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敬业精神培养

时间:2017-01-22 18:05:50 来源:论文投稿

一、什么是敬业

(一)敬

敬左右结构,由茍与攵组成。“茍。自急敕也。急于。茍双声。敕与茍同韵,急者,褊也。敕者,速也。犹慎言也。”[3]434急:具有疾速、紧急、迫切、着急之意。褊:衣服飘扬的样子,意为轻快。速,具有快速、快速的样子等意义。茍有行动快速、审慎的意思。“攵”古文是“攴”,上下结构,形声字,“又”形“卜”声,“又”是手形,引申为轻轻敲击的意思。“攴。小击也。按此字从又卜声。又者手也。从又卜声。”[3]434茍与攴合在一起,就具有以下的意思:第一,敬重、尊敬、尊重、有礼貌地对待。如“门人不敬子路。”(《论语.先进》)守门的人不尊敬子路。第二,恭敬、严肃、勤快、认真。《说文.茍部》:“敬,肃也。”指严肃。《论语·子路》:“居处恭,执事敬。”(执事:做事,从事工作。)引申为敬重。[4]敬,肃也。肃部曰。肃者,持事振敬也。心部曰。忠敬也。……恭肃也。懒,不敬也。[3]434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敬具有以下之意:对人尊敬、有礼貌;做事严肃、认真负责不偷懒。

(二)业

业繁体字为業。業从丵(zhuó)从巾。丵,聚生艸也。“一丛丛生的野草。”巾,佩布,擦抹用布;巾,冠的一种,头巾。[5]261《说文·丵》:从丵从巾,巾象版。版,形声字,从片反声。《说文·片部》:“版,片也。”指筑墙用的夹板。《汉书·英布传》:“身负版筑。”引申为简牍,写字用的木片。“版本”,古代称雕板印刷的书为版,手抄的书为本。后来把不同的刻本叫版本。《说文》:“業,大版也。”古时候乐器架上装饰用的大版叫作“業”。书册之版也叫“業”。《礼记·曲礼上》:“请業则起。”注:“業,谓篇卷也。”这样,业就引申为学业。唐˙韩愈《进学解》:“業精于勤,荒于嬉。”进而指其它行业,事业。《国语·周语上》:“士农工商各守其業。”再转指产业。业又作“已经”讲,表示行为完成。《史记·留侯世家》:“(张)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履之:给他穿鞋。)业作佛教用语是梵文Karma的意译。业由身、口、意三处发动,合称三业。这些业分善、不善、非善不善三种。佛教认为业发生以后会引起善恶的报应。又引申为罪孽。综上所述,业具有以下的意思:第一,指人所从事的对社会有一定影响的活动:事业、职业、行业、学业。第二,产业,财产:业主、五家无业。第三,已经:这项任务业已完成。第四,佛教中指人的一切行为、言语、思想,一般专指恶业:业果(善业或恶业产生的果报)、业障(前世恶业对今生修行产生的障碍)。业意义与内涵很广,本研究只取学业、职业和事业之意也即第一种意思。所谓的学业,就是为了求知而学习的功课和作业;职业指的是为了生存或生活而从事的工作;事业指的是超越功利而从事的活动。

(三)敬业

敬业两字单独成词,中国古代的词典中没有找到,只能找到与之意思相近的“敬事”。关于敬事的意思,《词源》有两种解释:第一,敬谨处事。“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第二,恭敬侍奉。“肃恭明神,而敬事孝老。”(《国语·周书》)[6]敬业两个字合在一起,最早出现在西汉·戴圣《礼记·学记》:“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孔颖达疏:“敬业谓艺业长者敬而亲之;乐群谓群居朋友善者愿而乐之。”孙稀旦集解引朱熹曰:“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乐群者,乐于取益辅仁也。”据朱说,敬业谓专心学业,乐群,谓乐与朋友相切磋。[7]这里的敬业主要是指对学业要专心致志,努力学习。《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敬业,专心致力于学业或工作。通过对敬业一词的梳理,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敬业一词在不同的时期,它的内涵有所不同。总之,敬业就是对所从事的学业、职业、事业等尊敬、尊重、严肃、认真负责,是一种道德的行为。

二、为什么敬业

人是有欲望和需求的。这些需求从人性需要的角度来讲,人活着就是为了追真、求善和为美。我们认为,学业主要是为了求真,掌握一定的知识,形成一定的能力,活得明白;职业主要是为了求善,为了获得一定的物质,活得好;事业主要是为了为美,超越了功利,纯粹是内心的需要,活得有情有爱。

(一)追真的需要

追真也即求知,意为追寻真理,追真就是为了活得明白,不仅知道是什么,还要知道为什么,追寻事物存在的根源。人类生活在地球上,面对大千世界,日月星辰,于是人类对自身,对自然充满着惊奇。有人问: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世界的本源是什么?世界存在的原因又是什么?要回答这些问题,就需要借鉴前人的经验,前人的经验最初为身教,语言出现后就变为言传,文字出现以后变为读书认字,学业就成为追真的主要途径。在某种意义上,学业就是为了求知。亚里士多德在其著作《形而上学》指出:“求知是人类本性。我们乐于使用我们的感觉就是一个说明;即使并无实用,人们总爱好感觉,而在诸感觉中,尤重视觉。无论我们将有所作为,或竟是无所作为,较之其它感觉,我们都特别爱观看。理由是能使我们识知事物,并明显事物之间的许多差异,此于五官之中,以得于视觉者为多。”[8]人们有了更多的闲暇,反思所从事行业的规律。要找到这种规律,就必须认识该行业的现象和本质。求真,需要有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恰恰就是敬业的精神。陶行知先生有一句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一句话佐证了敬业是追真的需要。由于对知识的渴求,很多的人兢兢业业,勤奋好学,达到了敬业的程度。

(二)求善的需要

苏格拉底说:“每一个灵魂都追求善,都把它作为自己全部行动的目标。”[9]善对大部分人来说,更多是物质的满足。人们从事某种职业,最初为了满足基本的需要,例如衣食住行。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10]如果人们在从事某种职业时,能够满足自己的需求,那么这一行业当中的人们才会有敬业的可能,否则他们就想方设法兼职以补充欲求的需要。今天人们干工作不能一心一意,在很大程度上是该行业收入很低,所得的收入无法满足基本的欲求。例如,农民的职业就是种好田,多打粮食。可是,目前的情况是,多种粮,显然没有满足农民的欲求,于是改变土地的用途,改种经济作物,有的干脆弃田打工,农民工就这样产生了。当今我们批评学生不努力学习,很大的程度上是学生意识到该专业不能解决他未来的基本需要。教师兼职,不务正业,很大的程度上收入很低。我们看到,很多的人起早摸黑,加班加点,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去。”为此,敬业对大部分人来说,首先是满足基本的需要。人类在满足基本需求以后,有些人也为了名,或者有些也为了权。我们看到职业生涯中充满着竞争,争权夺利,求善过度,就走向善的反面。求善除了满足基本的需求,求名争权以外,还有更为高尚的境界———作为人的义务。发展到了这一境界的人,他们更多考虑自己的责任感与义务感,用康德的话来讲就是“我应该做什么?”他们把自己的职业当成责任,当成生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果有人问他为什么?他往往回答,这是他的职责,这是他应该做的。有一个老农,政府需要征用他的地去种烤烟,每亩每年赔偿400元,可是老农怎么也不答应转让。他说,作为庄稼人,没有了土地,那是什么人?普通老实的老农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了解自己的职责,常常提醒我们应该做什么。总的来说,人们从事某种职业,是为了更好的生活,为了某种“善”。亚里士多德说:“每种技艺与研究,同样的,人的每种实践与选择,都以某种善为目的。所以有人就说,所有事物都以善为目的。”[11]

(三)为美的需要

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19世纪英国杰出的作家、批评家、社会活动家约翰罗斯金也认为:爱美是一切健康人性的本质部分。那么,什么是美呢?对眼睛来说是形貌好,对舌头来说是味道好,总的来说是美好的事物或事情。人们对于美好的事物或事情充满了爱意,反过来说,人们心中充满了爱意,世界外物将是美好和谐。美就是人的需要的最高层次,这种人已经把所从事的活动当成艺术来追求,对自己从事的工作有情有爱他们把自己与从事的工作合为一体,达到了情境交融的意境。只要人们对所从事的工作产生爱意,他们就超越了功利,纯粹为了内心的感受。有些教师达到了这种境界,以校为家,以教为乐,达到了孔子所说的“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①的人生境界。他们对于工作已经产生了感情。在这方面,周恩来总理给我们做出了榜样,由于周恩来的敬业精神,感动了全世界。“在他逝世的那天,联合国降半旗(不是联合国旗降半,而是所有联合国会员国国旗全降半旗)。其中有一些国家的外交官不高兴了,‘为什么不给我们国家死去的领袖降半旗?’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在联合国会议上发表讲话说:‘如果你们国家的领袖可以掌管世界上五分之一的人口却无儿无女,如果你们国家的领袖可以在海外没有一分钱的存款,谁做到的,我也给降半旗。’所有人都鸦雀无声!同时响起热烈的掌声。”②人们对所从事的工作产生感情,以审美的心情进行对待,他们也得到人们的敬佩。

三、敬业精神的培养

敬业是为了追真、求善与为美。为此,我们认为可以通过保护求知的欲望,明确“业”责任,播种爱的种子来培养敬业的精神。

(一)保护求知的欲望

求知的欲望就是求知欲,“人的一种内在的精神需要———认知的需要。人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面临问题或任务,感到自己缺乏相应的知识时,就产生了探究新知识或扩大、加深已有知识的认识倾向;这种情境多次反复,认识倾向就逐渐转化为个体内在的强烈的认知欲求,这就是求知欲。”既然,我们承认求知是人的本性,我们就必须保护这种本性。孩子们求知欲求强,首先由于无知,其次是因为他们衣食无忧,再次是单纯。小孩子总是喜欢问“为什么”,这就是求知的欲望。苏格拉底认为,人只有“承认自己无知”才开始哲学研究的。人类在孩提时期,总爱问“为什么”,那是因为他们什么都不懂,对什么都感兴趣。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那些终极问题慢慢变少。那是因为人们以为了解很多、或者受到了打击、或者被世俗影响,这些终极的问题变为功利性的问题。人们在解决温饱以后,才能保持求真的欲求。社会应该保护人的求知的欲望,为求知的人们提供基本的需求,提供一个自由的环境。要学生安心读书,必须给予物质的保障。可是,有些人更热衷于物欲,那是因为他们没有一颗单纯的心,对于知欲也即求知的欲望丧失殆尽。

(二)明确“业”的责任

根据柏拉图的观点,善分为三种:第一种是事物的本身,人们喜欢它是因为它本身。第二种因为它带来其它的善,例如收银员的工作很枯燥,可是从事这一行业可以带来高的收入。第三种善,它本身是善的,从事它还带来其它的善。例如某些岗位既有乐趣,又能带来高的收入,或者让人身心健康。从柏拉图的观点,我们可以看出,人们从事某种活动,有一定的目的,如果某种活动没有符合上述三种善,敬业是不可能的。一项工作,把工作的责任、义务、目的、目标以及评价或者是考核方案规定得越具体,人们就会越努力。把“业”做好就给人带来好处,做不好,就应该承担一定的责任。为此,“问责制”非常有必要。人在生活当中,除了争取权利之外,还要了解自己的责任与义务,应该是权利越大,责任越多,义务也越多。生活的经验告诉我们,人们为什么不敬业,往往是职责不分。职责越不分明的行业,人们越不敬业。我们回想当年“大锅饭”,没有劳动的积极性。现在,有很多的部门,岗位的职责“假、大、空”,没有明确,一切都在听从上级的安排,或者是领导的安排,大部分的人员在等待中混日子。在学校,教师没有明白自己的职责,他们就会应付了事,甚至把教育当成副业,去做自己认为挣钱的“正业”。学生不了解自己的责任,整天无所事事,得过且过。如果明确了学生的责任就是学习,规定学什么,学多少,达到什么程度,什么时候评价,怎样评价等等都有明确的规定,他们还不努力学习吗?我们认为,高中阶段的师生非常敬业,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因为明确了职责。人为什么懒惰,很多程度上是不了解自己活着为什么,也即不了解做人的义务。中国古代,多少读书人抱着“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大学》)作为自己的责任而努力奋斗。人们为了追求美食、美色、豪宅、高官厚禄而兢兢业业,苦苦追求。在合理的范围之内,我们并不反对,相反,这种表现,我们称之为勤业。人的这种欲望,进化了自身,创造了历史。我们也不否认,大部分的人活着就是为了欲求。灭人欲,不如合理的激发人的欲求。为了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人们会辛勤地劳作。中国古人为了鼓励人们读书,提出“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功利性的鼓励,在某种意义上有一定的道理。为此,社会应该提供一个公平公正的环境,制定鼓励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无获的政策,合理激发人的欲求,达到勤业的目的。

(三)播种爱的种子

由于爱的这个字的简化,我们已经不能从字象来理解其本来的意思,为此,有必要对其进行考证。“愛,行皃(mào)也。从夊(suī)惠声。”(《说文·夊部》)爱,上下结构,上为“惠”,下为“夊。”“惠,仁也。”意为仁爱、仁慈;恩惠;柔顺;聪明。“夊”是一个象形字,“象人两胫有所躧(xǐ)也。”(《说文·夊部》)好像人穿一双很长的鞋,走路很慢的样子。“惠”与“夊”合起来,具有喜爱,爱好之意。引申为情爱;爱护,加惠之意。对“爱”字进行考察之后,我们认为,爱具有亲情之爱,给予保护关爱,给予恩惠。我们认为,爱是可以传递的。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说:“爱不能当作义务而存在;告诉儿童应该爱他的父母、兄弟和姐妹,是完全无用的,甚至有害。想被子女所爱的父母们,必须使自己的行为能够引起爱,并且必须设法使他们的子女们养成那些可以产生广泛爱心的身体的与心里的特征。”[为了培养爱的种子,家庭中,父母要做好爱的榜样,公平地对待家庭成员,关爱弱小,孝敬长辈。作为教师,尽量地关爱、尊重学生,引导学生深入贫困地区,接近需要帮助的人,激发学生的同情心。作为领导,应该尊重员工。对于有困难的员工,帮助他们排忧解难,对于优秀的员工,除了经济上的鼓励以外,还要给予精神上的关爱。爱的力量是很大的,人们往往为了爱而不惜付出一切代价。友情也好,爱情也好,亲情也好,都是爱的表现,播种爱的种子,提高敬业的力度。

作者:雷康华 单位:中共黄平县委党校


更多宗教论文详细信息: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敬业精神培养 论文代写
http://m.400qikan.com/lw-106734 论文代发

相关专题:中国邮政报刊订阅网 内燃机学报编辑部

相关论文

光学学报编辑部

论文百科2017-03-20 21:06:37
相关学术期刊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神州学人》 《航天制造技术》 《中国肿瘤》 《中国内镜杂志》 《公民与法》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智能系统学报》 《环境科学研究》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