系并不断优化,提升绩效评价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四)完善绩效结果应用制度。绩效结果有效应用是编好绩效预算的有效激励。一是把绩效结果与预算安排挂钩。编制2015年预算时探索实行了这种做法,下一步将再加大力度,对预算部门绩效预算管理情况进行目标考核,切实建立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挂钩机制,将部门预算项目、工作活动及综合绩效评价情况作为制定财政政策、安排年度预算的重要依据,调动各部门参与改革、推进改革的积极性。二是进一步推进预算绩效信息公开。按照绩效预算改革方案规定,选择部分社会关注度高的项目和活动,将其绩效评价结果在政府内部公开,一些信息逐步向社会公开,以接受社会监督。

(五)完善绩效预算管理信息系统。信息技术是编好绩效预算的技术保障。一是完善预算编审系统。完善基础资料库,建立全省财政供养人员信息系统,实现财政供养人员数据信息与编办、人社部门的共管共用,为预算编制提供基础数据支撑。强化不同年度预算数据对比分析功能,提高决策支撑能力。二是完善项目库管理系统。优化项目审核流程,提高财政内部预算编审效率。增强与部门项目库对接功能和开放管理功能,为部门项目随时入库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三是建设统一的预算单位会计核算管理系统,实现省级预算部门会计核算信息和预算项目绩效信息即时动态监控,并依托预算管理信息系统及时分析预算项目实施进程、资金拨付进度与绩效目标实现情况,将资金拨付与项目绩效目标执行情况结合起来,确保资金使用绩效。四是开发市县级绩效预算管理信息系统。在省级绩效管理系统整体框架下,根据市县绩效预算管理的具体情况简化项目审核流程,提供灵活定制功能,满足市县财政绩效预算管理的需要。

(六)扩大市县绩效预算改革范围。绩效预算改革扩围既是改革的目标,也是实现项目流、指标流纵向到底监控的必然要求。今年将进一步强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及对市县的指导,组织完善市县两级绩效预算管理模板,在各设区市本级和省直管县实施绩效预算改革,每个设区市选择3个县(市、区)同步试点,实现省市县绩效预算管理改革同机制、同规范、同标准,全面提升预算管理的系统性、科学性、实效性。绩效预算管理改革不仅是财政理财理念、理财模式的转变,更深层的是促进政府效能的提升,体现的是政府对社会的责任、对公众的责任、对纳税人的责任。河北新一轮绩效预算改革刚刚破题,我们将盯紧改革目标,进一步强化理论研究,抓好推进落实,向绩效导向的现代预算管理制度不断迈进。

作者:高志立


更多工商管理论文详细信息: 现代预算管理制度综述 论文代写
http://m.400qikan.com/lw-106139 论文代发

相关专题:商会 甘肃理论学刊

相关论文
相关学术期刊
《比较法研究》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新重庆》 《文史知识》 《河北林果研究》 《山东交通科技》 《云南大学学报》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气象》 《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