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调查在对外汉语教学上,汉语教师虽然在语法讲解时对词语、句子的意思加以解释,但却很少用到语义指向分析的方法。究其原因,其一是学生的汉语理解水平不高,教师过高地估计了语义指向分析法的难度,担心在教学中学生无法理解而造成新的困惑。其二是教师是汉民族的思维,这种思维习惯与汉语的意合性融合在一起,他们对句义的理解具有整体感,对语义指向“习焉不察”,从而教师讲授时更易于从整句话的角度为学生讲解含义,这种语义指向在某种程度上被忽略。然而教学实践中发现,在适当的情况下运用语义指向分析法不但不会给学生造成学习上的新困惑,还能加快、加深学生的理解。以下提出几种分析法在教学中的操作方式。
1.分析例句,概括语法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常遵循先讲授语法意义后讲授语法形式的原则。在很早以前,赵金铭先生(1994)指出了:“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的关系,从发现程序来看是从形式到意义;从发生学的角度看是从意义到形式。外国人学汉语,掌握汉语语法是个生成过程,也就是按照一个句法结构造出许多句子来,这是一个由意义到形式的过程。”根据这一原则,教师在教学中常会选取一些体现语法意义和语法形似的典型例句,根据例句的含义总结出语法意义再归纳语法形式,之后让学生具体操练。例如在讲解“是……的”这一结构时,教师举出如下例句:小张是什么时候来的?小张是昨天来的。小张是从哪里来的?小张是从北京来的。小张是怎么来的?小张是坐火车来的。是谁让小张来的?是公司老板让小张来的。这些句子直观具体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语义的焦点明显在“是”的后面,学生一目了然。学生的思维由具体到抽象,教师归纳也由举出具体的4个例句,到概括抽象的语法结构(“是……的”表示强调的意义)。之后教师在讲解时再指出“是”的语义指向为“是”后面的语法成分。后面的成分正是整个句子强调的部分所在。因此,在句型使用时一定注意,将语义上需要强调的部分置于“是”的后面。之后教师再总结出“是……的”的语法结构。这一讲解过程中运用的语义指向分析操作简单,几句话便可表达清楚,而且运用的效果比较好。在教学中分别对两个教学进度平行的班级进行用与不用指向分析的效果比较,发现A班(讲解时不用指向分析)的学生在运用这一句型的时候,造出了如下的病句:爸爸不想我到中国留学,妈妈是让我来的。句子中应该强调的部分是“妈妈”,学生却将“是”放置在“妈妈”之后,明显是不了解“是”在这里语义指向“是”后的语法成分。相对照,B班(使用指向分析法)的学生这一类型的错误则未发现。再如对外汉语教材中有“到底”这一词语的用法。杨继洲主编的《汉语教程》第三册中将其阐释为:“表示进一步追究,希望得到最后的结果或结论。用在疑问句中,置于动词、形容词或主语前。”但具体何时在主语前,何时在动词前,教材中并未指出,所以学生造出如下句子:“弟弟和我都想去北京,但是爸爸的钱不多,谁到底去北京好呢?”出现这样的表达错误,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不了解“到底”的语义指向。“到底”表示“想知道结果”这一意义的时候,跟“究竟”一样,语义指向“到底”后面。了解“到底”的语义指向后,学生在语法句式表达时,错误明显减少。除此,在讲解“选举”、“当选”、“招聘”、“应聘”等词语时同样以实例的形式,用语义指向分析法,指出施事、受事关系,也收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2.纠正错误,化解歧义
留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难免写出错句,教师要予以纠正,并指明错误原因。例如“见到老师,我打招呼她。”这个句子错误的原因比较容易阐释,后面不能再加宾语“她”,是由于“打招呼”这个动宾结构的短语决定的。但是我们观察如下错句:我晚到,他们已经走了我晚到了十分钟,他们已经走了。天气很冷,你多穿吧。天气很冷,你多穿点儿吧。这两个错句语感上知道不符合汉语习惯,但从原因上分析则存在一定难度。从语义指向的角度分析错误原因,则相对容易些。这是由于形容词“晚”、“多”在动词前边做状语,表面上修饰后面的动词性成分,其实则不然,语义指向的应该是动词后面的与动作或事物有关的数量,因此,在“早”“晚”“多”“少”等形容词做状语出现修饰动词的时候,在动词后一般出现动量、数量或时间词语。歧义是指某个语言片段存在不只一种的语义理解,留学生句子的歧义现象主要是他们的表达具有歧义,但是自己却浑然不知。例如:新年的时候我回家看妈妈,比过去更老了。连李老师都不认识。“比过去更老了”语义前指,但具体指向“我”还是指向“妈妈”,存在歧义,而在句子中加上代词“她”,语义就明晰了。虽然一般情况下在具体的语境中可以明确,但教师在讲解时仍应指明这个歧义的存在,以免学生出现使用错误。另一句中“李老师”可以是施事也可以是受事,也存在着歧义,同样也可以用语义指向分析法来给学生讲明。
3.设置问题,理解语篇
语义指向是词语在语义平面上支配或说明的方向,所以在理解语篇的意义时,可以利用语义指向分析。例如下面的一个语段:我在工厂工作,每天的工作任务都很重。下班回家,还要做饭、洗衣服。晚饭后,很想休息休息,看看电视。可是不行啊!每晚八点以后是我们母子俩学习的时间,任何事情都不能占用。家里的桌上、床上摆满了各种工具书。每天都要学到半夜。(《汉语教程第三册下》二十二课,母亲的心119页)在这个语段里,动词性词语“工作”、“下班”、“做饭”、“洗衣服”的语义指向都是共同的施事“我”,“我”是这些句子共同的主题和说明对象。教师在带领学生理解语篇时,就可以根据已知的共同主题信息,来设置问题推导新信息,层层推导,直到学生理解语篇意义:我在哪儿工作?下班以后我要做什么?晚饭后我想做什么?“不行”语义指向什么?什么事不行?“摆满了”是什么地方“满”了?语篇里的两个“都”说的是什么?这样,根据语义指向找出共同施事,由已知的信息推导新信息,或者以句子结构的某一成分为出发点,寻求它的语义指向,在这一线索的基础上,从句子结构内部的各个侧面提出问题,从而揭示隐藏于句子结构内部的错综复杂的语义关系,深入理解语篇含义。
4.余论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语义指向分析的方法在某些方面突显出一定的优势,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但是任何理论和方法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发挥作用。语义指向分析也有其自身的应用局限性。比如语义指向分析只能在讲解具有语义指向的语法成分时发挥作用,而对于其他语法成分理解则无能为力。而且受到学习者汉语水平和理解能力的局限性,对于一些语义指向比较复杂,难以理解掌握的语法形式,用指向分析的方法效果可能并不理想,教师应当根据实际教学的情况和需要,对用不用该方法,何时何地用该方法灵活选择和取舍。总之,运用语义指向分析法不是目的,它只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使用句法结构服务的。汉语教学始终要坚持选取最简单可行操作性强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达到最理想的学习效果。
作者:李侠 单位:鞍山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