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军从“精英化”教育进入到“大众化”教育阶段,高等职业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众教育阶段,高等职业教育管理遵循以人为本的科学管理理念,可以更有效地教育学生、管理学生及服务学生;促进学生主体式教育的发展,使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管理的同时,也能够进行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培养相对应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以实现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教育目标。高职教育管理中的学生主体式教育,应当服务于学生的成长,尊重学生的人格与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权利与价值诉求,深入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并由此形成相对应的教育理念与管理体系。
1高职教育管理中学生主体式教育的必要性
高职教育的主要特色在于培养适应并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因此,教育管理工作对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与职业岗位技能同样注重,这就跟其他类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区别,也使新时期高职教育管理模式与传统教育管理模式发生了冲突。
1.1传统教育管理中的学生管理模式不适应新的社会形势
教育价值观对教育管理具有导向作用。在改革开放以前,我国高职教育价值观以社会本位价值观为主;在改革开放以后,在西方个人本位价值观的影响下,逐步发展为个人本位价值观。社会本位价值观强调个人需要由社会需要决定,作为被管理者、受教育者,学生必须服从学校的管理。社会本位价值观过于强调社会集体价值,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而个人本位价值观对个人的尊严与价值高度推崇。何为个人的尊严与价值?借用康德的话来说,就是将个人当做目的,而不只是把个人当做满足社会群体意识及其余人的工具和手段,它的反面观点主张个人微不足道,个人在社会中只属于一个无关紧要的零部件或分子。个人本位价值观过于强调个人价值,不利于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现代人才。不论是在社会本位价值观还是个人本位价值观下的学生管理模式,对于学生的培养都具有不利的一面,只有将社会发展需要和个人发展需要进行统一,才是科学的学生管理模式。尤其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建设的深入推进,人们的个性与思想得到解放,传统的高职教育管理理念及模式已远远不能够适应新的社会形势,无法满足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的需要,无法培养出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
1.2传统教育管理模式不适应新时期高职学生的特点
新时期的高职学生通常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个性特征鲜明,对新鲜事物具有敏锐的感知力,且接受能力较强。同时,他们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都较强。然而,他们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发展成型,因此他们的是非判断力较差,合作意识比较淡薄。在学习中,高职学生体现出颇强的情绪化色彩,对于自身感兴趣的内容,他们往往表现得比较积极;而对于比较枯燥的内容,则容易丧失学习兴趣。学生具有可塑性,面对新时期高职学生的诸多特征,高职教育管理必须探索出一条适应学生主体性发展需要的道路,确立以能力为本位的管理理念,实现管理模式的创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自我意识与自我价值,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化诉求,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以此促进学校教育管理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提高管理效率,推动高职教育事业快速发展。
1.3传统教育管理模式严重阻碍了人本思想的发挥
高职教育的鲜明特色在于培养动手能力强的高技术性人才,注重实战操作技能与理论知识双重培养,但是在进行实际操作时,仍然会到处看到“应试教育”留下的痕迹。17世纪30年代至19世纪初,“传统教育”派别提出的“三中心论”(将课堂教学、教科书及教师当成中心)与“班级授课制”教学模式,至今还对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产生影响。教师工作主要为向学生传送知识,学生个体化在最后被“成绩一刀切”,教师为了按时完成教学任务,没有办法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实施个性化管理与培养。这类单向授课的方式使学生只能被动接收知识,而不是主动学习,师生缺少情感交流、思想沟通及平等对话。这类教育管理模式忽略了学生的参与性与“自我服务、自我教育”意识;而且在进行教学质量评价时,并没有以学生的能力当做标准,而是将学生成绩当做考核教师绩效的主要根据。
2高职教育管理中学生主体式教育的可行性
2.1符合新时期高职学生的心理需求
目前,大部分高职学生都是90后,表现出的特征主要包括:地区与家庭差异导致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较大;文化基础较差,入学成绩普遍偏低;人生目标模糊,学习主动性、自觉性不足,学习习惯不好;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个性特长突出;心理问题日渐突出。上述新时期高职学生的特征,为实施学生主体式教育的管理模式提供了主观条件:要求高职院校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为学生发挥主体作用与实现自我发展提供相应的机会与平台。当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重视与保障时,就能激发并维持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学生的潜力得到更大限度的发挥。
2.2“大众化教育”管理理念为其提供客观条件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实现了从精英教育阶段向大众教育阶段的转变,这一转变为高职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更为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一方面,高职的招生人数越来越多,办学规模也随之越来越大;另一方面,这给传统的教育管理理念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由于高等职业教育降低了招生门槛,所以学生在填报志愿时拥有了更多的选择空间,各高职院校在生源上就有了更大的竞争压力。随着高职招录人数的增多,生源范围的扩大化,学生呈现出来的差异性也更加突出,这同样意味着高职教育管理压力的加大。在激烈的生源竞争中,高职立足的根本在于开设的专业、师资力量与教学水平,以及这些能否适应并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高职学生需要掌握过硬的知识与技能,用以立足社会、谋求职业与发展。相对应的,高职院校则需要开发出适应与满足学生需要的、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这与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产生了冲突,为实施学生主体化教育的管理模式提供了客观条件。
3高职教育管理中学生主体式教育的创新点
3.1教育理念
高职学生主体式教育的管理模式,主要是通过强化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使学生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与自我服务,从而达到使学生成长与成才的目标,也推动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
3.1.1高职教育管理者
学校的教育管理者应当转变原有的管理观念,将主动权交给学生,为学生提供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的机会与空间。同时,高职教育管理者应当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根据每个学生的差异,给予不同方式的教育与管理,充分发挥教育管理者的主导作用,推动学生实现全面发展、个性发展。
3.1.2高职学生
高职学生应当正确认识自己的双重角色,即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作为管理者,高职学生应当有意识地改变原有的被管理的局面,对自身的自主地位与自主价值有一个自觉的认识,能够有效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唯有如此,才能够推动他们的行为自主化、合理化,进而确定自我实现的目标。
3.2管理方法
高等职业教育是根据职业岗位的需要确定实践知识,再根据实践内容引申出专业知识。因此,高职教育管理应当运用启发式、探索式与研讨式等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开展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在主动获取学习内容的同时,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实现对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的主体性建构。教师应当将多种教学方法结合使用,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有效教学。同时,教师还应当鼓励学生将课堂所学向课外延伸,通过课外阅读、组织开展课外活动的方式,使学生补充与巩固已有的知识结构,并且将所学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做到学以致用。
3.3管理体制
高职教育管理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以培养适应并满足社会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为管理目标。针对高职学生普遍具有实践能力强、思维也较活跃的特点,高职学生主体式教育的管理模式,首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可以凭借班级与各种学生团体组织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积极性与主动性;还应当多为学生提供自主选择的机会,为学生实现自我发展提供广阔的平台与空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的日常事务管理,例如充当学校日常事务的管理者,对教师的教学与业务水平等进行评估,以此提高学生的责任感、学习能力与工作能力等;还可以通过组织开展一系列活动,如各种实际操作类技能竞赛,以此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如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创业能力等。同时,还应当建立一个规范的学生自我管理机构,来督促学生进行自我管理,使其更为规范化,例如自律委员会、纪监会、学生评议联席会等。
3.4评价方式
3.4.1考核体系多元化
高等职业教育中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观念,其核心本质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成长与成才为目标,并将其作为评价学校教育管理成效的主要标准。高职教育管理的评价核心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考核体系应当多元化。一般情况下,考核可分为闭卷、半开卷与开卷3种形式;考核内容既要包括知识性题目,又要包括应用性题目,做到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答题形式包括:笔试、口试、实际操作等。
3.4.2发展性的评价
实施学生主体式教育的管理模式,应当以发展性的眼光评价学生,不拘泥于当下,而是将评价的眼光面向未来,注重发展学生的潜能,充分关注每位学生的发展状况,针对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差异:一方面,采用适当的方法肯定学生的进步,培养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取得更大的进步;另一方面,针对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或者遇到的困难,指导学生面对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总结经验教训,以此获得改进。评价不仅需要立足于现阶段,也需要面向未来,既关注学生当下的发展,又关注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因此,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教师应当多予以肯定与鼓励,使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得到扩充。
4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教育管理要有效推进学生主体式教育,且应当结合2点:一方面,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有效发挥,从而让学生在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方面得到裨益;另一方面,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教师也应当给予有效指导,起到一个协调的作用,使学生既尊重校方的管理,又积极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主体性发展得更加合理、规范。
作者:李江云 单位: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公共课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