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分析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和开放课程运动的发展以及教育资源共享理念的推动下,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作为一种新型在线教学模式引起了国内外教师的高度关注。本文从高职学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开发的案例,研究了大规模开放课程(MOOC)背景下教师从传统课堂到在线网络课程模式,从而对教学设计进行重新构思,提出了MOOC课程教学设计应遵循的原则及教学设计的主要环节。
[关键词]MOOC;高职教学设计;计算机应用基础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网络的全面覆盖,社会各行业办公软件的不断普及,计算机与日常生活、工作的关系日益密切,信息技术成为大家必须掌握的一个基本能力。在高职院校里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已作为大学生的基本素养能力,而高职学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同时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也被列入必修课程,所有专业的学生都需要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高职院校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教研室也更为关注如何更好地进行该门课程的有效教学,让学生提高计算机的应用能力。随着多媒体信息技术和开放课程的发展以及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理念的推动,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作为一种新型在线教学模式引起了教师的广泛关注,也给从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老师带来了一些重要启示。
一、高职学院《计算机应用基础》传统教学现状
(一)高职新生掌握计算机能力差异较大
近几年来,由于受到高考招生方式的变化和生源素质下降的双重影响,多数高职院校生源数量、素质有所下降,再加上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不是高考科目,高中教师信息技术能力较差等,家庭条件和地域条件的限制,高职学生入学前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掌握差异较大,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水平参差不齐。在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的情况下,不同计算机应用能力水平的学生放在同一个课堂学习相同的课程内容,要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是一个很难完成的任务。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做到因材施教、分层次的进行教学,鼓励学生主动性学习难度较大。
(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较多,课时明显不够用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XP操作系统、Word2003、Excel2003、PowerPoint2003的应用、Internet的使用、计算机安全与维护等和包括实训书,内容较多,前沿技术知识多,而课时偏少,基本上是大一第一学期课程就结束。如西安职业技术学院目前选用的计算机教材为国家职业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王津主编)《计算机基础》和《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训》,周课时只有四节,章节较多而课时较少。在学生计算机基础差异较大的情况下不得不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删减,很多知识点不能完全给学生讲解到位,受限于学院公共机房条件,学生理论课学完后不能进行反复练习导致学生掌握情况较差。
(三)《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形式单调,学生主动性学习差
现在大多数学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都在学校的公共机房授课,受限于课时少、机房不能课余时间开放等客观条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讲授理论多,上机练习较少。高职学生学习基础差、学生约束能力差,学习习惯较差,缺乏主动学习的能力。另外,由于学生生源质量的整体下降,教师在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时变得难度极大,且很多学生没有意识调整学习方法,学习跟不上正常的教学进度,学习的效果较差。
二、MOOC类教学模式优势和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MOOC定义是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massiveopenonlinecourses),是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以增强知识传播为目的,散布于互联网平台上的课程,具有“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四方面特征。MOOC既为网络学习者提供精心设计的大量免费优质学习资源,又为其提供在线测试和社区论坛等完整的在线学习体验,由碎片化的小视频、课程网站互动、在线练习、和网络化考试等环节组成的网络教学过程,由主讲教师负责的、支持大规模人群参与的、能够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与开放数字化网络资源进行组合的系统。随着MOOC类课程渐渐成为学生在网络时代获取知识的主要方式,高职学院MOOC类课程的建设必将成为教育资源数字化的主要工作。最早的网络课程指的是精品课程,但是精品课程有它的局限性,互动性较差。而现在MOOC类课程可以满足目前教师和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需求。教师对如何开发出网络学习环境下的MOOC类课程从未停止,因为网络技术的更新,开发形式和手段将更加丰富。MOOC类课程的优势在于可以突破传统课程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有效整合多种形式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形成丰富的学习工具和多元化课程资源,易获取、易学习、开放式的教学方式,多维度、个性化的教学导向、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终身学习、知识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传播地域不再局限于狭小的普通教室等优势,相比传统的上课方式,高职学院在MOOC模式下开发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知识点展现为“碎片化的小视频”+“交互练习”+“在线测试”等,MOOC模式下《计算机应用基础》可以使知识点颗粒度减小,形成“碎片化”的小视频,可以更有效地学习和整合课程知识资源,MOOC的在线播放、互动分享与资源下载服务更灵活,适应学生的个性化需求,MOOC模式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可以避免传统教学中《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杂,层次广,课时偏少等困难,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不好的问题。高职学院《计算机应用基础》MOOC课程开发,要结合传统教育模式,取长补短,使优势最大化。研究MOOC环境下MOOC课程制作过程,课程教学设计遵循哪些原则,对高职学院其他课程MOOC持续建设及视频课程开发转型也可以提供新方法。
(一)课程教学设计以学习者为中心
MOOC类课程是学习者利用网络化的教学平台进行自主学习的主要载体,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制作理念强调课程明确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内容和运用多媒体等的展现形式等,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和需求,以难易适中的教学内容和数字化的教育资源等促进学生主动性学习。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思考,进行教学设计,即学生掌握的知识程度,合理设置课程结构,有效学习方式等,把握好MOOC类课程开发过程中处理好“知识点”、“先进技术”和“学生主动学习”三者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设计要碎片化,还要有机联系,逻辑合理
为满足网络化人们对碎片化知识学习的需求,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知识点拆分,进行课程内容的单元化设计,录制成小视频,并使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合理,可以方便学生的快捷获取知识,又有助于学生主动学习。
(三)教学方式要注重和学生的互动
MOOC类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教学设计的知识点要合理编排,可由简单到复杂依次展开课程内容,激起学生对知识学习的渴望;教师可采用项目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等教学手段,引起学生的主动性思考;教师可运用电影导演的生动手法展示新知识,引起学生的视觉冲击效果,吸引学生注意力,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高职学院《计算机应用基础》MOOC课程教学设计的主要环节
(一)教学内容、资源是基础
MOOC模式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包含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活动+评价)、平台支持、学生学习手册、教师教学辅助手册等。MOOC模式下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碎片化的小视频、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生和老师互动等环节都可以实时完整地呈现,从而实现对学习的过程监控。教学内容是前提,教学内容以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符号表达的、具有一定结构的知识体系。可以使用文档、图片、视频等,也可以是文字与图片组合等。重点是把内容、知识的逻辑结构清晰的表达出来。
(二)教学活动设计是核心
教学设计是MOOC课程开发根本,尤其是MOOC单元的设计是必须有的,教师不仅关注教学资源,更要关注教学活动。完成MOOC课程开发关键是计划表,也是对课程的整体设计。考虑到教学内容可以采用现成的教材、教案、课件等材料,不一定要重新开发,所以MOOC课程最核心就是教学活动设计了。MOOC课程能否成功,最主要的也是看教学活动设计的好不好,是否能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完成预设的学习任务。学习的信息输入过程后,评判学生是否学会了或者说学习成效,一定要通过“输出”才能判断,所以,必须要为学习者设计动态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设计一个教学活动设计,基本上需要包括下列要素:活动描述目标;对活动过程的指导;要求及评价标准;作业时间安排等。此外,还需要为活动设计搜集和撰写案例素材。
(三)教学过程管理是关键
MOOC课程的关键是老师灵活的授课方法,还有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MOOC模式下创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手段、考核方式方法的改革也非常重要。有了MOOC类课程创新的教学内容、有效的教学活动,学习者不一定能够主动地按照教学要求,按时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就需要从培养的能力要求(创新与自主学习能力)、到教学模式的改变、到教学团队的要求、到教学条件保障要求的变化、到考核的评价变化、到教学管理保障的信息化变化、教学方式方法、教学环境等方面逐一进行探索、思考和完善,对课程的改革要及时的评价与反馈。
四、结语
对于高职学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MOOC模式的优势比较明显,可以更好地整合现有教育资源,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今后要不断的对高职学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进行的探索和尝试,努力构造高职学院《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的崭新模式,不断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和创新型人才。
作者:杨毅 单位:西安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任务驱动法在计算机应用教学的实践
【摘要】在中职学校当中计算机学科教学非常看重实用性,本文将主要分析研究任务驱动法及其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学科教学当中的实践,通过对任务驱动法的具体内涵、实际特征以及在计算机教学当中的重要作用进行简要分析,进而结合计算机教师的工作经验以及相关教学案例,对任务驱动法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学科教学中的实践进行论述,以期能够为相关中职教师提供更加广泛的教学思路。
【关键词】任务驱动法;中职;计算机应用学科教学;实践研究
1前言
为了能够更好地完成中职计算机应用学科教学,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落实到实践当中,教师通常会选择使用任务驱动法,通过鼓励学生独立完成任务的方式落实计算机教学。
2任务驱动法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学科教学中的研究
2.1具体内涵
任务驱动法顾名思义指的就是教师通过为学生布置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任务,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所
学知识和以往生活经验自主完成任务,从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同时能够将知识内容进行灵活运用从而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在任务驱动法当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已充分彰显,教师则转变为知识的引导者,只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起到适当的指点作用,一言以蔽之,任务驱动法就是让学生能够完成自主探究学习[1]。
2.2实际特征
任务驱动法主要有六大特征,第一大特征为可行性,即教师布置的任务必须与学生的实际能力以及认知水平相符,并且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其次具有价值特征,学生通过任务驱动法顺利完成任务之后能够对计算机知识内容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并且真正掌握计算机操作技术;另外还具有生活性与意义性,也就是说任务需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关,并且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同时其道德性要求任务不能够破坏生态环境或损害他人利益。最后任务驱动法具有可持续的特征,该任务并非昙花一现,而是能够在一段时间内保持学生对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与热情。
2.3重要作用
在中职计算机教学当中运用任务驱动法,能够将原本抽象枯燥的教学知识内容融入在实际任务当中,一方面充分满足中职学生的猎奇心理,另一方面也增加教学内容的具象化、直观化,方便学生完成学习。其次,任务驱动法最主要的作用在于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在完成计算机任务之前学生需要搜集所有与任务相关的技术资料,并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探索完成任务的方法,在自主思考之下,学生能够充分运用其聪明才智解决任务,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3中职计算机应用学科教学当中任务驱动法的实践
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学科当中,Photoshop是其中一项关键的教学内容,对学生日后的学习生活乃至未来的就业生活均具有重要的帮助作用,鉴于Photoshop的基础性,因此教师在布置任务时需要着重培养学生对关键性知识点以及重要技能的掌握,本文将以教学中的“图像的色彩调整”一课为例,简单介绍任务驱动法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学科教学中的实践。
3.1结合学生情况设计教学目标
在本课当中,考虑到学生之间并没有使用过Photoshop对图像的色彩进行调整,因此教师将教学目标设定为学生能够基本了解色调的内容,同时掌握基本的调整图像色彩能力。学生在能够根据教师给出的示例进行仿做,自主探究调整色彩的方法,以此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践能力。学生在分析示例的过程中可以对以往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反思,并强化其分析问题的能力,在与其他学生进行分工合作的过程当中能够帮助学生有效树立团队协作精神,而通过调整色调也能够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情趣。
3.2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思考
在教学之前中职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一张自己小时候的黑白照片,在短时间内抓住学生的目光,将其引入教学课堂当中。此时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过去没有彩色照相机因而阻挡了自己的帅气程度,现在可以借助Photoshop将过去的老照片变为彩色。此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经过色调调整之后的照片并与原照片放置在一起进行对比,帮助学生快速了解所学内容,掌握教学重点。
3.3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具体任务
此时教师需要向学生统一展示调整图像色调的操作方法,并且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做好笔记以便能够为接下来完成任务提供必要帮助。通过讲解之后学生对调整图像色调的方法有一定了解,之后教师可以将任务设置为为自己设计一款演唱会海报,此时需要将学生按照其个人意愿以及学习水平分为若干学习小组,并且在每一个小组当中指派一名学生作为组长,要求其组织小组成员就教学内容展开讨论,并且商议出设计海报的方法。鉴于学生已经基本了解调整图像色调的方法,因此教师可以适当缩短任务完成时间,要求学生在下课之前完成海报设计,采用此种方式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能够学会使用快捷键。
3.4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完成任务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后基本能够确定一套行之有效的完成方案,此时教师需要将完成任务的工作全权交由学生,并且当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出现疑难问题时,教师需要先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就关键知识点进行共同研究、讨论,尝试通过自主思考和集思广益的方式解决问题,若小组内成员无法解决则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与指引。完成每一模块的任务之后,组长需要负责核查组员的任务完成情况,以便及时进行调整与改善,学生最后在完成海报设计后需要事先在小组内进行展示交流,并且又组员相互检查任务的完成度以及是否存在纰漏,最后以电子档形式上交至教师处,等待教师的最终点评。
3.5展示、评价与总结任务结果
教师需要对上交的任务结果进行逐一检查,并且依据教材对于图像色调调整的标准要求对其进行评价,在评价过程当中教师可以将其分为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两大部分。而在学生评价当中主要以小组成员互评以及学生自我评价为主,引导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在计算机应用学习当中存在的优势和不足,同时对完成任务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及最终解决方法等进行讨论,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提高和完善计算机学习。而教师点评除了对任务结果的完成质量和完成度等进行评价之外,还需要对学生在完成任务当中的表现进行适当点评,最后将调整图像色调的关键知识点进行总结,完成本次计算机应用教学的升华。
4结语
总而言之,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学科教学当中运用任务驱动法,能够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同时借助任务驱动法的强烈实用性,帮助学生完成学以致用,将计算机理论知识落实到实践操作当中,进而有效提升中职计算机的教学效率与质量,促进学生在该专业当中的全面综合发展。
作者:宋磊 单位:长春科技学院
第三篇: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应用
摘要:由于传统教学法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效果越来越差,文章提出了利用目前比较流行的项目教学法来实施这门中职基础课程的教学,并给出了具体实施办法。通过实践证明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学效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项目成员分组;项目实施
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全面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教育教学水平,打破以往单一教学模式的弊端,在中职课堂引入了项目教学法。它由教师选择具体项目,并和学生共同实施项目来组织教学,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传统地位,而且又达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充分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项目实施的主观能动性和完成项目的成就感,深受广大师生的好评。
1《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分析
《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是中职计算机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它既是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的高考必考课程,又是中职学生将来就业的一门基本工具,因而通过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学习和实践让绝大多数学生拥有如下知识:1)能够掌握操作系统的基本理论和计算机的基本原理;2)能利用WORD编排文档、处理文字和制作表格等;3)能够利用EXCEL处理数据、统计分析等;4)能用PPT制作美观的、实用的多媒体演示文稿;5)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6)DV的基本操作。然而由于中职学校的学生多半是没考取普高的中学生,基础相对薄弱,生源质量相对于普高来说较差,加上已经形成的不良学习习惯造成了大部分学生在进入中职学校以后,存在不爱学习、不积极主动学习、逃避学习等一系列问题,倘若中职教师依旧像他们初中时期的教师那样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不作改变,这些学生肯定还会像以前一样对学习感到枯燥而又乏味,加上实践缺乏或者实践滞后,教学效果肯定会很差。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人在教学过程中突破常规,使用项目教学法来组织教学,以完成项目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目前一种比较流行的教学方法,那么什么是项目教学法呢?[1]它是以学生的能力发展为本,改变学生在以往学习过程中的被动地位为主导地位,强调“做中学”,而教师则是以“指导者”的角色去引导和指导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法是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之上的,建构主义告诉我们[2]:学习者的知识不一定都是通过教师直接传授才具备的,而可能是学习者在某种情境(社会文化背景)下,依靠其他人的帮助,同时利用必要的一些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这种方式而得到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再完全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书本上的知识,而是以自己的经验积极的主动建构,极大地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学生在实现项目的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既学到了理论知识,又掌握了实践的技能,并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不再是以往的主导地位,而是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发挥着监督、引导和指导的作用[1]。
3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应用过程
3.1把握教材,应用项目教学法,选择合理项目本人依据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的特点、学生的现有水平、学校现有的实验设备条件和课时安排,在打破常规教学内容的基础之上,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整合,让学生通过完成九个左右的项目,每个项目又分成若干个小项目,从而构建起一个较为完整的计算机基础的知识体系,逐步掌握计算机应用的相关职业素养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做项目来理解那些不好掌握的、费解的理论知识。这些项目难易适中,同时又包含了相应的教学知识点。具体项目通过筛选安排如下[3.2项目成员分组一个学生就是一个成员,怎样将项目成员合理的分组,这关系到项目教学法实施的效果。本人根据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情况,把一个班级分成了6组,每组7人,共42人。为了使每个小组的平均实力相差不大,在做项目前采取互补的方式进行均衡分配,这样,不至于出现两极分化。同时在每个组中选出一名学生成员作为“项目负责人”,这名负责人主要安排小组项目的具体操作过程、各项目成员的主要任务和所需要完成的项目目标,让每位成员都能够项目中有的放矢,尽可能地杜绝慵、懒、散的行为发生。在项目具体实施之前,本人对所有成员提出一系列的要求:要不怕困难,团结协作,互帮互助,勇于担当。同时要多沟通,多分析,多利用强大的网络来解决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一个小组是一个整体,而小组之间是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关系,这样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学生才能真正地成为主体,而教师只是起到了“主持人”的作用[5],主要负责提供项目的必要资源,对学生进行分组,适时引导学生做项目,维持现场秩序,从而学生和教师的传统角色都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3.3项目实施项目确定下来了,学生也分好组了,为了让学生能够完成项目,在刚开始时本人把做项目的方法和过程介绍给学生,然后再把做好的项目通过多媒体展示给他们看,让他们知道目标是什么;并点出每个项目实施过程中所用到的相关知识点和存在的重难点,然后在实施项目前要求各小组写出每个项目的分析报告,再进行小组的交流汇报,最后每个小组对自己分析报告进行自我评价,小组之间进行互相评价,教师对分析报告进行整体的评价,最终选择较为理想的项目方案用于实施。项目实施是非常重要的,它是项目教学法的灵魂。本人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是这样做的:有目标性的定期召开”项目负责人”座谈会,让他们实时汇报每个项目的进展情况以及整个项目的完成状况,从而加以合理的指导;引导各小组做好详细的记录;要求小组之间的成员要相互帮忙,及时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断提高项目实施的效率。3.4成果演示与评定考核项目完成之后,本人要求每组学生成员把他们所完成的项目在全班进行演示,并进行项目的自我评定,谈谈心得体会;然后小组之间开展有针对性地进行互评,对完成的项目提出各自的见解和看法;之后再由本人对每个小组进行适当点评,既要对他们所取得的成绩提出肯定和表扬,又要指出他们完成项目时候欠缺的地方,教他们如何扬长避短,学以致用;最后,为了日后更好的教学,本人会把他们完成的较理想的项目、有见解的心得体会进行分类保存。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考核方式本人选用了两大部分用于考核:项目试验(占总成绩的60%)、期末统一考试(占总成绩的40%)。通过最终各项的成绩,能够分析出实施项目教学法后所带来的教学效果是优于传统单一的考核方法的。
4结束语
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教学中应用项目教学法后,学生学习兴趣不断提高,团队合作的意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不断增强,对教师的教学依赖不断降低,同时对教师的教学评价却非常高,师生关系融洽。通过验证,这是一种符合中职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是一个值得在中职学校中推广的教学方法。
作者:赵元鸣 单位:安庆工业学校
第四篇:案例教学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应用
摘要: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大学必修的一门计算机专业课程,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课程内容中所涉及的理论知识,还要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使用案例教学法,尽可能实现经典案例教学与计算机应用能力提升的完美结合,使案例教学法在计算机基础应用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取得进步,为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注入新的活力。本文将对案例教学法进行分析,并讨论如何将其运用到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民的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显著提高。作为新时代的标志,计算机已经逐渐的走入了千家万户,与人们的生活逐渐的融为一体,而人们对计算机相关知识的了解也在逐渐加深。因此,传统的计算机理论知识讲解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要求,尤其是对大学生来说,必须要加强计算机应用基础与应用技能的学习,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1理论概述
1.1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的出现于上个世纪的美国,是一种能够将发生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例引入课堂教学中,通过对真实事例发生前后的讲解,引起学生对该实例的分析与讨论,形成一种具有良好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直到今天,案例教学法依然被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使用。案例教学法并不是针对某一个学科而成立的,而是可以在实际的课堂教学当中应用于不同领域的各门学科之中,通过将现实生活中的事例与枯燥的书本理论知识的结合,提高学生对该知识点的学习兴趣,通过课堂上对案例的研究与讨论,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都得到显著提高。1.2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大学生的必修专业课程,其涉及的知识点相对比较分散,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不强,课程内容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与实践性。在实际的课堂教学当中,除了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以外,其余各个专业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分配的学时都略显不足,导致教学效果不佳。计算机专业的课程属于一项操作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因此,需要学生具有实际应用的能力,而案例教学法的出现,可以解决我国计算机教学由于受到硬件、软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教学效果不佳的情况,将实践教育作为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重点项目。
2案例教学法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及解决办法
在使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前,要先设计教学案例。在此过程中,教师所要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案例的挑选,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作为大学必修的应用学科,其教学资料、经典案例数不胜数。学生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作为教师,我们不可能将所有的案例与资料都整理出来让学生进行学习。因此,如何在众多案例与资料中寻找到最适合课堂教学使用的案例,就成为了众多一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难题。笔者认为,在教学案例的设计过程中,应该先从课堂教学的内容出发,选择与课堂教学内容相符的案例材料。然后再从学生的自身角度出发,在符合课堂内容的资料中选择一个与学生们实际生活比较贴切的案例,作为课堂教学的使用案例进行讲解。此外,选用这类案例的好处在于其既能满足课堂教学内容的需要,又贴近学生们的日常生活,容易引起学生学习对相关知识点的兴趣,通过对案例的研究与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教学案例的设计原则与剖析
3.1教学案例的设计原则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不仅强调了基础性知识的重要性,还要注重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在传授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确保学生既学到了基础,又学会了应用。因此,在研究设计教学案例的时候,我们要遵守以下几项原则:第一,要明确教学案例设计的核心。在教学工作正式开始以前,要明确教学案例设计所对应的知识点与技能点,在传授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促使理论与实践相互协调,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第二,要确定教学案例设计的重心。为了确保所设计的教学案例能够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顺利实施,必须要坚持以教学案例的设计与组织工作为重心,将案例作为教学的载体来使用,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与水平。第三,要增强学生的信心。设计案例教学方案时,所使用的教学案例完全来源于实际生活,因此,在设计教学案例的过程中,可以试着将课堂教学中需要用到的案例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对教学案例的学习,解决自身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势必会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3.2设计教学案例的方法在教学案例的设计当中,除了要遵守上文提出的几项基本原则以外,还要围绕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相关内容进行设计。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大纲上来看,其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五个部分,需要用到包括Word、Excel、PPT、计算机的操作系统以及互联网教学等五项案例。因此,在研究设计教学案例的时候,便可以围绕这五项基本案例来进行。教学案例设计的意义在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实际的课堂教学当中掌握更多的基础知识与技能知识,这是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案例教学法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还要增强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除此之外,在使用案例教学法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把相同的案例以不同的方式去呈现,尽量做到举一反三,使用不同的技巧与方法,增强学生接受新知识、新事物的能力。
4总结
综上所述,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中使用案例教学法,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促进计算机基础知识与理论实践相互融合,通过对经典教学案例的研究与设计,将课堂教学内容与现实中发生的事例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同时,可以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现实中遇到的问题,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案例教学法的应用促进了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在未来教学实践中,必将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肖立龙
第五篇:情境教学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应用
摘要:本文针对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了分析,同时阐明了情境教学法的相关知识,提出了以多媒体计算机为情境载体,围绕激发学习兴趣这一主旨,遵循学习规律,运用科学创设多媒体情境的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增强了情境教学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运用技术,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计算机应用基础;中职校;教学应用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中等专业学校学生学习的一门基础课程,也是信息化时代学生必备的一项基本技能。另外,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涵盖的内容比较多和杂,学生需要掌握的内容和技能比较多,比如基本的OFFICE办公软件、计算机硬件的认识、计算机的相关的运算,等等。由于近年来我国教育的改革导致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生源素质普遍下降,中职生大多是中考时进入普通高中无望而后才选择中职类学校学习的,家长对这些学生的期望值并不算太高。中职生在初中阶段由于成绩比较差、行为习惯比较偏激、学习态度不好等,导致学生在学习上毫无目的性,学生对纯理论的东西表现得毫无兴趣。针对以上情况,如果说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依然采用教师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的话,教学效果将无从谈起。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兴趣点采用一些比较适合中职生的教学方式方法,吸引、开导学生,让学生如临其中、参与其中。我认为采用情境教学法可以实现这些目标。
一、情境教学法的实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及适应能力
人的社会化过程即形成“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从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实际上完全是环境———社会、家庭、学校、种族、地理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影响作用有的被我们感知到,但更多的则是不知不觉地影响着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这种方法,好像把学生带入现实生活当中,起到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从而让学生学会主动探究知识。
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采用情境教学法是课程教学的需要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由于计算机技术已经融入社会的方方面面,是我们生活当中经常见到的一种生活工具,常用的软件如WORD、Power-Point、EXCEL等,利用这些软件解决生活当中的各种问题,同时计算机作为一种现实工具,一些小的部件有时也需要操作人员能够认识和简单修理。计算机基础课程正好涵盖了这些基本的内容,这些现实的生活需求情境为课程开展情境教学提供了必要的条件。采用情境教学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强化教学效果。
三、情境教学法的设计要符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内容设计
情境教学法的实施并不是随便的设计,要参照教学内容,围绕教学内容开展设计。比如在EXCEL的学习中,我设计了几个情境问题,比如家庭的成员、每个成员的角色、家庭的收入和开支等,这样一下子就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教学效果很好。如果我们创设情境脱离了课程教学的具体内容,那么这种情境教学效果是无效的,甚至让学生不知其所以然,无所适从。
四、情境教学需要老师在设计时给出恰当的时机
1.用前置引导性情境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兴趣。我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常常会在学生学习操作前给学生展示预先制作的视屏或图片。比如用word制作贺卡时,在学生开始操作前,用PPT演示一些教师自己制作的多姿多彩的多媒体贺卡作品,并加相应的背景音乐设计“前置引导性情境”,会立刻引导学生进入状态。例如,我在演示用Flash制作的《春天的贺卡》,当学生看到淙淙流水、小鸟低鸣、绿树成荫、阳光温暖时,学生的兴致不知不觉被调动到了较好状态;接着顺理成章地转入贺卡制作要领这一重要环节。在贺卡创作过程中我们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充分发挥想象力,利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创作,再把各组学生的作品拿出来展示,学生被肯定了。3.用穿插性的情境教学让学生保持兴趣、引发激情。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中,例如,在打字练习或原理讲解过程中,学生可能出现理解和操作疲劳,这时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安排几分钟的时间,欣赏动画作品、多媒体作品等,这样可以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状态,把学生引入生动的情境中。如在计算机原理的章节中,当学生听理论部分较为困乏时,我引入计算机装配的动画,这样可以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角色,很多学生跃跃欲试。当学生观赏这些作品时,会感到精神状态为之一振,可以得到调整,让自己的审美情感得以体验和发展,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求知求会欲望进一步高涨。这种穿插性的情境教学需要老师及时掌控学生的学习状态,找准情境插入的时间点,一般不宜在教学末端介入。
五、结语
情境教学法作为一种强化课堂教学效果的方法,需要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老师不断地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张斌.小议如何加强中职学生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培养[J].才智,2011(11).
[2]高馨.情境教学法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10).
作者:陈娇娇 单位:江苏省宿豫中等专业学校
第六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对策
摘要:计算机应用已经成为社会普遍现象,然而中国目前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还是需要提升的,因此,相关教育部门应该重视中国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策略的改革,以保证中国在互联网信息时代能够拥有更多的技术型人才。本文主要论述的就是网络信息时代下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对策,希望本文论述内容有助于提升中国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网络信息时代;计算机教学;问题;对策
一、引言
目前,中国绝大多数人的工作和生活已经离不开计算机的应用,而网络技术的应用不仅仅关系到整个时代的科技进步,更重要的是有助于提升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水平,使得中国人民能够生活在品质更好的环境中。提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水平不仅会丰富网络资源的多样化学习,更关键的是能够对大学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提高重视,只有人才培养水平提升,未来的国家建设基础才会更加坚实。
二、网络信息时代下高校计算机应用
基础教学所面临的问题网络信息时代背景下提升中国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效率,是社会进步的重要表现之一。正是由于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才给中国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提供良好的教学条件。但是目前中国大多数高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开展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极大地阻碍着中国高校向社会传输人才的效率,因此,要想保证中国高校培养人才的效率,就应该从根本上解决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第一,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由于高校学生的入学水平不一致,教育资源匹配不均匀,所以在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时候,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够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技能。由于高校课程开放是面对所有学生的,有些学生熟知教学知识就不会注重课堂效率,而有一些来自农村地区的学生,没有接触过计算机,就导致跟不上课程进度。最终导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这样一来非常不利于高校人才的培养。[1]第二,学和用之间有差距。目前,大多数高校学生在学习和应用之间存在比较大的差距。计算机对于应用技能的要求比较高,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只能导致学生学习比较被动,最终丧失主动性的同时很容易降低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2]第三,教学缺乏专业性。提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效率最关键的就是提升教学内容和方式的专业性。但是目前中国高校恰恰忽略专业性技能的提升,所以导致学生的学习动力以及兴趣极大地降低。[2]
三、网络信息时代下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对策
由于中国大多数高校教学中计算机基础应用教学比较重要,正是由于该专业的教育质量会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培养质量,因此高校要想提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水平,就应该制定合理的教学策略,而该策略一定要符合网络信息时代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中国高校的培养质量。第一,教师备课学生预习阶段,网络共享资源的利用。之所以互联网能够应用在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是由于所有人都可以利用互联网作用进行资源的获取和共享。对于提升教学水平来说,也应该好好利用该互联网优势。教师通过在互联网上广泛搜集相关教学知识不仅仅能够拓宽自身教学视野,最关键的是可以方便快捷地扩充学生的课堂教学资源,使得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充分掌握教师传授的知识。但是在备课时,最关键的是保证备课内容能够兼顾到所有程度的学生,根据学生自身水平,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这样一来不仅仅能够保证学生可以熟练掌握基础性知识,有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还能够根据后期的难度训练,保证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拔高自身水平,从而提升精英教学水平。在备课时,教室利用自身的知识能够编写出较高水平的教案,并且利用互联网作用可以发布在网络中,供学生进行资源共享,使得学生能够提前预习知识,并且给后期的复习工作提供完整的参考资料。这种方式能够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丰富学生创造力。第二,发挥网络在教学阶段的优势,改进教学模式,提高学习效果。随着时代的进步,各种先进技术不仅能够促进社会经济建设水平的提升,更关键的是可以有效保证教学模式的更新。利用互联网的共享作用,能够丰富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更好地互动,并且根据网络教学的情景性和共享性特点,可以很好地提升学生学习效率。由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课程,对于计算机技能应用要求较高,所以,网络教学模式非常关键,可以确保学生在进行上机课时能够充分利用网络锻炼自身实践能力。而在理论课教学时,能够根据平时实践训练更加深入地理解理论知识,从而真正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第三,加强计算机知识实际操作形式的考核。要想保证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质量能够得到本质上的提升,最主要的就是改革考核形式。由于计算机应用基础的重点要求是保证学生能够掌握实践技能,因此要实施实操考核制度,目前采用的方式是交互性测试系统,可以同时测试多人,有利于教师分析学生学习情况。
四、结束语
通过全文的论述,人们能够十分清楚地看出目前中国各个行业应用计算机的频率越来越高,正因为如此,才更应该重视中国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改革。由于高校建设已经成为目前社会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只有完善高校建设,才能够为社会输送更多有用的人才,以促进中国经济发展。所以,利用科学有效的方式提升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水平会使得更多的计算机专业学生能够真正掌握一门技术。只有提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效率,才能够培养出德才兼备的计算机应用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媛斌.高校计算机教学的现状与对策分析[J].人才资源开发,2016(02).
[2]马春雷.浅谈高校计算机教学现状及改革措施[J].科技展望,2015(33).
作者:郑桂敏
第七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摘要:根据教育部对职业教育的要求,结合我院实际情况,从课程目标的定位、课程内容的设计、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体系四个方面对“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了系统化的改革。课程目标以能力为本,确定为7个一级能力、16个二级能力;课程内容结合专业精选教学项目,和专业课老师合编实验指导书和课程标准;采用“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模式,应用了启发式、任务驱动、分组教学等教学方法;考核评价体系紧扣课程目标,采用基于能力的过程化考核标准。经过系统化的改革后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学习兴趣有了明显的提高。
关键词:“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模式;启发教学;任务驱动;分组教学;过程化考核标准
根据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培养。”[1]为了提高我院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依据教育部的指导精神,再结合笔者多年来从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经验,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四个方面对这门课进行了大胆改革,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计算机应用能力。
1明确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目标
高职教育应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高职教育中的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能力培养要贯穿教学全过程[2]。根据高职教育理念,结合我院学生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明确这门课的教学目标为能解读计算机配置信息,识别计算机相关软硬件;能熟练使用Windows7操作系统和常用工具软件;能运用互联网从事各种娱乐学习工作活动;能使用Word2010进行文档处理;能使用Excel2010进行数据处理;能使用Power⁃Point2010制作演示文稿;使学生对于计算机应用具有操作层面、技术层面和专业应用层面上的基本信息素养并在所从事的专业领域中取得相应的计算机应用技术资格证书。以上是这门课的课程目标,可以看出,该课程目标已经由传统的以知识描述为主转换为以能力掌握为主,为了使课程目标更具体,更容易实现并且容易检验学生是否掌握,又进一步将课程目标分解为7个一级能力,16个二级能力,每个能力均是从实际工作中的典型工作任务提取,这里就不再详细列出,有兴趣的读者可参阅我的论文“基于能力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过程化考核标准构建与实施”,在该论文的表格1中有具体描述。
2教学内容的改革
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接下来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高职教育要求公共基础课“以应用为目的”,做到理论与实践、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能力培养要贯穿教学全过程。为了使学生掌握教学目标中的7个一级能力,16个二级能力,教学内容完全以项目为载体,不再是以前先讲理论知识,再讲操作,而是理实一体化,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在项目的实施完成过程中,培养学生相关能力,使学生掌握相关理论知识。为了体现职业性,教学项目结合专业,不同的专业选取不同的项目,并且教学的侧重点也不同。如下表1所示:因为篇幅有限,这里仅列出两个专业群的教学项目,其中项目1:计算机配置调查可以分解为3个子项目:了解计算机基础知识、安装及设置Windows7操作系统、使用Internet网络搜索信息并共享。可以看出,不同的专业群教学项目有所不同,选取和专业相关的教学案例,一来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来体现计算机只是一个工具,并且是将来工作必须要掌握的工具,用好它可以更有效地工作。不同的专业群教学侧重点有所不同,比如金融会计专业群对Excel的应用较多,因此增加了一个Excel教学项目,加大了Excel的教学课时量。经过调研,发现目前还没有针对不同专业的课程标准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因此我院计算机基础部的老师和各专业课老师合编了针对不同专业的课程标准和计算机应用基础实验实训指导书。
3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改革
3.1“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模式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解决教什么,而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解决如何教的问题。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体,教师讲,学生听,即使是操作性很强的课程,也是教师先演示,学生再照着做,教师讲授的是否精彩,决定这节课的教学效果,完全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是否掌握教学内容才是评价这节课的教学效果的依据。这种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高职教育以能力培养贯彻教学全过程的要求。综前所述,教学目标是7个一级能力,16个二级能力,教学内容完全以项目为载体,因此,改革后的教学模式为“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目标,遵循高等职业教育“行动领域和项目导向”的理念,主要采用项目教学,并在项目教学过程中体现工作过程结构的完整性即获取信息、分析计划、实施、评价,使学生达到职业能力要求[3]。改革之前这门课是32个理论课时,32个实践课时,理论课在多媒体教室上,实践课在机房上。多媒体教室只有1台电脑,不可能实现“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模式。改革之后,理论课只有4课时,用来讲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上课地点为多媒体教室。其余60课时均为理实一体化课时,上课地点为机房。这样可以真正实现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模式。3.2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根据教育学理论,结合高职学生心理,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在本课程授课过程中,以“激发兴趣,引出任务”导入新课:先抛出一个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布置任务;以“分析任务、实现任务”讲授新课:教师帮助学生分析完成这个任务需要哪些技能,让学生自己思考,在摸索中掌握这些技能,必要时示范讲解,学生尝试练习,这里即体现了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老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引导学生思考上;以“评价总结、能力拓展”做课堂小结:完成任务后,要评价学生的完成情况,总结完成这个任务需要的技能和知识点,对学有余力的同学提出更高的拓展项目要求。3.3分组教学方法自2001年起,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在教育部的积极推动下,普及度虽然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由于地区经济文化、教育水平、意识观念的差异,导致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在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存在很大差异[2].因此学生升入高职院校以后,同一个专业同一个班级中的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学校分A、B班,即将基础好的学生放入A班,基础差的学生放入B班,两个班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皆有所不同。这种给学生贴标签的方法不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也不便于教务处对学生成绩的管理,加之对学生的调研结果反映,学生不愿意分班。因此我们没有采用分班,而是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分组教学法,即5个人为一组,该组中至少有一个基础较好的同学,同时有一个基础较差的同学,基础较好的同学担任组长,这样可以让同学之间互相帮扶,共同进步。实践证明,以上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符合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考核评价体系
考核评价是“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最后一环,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前面在课程目标的定位、课程内容的设计、采用何种教学方法三个环节中均进行了改革,考核评价体系也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传统的考核方法采用“一卷定乾坤”的期末上机考试,不能完全评价学生是否掌握了课程目标中的能力。笔者采用基于能力的过程化考核方法,不再进行期末考试,直接针对课程目标中的7个一级能力,16个二级能力进行过程化考核。过程化考核即学完一个能力考核一个能力,重在学习过程中的质量监控。能力的考核是一项复杂的任务,具体详见我的论文“基于能力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过程化考核标准构建与实施”。该考核评价体系实现了考核内容和课程目标的完美统一,达到了以考促教、以评促学的目的。
5教学效果分析
现就本校2014级某专业的两个班级为测试对象,进行为期一学期的教学效果研究试验。首先,将两个班级定义为“传统班”和“改革试点班”,每个班学生人数均为50人。然后,对“传统班”的学生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而“改革试点班”的学生,则采用“教、学、做、评”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分组教学法以及基于能力的过程化考核方式。最后,以这两个班级的期末考试成绩和问卷调查的方式为参考依据进行对比。5.1期末考试成绩对比如图1和图2所示,在分别对两个班级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后,80~90分数段,改革试点班高出7个百分点,70~80分数段,改革试点班高出10个百分点,60~70分数段,改革试点班降低8个百分点,0~60分数段,改革试点班降低9个百分点。也就是说,“改革试点班”学生的整体成绩有了一个较大幅度的提升。5.2学习效果问卷调查分别对两个班级随机取样20名学生,展开学习效果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5个问题:(1)学习完这门课程后,你对计算机的组成、分类、工作原理是否了解?(2)你认为这门课程的学习中,自己的办公能力(word、excel、ppt)是否提升较大?(3)你是否清楚这门课程的课程目标?(4)你是否达到了课程目标的要求?(5)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学习兴趣是否有所提高?本文以两个班回答“是”的问卷为例,统计了解计算机组成、觉得自己办公能力提升较大、学习兴趣较为浓厚等5个问题的人数,调查情况如图3所示。由图3所示,对调研问题的回答情况中,觉得对计算机的组成、分类、工作原理了解的人数,“传统班”为10人,“改革试点班”为15人;认为自己的办公能力有较大提升的人数,“传统班”为16人,“改革试点班”为19人;觉得清楚这门课程的课程目标的人数,“传统班”为12人,“改革试点班”为18人;认为达到了课程目标的要求的人数,“传统班”为10人,“改革试点班”为17人;觉得自己的学习兴趣有所提高的人数,“传统班”为13人,“改革试点班”为19人。综上所述,无论是从考试成绩,还是学习效果问卷调查情况来看,改革试点班的学生在综合评定上都表现更佳。由此可以看出,经过一系列的改革后,尤其是采用了“教、学、做、评”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分组教学方法和基于能力的过程化考核方法后,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质量。
6总结
“教学改革改到难处是课程,改到痛处是教师”。这门课在教学内容上要结合专业,需要公共课教师对专业有一定的了解,在教学方法上颠覆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转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教学,对教师的应变能力,课堂驾驭能力,综合素质都有一个较高的要求。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仍需继续努力,继续探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J].教育部,2006.
[2]刘俭云.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大众科技,2007,100(12):152-153.
[3]高建华.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06,27(11):15-16.
[4]李希敏.高职“计算机导论课”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0,658(18):135
[5]何钦铭.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任务是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0(9):5-9.
作者:燕敏 韩存鸽 杜开峰 单位:四川现代职业学院 武夷学院数学与计算机学院 化学工程学院制药与生物工程系
第八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优化分析
【摘要】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我国的教育当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提升我国学生的计算机水平的必由之路。近些年来,我国的课程改革不断推进,我国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相关教学也在不断进行改革优化,本文主要通过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以及关于其优化改革的思考进行了阐述,以期使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能够适应时代的需求,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优化分析;教学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逐渐被改变。发达的网络技术与通信技术已经成为了信息化时代的主体特征,计算机技术也就越来越重要起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作为我国学生在各个学习阶段当中都必须接受的一门教育,其教学目的就是为了培养符合时代特征的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教育是为了学生能够在未来更好的适应社会,更好的就业,而对学生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育正是为了将学生培养成以就业为导向的综合性人才。因此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要把握时代特征,抓住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以实践和技能培养为导向,对教学进行优化和改革。
1我国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
1.1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
我国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当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对于教学课程的内容设置不够合理。目前来说,我国的计算机课程的教材多是采用的统一定制版的教材,许多学校使用的都是同一类型甚至是完全一样的教材。我国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材多是将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教材内容进行压缩,虽然看似内容全面,但是没有侧重,没有特色,学生在学习时难以把握重点。且由于课程内容设置与教材一样都是涉及面宽,但是对于相关知识的难以做到深入的探讨和教学,难以真正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1.2知识更新慢
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每天都有新内容,可以说是日新月异。然而我国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更新速度却非常缓慢,以教材为例,许多学校现在所使用的教材还是几年前的版本。即使有些教材版本进行了更新,但是其只是换了一个封皮,里边的内容仍是换汤不换药。甚至有些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材内容当中的计算机操作示意图所使用的仍然是windowsXP的截图,现如今win-dows系列已经更新到了win10系统,中间差了多个版本。
1.3教学与实践脱轨
新课程改革当中要求教学要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也要符合这一特征。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当中,教学与实践脱轨的情况却非常普遍。许多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当中过度重视计算机课程的理论知识教学,即使学生在电脑上操作也必须按照教师的要求一板一眼地进行操作。甚至有些学校的计算机机房由于各种原因无法为学生提供较好的学习环境,学生经常处于一种“无机可用”的尴尬状态。
2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优化分析思考
2.1教学理念的改革
现如今,对于教学的改革全面推进,为了使教育工作更加符合时代特征,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加适应社会的需求,对于教学理念的改革势在必行。传统的教学模式当中通常是以教师作为课堂的中心,但是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知识,一种以学生作为课堂中心的教学模式已经成为了改革重点。
2.2教学方式的改革
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程教学应该更加注重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相关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相对地弱化理论性知识的教学,加强实践的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要少进行理论的灌输,更多的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操作。教师改进已经形成习惯的教学模式,树立终生学习的概念,不断学习最新的计算机知识,以保证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都能够与时俱进。
2.3教材的改革
针对我国计算机教材普遍存在的教材内容陈旧的问题,相关出版单位要对计算机教材的出版进行整改,学校要对所购教材进行严格的质量把控和监督,不能让陈旧的教材流入到课堂当中。针对部分独立出版教材的学校,在进行教材内容的编著时,一定要保证教材内容是符合时代特征,紧跟时代步伐的。计算机相关的知识更新速度快,所以对于教材一定要经常进行更新,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教学的替换。另外,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也要有所偏向,为了相应教学改革,应该相对侧重于实践,对于理论性较强的教材要谨慎选择。
2.4教学环境的改革
我国的计算机教学当中,实践教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但是在我国许多学校当中,对于计算机教学的硬件设施并不完善,许多学生在上计算机课时不能独自使用一台计算机。由于计算机机房的建设成本相对较高,许多学校的计算机机房自从建设以来就没有进行过大规模的设备更新,所使用的计算机都是几年前甚至是十几年前的老旧设备,更甚者,对于出现问题的计算机都不能及时进行维修。这就导致很多学生在上课的时候需要两个人甚至多个人公用一台计算机,这将严重影响学生的计算机学习。
3结束语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对于我国学生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计算机的使用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工作当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接受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育可以帮助学生为以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针对计算机的教学工作一定要随着时代的变化与时俱进,相关教育工作者要结合实际,转变教育观念,对计算机教育进行科学的分析与思考,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庄剑英.“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途径[J].教育与职业,2013,35:153~154.
[2]张金辉.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的优化对策[J].电子商务,2015,05:70~71.
作者:谢莉 单位:南京市城建中等专业学校
第九篇:计算机应用基础项目化教材改革探讨
摘要:项目化课程改革已经在职业院校广泛开展,项目化教材也随之产生,但目前还有部分教材挂着项目化教材之名,而内容并没有实质性的项目化。应从教材的项目化改革入手了解项目化教材改革的基本原则、教材内容的组织与选取方法、项目的组织与呈现形式、辅助性教学资源建设的必要性以及改革之后的预期效果,以期达到有效编写项目化教材的目的。
关键词:项目化任务;教材改革;《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的具体体现,是办公自动化相关知识的有效载体,是教师实施教学计划的有力工具,是学生获取办公自动化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有效渠道。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教材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教材建设不仅要注重内容和体系的改革,还要注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以跟上科技发展和生产工作实际的需要为指导思想”,〔1〕实现从以“教”为主到以“学”为主的转变。因此,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项目化教材改革势在必行。
一、教材改革的基本原则
(一)要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对应的职业岗位能力分析入手,根据办公室文员岗位能力的要求,吸取行业、企业技术人员的建议,精心设计项目和任务模型。(二)编写思路要以办公自动化操作能力养成为主线、计算机相关知识为辅助和支撑,以完成项目任务的工作流程为参照系,将理论知识与技能操作相融合,以过程性内容为主,以陈述性内容为辅,根据工作任务操作过程确定教材体系结构。(三)项目和工作任务的设计应在充分体现职业性和实用性的同时,还要具有较强的趣味性,能够吸引学生学习兴趣,从不愿意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四)要将行业的最新技术和最前沿的内容编入教材,以突出教材的先进性。〔2〕
二、教材内容的组织与选取
要打破传统学科体系,根据项目的需要,以任务的工作流程为主线,重新组构内容。计算机基础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自觉使用计算机解决工作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使计算机成为学生获取知识、提高素质的有力工具。〔3〕根据这一目标,教材内容可以设计为组装维护台式微机、操作系统管理文件、检索收发网络信息、编辑美化文书档案、制作分析统计报表、制作展现演示文稿六个项目模块。〔4〕
三、项目的组织与呈现
每个项目可以由项目名称、能力目标、工作情境、工作任务、综合训练、项目总结六部分构成,其中工作任务是项目中的重点内容。(一)项目名称。项目名称要能直接反映出项目的基本内容,同时还要能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二)能力目标。主要阐述通过教学环节让学生能够掌握职业技能与素养。这部分内容不易太长,否则会使学生产生阅读厌烦情绪。(三)工作情境。工作情境就是给学生创造和展示真实的或高度仿真的工作环境场景,给学生主人公的身份或主要参与者的身份参与到项目的完成过程中来,并由此引出工作任务。工作情境的设计一定要尽可能真实,或者尽量做到高仿真情境,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兴致继续完成下面的工作任务。(四)工作任务。是对项目工作活动内容的准确概述,是项目的核心内容。一个项目可以由多项工作任务组成,要能够把项目中涉及的重要知识点和技能点都巧妙地融会到各项工作任务当中。应寻找与学生切身相关的常接触、感兴趣的案例来设计工作任务。每项工作任务应至少由任务要求、案例操作过程演示讲解、知识点解析和强化训练四个环节构成。〔5〕1.任务要求。应将项目中涉及的各项知识点和技能点融会到任务要求之中,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随即掌握了相应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内容。任务要求应以完成工作任务的先后顺序列出。2.案例操作过程演示讲解。案例应该是模拟真实工作场景而设计的工作任务,通过演示讲解,让学生了解其操作过程。应精心设计出一个学生经常接触的典型案例来演示任务完成过程。应将操作过程中的每一个操作步骤都给学生交代清楚,并且每一个操作步骤都应附有一张操作图示予以展现,真正实现“做中教、做中学”。3.知识点解析。这部分内容要把任务中所涉及的知识点、术语和操作工具的使用方法做以解析,帮助学生对重点难点知识的掌握和吸收,但这部分内容一定要放在案例操作过程演示讲解环节之后。只有这样,当学生在工作情境和工作任务的完成过程中遇到了相关的新内容时,他们会带着问题再去知识点解析里探究根源、寻找答案,对知识点的理解更加直观而深刻。4.强化训练。设计一项技能操作训练任务,应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基础,并且要在此基础上重新进行设计,要在任务中设置障碍点,把相关的知识点和技术操作关键点通过设置障碍的方式,在任务中体现出来,让学生在破除障碍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掌握相应知识和技能。在强化训练的后面要有任务成果示例,可让学生明确所参与训练任务的最终形态,起到激励和引导学生学习的功能,而且学生可以把自己做的任务成果和示例进行比较,以发现和找出自己成果中存在的问题。任务成果示例设计要真实,它必须是所做任务的真实成果,最好采用图片的形式呈现。5.能力拓展。在案例操作过程演示讲解过程中,不可能将所有的技能点和知识点全都覆盖到,也要考虑给学生留出自主学习和思考的空间。应多给学生提供相关参考资料、文献及其检索途径,引导学生开阔思路,培养多种渠道检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在这里要针对演示讲解过程中没有罗列出来的知识点和技能点,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查阅资料,拓展能力和思维。(五)综合训练。在整个项目的所有任务全部完成之后,要设计一项综合训练项目,将各项任务的知识点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完成一次综合项目模拟,起到巩固知识和技能的作用。(六)项目总结。对项目中重要的技能点和知识点进行总结。
四、辅助性教学资源的建设
《计算机应用基础》项目化教材改革要有配套的数字化教材和教学资源库做支撑。(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大部分内容都是在操作过程中完成的,学生在阅读教材的时候,有一些操作过程,在教材上是没办法用文字和图形表达出来的,只能通过视频演示才能最直观地表现出操作过程和步骤,所以配套一份数字化教材,将计算机操作过程通过视频播放演示出来是十分必要的。(二)在每个项目和各项任务后面,都设有强化训练环节,而大部分强化训练环节都需要事先给学生提供基础数据或基本素材(毛坯),素材的制作过程不属于本任务的训练内容。这就要求基本素材要事先制作好,学生在此基础上直接完成项目训练任务,节约很大一部分的课上课下时间。同时,能力拓展内容的完成,也需要学生查阅大量的学习资料,可以通过网络获取,也可以通过课程教学资源库来获取。所以需要为教材配备相应的教学资源库,供学生学习和训练时使用。
五、改革之后的预期效果
(一)将更加针对学生特点,符合学生品位。现在的学生,尤其是职业教育的学生,有较强社会实践活动能力,学生感兴趣的也是技术的应用和成果的实现,对理论不关心,也琢磨不透,尤其是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较差。虽有自己的思想,但缺乏自信心;对将来的就业方向和现在的学习目标有感性的认识,但缺乏理性,不能自我约束、自我管理。改革之后的教材,将各操作技能和知识点恰当地融入项目和任务当中,突出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和职业性,适应高职学生“轻理论、重实践”的特点,使学生愿意读下去,有兴趣读下去,教材的内容安排符合高职学生的认知规律。(二)教材采用“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项目化教学的编写方式编写,〔6〕以系统化的工作过程为参照系,按照任务完成过程来序化知识,培养学生熟练应用办公软件的能力。教材体例采用项目-任务形式,共分六大项目,每一项目再明确若干工作任务。每个项目包含项目名称、能力目标、工作情境、工作任务、综合训练、项目总结等。通过完成项目案例,学生可以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每个项目案例都经过精挑细选,具有典型性、趣味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特点。典型性指项目是根据学生学习生活和工作后常用的应用案例而选定的;趣味性是指要选取那些学生关注度高、感兴趣的题材做案例;实用性是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可操作性是指在现有条件下项目能够顺利实施。(三)更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改革之后的教材,有案例操作过程演示,有知识点解析,还有辅助性的教学资源,学生课下也可以自己对照教材完成操作练习,达到无师自通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教材建设的若干意见〔Z〕.教高司〔2000〕19号.
〔2〕吕侃徽.高职教育项目化教材设计探讨〔J〕.科技信息,2010,(12):27-29.
〔3〕纳尼达.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实践〔J〕.福建电脑,2013,(7):212-214.
〔4〕黄海芳.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项目化教学改革〔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5,(12):121-123.
〔5〕章晴.浅谈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J〕.南昌高专学报,2011,(5):139-140.
〔6〕黄林国.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项目化教学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1,(14):33-37.
作者:李朋 单位: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