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微钢琴教学中音乐表现力培养

时间:2017-01-22 18:45:45 来源:论文投稿

一、分析作品是提高音乐表现力的重要环节

对于一首音乐作品的完美演绎,单凭乐谱的精准再现和娴熟的手指技术显然是不够的,演奏者还应对音乐作品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纵观近现代音乐发展的各个时期、各种流派、各种体裁的钢琴音乐作品,在美学观念、技法手段、织体写法及弹奏方法上均有很大区别,这就需要演奏者准确地把握作曲家的整体构思和创作意图,探究音乐在意境、情绪、风格等方面的特定要求,进而在钢琴演奏中作出相应的技术处理。缺乏对音乐作品内涵的完整认识,会使钢琴演奏缺乏表现力,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窘境。因此,在钢琴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从分析作品出发,充分挖掘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风格流派、体裁特点及乐曲的版本等,体会作品内部的音乐构造和感情基调,理解作曲家的音乐语言与创作手法,使自己的演奏贴近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和内涵,且更富音乐性。例如:给学生布置肖邦的c小调《革命》练习曲,教师可以就作品的时代背景、创作意图、曲式结构进行分析和解读,帮助学生准确地抒发音乐情感。这首练习曲是作者离开波兰,得知华沙革命失败的消息后创作的,作曲家把全部的爱国情感都注入到这首练习曲中。乐曲的开始部分是右手强烈的和弦犹如战火中的炮声,然后左手紧接着一串万马奔腾的下行音流,使音乐极具听觉的冲击力,然后,第10小节右手出现的旋律,犹如战士们冲锋陷阵的号角,左手上下起伏的音阶,表现了作者不平静的、愤怒的内心感受……。通过类似对作曲家创作手法的讲解,启发学生的音乐想象,不仅有助于学生认识、理解作曲家的思想内涵和作品风格,更有助于其逐渐形成具有自己独特个性的诠释风格。同时,教师还应启发学生不断扩大自己的音乐视野,经常有意识地对各种音乐风格的作品进行分析,把理论课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作品分析中去,学习借鉴作品中相应的技法手段和创作观念,有助于其更加生动、准确地诠释作品。

二、感性层面的培养

《礼记•乐记》有言:“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音乐的表现是演奏者发自内心的一种情感释放,从这个角度来说,钢琴演奏具有很强的感性因素。本文所述的感性层面即演奏主体对于音乐作品的内在感受、主观认识和领悟能力。

(一)情感体验是提高音乐表现力的先决条件

情感是音乐表现的内涵,演奏者的情感体验是对音乐作品艺术性表达的基础前提。教师要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应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开拓眼界,增加阅历,不断丰富自身的情绪情感体验,把对各种情绪的理解迁移到体会作品的情感、感受作品的意境上,这样才能准确表达音乐内涵,演奏的作品才能感染人,而更具生命力。如:肖邦《圆舞曲》Op64.No.2(也称《小狗圆舞曲》),作品表现的是一只活泼可爱的小狗不停地追逐着自己的尾巴,在原地嬉戏玩耍的动感场景。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用形象的语言,结合乐曲的标题,描绘出一幅生动的音乐画面,引导学生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力,把作品中回旋、环绕的音型弹奏得更加富于音乐表情。其次,对于乐曲演奏的“二度创作”,同样需要演奏者在不背离原著表达意图的基础上,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情感,更好地把握作曲家的音乐语言。如: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第三乐章,应该用淡淡忧郁的情感,宁静、舒缓、流畅地倾述内心的感受,如果演奏者能将皎洁的月光、寂静的夜晚、淡淡的思念……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就能表达出《月光》那种恬静、委婉的情绪。相反,如果用中速或快速把连续的和弦琶音演奏成汹涌澎湃的音色,就背离了贝多芬当时创作此曲的初衷。

(二)理论水平和艺术修养是提高音乐表现力的决定因素

一首音乐作品的精彩演绎,传达的应是音乐内在的能量与底蕴,而不仅仅是音符本身。钢琴演奏者理论水平和艺术修养的提升需要长期的熏陶和文化素养的积淀,需要更多的是“琴”外之功。首先,教师应引导学生“多看”。一个文化修养不足的演奏者表达作品意境、诠释作品内涵的程度必然会大打折扣。这就需要学生广泛阅读各类书籍,可以先从音乐理论和音乐史的学习入手,继而从自然科学、古典文学、美学等相关艺术学科中获得音乐灵感。通过了解不同时代的音乐流派和音乐风格,知晓古今中外音乐家的生活背景和创作风格,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有助于其更好地感悟作品、表达音乐。同时,理论水平和艺术修养的提升也是演奏者突破钢琴学习的“高原期”瓶颈,提高悟性,寻找新的生长点的有效途径。其次,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多听”。法国钢琴教育家齐格勒曾提出:钢琴奏法的秘诀在于以心聆听,用耳朵去调整,使动作达到完美的境界。所以说,不善于聆听自己演奏的演奏者永远都不是一个好的演奏者,听觉形象越清晰、越准确,演奏的质量越高。因此,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听觉的注意力和敏感度,引导其学会倾听自己弹奏的音乐,听到音乐响起,就要思考和判断音色的变化、踏板的清晰、旋律的流畅、形象的完整等,处理好演奏机能与内心听觉之间的关系。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效仿大师肖邦的做法:当一首乐曲已经记住了乐谱,就在夜里黑着灯练习,看不见乐谱和琴键,听觉才会敏锐地工作,才能发现自己演奏的问题所在。此外,教师还应增加实际音乐作品的音响与谱例作为听觉训练的内容,引导学生大量视听音乐家的音像作品,倾听优秀的音乐会,欣赏经典的钢琴音乐,广泛接触不同题材、不同体裁和不同风格的中外作品,培养敏锐的音乐辨析能力,深化对音乐形象的感受与理解,提高学生的综合音乐素质与音乐审美能力。

三、个体层面的培养

附中阶段的学生正值青春期,是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的时期,更是手指的独立性、灵活性日臻成熟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自我意识逐步增强,有着超强的感知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教师应着重从心理素质的培养和艺术实践活动的历练入手,为其准确的音乐表达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心理素质是提高音乐表现力的内在要求

常听学生提及在公开的钢琴演奏(如音乐会、考试、比赛)中发挥不尽人意,在台下练习时挥洒自如,而到台上或精力无法集中,或频频出现失误,致使音乐的表现力大打折扣。从这个角度来说,钢琴演奏不仅仅是手指技术的展现,更是演奏者心理活动的表达,心理素质的好坏是决定演奏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从演奏者心理活动的角度分析,影响演奏的心理因素主要是心理紧张程度和注意力的品质,即演奏中经常出现的怯场、大脑空白、肌肉紧张、缺乏演奏欲望、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适度的紧张能使人进入最佳的应激状态,而过度的焦虑只会适得其反,甚至导致演奏失败。因此,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必须在日常的练习中加以重视和改进。作为教师,首先应帮助学生找出演奏失败的原因,明确是演奏技巧不过关,导致演奏的水平不稳定,还是由于环境的变化造成心理的过度紧张。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克服技术难点,消除过度的肌肉紧张,指导学生做好钢琴演奏前的心理准备及演奏中的心理调节,启发学生从增强自信心、学习放松技巧、情境模拟练习等途径入手,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训练,最大限度降低心理因素的负面影响以使心理达到最佳的平衡状态。随着学生舞台经验的不断积累和表演技巧与艺术修养的不断提高,他们会逐渐进入“琴人合一”的状态并创造出完美的音响效果。

(二)艺术实践是提高音乐表现力的必要途径

在附中学生的身上常会出现一种重专业、轻基础的倾向,即学生大都注重专业技能的学习,而轻视文化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学习。相当一部分学生只对专业技能课认真对待,孜孜以求,而对文化课敷衍了事,得过且过,造成自身专业素质和文化素养发展的不同步,影响了学生专业素质的全面提升。因此,教师应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参与形式多样的艺术实践活动,促进不同表演专业之间的学术交流及各学科之间的学术融合,为学生学习音乐、表现音乐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日常学习中,附中的学生还有着独特的学习资源优势,除了校内系统的音乐基础课学习,学生还经常有机会聆听不同乐器的演奏,这种得天独厚的专业氛围,无疑会给钢琴的演奏带来丰富的音响资源。如跳音的弹奏可以在弹拨乐器活泼跳跃的演奏中得到启发;进行曲和弦的演奏可以在管乐器刚劲有力、富于弹性的和声中找到答案;连音的弹奏可以从弦乐那悠柔委婉的连弓中受到启迪……。此外,学校经常性的器乐独奏、合奏音乐会排练也为学生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立体化平台。在乐队排练过程中,学生们要充分展示出乐器之间的音乐互动、思想的表达及内在的音乐逻辑,在音响的氛围中能更好地进行审美体验与创造,既提高了学生分析、理解及处理作品的能力,也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音乐表现力大大提高。

作者:金石 单位:沈阳音乐学院


更多行政管理论文详细信息: 探微钢琴教学中音乐表现力培养 论文代写
http://m.400qikan.com/lw-106867 论文代发

相关专题:加拿大电信运营商 电子阅览室

相关论文
相关学术期刊
《舰船电子工程》 《石油工程建设》 《山东文学》 《西安外事学院学报》 《国际商务》 《中国图象图形学报》 《农业知识》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家庭生活指南》 《湖北医药学院学报》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