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民族文艺传承与保护

时间:2017-01-23 10:14:28 来源:论文投稿

一、贵州民族文化研究的重点与范畴

贵州民族众多,因此文化是多元的。比较有代表性、能真正体现贵州多彩文化的应当说是历史比较悠久的17个世居少数民族的文化。其中,苗、布、侗、水、仡佬、彝等民族的文化最为典型。所以笔者认为,研究贵州民族文化,着力点应该放在这几个民族的文化上。重点是民风民俗、语言、文字、历史、文学艺术、体育、歌舞、传说故事、服饰首饰、农耕、民居建筑、民族工艺、宗教、史观、对宇宙世界的认知等。因为其他少数民族不仅不是贵州少数民族的主体,而且其文化中心点也不在贵州。这样做,可在短时间内取得立竿见影之功效。即有利于打造民族文化名片和品牌,实现文化产业化,提升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度,推进旅游产业的更好更快发展;有助于提高贵州的美誉度,有助于推动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与弘扬,并且突出贵州的文化特色。

二、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地位与价值

我国自秦汉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各民族在漫漫的历史长河沐浴下,在生产、生活中,创造了各具特色的、灿烂的民族文化艺术,每一个民族的文化艺术都是其所归属并为之服务的民族的聪明智慧和创造的结晶,是民族生存与发展,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向自然索取民族全部成员生活物质资料的根本动力,是民族团结,增强凝聚力和民族认同感与归属感的精神力量。民族文化从多个角度反映所属民族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宗教观、历史观、世界观、伦理观等等,是研究所属民族心理、思维与创造动力的价值所在。没有了民族文化,人就没有了精神的力量,也就把握不住发展方向,成了没有精神家园的“自然人”。若是没有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只有单一的同质文化,就没有姹紫嫣红、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如同没有赤橙黄绿青蓝紫,就不可能调出千变万化的多彩色调,即使绘画技艺再精湛、再高超的艺术大师也绘制不出栩栩如生的令人倾倒、精妙绝伦的画图来。民族文化艺术的重要性、地位与价值就在于此。正如布依学著名专家周国茂先生所说的那样:与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样,文化多样性对人类的生存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一种文化是一种智慧类型。人类多样性文化的存在实际上使人类能不断获得智慧源泉,促进自身发展。文化类型的单一化无异于文化沙漠,将是人类的悲剧。美国人类学家基辛说:“文化的歧异多端是一项极其重要的人类资源,一旦失去了文化间的差异,出现了一个一致的世界文化———虽然若干政治整合的问题得以解决———就可能会剥夺了人类一切智慧与理想的源泉,以及充满分歧与选择的各种可能性。演化性适应的重要秘诀之一就是多样性;这不仅是指个人之间的多样性,也是指地域族群与地域群族之间的多样性。去除了人类的多样性可能最后会付出持续的意想不到的代价。”他还指出:“文化人类学家研究世界各地人类的生活方式,他们最后获得的智慧就是有关多样性的智慧———多样性的范围、多样性的本质、多样性的根源。这项智慧若能善加利用,可以成为人类的一项重要资源。因为人类差异的研究,我们对人类社会的新可能性会产生灵感。”他警告说:“如果我们不能透过对于人性———生物性、社会性、文化性———以及人类可能性之极限的健全知识启发出这些(社会)现象,那很可能会加速人类的毁灭。”[1]在我国,由民族文化熔铸而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一切分裂、侵略我国势力累累不能得逞的根源所在,同时各民族文化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之源。所以说贵州民族文化是激励贵州各族人民兴黔富民的精神力量。

三、少数民族文化艺术濒临边缘化

贵州世居民族文化不是主流文化,之所以和汉文化一样,绵延几千年而不曾中断,是与其所归属的民族在历史发展中的相对稳定性,以及其生存生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相对封闭性有密切关系。然而,反过来也恰恰说明,一旦这种文化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必然导致其弱化和边缘化。其结果,除了势力比较强大的习俗文化、节日文化,还有所谓的巫术(或者说自然宗教)文化可能在相当长时间内得以保存延续外,其余的会逐渐被人们所淡漠、遗忘,而转向推崇趋同的主流文化———汉文化或英美文化。比如:而今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对所谓的西方节日崇尚有加,反而对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淡化,更不了解其文化内涵。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原因有二:一是社会开放性的结果。民族文化艺术的兴衰,与孕育它的母体文化的兴衰密切相关,母体文化———大概念上的民族文化的兴衰则与其根植的土壤和生存生境的变化密切相关。众所周知,我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基本上植根于传统农耕社会。少数民族基本上居住在农村,从事农牧业生产,是农、牧民。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其社会经济的主体,而小农经济的社会特点是以家庭为生产单位,以血缘关系为社会纽带,以住地附近的社会空间为活动范围。故在生产、生活中逐渐形成、发展的传统文化,无不和与之对应的自然环境、社会结构密切关联。因此,一旦与之对应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结构(环境)在内外因素作用下发生变化,必然随之而变化。迄今,我国已实行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30多年,社会环境不再封闭,已变成完全开放的社会。开放的社会导致各种价值观、世界观、生存发展观蜂拥而至,民族文化所依赖的社会生态结构自然而然发生相应变化,直至质变。当然民族文化的地位与作用相应就弱化。纳西古乐之所以保存完好,传承至今与其相对闭塞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小农经济的社会结构、母系社会遗存结构)分不开。若不是闭塞的环境而是开放性的环境也许早就有可能不复存在。据说纳西古乐前身是唐朝宫廷音乐或者说其基本元素是唐朝宫廷音乐,然而由于中原的开放性社会环境,唐朝宫廷音乐早已在中原地区无影踪。水族的许多民族工艺品诸如马尾绣、印染、翘尖鞋、儿童帽子制作工艺,石雕石刻艺术而今正濒临失传;民歌当中的单歌、双歌能唱的人屈指可数;“开控”(对死者的一种悼念活动)的内容和仪式越来越简化。在贵州,苗族据传由九大部落合而为一构成,所以其分支最多,文化内容最为丰富多彩。但她也和贵州其他少数民族一样,由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越来越开放,社会结构不再是民族文化赖以存在与发展的原来结构,致使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正在一点点地消失。因为民族文化是需要其所属民族的全体成员传承和传播的,而今民族成员的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剧变,其传承与传播的自觉性必然锐减。二是经济全球化的结果。我国自实行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之后,经济已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中,因此,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资源社会化,人们的谋生手段多依赖于掌握更多普同性科学文化知识和社会信息资源,而民族文化对于人们的生存与发展功用必然渐渐减弱;随着民工潮的加速互动,很大一部分人不再依附于土地和原有社会形态、经济形态,远离故土谋生,见多识广,加上外面光怪陆离的生活很精彩,对从闭塞山村走出来的人们无不是很大的诱惑,再加上各种各样外来文化的冲击洗礼,可供选择的生产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审美方式多种多样,即使再富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各种各样民族文娱活动,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而言,不再是唯一选择,甚至成为一种审美与参与的疲劳,渐渐失去民族成员参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传播!这从水族的水书、马尾绣,苗族的锦鸡舞、给哈舞和布依族的八音坐唱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可得到佐证。说明其濒临失传的严重程度。水族的石雕石刻、民居建筑也正在丧失其民族风格。其民居建筑风格主要体现在杆栏式建筑上,石雕石刻主要体现在富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墓葬上。而今杆栏式建筑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没有任何民族文化元素的混砖结构建筑所取代,墓葬形式越来越简化,具有水族风格、富有水族文化内涵的墓葬石刻几乎荡然无存。虽说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我们必须看到民族文化日益被严重的侵蚀与弱化、边缘化的另一面。

四、发展、弘扬民族文化艺术的措施

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艺术,除了极少部分歌舞、音乐进入专业院校纳入高等教育体系得以传扬外,大部分植根于乡野,自生自灭。根据目前的社会发展趋势,灭失速度越来越快,特别是民族工艺、服饰首饰、民居建筑艺术与风格等等。若对此置若罔闻,既是对民族文化的极为不尊重,也是对文化多样性对人类生产生活的作用与人类的思维灵感的源泉认识不足。可见,对民族文化艺术采取相关拯救与保护措施已是迫在眉睫。

(一)端正态度,尊重民族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各民族文化,都从不同角度反映和展示各民族的发展历史、文化心理、伦理道德、审美意识、价值取向以及宗教信仰等,反映人类的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承载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族群文化生命密码。它是人类生命的创造力的高度展现,体现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也体现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族群的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是展现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特有生存方式、生活智慧、思维方式、文化意识,是民族精神的集中反映。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工作提高到了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对“人类创造力的尊重”的崇高地位。可见,对民族文化的尊重,就是对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尊重,对人类创造力的尊重,同时也是尊重人类本身。因此必须以虔诚的态度,对待民族文化,加强对民族文化的研究、整理、保护、开发和弘扬工作,促进民族相互尊重和团结,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这不但是体现各民族不论大小都一律平等的政治理念,而且是粉碎一切图谋分裂中国的外部势力的前提条件,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二)建立拯救、保护与开发利用民族文化艺术的制度体系对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研究、保护、拯救与开发利用,要有大局观,要从有利于文化传承与发展着眼,要从有利于实现文化产业化,助推文化旅游业良性发展切入。如果财力、物力、人力有限,可以根据某种文化的濒临灭失程度有所选择,有所侧重对症下药。但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一是转变理念,适应市场经济与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走文化产业化道路,成立各种各样研发机构和文化传播公司、开发公司、贸易公司等等。夯实经济基础,反过来就有经济实力加强文化的研发与传播。二是建立健全一套完善的抢救、保护、开发体系,从制度上加以保障。对此,可借鉴世界其他国家与组织的通常做法。(1)对文化现状、生境、种类、分布、保护力度等开展广泛深入的田野调查、归类;(2)实行分级保护制度,制定代表作标准,建立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3)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现代化科技手段,对珍贵、濒危并具有历史、文化、艺术、研究价值和可提升地方美誉度、文化品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系统的记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4)建立文化传承人(传承单位)的认定和培训机制,通过各种资助、扶助手段,激励文化的传承与传播;(5)对传统文化生态保护较完整并具有特殊价值的村落或区域,进行动态性的整体性保护,任何保护与开发措施都必须以不破坏谐调的原有文化生态为原则,与此同时,对文化特色鲜明、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社区、乡村,创建民间传统文化之乡;(6)合理开发利用传统文化资源,推动优秀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深入人心,造就人们的文化自觉性;(7)普及民族文化艺术的保护意识,提升全社会对民族文化对社会进步与开启人们智慧源泉所起作用的认知度;(8)建立起责任明确、运转协调的民族文化保护工作机制;(9)创造条件,建立一支规模宏大、热爱民族文化,并具有奉献精神的民族文化传承、传播、研究、保护、开发工作者队伍。

(三)把优秀民族文化教育纳入现代教育体系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传播,大部分(比如口碑文化、民歌、传统工艺技术、生产生活工具制造、编织技艺、服饰首饰纯手工打造技艺、音乐、舞蹈等)依靠言传身教和在生产生活中自然习得。只有极少部分如水书、彝文可靠师传生受等文化传承教育方式进行。但是一般均为零星传授,带有师徒性质,没有形成规模化和社会化、科学化传授教育体系。一旦该传授链条断裂,文化的延续性就会中止、消失。比如:水族、布依族、苗族的许多村落,自解放后,随着汉化的加速,老一辈人去世后,年青一代甚至连母语都不会说了,更谈不上对民族文化艺术的传承。因此,应当创造条件,有意识地把民族文化艺术,特别是民族文字、民歌、诗歌、音乐、舞蹈、曲艺纳入小、中、大学教育体系之中;而有关手工艺品、乐器制作、酿酒工艺、服饰首饰制作技艺以及挑花刺绣、织布、印染工艺、剪纸等可纳入旅游资源范畴来开发,设立作坊进行规模加工和不断再创造,使民族文化技艺得以延续、传承、弘扬。

(四)加工、提炼民族文化优秀成分,打造文化品牌,把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资源优势丰富的民族文化是极难得的最为宝贵的旅游资源,要合理地科学地开发利用,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资源优势,即把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有机融合,这不光带来源源不绝的滚滚财富,而且大大提升地方知名度和美誉度。没有丰厚文化底蕴作为基础和内涵的旅游资源开发,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即使一时风光无限,时间长了,也是不可持续的。云南省知名度之所以很高,成为全国旅游大省,与其着力打造民族文化品牌不无密切的关系:其一,有几首旋律优美的民歌;其二,有几部好的电影、电视剧;其三,着力打造和宣传东巴文化和纳西古乐,加上优美的自然风光。这是民族文化艺术与旅游产业高度融合的成功范例,对贵州可资借鉴。因此,贵州可以与高等院校、音协、舞协、作协等单位与组织合作,请各领域的有关专家、学者沉下去采风、调查、搜集、整理原生态民族文化,着力开发、提炼和打造几套精品的少数民族文化歌舞、音乐、戏曲节目、电影、电视。旅游产业的发展,总是离不开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尤其离不开丰富的差异化文化和差异化旅游产品。这就是我们要追求的所谓产业文化化和文化产业化,以实现在民族文化开发利用与发展方面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最大化。

(五)注入时代文化元素,吸取各种文化养分,在文化交流互动中发展民族文化艺术民族歌舞,为了满足更多人的审美娱乐需求,需要走出山沟,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在保持各自原汁原味等原生态的前提下,在形式上可以进行适当的包装。在内容上,可以吸收更多的时代文化养分和各种外来文化因子,以丰富和充实民族文化的内涵,适应市场之需要并最终转化为民族的新生文化。民族乐器、民族工艺品、民族服饰首饰的制作工艺可以多吸收现代的科技手段,既可以使生产效率得以大幅度提高,又可批量生产,同时又可培养更多的民族工艺技术传承人才。至于款式,在不违背民族特色的原则下,可以赋予更多时代文化元素(或因子),要尽可能打造成一种民族文化品牌,一方面,利于适销对路,拓展市场空间,实现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可以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要切忌面目全非的没有差异化文化内涵的所谓民族工艺品。

(六)利用现有科技手段尽可能对濒危、有可能消失的文化遗产进行抢救性摄录这里所讲的民族文化遗产,包括濒临失传的各种民族手工艺品的制作技艺、音乐、舞蹈、口传文学、史料、庆典与祭祀仪式仪规等等。此外,对民族文化传承人及民间能工巧匠不但要实行养护性政策,而且要鼓励其收徒授业传衣钵,或在各级政府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组织各种民间艺人集中在一起,开馆授徒,或给予提供足够的物力、财力支持。像水族的“水书先生”,在水族地区不但年逾古稀,而且寥若晨星,为数不多。可以说,他们每个人就是一部“水书”,一旦驾鹤西归,这一部部“水书”就在世人面前消失得无影无踪了。而掌握水族马尾绣工艺技术的妇女也越来越少,工艺失传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其他兄弟民族同样面临类似情况。所以,必须对具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研究价值的民族文化艺术进行摄录,以备后学者研究、鉴赏、传承。

作者:韦仕杰 单位:贵州人民出版社


更多世界经济论文详细信息: 谈民族文艺传承与保护 论文代写
http://m.400qikan.com/lw-109956 论文代发

相关专题:如何发表论文 怎样发表论文

相关论文
相关学术期刊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家教世界》 《成组技术与生产现代化》 《中国水电医学》 《广东林业科技》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人文地理》 《杭州农业与科技》 《中国勘察设计》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