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战线与和谐社会建设关系研究

时间:2017-01-23 14:41:19 来源:论文投稿

一、研究的主要问题及结论

(一)统一战线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政策背景

在新的历史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我国在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方面都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由此也给统一战线带来了新的挑战和要求,赋予了统一战线新的意义[1]。正是应对这种新的变化和挑战,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统一战线作为党的一个重要法宝绝不能丢掉;作为党的一个政治优势绝不能削弱;作为党的一项长期方针绝不能动摇[2]。2006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必须尽最大的努力,争取最大的力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015年,中央统战工作会议的召开和《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的颁布,都强调了统一战线在构建和谐社会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重要战略意义。只有准确把握统一战线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内在相互促进的关系,才能认清历史使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统一战线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密切关系

王其槐、李吉国的研究认为:“在新的历史时期,统一战线所强调合作的途径、追求和谐的目标、采取多元的策略,最终体现的是和谐共处、互惠互利和合作共赢的宗旨。这与和谐社会所追求的和谐共处的总要求不仅是基本一致的,更是一脉相承的。”[3]除此之外,也有学者进一步将统一战线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概括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认为两者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部分;二是两者在行为上是统一的,认为两者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策略;三是两者在目标上是同向的,认为两者都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四是两者在结构上的互补关系,统一战线是在和谐社会的安定有序基础上强调社会活力的激发,和谐社会是统一战线的尊重多样性中寻求统一性,两者是局部和整体,一致性和多样性的关系的具体体现[4]。

(三)统一战线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内容与领域

首先,研究认为统一战线促进和谐社会建设表现为各民主党派的活动和服务内容之中。总体来说,通过对各民主党派的统一战线工作,可以有效地处理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与各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之间的政党关系,巩固和发展中国共产党人同各民主党派和无党人士的团结合作,通过促进中国和谐的政党关系来实现和谐社会的构建[5]。围绕这一基本思路,大部分研究都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不仅要巩固和发展建国以来的和谐相处的政党关系,更应该进一步拓展和谐政党关系的广度和深度,促进各民主党派自身能力建设和参政议政的效果,以使其更好地发挥参政党的作用,实现政党关系的长期和谐稳定[6]。其次,研究认为统一战线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体现在促进国家的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和谐民族关系方面。一方面,统一战线工作用最人性化的方式和方法,最大限度地把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把全民族的力量凝聚起来,找到中华民族的最大公约数,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另一方面,统一战线也强调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培养壮大民族干部人才队伍,广泛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保护发展民族特色文化,不断提高民族经济发展水平,促进各民族深度交流融合,全面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7]。再次,研究认为统一战线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体现在促进我国不同宗教及其信徒的信仰、文化和发展并实现和谐宗教关系方面。一方面,统一战线强调社会的多样性,认为宗教是文化和社会多样性发展的重要方面,既有其存在的历史渊源,又有其发展壮大的社会现实基础,要给予充分的尊重。因此,通过统一战线能够有效地促进不同宗教及其信教群众之间和睦相处。另一方面,统一战线也强调社会的统一性,充分发挥宗教为共同的社会发展和安定团结做出多样性的努力[8]。具体而言,拓锐平等学者认为,可以通过价值引领、道德约束、社会控制以及社会服务等多种方式,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伦理道德引领、经济协调、政治调控和文化约束等多种功能[9]。最后,研究认为统一战线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体现在促进我国不同经济利益集团、不同社会阶层以及不同地域的人群关系方面。具体来说,通过统一战线不仅可以充分团结国有企业、民营经济以及个体私营经济组织及其从业人员的力量,夯实多种经济成份发展的政治基础和社会利益;更可以团结非营利组织、自由职业者以及城乡不同阶层人士的力量,发挥新经济、新阶层人士的作用;还可以充分调动我国不同省份、台港澳地区以及海外华人参与祖国建设的热情和力量,以中华民族的最大公约数实现和谐社会以及小康社会建设的最大目标和宗旨[10]。

(四)和谐社会建设中统一战线的工作对象

首先,为了构建和谐社会,统一战线需要将社会各阶层人士作为其工作对象,以实现和谐的阶层关系。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利益分配格局的变迁,三资企业、私营企业、个体户以及自由职业者不断增多,许多新的社会阶层也不断出现,并呈现出经济上的非公有制性、成员的流动性、组织的非紧密性、矛盾非对抗性及较强的政治参与性等特征[11]。新社会阶层的这些特征给社会管理和政治生态也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急需通过统一战线的机制协调其利益关系,发挥其积极作用,消解其潜在张力,实现阶层和谐,促进社会和谐。其次,为了构建和谐社会,统一战线需要将分布在不同领域的党外代表人士队伍作为其工作对象。在新的社会环境中,要充分发挥他们在经济、政治、文化以及新媒体中的带头作用,引导其以积极向上、团结合作的精神状态和行为方式带动和引领广大社会成员参与到构建和谐社会的活动中来[12]。做好各民主党派成员、不同宗教信仰人士、不同民族成员的统战工作,发挥我国多样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的最大凝聚力优势,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最后,为了构建和谐社会,统一战线还需要以港澳台地区的同胞、海外侨胞等爱国人士以及支持社会主义建设的国际友人作为工作对象,团结和凝聚他们共同参与到祖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伟业中来。一方面,统一战线强调广大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同大陆同胞一样,都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统一战线还需要不断发挥在大陆地区居住的港澳台地区人士、海外华人以及全世界支持社会主义建设的国际友人,以最大公约数团结最大范围人群,实现最大限度的和谐和发展。

(五)统一战线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意义

首先,统一战线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坚实而广泛的群众基础。统一战线不仅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和团结性,更具有最广泛的群众性,始终将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心声,作为工作的重心和策略,在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反映人民群众的诉求中团结了人民群众,实现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和谐。其次,统一战线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必备而充分的人力资源。在建设时期,通过统一战线带来了海内外先进文化、先进技术和高端人才的智力支持。可见,统一战线不仅可以提供人财物的支持,更可以通过多样化的利益诉求和调整机制,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得到最广大的人才和智力支持。[13]再次,统一战线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和组织保证。一方面,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而统一战线是一个包含不同层面,涵盖不同领域,包括不同人士的最广大爱国统一战线,通过在多样性中强调统一性,可以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实现社会和谐的建设[14]。另一方面,构建和谐社会还必须具备坚实的组织保障。统一战线涵盖了不同党派、宗教、民族、阶层等人士所在的机构、组织和领域,在这些组织中所开展的统一战线工作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一部分,更是和谐社会建设的诸多平台之一,为整个社会的安定有序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和组织平台。最后,统一战线为构建和谐社会创建了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是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取得巨大发展的重要保障,和谐稳定的社会局面是我国广大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社会保障。统一战线不仅通过和谐的政党关系、团结的民族关系和相互尊重的宗教关系提供了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更通过多元化的社会各阶层利益调节机制、多样化的社会弱势群体服务机制、及时有效的社会矛盾处理机制,为社会进步、民生改进、繁荣发展提供了和谐的社会氛围。无论是建国前后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还是改革开放以后的国家现代化建设实践都充分证明了一点:统一战线与民主政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须臾不可分离。

二、对研究现状的评价

目前,统一战线与构建和谐社会关系的研究已有了一定的基础。一是研究成果在数量上日渐丰富,相关论文在急剧增加。二是在研究的内容上相对广泛,涉及统一战线与和谐社会的深刻内涵、工作方法、工作领域、服务对象以及统一战线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等领域。三是开展了多视角的理论研究。与此同时,相关研究也存在以下局限:首先,总体研究相对薄弱。一方面,目前研究还需要就统一战线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理论和工作机制进行系统研究梳理;另一方面,需要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个全面的新思想,对统一战线在构建和谐社会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其次,研究缺乏学科背景。目前关于统一战线与和谐社会关系的研究主要是从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角度来进行分析,缺乏西方政治学理论的学科视角,同样也缺乏来自社会学、管理学、伦理学以及民族学等多学科视角的研究。再次,研究范式较为局限,实践落后于理论。虽然相关学者从政治文明、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角度对统一战线的作用和意义进行了论述,但还没有将统一战线的理论运用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实践中,缺乏足够的实证性研究基础。最后,研究领域不够全面。目前的研究依然局限于对传统的民族关系、宗教关系、海内外关系以及党派关系的研究。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深入进行,以学校、街道、社区等领域为纽带而形成的群体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明显,对这些领域的研究也越来越紧迫。

三、未来研究的建议

首先,研究要更加深入与全面。学术界应当使研究系统化,既注重理论研究又注重实证研究,既有大量、全面的论文研究又有相关的专著,还有对已有文献的总结与回顾。通过多途径的研究,丰富研究的体系,使研究系统化、层次化。其次,要扩宽研究的领域。以社区为例,要对社区的人口构成、社会环境、社区需要以及具体到个人的生理、心理社会性功能的需要进行研究,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才能深入探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统一战线的工作方法、原则和模式。通过对不同群体的研究,才能从每个案例中提升出一整套适用于各个不同领域、不同群体的系统有效的统战方法。再次,要丰富研究方法。应该科学开展研究设计,扩展研究的范式,提倡实证研究,从实践中提升理论、创新理论,丰富理论。应该将统战工作在和谐社会中的运用落实到实处,通过对具体的社会群体,如:学校、社区、街道等具体案例的分析,理解和提升统一战线在构建学校和谐、社区和谐、街道和谐的意义。由点到面,由小及大,进而总结统一战线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最后,要注重比较性研究。虽然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人首创的,比较性研究很难开展。但是我们不能否认,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是实现全国、全民族的和谐发展以及人的和谐发展。而其他国家对于某个特定群体的研究相对较为成熟,有大量的研究成果。开展比较研究的目的就是要对其他国家如何对特定群体开展服务,如何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进行客观比较,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寻找针对个人实现全面发展的一般规律,把这些规律运用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上来,形成本土特色,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添砖加瓦。

作者:刘斌志 刘婷婷 单位: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 九三学社沙坪坝区委


更多电子论文论文详细信息: 统一战线与和谐社会建设关系研究 论文代写
http://m.400qikan.com/lw-110793 论文代发

相关专题:通信工程论文 经济法小测验

相关论文
相关学术期刊
《农业与技术》 《江苏煤炭》 《城市发展研究》 《血栓与止血学》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 《清华法治论衡》 《数学学报》 《广播电视信息》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