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助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时间:2017-01-23 12:23:40 来源:论文投稿

一、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中所面临的瓶颈

(一)部分大学生对于红色文化缺乏足够的认同

目前,全球化进程持续加快,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联系与交流日益频繁,与此同时国内也正处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1]。在该背景下,高校学生极易受到国外多元文化价值的影响。一方面,由于高校学生受身心特点及社会经验不足等方面的制约,对于多元化价值观念难以科学地进行评判与取舍,难以有效地应对各种不良价值观念,如享乐、拜金主义等的侵袭。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地逐步提升,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遗失了我国艰苦奋斗等优良传统文化精神,有些人甚至认为所谓的“红色文化”早已过时,而引领大学生的主流思想是及时享乐的“日韩”风。很多大学生都丢掉了读书学习这个根本任务,而陶醉于“三俗”文化之中,导致我国的精髓文化被严重边缘化。因此,多数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识浮于表面,无法真正认知,不利于培养青年大学生正确的“三观”。

(二)红色文化教育方式落后,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目前,一些学校开展“红色文化”教育,只是简单的用几个字词来表示,比如:团结、奋斗、爱国、风险、珍惜现有生活、缅怀革命先烈等等,导致此类口号、内容过于抽象化,难以同当地区教学目标与新型教学方式有机结合,导致教学内容过于枯燥、乏味。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1)教学过程流于形式,缺乏深刻的内容。不少高校开展“红色文化”教育中,如开展课堂理论知识教育中,教师忽视了理论教育艺术,对于学生学习状况漠不关心,致使教学效果不佳,大学生难以进一步开展有效地学习。(2)学生多关注学习理论知识,忽视了必要的思考。不少高校进行思政实践活动中,未设立合理的教学目标,如学生在进行红色文化实践基地参观过程中,多数只是流于形式,走马观花,并未认真开展。此外,当实践活动结束后,教师也没有要求大学生积极思考,上交自我学习报告,导致教学内容得不到进一步巩固,导致红色文化教育内容同高校思政教育实践相脱节,导致教学过程沦为传统单一化的灌鸭式教学。

(三)红色文化缺乏多元化传播途径

“红色文化”是我国特有的历史发展的一种先进的文化形态,具有较强的传承性,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一是传播效果不佳,高校在进行“红色文化”传播时,没有提前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心理需求,无法体现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学习的原则,不了解文化传播的规律,导致传播对象不明确,缺乏针对性,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效果。此外,不少学生更关心社会竞争与优胜劣汰,一味求索取,缺乏奉献精神,因而导致学习过程中,不少人只做表面文章,未全身心投入其中,了解其内涵与价值。二是软件投入不足。一些高校虽然开设了专门的“红色网站”或者“红色专栏”,但是内容更新和宣传效果仍不理想[2];有些甚至存在网络瘫痪、管理缺乏等问题;网站运营过程中缺乏专业化计算机管理人才,较其他优秀网站而言,宣传效果难以匹及。此外,加上单一化的传播手段,很难满足大学生的各方面需求。

二、红色文化对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推动作用

纵观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其对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所发挥的作用十分关键,不仅明确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基本方向,还在完善思政教育体系、提升综合内涵等方面起着重大推动作用。

(一)明确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基本方向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通过多年革命积累而成的,具有天然的育人作用[3],这种作用为大学生的思政工作提供了方向。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1)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彰显了我党为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奋斗的坚定信念及不畏牺牲、艰苦奋斗、勇于斗争的优良传统;(2)红色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科学的大众的革命文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谨慎纽带和理论源泉。因此,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继承和发扬红色文化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有助于完善高校思政教育体系

“红色文化”资源几乎贯穿了我国民族的革命史,并深刻凝聚了我国民族革命文化、理想与信念。一方面,“红色文化”反映的是一部深刻而辛酸的血泪革命史,更是一部可歌可泣的成功史,为思政教学工作提供了大量资源与教学素材。另一方面,“红色文化”影响和号召力持久,与时代内容相结合,可于潜在之中,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模式;极大地增强了思政教学内容的吸引力,便于学生自觉内化为自我思维、行为标准。此外,借助于对红色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能够极大地增强思政教育工作的隐蔽性,达到“润物无声”之效,保证学生不知不觉中得以熏陶,全面提升高校思政教学的吸引力,便于进一步完善思政教育体系。

(三)便于全面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综合内涵

正如我国思政教育专家郑永廷所提出的那样:思政教育工作只有扎根于我国传统民族文化,方可表现出强大的文化内涵与继承性。“红色文化”是建立在我国优良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其中不仅融入了我党逐步凝聚的先进文化内涵,还全面体现了我党人民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所做出的不懈努力与奋斗精神。如此种种,都是目前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重点内容,赋予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丰富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底蕴,进一步坚定了高校学生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奋斗不息的信念,引领大家于纷杂的形势下正确找到自我目标;成为了青年学生努力奋斗,奉献社会的动力,增强了他们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勇气。

三、以红色文化推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发展的思路

将红色文化深刻地融入高校思政教学体系之中,对于推动思政教育工作持续、稳定发展,积极培育高素质、综合型人才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要求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积极采取多样化措施,共同构筑强大合力,推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稳定、持续发展。

(一)坚定树立红色文化观念,加快红色资源优化整合

红色文化对于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作用众所周知,为此,必须从思想层面上,提高对红色文化资源重要性的认识,逐步深入挖掘资源,进一步丰富红色文化资源内容,更好地感染广大学生群体。一方面,应加强有关部门的重视,优化配置红色文化资源。(1)在政府机关内应加强教育,树立其牢固的红色文化观念。(2)加强红色文化资源规划与管理,增强资源管理的合理性。有关部门应充分调查当地现存资源,因地制宜,统一进行资源规划与管理,实现统一开发、保护、利用。另一方面,高校应提高认识,明确加强红色教育的意义。(1)将红色文化资源作为思政教育工作的重点内容与载体,探索红色文化发展新模式,采取共同开发,综合利用,实现红色资源的整体效益。(2)教师应转变传统观念,加快红色资源开发利用的创新。充分利用声、光、电和影视模拟等高科技手段,实现红色资源的再现、动态化等,增强感染力,为大学生的教育和发展营造浓厚的社会环境。

(二)推动红色文化同思政理论、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

努力提升红色文化进课堂,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稳步前进。(1)将红色文化纳入思政教材中,融入地方红色文化特色,形成完善的教育体系,为红色文化活动的开展夯实基础。(2)改进现有教学方式,结合多样化教学方法,例如案例、情景、实践教学法等,活化理论知识;关注教育内容的生活化,可以利用小故事、游戏等形式,引导大家接受红色文化内容,激发大家的学习主动性。(3)将红色文化同思政教育实践教学活动相融合,巩固红色文化教学效果。一方面,高校应因地制宜,积极探索本地区鲜明的红色文化资源,将其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实践基地,并同其构建合作关系,将基地作为思政教育课堂。另一方面,高校应加强地区联系与资源优化整合,推出体验式的教育活动,以便使学生深切感受到广大革命前辈不畏牺牲,奋斗不息的崇高精神,倡导大家积极学习,同时,树立大学生科学的政治立场与方向。

(三)拓展多元化传播渠道,提升红色文化的传播效果

在红色文化传播过程中必须转变观念,突破限制,利用现代技术进行传播,以红色文化带动思政教育改革创新。一方面,应切实发挥新媒体的作用,拓展宣传力度。就政府部门而言,应拓展现代化阵地,如网络报刊、手机等,将新媒体作为传播红色文化的主阵地,为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提供载体,营造良好的传播环境。另一方面,校园文化作为高校大学生发展的文化基地,对于学生观念的形成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为此,必须积极探索途径,将红色文化深刻融入校园文化之中,以便影响每一位大学生。同时,还应充分发挥传统媒体的作用,如校园广播、报纸等,定期开展红色文化宣传教育;同时,积极拓展新平台,如利用BBS设立红色文化专栏、开设微信平台、微博等等,同大学生开展互动讨论,提高红色文化教育的趣味性。三是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宣传队伍,其中包括红色文化讲师团、红色文化研究人员、红色文化工作者等。根据时代需求,组建不同主题的讲师团,开展红色文化的宣讲工作;专业研究人员注重提升自身的研究水平,深层次的挖掘红色文化的意义,并运用到教学中,保证了思想政治课堂的优质高效;注重培养思政教育专职专业人员,构建完善的激励与保障体质,鼓励其加强本职工作,做红色文化的优秀传播者。

作者:廖凌燕 李英敏 单位:宜春职业技术学院


更多区域经济论文详细信息: 红色文化助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论文代写
http://m.400qikan.com/lw-110347 论文代发

相关专题:苏州科技学院学报 分子细胞生物学

相关论文
相关学术期刊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东方丛刊》 《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 《柳州师专学报》 《中华家教》 《计算机科学前沿》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铜加工》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