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能力下的生态理论论文

时间:2017-01-23 04:54:57 来源:论文投稿

一、学术环境是研究生创新的重要土壤

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具有创造性的创新型人才,而学术生态环境以研究生为中心,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各种有利条件和环境支撑,促成创新型人才的产出。从以上分析可得出,学术生态环境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影响重大,且为直接的作用。高校学术生态环境存在诸多生态因子,可概括地分为物质资源环境因子、制度体制环境因子和社会人文环境因子三大类。由于这些生态因子的特性、强度各不相同,对于研究生的作用也不尽相同。对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来说,一旦找到起关键作用的“限制因子”,就找到了研究生创新的突破口。同时,学术生态环境中的生态因子不是孤立单独地存在,而是相互制约、相互组合,构成了多种多样的学术生态环境。此外,某个因子的变化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他因子的变化。因此,以上所述的高校学术生态环境三大类因子可以适时调整,重新组合,形成新的“生境”类型。

二、高校学术生态环境与研究生创新

(一)研究设计与资料收集

1.研究假设研究的基本前提是: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受到学术环境的影响,学术环境由物质环境、制度环境和人文环境组成,共同影响着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具体而言,研究假设1:物质资源环境对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具有影响。研究假设2:制度环境对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具有影响。研究假设3:人文环境对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具有影响。2.研究方法本次调查采取随机抽样和非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于2011年4月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和首都师范大学进行调研,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回有效问卷470份。所有问卷均由学生当场填写,可选择署名或匿名。录入数据并建立数据库,并利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总体评价结果调查显示,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分值为3.40(满分为5分),标准差为0.829,其中提炼表达能力(2.44)最弱,组织构思能力(3.26)和前沿把握能力(3.26)一般,知识消化能力(3.34)较好。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克伦巴赫系数总体为0.865,接近0.9,说明该问卷创新能力测试部分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即问卷信度较好,如表1所示。2.学术环境对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各个维度的影响(1)学术环境各因素对于知识消化能力的影响按照sig.≦0.05为显著相关,从表3可以得出结论:影响硕士研究生知识消化能力的环境因素有招生侧重点、课程内容面、科研训练、导师指导的次数、指导的质量和效果。其中,招生侧重点与硕士研究生知识消化能力呈负相关,课程面、科研训练、导师指导学生的次数、导师作用的发挥与硕士研究生知识消化能力成正相关。课程内容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源泉,课程面的宽窄直接影响到研究生学术视野及知识面。覆盖面广、涵盖交叉课程的课程设计能够为研究生提供一个丰富的知识源流。科研训练是知识的重要转化途径,科研训练目的是使研究生将课堂上所学知识合理融入实践中,在实验中运用知识,检验知识,发掘新知识。我国研究生实行导师负责制。自入学以来,导师引导研究生走上正确的科研之路,为研究生掌握知识、运用方法提供帮助,而且在为人处世等方面影响研究生。导师不仅以其高度的责任心,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指导和帮助学生,而且引导学生科学检索知识、注重积累知识和合理迁移知识,使研究生掌握更多、更新的知识和正确的方法。招生制度直接关系到生源的质量。回归系数显示:招生制度与硕士生的知识消化能力呈负显著相关,这反映了目前高校招生对于知识基础的重视还不够,调查发现,50.9%是侧重综合素质,而16.8%侧重知识基础。对知识消化能力而言,知识基础是硕士研究生知识消化能力的前提,知识基础越扎实,知识面越宽广,知识结构越完善,其消化能力的总体水平越高。因此,假设2和假设3制度得到了证明,即制度环境中的课程面、科研训练和人文环境中导师指导的次数、指导的质量效果对于硕士研究生的知识消化能力有显著的正影响,而制度环境中的招生侧重点起到显著负影响。(2)学术环境对于组织构思能力的影响从表4中可以得出结论:研究生构思能力受到课程前沿性、课程面和科研训练的影响,均为正相关关系。课程的前沿性使研究生能够掌握本专业最新研究动态,课程面使研究生能够涉及广阔的知识面,具有开阔的学术视野。所谓“站得高,望得远”,有了广阔的知识面和学术视野,研究生设计的课题更有针对性,建构的模型或提出的观点更有新意。调研结果显示,我国高校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前沿性和课程面宽度均处于中上等水平,因此证明了研究生的课程面和课程前沿性与硕士研究生研究构思能力呈正相关。科研训练计划为研究生研究能力的锻炼提供了一个实践的平台,是研究生参与科研活动的一个最直接的机会。研究生从选题到组织构思,再到验证,培养自主发现问题的意识,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形成提出设计并进行某种发明创造的能力。调查发现,我国68.5%的高校具有系统的科研训练计划,研究生参加科研训练的人数占到开展科研训练的72%。因此,假设2得到了证明,即制度环境中的课程前沿性、课程面和科研训练对于硕士研究生的组织构思能力有显著正影响。(3)学术环境对于前沿把握能力的影响由表5可以得出结论:课程前沿性、教学方式和实习实践对研究生前沿把握能力产生显著性的影响,且均为正相关。课程的前沿性帮助研究生了解最新的专业动向,掌握最新的研究成果。因此,课程前沿性是前沿把握能力的基础和前提。调查发现课程前沿性“中等及以上”占78.1%,说明我国高校研究生课程设置充分考虑到前沿性,有利于硕士研究生立足前沿探究未来发展趋势。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是研究生教学的常态。随着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传统教育方式日渐为现代化的教学模式所取代,小组讨论、活动不仅使研究生教学形式更加丰富,而且通过讨论本专业动态,探究最新案例,使研究生接触到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动态趋势。社会实践是研究生接受锻炼、增长知识的舞台,也是新思想、新文化、新科技的“源头活水”,还是能更好地将科技新成果与社会实际需要结合起来的有效途径。社会实习实践有助于研究生及时把握实践生产中的动态,并将课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紧密联系起来,帮助研究生在了解社会需求的基础上学以致用。因此,假设2得到了验证,即制度环境中的课程前沿性、教学方式和实习实践对于研究生前沿把握能力产生显著的正影响。(4)学术环境对于提炼转化能力的影响由表6可以得出结论:课程前沿性、科研训练、实习实践,导师的影响对于硕士研究生提炼转化能力有显著的影响,且均为正相关。课程的前沿性是取得科研成果的基础和前提。具有前沿性的课程除了促进研究生把握专业前沿,还能够如风向标为研究生科研导航。调查发现,我国大部分硕士研究生接受前沿性强的课程,使他们能够在把握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取得新的研究成果。专门的科研训练计划是研究生取得创新成绩的必要环节。在频繁、有效的科研过程中,硕士研究生锻炼了各方面的能力,积极调动创新潜能,以书面论文等形式进行提炼表达,最终形成智力成果。实习实践是研究生能够取得创新型成果的动力和源泉。研究生通过实地调研或到一线单位实习,将课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通过实践报告或者论文的形式表达出来,也有理工科学生创造出发明、专利等。作为是学生的引路人,导师对学生学术创新、事业发展和人生道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名师出高徒”,优秀的导师高标准、严要求,以高尚的学术品质感染研究生。如果学生没有创新,导师启发研究生再积累、再思考、再探索,直至做出创新成果。因此,假设2和假设3得到了证明。制度环境中的课程的前沿性、教学方式、科研训练以及人文环境中的导师的影响对于硕士研究生提炼转化能力有显著的正影响。综合以上分析,研究得出结论,学术生态环境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其中课程前沿性、课程面、教学方式、科研训练、实习实践、导师的指导及影响、招生制度起显著作用,即研究假设得到了证明。

三、营造和优化学术生态环境,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

本研究从营造和优化学术创新的整体环境出发,基于学术生态显著因子———课程教学环境、科学研究环境、导师育人环境等学术生态环境的子系统,尝试提出优化适合创新的学术环境以提升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建议。

(一)学术氛围倡导自由民主和宽容,营造自主创新

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植根于高校的创新环境。宽松、自由、诚信的学术环境是创新的保障。营造宽松的学术氛围应尊重研究生的好奇心,允许他们有不同于导师、权威的观点,宽容他们的错误和失败,形成一种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自由的学术氛围应保证研究生发表学术观点、探讨学术问题、质疑和批判权威不受干涉,保证研究生有权利参与教育管理评议,并能够自由行使参与学术的权利。彻底改变僵化的管理制度,摒弃权威式的管理态度,,使研究生从被命令、被训导、被摆布的地位提升到主体性地位上来。营造诚信的学术氛围。受到社会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目前论文抄袭现象反映了研究生急功近利的心态,高校应当鼓励自主创新,倡导严谨治学的学术态度,严惩学术造假和学术不端行为。

(二)课程教学注重知识面和前沿性,改革教学模式

应明确各类课程的地位和作用。基础课和选修课是为了构建全面的知识结构和提高综合素质能力,专业基础课是核心基础和精髓,专业课反映专业领域的重大成就和前沿问题,注重学科交叉与融合。多选用反映最新成果的教材,加大学科前沿知识所占分量,拓展国际化视野。多开设实践活动课程,以提高研究生实践操作本领。增设研究方法课程,使研究生运用科学方法分析、解决问题;增加任选课比重,激发研究生个体兴趣和求知欲。开设论文写作、学术规范等课程,促使研究生提高表达水平。改变单纯传授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应采用讨论式、探究式、案例式多种方式鼓励研究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勤于探讨,大胆质疑,勇于批判,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三)科研训练鼓励风险和创新选题,加强过程管理

在西方,其学术发展是由一整套制度来保证的,如公认的学术准则和规范,严格的学术训练,公正的学术评价制度,以及透明的学术评价程序。针对我国研究生培养,我们也应当借鉴和反思。在选题阶段倡导研究生选择立意新、起点高,有一定难度的题目,风险选题要求研究生具有独立的构思能力、严密的逻辑、敏锐的观察以及开阔的视野,同时极大地锻炼了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在论文实施阶段加强管理和监控,按照论文创新的评价标准对研究生进行开题答辩、中期检验的考核,针对不符合要求的研究生实行延期答辩。同时加强学术道德建设,通过宣传教育使研究生明确学术道德的基本要求,把学术规范内化为自身的道德品质,形成诚信的学术人格。完善研究生学术的激励制度,要针对研究生的层次性以及所学专业的差异性,实施有效的激励手段和方法,将激励方式、激励内容与研究生的个性特点及专业的特性相结合,以达到最佳的激励效果。

(四)导师育人坚持学术和人格引导,发挥集体优势

导师直接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主要表现在创新方法的运用、创新思维的启发和创新品质的塑造等方面。首先,导师是研究生学术领域的引路人,也是研究生创新的引导者、激发者和欣赏者。导师要在了解学生研究兴趣的基础上,结合导师研究优势,力求使硕士研究生的课题具有科学性、可行性和创新性。第二,导师的水平不仅表现在学术水平上,也表现在导师卓有成效的指导风格上。导师应当言传身教,身体力行地以自己的人格魅力、科研精神正面感染硕士研究生。第三,在培养过程中,导师应培养研究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科学分析、大胆质疑、勇于批判的良好习惯,营造一个与研究生共同探讨学术问题的环境。建立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教师将学生看作与自己平等的、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给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尊重学生在交流过程中的质疑甚至批判,使研究生真正成为学术研究的主人。导师的指导水平还与自身创新能力密切相关,因此在导师选拔聘任方面,应选拨具有交叉学科、跨学科学历背景的导师,或者建立导师组协同指导研究生,鼓励研究生跨学科选题,使学生有机会与其他领域的学者交流,充分发挥个体专长和集体效应。

(五)社会实践建立实习和创新基地,促进产学研用

高校应当推行多种形式的研究生社会实践,产学研联合是重要的途径。因此,高校应当与企业、科研机构等单位联合成立实验室、工程中心等产学研用的合作平台,建立社会实践、科技创新等基地,研究生在校企双导师的指导下,深入企业、院所科研一线开展产业、企业需求为主体的科研课题研究工作。通过研究工作和实践活动,增强研究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专业技能和研究能力,培养研究生整合和利用各类资源实现科研目标的能力,培养研究生与学校之外的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交流、协同的意识和共享资源的能力。

作者:张雪 刘燕 安海娟 李贺体 孙晖 单位:河北联合大学基础医学院 河北联合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河北联合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更多自然科学论文详细信息: 创新能力下的生态理论论文 论文代写
http://m.400qikan.com/lw-108891 论文代发

相关专题:企业薪酬管理制度 农村土地流转政策

相关论文

柴油机编辑部

论文百科2017-03-21 12:07:48
相关学术期刊
《金属材料与冶金工程》 《中国实用医药》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中国农村观察》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犯罪学论丛》 《江西省人民政府公报》 《中国电业》 《中外食品加工技术》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