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途径(6篇)

时间:2017-01-23 00:35:21 来源:论文投稿

第一篇:高校校园文化传播创新路径探析

摘要:伴随新媒体时代到来,高校校园文化的传播渠道也随之拓展,这为高校的校园文化宣传提供更好的机遇。但新媒体视角下我国高校校园文化传播依旧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本文对新媒体视角下高校校园文化传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传播的创新路径。

关键词:新媒体;校园文化传播;创新

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要基地,高校还进行科学研究,为社会服务的重要基地。优质的高校校园文化在高校的发展过程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不仅对全体师生有着重要影响,还能够有效促进高校的综合发展。在优秀校园文化的影响下,师生能够以学校的既定目标为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实现教育目标。而且校园文化是高校竞争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校必须加强对校园文化传播的高度重视。

一、新媒体视角下高校校园文化传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对高校之间交流平台的重视由于我国高校的综合实力和发展水平十分不平衡,很多高校的校园新媒体建设水平也相对较低,这需要各高校之间相互沟通交流,借鉴他人的优势,分享成功经验,共同努力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和新媒体。还有很多高校校园新媒体在校园文化传播中存在着很大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传播内容不完善、不丰富,传播的信息无法满足师生的需求,还有就是高校之间的交流和构建学习平台不受重视,这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校园新媒体在校园文化传播中的积极作用的发挥。2.校园新媒体传播的内容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目前,我国高校的新媒体传播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各类学术科技活动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无法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大学生的思想也随之改变,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和兴趣,但学术类和科技类的知识枯燥乏味,根本无法引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校园文化内容应该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以此满足学生的需求,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校园文化的传播和发展。3.传播渠道的多样化使信息传播无法有力监控在新媒体时代,校园文化传播始终处于一种不受时间地点控制的状态,传播渠道的多样化使得信息传播无法受到良好的控制,这就会造成信息传播存在很大的随意性,难以进行控制,从而导致相关人员滥用传播权利。其中新媒体给大学生提供的很多信息中无可避免地存在着大量繁杂、负面的信息,这将会严重影响校园文化的有序传播,还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造成一定的威胁。

二、新媒体视角下高校校园文化传播创新的路径

1.建设主题性网站高校想要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传播优势,首先,要对新媒体进行充分的了解,尝试着合理运用新媒体创新校园文化的传播方式,正确引导校园新闻网的积极建设。其次,高校应该注重新媒体和校园文化之间的协调性,建设一些具有自身特色的主题网站,及时发布最新、最完善的信息,引导正确的舆论方向,为校园文化的传播提供良好的平台。2.与传统媒体有机结合在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校园文化的同时,还应该汲取传统媒体形式的优势,加强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之间的结合,形成复合型的校园文化传播新形式,从而不断更新校园文化的传播路径。因此,为了实现高校校园文化的有序传播,高校必须要学会吸收和借鉴传统媒体的精华,并做到与时俱进,积极创新,使得校园文化在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共同作用下,得以健康传播和发展。3.加强建设健全的新媒体队伍现阶段,我国高校一直在尝试着积极利用新媒体形式,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传播优秀的校园文化,部分高校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尤其是一些高校开通了校园官方微博,也建立了完善的信息传播和交流平台。同时,有一些学校积极建立了产学研基地,借助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优秀的校园文化,还组织学生通过微博和微信等平台开展公益活动,以此让学生在开展公益活动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综合素养,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4.创建与高校相适应的校园新媒体目前,使用新媒体的主要人群是高校大学生,他们习惯于接收新鲜事物,为了满足大学生的需求,高校应该充分利用新媒体形式,这样还能为校园文化的传播提供更多的便利。高校可以借助学生最经常使用的网络交流软件,即微信、微博、贴吧等各种新媒体形式,传播校园文化,这样不仅能够吸引学生对校园文化的注意力和兴趣,还能够有效实现校园文化传播,帮助学生了解校园文化,而高校也可以借此及时了解学校的新动态,实现与学生的平等、实时交流。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校园文化是提高高校竞争力的软实力,也是我国社会各界需要高度重视的主要问题。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发展,新媒体技术的快速更新,高校应该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及时掌控新媒体的特点,以此创新我国高校校园文化的传播路径,为高校校园文化的宣传提供有利的帮助,为高校师生学习校园文化提供良好的平台,全面提升高校校园文化的水平。

作者:寇婷婷 单位: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

第二篇: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途径

摘要:从本质上讲,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原本就具有统一性。近年来,随着民办高等教育的不断改革与发展,校园文化已经成为民办高校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本文通过阐述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分析了当前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中存在的问题,以钟山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提出了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的实现途径。

关键词: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思想政治教育;互动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飞速发展。随着高等教育内涵建设的不断推进,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已经成为高校教学管理与人才培养创新的重要灵魂。[1]目前民办高校已经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学校中心工作,并且将其视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从而通过文化引领达到育人的目的,对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更新具有重要的意义。当然,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某种意义上也推动了校园文化建设以及创新发展,其中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为优秀的校园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导向支持和理论基础,促使两者之间的互动形成良性发展。所以,加强新形势下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互动研究,是当前高等教育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基于全人教育的视角下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相互影响、互荣共生,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反过来思想政治教育也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与发展,两者已经成为民办高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1.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推动思想政治教育随着高校教育的快速发展,很多民办高校在办学过程中,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和加强德育教育来打造学校的办学特色。因此,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两者在教育实践中相互促进。一方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通过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充实学生的第二课堂。[2]另一方面优秀的校园文化不仅能够影响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且有利于校园文化的导向和教育的功能拓展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效性的有效提高。2.思想政治教育促进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民办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指导,另一方面面对现代社会呈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要求学生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而且还要有较高的职业素养,坚持正确的意识形态,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有知识、有文化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另外,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加强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动力,而且还能够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创造出更多的优秀教学研究成果,推动校园文化健康发展。

二、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增长,民办高校发展比较迅速,已经基本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关于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研究已经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但对于两者互动的研究都只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面,主要集中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区别和关系等方面,而对于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互动途径的研究缺少理性和系统的分析。当前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互动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缺少互动原则;第二,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缺少互动机制;第三,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缺少互动环境;第四,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缺少互动队伍。因此,只有在解决了上述问题的情况下,才能实现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互动。[3]

三、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的实现途径

教育部〔2004〕16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规定:“在目前高等教育中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就是要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在教育实践中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并且体现社会主义特点和时代特征”。加强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发展,不仅有利于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社会声誉,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增强他们的就业竞争力。本文以南京钟山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主要从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四个方面进行探讨,从实践的角度提出了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的途径。1.明确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的原则教育部〔2004〕16号文件明确要求:“高校必须扎实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加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良性互动”。真正实现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互动,一方面要遵循必要的互动原则,另一方面还需要在不同层次与维度上实施不同的标准,只有这样两者之间才能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南京钟山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在加强课程改革与专业建设的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是同步推进,没有出现边缘化的现象,明确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原则,从而有效地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良性发展,对于培养社会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4]2.完善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机制科学健全的机制是民办高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前提,这不仅是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而且也是对学校老师和学生外在行为的一种约束。因此民办高校需要结合现代大学生的特点,从顶层设计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在具体实践过程中,通过不断完善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的机制,不断加强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创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定期举办职业技能节和文化艺术节等活动,从而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3.优化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的环境良好的物质基础和精神环境是推动民办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良性互动的重要因素,其中优化两者互动的环境主要表现在两点,一是优化外部环境的保障互动需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二是优化内部校园环境是提高互动发挥作用的有效机率。学院在办学过程中,在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地方政府的帮助协调下,广大教职员工全员参与,重视学校环境建设,积极开展丰富的主题教育活动,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形成了人文气息浓郁的大学校园,实现了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4.加强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的队伍建设随着民办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内涵建设的不断深入,建立一支业务精、素质高和能力强的师资队伍是实现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互动的重要环节。因为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发展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内涵建设发展中的重点工作之一,所以学院在制定互动人才选拔方案时,首先应考虑具有一定的校园文化建设或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验,然后在综合素质高、组织能力强的教师队伍中进行选拔,建立一支优秀的互动人才队伍。所以,加强有序的互动教师队伍建设是推动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的重要保障。总之,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存在紧密的互动关系,两者在互动原则、机制、环境以及队伍建设方面可以进一步优化,通过以钟山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加强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的全方位研究,对于推动我国民办高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于馨颖

第三篇:高校校园文化与德育功能分析

摘要:高校德育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环节,改进和加强新时期高校德育是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如何强化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提高德育的实效性,使高职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每一位职教工作者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德育功能;强化

搞好校园文化建设是强化高校德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强化德育功能,提高德育效果,培养合格的高职生,是所有职教工作者的共同心声。随着高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开放性的办学模式日趋形成,为校园文化提供了发展契机,并使校园文化作为高校德育重要途径的作用更加突出。通过建设校园文化,强化高职教育中的德育功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

1校园文化强化德育功能的内在机理

1.1校园文化能提高德育对象的认知水平

1.1.1校园文化使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达到统一。这是校园文化提高德育对象认识水平的根本原因。1.1.2校园文化能消除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隔离状态。它往往使人在心情愉快、行动和谐、志趣一致的情况下形成特有的教育氛围。1.1.3校园文化能提高德育对象的思想认识。它是实践性较强的德育途径,是德育的实践阵地,帮助人们将认识转化为信念,继而转化为行动,从而巩固认识成果。1.1.4校园文化能提高德育对象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既为受教育者提供了活动的舞台,也为问题的解决创造了条件。校园文化建设会遇到许多德育问题,问题的产生迫使教育对象去研究、去解决,从而满足自己发展的需要。

1.2校园文化能抑制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可以消除市场经济的负面因素,抵制西方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克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思想对师生的侵蚀。它作为一种开放的结构模式,能及时吸纳社会文化中的进步思想、创新意识,随时给高职德育补充合适的教育内容,抑制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1.3校园文化满足高职生个体发展的需要

校园文化能满足高职生的精神利益需要,并在满足个体需要的同时,使高职生的利益追求受到政治观念、法律思想、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的制约,引导他们遵循这些社会规范,去实现预期的愿望并潜移黙化地实现了德育的培养目标。

1.4校园文化完善德育对象的非智力因素

在激活非智力因素方面,校园文化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校园文化生动活泼的形式、娱乐身心的内容,激发了德育对象的兴趣。校园文化内容的价值为德育对象提供了动力;校园文化对环境的优化,使人际关系和谐,培养了校园人的情感;校园文化提供的实践阵地锻炼了高职生的意志。校园文化培养了德育对象的非智力因素。

1.5校园文化增强德育对象的主体意识

校园文化以其灵活的方式,多层次的内容为德育对象提供了广阔的活动舞台使他们选择范围扩大,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来自觉自愿地参与到活动中去接受教育,有助于克服德育对象主体方面的限制,强化德育的功能。

1.6校园文化为德育的现代化提供技术支持

高校德育,不仅需要高素质的德育工作者,也需要现代化的手段。我们需要广泛运用各种现代化的新装备、新技术和新理论来辅助德育工作,增强德育的科学性、新颖性。随着校园文化中新装备、新技术、新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对德育工作的调查研究、预案制定、决策形成、实施操作及信息反馈将产生更大更有效的支持。

1.7校园文化增强德育的实践效果

1.7.1通过校园文化开展德育,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原则。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可以把德育的内容寓于其中,借助于这一实践性载体,使理论教育走向实际,改变枯燥无味的教育方式,使高职生潜移黙化地接受教育。1.7.2校园文化为德育提供了良好的实践空间。校园文化给高职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和实践阵地,时时处处规范引导高职生的实践行为,巩固和延伸理论教育,使德育落到实处。

2校园文化强化德育功能的主要方面

2.1校园文化对高职生素质的培养

2.1.1校园文化对高职生思想素质的培养。校园文化能坚定大学生的社会主义信念,有利于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2.1.2校园文化对德育对象政治素质的培养。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的校园文化在新的时代培育了新的伦理规范,通过先进分子的弘扬,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伦理思想,协调各种伦理关系。2.1.3校园文化对德育对象品德素质的培养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是对各种道德观念和行为的习练与培养,这种自主性的熏陶方式正好适应品德素质培养的需要。

2.2校园文化促进德育对象文明行为的养成

2.2.1校园文化为高职生的文明行为养成提供知识基础。这方面的内容包括政治观念、思想方法、伦理道德等。2.2.2校园文化为高职生行为能力的培养提供实践场所。校园文化多表现为高职生自身所参与的各种实践活动。这些活动有利于高职生组织能力、适应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完善了他们的能力结构,克服部分高职生存在的知强能弱的现象。2.2.3校园文化规定着高职生的行为方向。校园文化有着不同的结构层面,其中制度层面预示着与社会文化的显著差别。校园文化制度层面就在于规范人的行为,并保证行为的方向。否则,高职生的行为将因失去约束而偏离社会所要求的主轨道。2.2.4校园文化环境有助于实施行为引导。校园文化对高职生行为养成的作用,不但表现在符合社会发展要求行为的赞赏上,而且表现在对不良行为的抑制和纠偏上。2.2.5校园文化能协调各种行为关系。校园文化是以一种未识其面先识其音的功能,舒畅着第一个人的心扉,使人与人达到心理的沟通、利益的一致。总之,校园文化对德育功能的强化,不仅表现在有助于对德育对象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培养,更表现在对德育对象文明行为的养成上。这决定了校园文化在德育中的突出地位。因此,高校必须重视校园文化建设,重视文化调控作用,努力做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良好的环境感染人,强化高校的德育功能。

作者:宋晶晶 单位:河南护理职业学院

第四篇: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摘要: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校园文化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在提高学生职业素养方面,具有职业特色的高校文化更是拥有不可估量的影响力。基于此,本文主要针对如何打造具有职业文化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途径进行探讨。

关键词:职业文化;高职校园文化;建设

进入21世纪以后,职业教育逐渐走入人们的视眼,国家也开始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经过了十多年的发展,高职教育快速进入了一个新的更加健康的发展阶段:由规模跃进向内涵发展的跨度。各高校的发展目标也逐步达成共识,即把握服务的宗旨,就业的目标,走一条“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发展之路。基于此,高校将如何提升以实现校园文化的建设为主的内涵建设,这不仅是高校校园文化发展的需要,更是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障。把握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办学目标的独特性,凸显教育的职业特点,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有机地融入“职业性”元素,让学生的职业人格、职业能力以及职业精神得到不断提升,这是高校在构建校园文化方面需要做出的不懈努力。

一、以职业特色为凸点,创新高校校园文化。

(一)在高职校园制度文化中融入职业文化特色

对教师个体来说,高校制度有一个强制规定性作用;对学生个体来说,高职校园制度有一个强制约束的作用。这既能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促使其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为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打好基础;另一方面有利于督促教师提高专业授课水平以及师德。一般来说,制度文化就是将存在于制度中的文化内涵体现出来。高校在对制度进行实施的过程中,制度的文化内涵就会慢慢渗入到师生员工的身心之中去。高校在规章制度的制定上与大多院校都具有共同点,但是为了突出高校的特色,其在制度方面应该体现出它的职业性。第一,在制定规章制度时,要注重培养职业道德,倡导教师要讲师德,要强化专业认同感,鼓励学生热爱专业。第二,用先进企业的制度文化指导学校课程文化建设。例如,在对学生进行实训时,要严格依照企业制定的制度坚决执行,让职场氛围真实的展现出来,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第三,将职业常识与认知引入到规章制度中去,以带有职业特色的服务意识、团队意识以及质量意识等为主,让师生在教学与学习的过程中,职业意识不断地得以熏陶、提升,直至内化为自身的行为认知。

(二)在高职校园物质文化中融入职业文化特色

校园文化最基础的载体就是校园物质文化,并且也是存在于校园中的所有客观实体物质的总和。所以,在建设高职校园职业文化特色时,就要融汇职业气息。第一,在设计校园内的教学楼、广场等场所时,可以以合作企业或者是以名人的名字命名,但同时要体现特色,要有艺术含量,更要匹配学校的人文环境。第二,在对新校区的校门进行设计时,一定要将学校的职业特点充分的展现出来,比如,纺织学院校门就可以设计成形似的大型纺织机。此外校标、校徽甚至是校服上也应该醒目地显现具有专业特色的图案与文字。校园景点中可树立一些碑文或者是石雕等精神图腾,也可以刻一些企业名人的脚印,提醒学生走一条成功之路。第三,用名人以及杰出人物的照片装饰校史陈列室、图书馆,用优秀企业家、校友以及杰出教师的事迹教育学生。第四,用具有专业特色格言或者警句匾牌布置装饰教学楼、实验室、实训基地等,警醒学生专心学习专业知识。另外,还可用通过滚动电子屏、横幅等媒介来传递办学思想,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承载并发扬学院的办学理念。第五,在对学校定制的教学设备,信封稿纸、学报刊物等进行设计时,加入一些本学院特有的元素,将高校的文化品位微显出来。

(三)在高职校园精神文化中融入职业文化特色

创建具有职业特色的高校,必须要将校园精神文化融入其中,将具有特色的办学理念体现出来。所谓办学理念,就是依据时代要求,从自身条件出发,在经过一系列的理性思考后,形成的指导思想。据此,对高职教育历史使命的充分认识是十分必要的,要想将具有职业性和高等性的办学特色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崇高的教学理念,打造具有职业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需要培养以校领导为先锋的全体教职工带动全体学生去准确定位、及时出击和强势着陆。首先,要明白校风是一个学校办学理念的实际体现,那么就要在正确的办学理念的指导下形成优良的校风。校风主要是学风和教风的综合,具体的体现方式是校风、校训以及教风。高校的校训在内涵上需要强调的是“职业素养”、“亲身践行”等,学风及教风方面要紧密围绕“敬业精神”、“职业道德”等相关内容。通过全院师生的努力,进过时间的沉淀,校园文化的职业特色就能逐渐成型。此种文化的形成对于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是非常有意义的。其次,一个学校的核心价值观是这个学校的特色所在,所以倡导并培养拥有职业特色的核心价值观是非常重要的。通常来说,从办学方向中要体现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从内涵建设中体现出精品专业建设和职业特色,在师资培养上要提倡并鼓励爱岗敬业、勤奋踏实、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社会主义无私奉献精神。当然,核心价值观不可能通过一两次活动或是开会就能够形成,需要学校通过长期的办学、师生的对办学主导的共同追求以及自觉探索和实践才能够慢慢形成,逐渐完善,并通过办学理念以及校训等一些载体得到强化的。

(四)在高职校园行为文化中融入职业文化特色

校园行为文化其实质就是校园文化的外在体现,即师生在对各种关系进行处理时形成的风气与习惯,类似人和事、人和人等关系。在建设校园文化时,首先可依据就业需求来开设相关的文明礼仪课程及讲座,让学生在待人处事、仪表礼节等方面能够学会成熟应对。其次,在实训期间,从专业发展出发,开设一些职业行为规范教育课程,有助于养成学生爱护公物、文明生产等优良习惯。再者,可联手企业,组织多样性的文化艺术体育活动,增加学生的参与性,提升其文明和谐、友好合作、文明竞争等职场需要的技巧、能力以及素养。

二、以社会实践活动为契机,深化校园文化建设

社会实践对学生来说是一条关心民生且了解社会的真实有效的重要途径,也是检验与深化学生的理论及专业知识的机会,是学生灵活运用自身专业知识服务社会、解决社会问题的契机。所以,应该在整个校园文化建设方案中加入社会实践。有相关学者曾指出,高校的校园文化的特点之一就是通过学生的社会实践不断融入企业文化。通过学生短期实践将企业精神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师生理念也能通过校企对话与社会接轨,学校的管理制度通过理念互融得到完善,学生素养通过文化互动得到培养。学生通过企业实习锻炼自己应用技术的能力、把握生产流程等一系列现代化技术。而这种深入企业实践的教学方式是高校完成生产劳动和教育相结合的特有的重要途径。为了实现高职教育的职业发展,增加师生接触社会和生产实际的机会,加强实践教育教学活动显得尤其必要,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学生不再只重视理论而轻视实践,摆脱掉理论和实践脱离的不良习惯,并且实现知识和能力二者间的转化。之外,学生们通过实践活动了解社会对专业的最新需要,形成较强的社会责任感,积极投身到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的第一线去工作。加强实践活动,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实实在在地体验具体形象生动的生产过程,感悟和积累工作的体验和经验,改进自身的不良专业行为,提升职业素质和人格,不断追求求真务实,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和谐统一才能达到,高职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才能顺利实施并高效完成。

三、以学生社团组织作为依托,打造职业特色校园精神

学生社团是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特长自愿组织起来的,使学生社团活动的内容具有时代性,贴近学生学习与生活,形成良好的评价体系,是高职育人工作的有效手段。学校方面应该广泛鼓励和宣传学生组织活动,引导学生投入各种社团和活动中去,塑造出具有职业特色的各级各类社团活动,在模拟社会活动场景活动中强化专业理论知识体系,引导学生不培养组织协调的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互助合作能力等,为踏入职场做好充分的准备。另外,高校在组建社团时,应该分系部分专业予以考虑,以行业文化特色为主,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的同时,适度做好专业倾斜,包括资金支持和师资补充,重点打造各特色专业的品牌建设,充分利用各种社会项目和课题,将学生活动纳入到专业发展,保障这类社团的良性发展,保证了学院校园文化的职业特色,帮助了学生接轨社会需求,及早明确职业目标选择,更快更好地理解并融入行业建设与职业发展中去。

四、以科技与人文交融为手段,营造职业教育环境

在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层面,职业人文教育和专业理论教育非常不同,也就是本科院校与高校目标培养的区别。为了塑造学生高品位的思想素养以及高尚的人文精神,不断要求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内在修养和素质,而要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和操作技能则需要将科技手段与人文知识加以融合。结合专业理论知识,纳入当下最新科学技术,通过技能大赛、师徒竞赛等形式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增强学生创新能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努力学习、拼搏进取的职业教育氛围,并形成良好的人文精神。同时,高校在设计教学环境时,要以教学工厂模式为主,将专业教学教室的建立实现实践和理论一体化,有机融合生产、教学、技术、实验等,实现专业教室的多功能化,为师生打造一个真实的职场教育环境。

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导,夯实高校文化建设基础

建设高职校园文化时,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施理想信念教育;把握职业道德教育,强调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在各类课程教育中不断融入社会主义价值核心体系,引导学生灵活运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正确看待社会改革和学校发展中的新问题,护航校园文化建设导向,塑造学生良好人格。比如,在职业发展方面,教导学生热爱专业、奉献社会;在心理品质方面,教育学生保护自我、尊重他人;在生命教育方面,强调学生珍爱生命、理性生活。综上所述,高校文化建设积是完善育人工程的重要一步,积极创新校园文化建设思路,极推动繁荣校园文化建设,赋予职业特色为新生命力量,构建和谐、稳定、富有生机的职业文化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是高校当前发展的新道路,是必由之路,更是实现高校办学宗旨的需求。

作者:张卓 单位: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第五篇: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发展

摘要:在现今社会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及政治多极化等进程日益加速趋势下,异域文化、异族文化与异质文化的影响在高校校园文化中越来越大,呈现出和国际潮流、社会生活互动并且对接融合的现象。更加开放、包容与自觉成了跨文化视野下高校校园的鲜明特征。在这种情况下,一些青年学生就较容易产生一些和我国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冲突的文化问题。而高校文化建设就是解决这类问题的相对措施,旨在以文化自觉的方式对大学生正确方向的道德养成进行指导,将大学生的道德基础建立扎实,把大学生对于文化的反思力培养起来。

关键词:文化自觉;高校校园文化;潮流;道德养成

一、文化自觉的内涵

文化自觉就是一个人对自身所有的文化有所了解,了解它从何而来、怎么来、未来会发展成什么样子,也是对他人文明的反思,同时,在当今社会文化多元化的里明确自己的位置,通过自身的融合与适应,对各种文化吸取借鉴、取长补短,以建立“一个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

二、在大学生道德养成中文化自觉的意义

大学生自身思想上的特质与其得以生存的状态是大学校园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也代表了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意识状态,尤其是道德意识。在当代大学校园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个人的文化知识水平与其文化人格有分裂的现象,也就是说,一个人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并不代表他的人格也同样高尚。知识和人格、理论和实际的脱节现象非常普遍。对于文化自觉和道德自觉的建立培养、互相促进非常重要。在当今中国的高等院校中,我国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仍引领者高校校园文化的主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开放与发展,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与碰撞,很多青年学生也很容易产生一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异的问题。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对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应该有文化自觉,而这种自觉对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方面也有非常大的影响,对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有所影响。大学生有主动性的文化自觉对其明确自身的民族归属感非常有益,有利于大学生的视野及胸怀开阔,并激发其对祖国的热情,帮助其找准自己的定位,设立道路正确的人生目标并为之奋斗。在道德层面上来说,文化自觉有助于大学生的道德底线界定,使其在三观形成的道路上不发生偏差。在大学生自身的个性形成上,文化自觉可使大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有所提升。

三、文化自觉与大学生价值观的构建

1.利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道德基础进行夯实。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想基本来源于我国的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进行内涵方面升华并且价值方面创新的结果。所以,大学生有了传统文化自觉之后,更有助于其正确价值观的树立。对于一名大学生来说,其内心拥有充分的历史责任感与文化认同感非常重要,这两点也是学生人品与学品相互融合的最好象征。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有相当多的可取之处,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帮助大学生自身价值观形成的力量也非常大。在当代中国的高校校园文化当中,大学生无疑是其创造者、建设者及培育者,所以说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觉不仅对其自身有好处,宏观上讲,这也是对于当代文化的一种责任。2.使大学生拥有文化反思力。文化自觉本身就是人对自身文化的一种深刻思考。文化反思力就是人们对于自身文化拥有的反省、思考与鉴别能力。我们要让大学生在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核心价值有了解并认同的情况下学会理性反思,不管是对传统文化本身还是将其与异国文化进行比较。让大学生有能力将反思中所寻找出的闪光点进行融合、吸取、借鉴,取长补短。

四、目前中国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

上文说过,跨文化形势当中出现的问题不容小觑,一些由于外来文化带来的弊端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而外来文化的优点我们也要吸取,只有这样才能在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继承的同时,也对外来文化的优点有所吸取,将引领时代的新型文化创造出来。在此过程中需注意以下几点。1.对于各国的高校校园文化的不同之处进行正确处理,使其处于多元和共存的状态内。对于我国与西方国家的高校校园文化来说,其中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其中相同之处如我国在校园文化中所一直倡导的“团结”“博爱”等。而不同之处如西方高校校园文化缺少的“理想信念”与“道德教育”,而我国则不具备西方高校校园文化内的“竞争意识”与“效率意识”等。2.每一个国家的校园文化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我们应该对我国校园文化中缺少的优点进行吸取。文明与文明之间不是对立的,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方式非常可取,对外来文化进行借鉴与吸取,将自身文化进行丰富与发展的正常途径。3.要把控吸取正确的国外高校校园文化长处方向,使中国高校校园文化具有民族个性,在欣喜多国文化得以交流融合之余,也要注意国外校园文化的糟粕之处,对于国外不好的校园文化时刻保持警惕,以保持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发展方向的正确性。总体来说,文化自觉是一种精神上的态度,指导大家的价值观走向正确的方向,它不是一套具象的规则与纲领,但却能在精神层面上给予学生指引,使高校的校园文化更具有历史的厚重感与时代的高级感,也能令大学生的思想模式和方向理性、激情。

作者:蔡奕 单位:湖南理工学院

第六篇:高师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策略

[摘要]新媒体作为校园文化传播新手段,以不可阻挡之势成为当前传播校园文化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地方高师院校作为培养未来人民教师的摇篮,要把“师范性”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通过以师为本,打造新媒体下校园文化育人品牌;将地方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创建新媒体下积极健康的校园隐性文化;将师德教育融入学校校园文化之中。坚持自身的特色与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师范教育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新媒体;地方高师院校;校园文化;师范性

地方高师院校是培养未来人民教师的摇篮。高师院校大学生作为师范教育的对象,对他们的培养要求必须由将来他们所从事的教师职业性质决定。校园文化是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师范院校校园文化环境中的大学生,处在学习专业知识和形成职业素养的关键时期,学校校园文化必须具有“师范性”,着力于对学生“师魂”与“师德”意识的培养,正如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指出的,“师范院校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师范性”。高师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不能丢掉或削弱自己的特色与优势,要充分挖掘师范教育的潜力,把“师范性”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当前新媒体作为校园文化传播新手段,以不可阻挡之势,成为当前传播校园文化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截至2014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已达6.49亿,尤其是手机网民数量达5.57亿,其中数量最多的就是学生网民,而学生网民中,大学生所占比例最大。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中,高师院校积极创建打造具有“师范性”的校园文化,对提升未来准教师师德素养,全面提高其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以师为本,打造新媒体环境下校园文化育人品牌

新媒体技术的运用产生了具有校园文化特色且能在大学生中进行及时互动的新媒体传播形式,如微信、微博、校园网、QQ群、MSN、校园论坛等。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各类文艺文化活动是大学生参与度最广最为喜爱的形式,也是校园文化中最为核心和活跃的部分。作为各类活动主体的大学生,无论在任何一种活动形式中,如大型晚会、竞技比赛、学术论坛与讲座,都对陶冶他们的个人情操,提升其综合素质有着丰富的意义。高师院校在校园活动中要积极利用新媒体平台,打造“师范性”校园文化育人平台。要积极培养大学生的从教意识和教育教学水平,注重培养师范生的师德、师风和职业理想,以各类有效的文艺和学术活动为载体,提升师范生的文化知识素养和审美情趣,把他们培养成具有文化素质的爱教、乐教、安心从教的人民教师。衡阳师范学院作为一所地方高师院校,长期以来将“师范性”融入到校园文化之中,更结合新媒体环境,打造了自己的校园文化育人品牌。如在历届学生中影响较大的大学生师范素质五项技能大赛、南学津梁教育讲坛、汉字英雄大会、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等等。学校将师范生的培养需求融入到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之中,并以此为着力点,在继承和发扬学校优良校园文化传统的同时,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平台,形成了以师为本的校园文化育人品牌。

二利用新媒体平台,将地方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

地方高师院校立足地方办学,为地方培养输送师资。因此,其校园文化建设应将当地特色的区域文化资源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这样地方高师院校才能在创建有自身特色校园文化的同时,推动当地区域文化的不断发展。而新媒体的发展也正好为地方文化融入高校搭建了最好的平台和桥梁。当前高等教育大发展给地方高师院校提供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办学资源、生源和师资等方面的挑战,在这样的形式下,地方高师院校只有找准目标,坚持走出自己的办学特色,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做大做强做优,立于不败之地。笔者所在的衡阳师范学院,坐落于湖湘文化的发源地,作为湘南地区的高校之一,将湖湘文化引进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将是一种历史责任和使命。学校也理应担负起这一历史的重任,在湖湘文化的传播、引进与融合中,既要坚持传统又要大胆创新,要努力提高“湖湘文化进校园”的发展力度与深度,利用当前新媒体的各类传播载体,为地方文化融入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搭建平台,为建设活泼、丰富且具有湖湘地域特色的高校校园文化开辟出一条崭新的道路。自建校以来,衡阳师范学院始终如一地重视湖湘文化的传承和发扬,秉持着“湖湘文化与校园文化有机结合”的原则,纳湖湘文化为学校校园精神文明范畴之中,将湖湘文化带入校园、融入校园。以科研、教学、学生活动以及校园环境建设为着手点,建设起了独具衡阳师范学院特色的校园文化。如学校作为湖南省“船山学”研究基地,以船山文化为契机,积极探索教学改革,将湖湘文化融入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在全校开设了船山诗文研究、船山学研究史、湖湘文化等多门选修课程。同时还邀请韩国、日本等国的专家学者到学校进行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受到学校师生的喜爱和好评。这让对湖湘文化有着强烈好奇心和热情的同学尤为钟爱,极大地推动了湖湘文化和学校校园文化的发展,也让每一位毕业生在走向教师岗位后,心中永远留下了湖湘文化的烙印。

三创建新媒体环境下积极健康的校园隐性文化

高校校园隐性文化是一种看似无形然而却又时时处处存在的教育力量,它在潜移默化中对全校师生的心灵塑造产生深远的影响。而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形式灵活,信息内容新颖且更新周期较短,信息通过“资源共享”“媒体联动”等方式迅速传送于两个终端之问,连接计算机网络、手机网络以及其他阅读器,形成了独特的“流媒体”。这让校园隐性文化彻底打破了传统的空间和时间限制,通过网络的无边界性,使师生即便是身处校园围墙之内,也可以随时与外面的世界进行快速便捷的思想交锋与碰撞。因此,新媒体下高师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尤其注重隐性文化的建设和开发。青年大学生的思想积极活跃,各类新媒体虚拟平台成为了他们发表主张、反映诉求的集中地,也成为新媒体下校园隐性文化的重要阵地。这些虚拟平台拓展了大学生思想活动空间和文化空间,增添了大学文化的活力,让他们对公共事件的参与意识更强,各类思想彼此交融、求同存异,师生个性化需求得以满足,让校园隐性文化彰显更加旺盛的生命力。然而,新媒体虚拟社会的开放,也让大学的核心价值遭受冲击,主流文化的影响力被削弱,让传统大学文化维系变得更加艰难,常常会给看似平静的高校校园注入不为人知的暗流。因此,营造新媒体下积极健康的校园隐性文化显得更加迫切而重要。高校要通过培养网络“意见领袖”,引导朋辈交流,开通校园名人微信、微博,以高校知名学者校友、学生领袖为骨干,组建各种类型的新媒体“绿色社区”。学校只有让各种媒体实现无缝对接与融合,协同传播形成主流舆论,才能抢占新媒体话语阵地,为大学生营造新媒体环境中积极健康的校园隐性文化环境。

四将师德教育融入学校校园文化之中

高师院校培养的未来合格的人民教师,不仅要有健康体魄、合理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结构,还必须具备高尚的教师职业道德品质。教师的师德与修养,决定着他们的教育水平和人才培养的质量。未来教师的师德修养,是一种深层次隐藏于其专业知识之后的一种隐形而强大的教育力量,当这种力量得以发挥,并深入人的内心中产生作用和影响时,不仅对大学生在校学习产生积极的教育影响,而且更会对他们今后走向教师工作岗位产生积极的意义和价值,这将超出高师院校大学生在校学习的空间和时间,具有跨越时空的影响力。然而在当前新媒体环境下,部分大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和偏差,如意志消沉、职业理想不坚定、对未来悲观、道德困惑,等等。因此,高师院校要在正确了解和掌握大学生思想状况的同时,加大力度培养学生理想信念和道德修养。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以“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根本目的和任务,高师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以师德为主线,将师德教育融入其中,加强为大学生师德文化建设提供具体环境的软硬件建设力度。在校园文化中的师德教育要尤其注意尊重大学生个性需求和主体地位,让他们在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及制度文化中潜移默化地感受到校园师德教育的影响。如通过新媒体平台经常举办各类与师德相关的活动,在学校开展“我最喜爱的教师”评选活动,通过教师榜样的力量影响学生,以系列“师德”活动,提升师范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只有这样,才能行之有效地帮助大学生形成优良的职业道德观念,丰富师德教育的内容,推动师德教育方式的创新,进而促进大学生职业思想道德健康发展。

作者:刘小兰 杨立国 单位:衡阳师范学院


更多财政金融论文详细信息: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途径(6篇) 论文代写
http://m.400qikan.com/lw-108038 论文代发

相关专题:石油物探技术研究院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

相关论文
相关学术期刊
《教学月刊》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 《电气开关》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 《化工新型材料》 《国土资源遥感》 《环境监控与预警》 《数学物理学报》 《环境导报》 《中国医师杂志》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