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作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

时间:2017-01-23 23:43:47 来源:论文投稿

农村留守儿童是一支庞大的群体,他们的年龄在1岁到16岁不等,有的是单亲留守,有的是双亲留守。从此他们的监护权发生了转移,有的爷爷奶奶监管、有的由外婆外公监管、有的由亲戚代管。随着监护权的转移,责任和义务也发生了变化,他们只是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也就是只顾孩子吃饱穿暖,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的发展没有得到保障和重视,致使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受到或多或少的影响。这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我们作为教育机构,更应给引起广大师生的重视,我们通过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采取了一系列的方法和措施,通过家校合作共同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

一、学校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档案

学校通过采集信息,建立详细的留守儿童档案,对不同年龄,不同的类型分组,以便更好地管理,如单亲留守、双亲留守、单亲家庭留守儿童进行分类。并定期或不定期的开展活动,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

二、学校组建留守儿童帮扶小组

每一组有固定的老师和学生,根据不同的留守儿童采取不同的帮扶措施。他们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心理产生自卑和孤独,缺少安全感,学校成立爱心爸爸和爱心妈妈,经常和农村留守儿童谈心交流,虽然他们的爸爸妈妈不在身边,他们也能体会到家的温暖和社会的关爱,使他们从小懂得每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不一样,有的父母在身边,有的父母离得很远,都是工作,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为了祖国的建设,城市的美化,离开了你们,你们要为父母的所作所为感到高兴和光荣,但是你们的任务是在家听爷爷奶奶的话,在学校听老师的话,好好学习力争学习第一,为将来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如果你们经济上或学习上有什么困难,要对身边每一个人说或跟老师说,他们会帮助你们的。对家庭留守儿童,他们的心理产生无助感,缺少学习用具,不能顺利完成学业。这就要求我们政府投入大量的资金,帮扶教育他们,社会爱心人士、团体出一份力量,对农村留守儿童生活和学习上,困难的家庭和学生,资金得到帮扶和赞助,让他们也感受到爱的温暖,感受爱的教育。学校老师对他们的学习及其要关注,不能让他们掉队,及时补课和心理辅导,让他们的人格得到健康的发展。

三、学校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咨询室,开展心理健康辅导课

他们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他们和自己的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由于爷爷奶奶的年龄偏大,没有多少文化知识,对他们的生活起居可能照顾的不到,对他们的教育更是谈之甚少,没有起到很好的监管作用,久而久之他们就养成了不良的习气,有的依赖性较强、感情脆弱、容易冲动、不理智。另一种由亲戚监管,孩子大了,亲戚也不好管教,有的管了,也不听管教,从此放任自流,抽烟喝酒、上网聊天,时间长了就在认知和价值观上出现了偏离,以及个性、心理上发生了异常。学校心理辅导老师,要及时地对他们开展心理辅导活动,进行心理辅导讲座,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学校组建农村留守儿童家园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常年不在身边,长辈们又忙于劳作,没有文化,无暇顾及他们,让他们各得其所,久而久之,他们就染上了社会的不良风气,他们处在青春发育期,身心较脆弱,思想容易左右,会受到不良习气的侵蚀,形成不良的习惯,重哥儿们义气,不听别人劝阻,我行我素、唯我独尊、酗酒闹事,包网吧,聊通宵等不良的行为习惯。鉴于此,我们学校建立了农村留守儿童之家,让他们在这个大家庭中得到熏陶,感受大家庭的温暖,我们学校在农村留守儿童之家中,设有舞蹈组、电子琴组、葫芦丝组、篮球组、阅读组等十三个组别,有辅导老师,学校还设立了心理辅导室,对学生不良习气的形成提前干预,为他们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人生观、价值观的取向奠定坚实的基础。让他们的兴趣得到提高,个性得到张扬,从小形成务实的个性,体现每个人的价值。

五、构建和谐的新农村建设

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关键。构建和谐的新农村建设,这样使农村留守儿童居住的环境有所改善,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邻里和谐、和睦相处。有福同享的社会大家庭,使身边的每一个留守儿童得到爱,不缺爱。学校的老师要对留守儿童更加呵护,关注他们的成长,使他们的身心健康快乐的成长。这就需要政府机关,爱心人士,社会团体共同努力。总之,只要政府机关发挥政府职能,社会爱心人士和爱心团体献出一片爱心,我们教育机构的各位老师,把农村留守儿童跟自己孩子一样关心,让他们也得到爱,在社会大家庭中健康的快乐成长。

作者:郑万军 单位: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通安小学


更多企业管理论文详细信息: 家校合作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 论文代写
http://m.400qikan.com/lw-112532 论文代发

相关专题:长期投资 图像信息隐藏技术

相关论文
相关学术期刊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民族艺术研究》 《华北电业》 《天津中医药》 《吉林蔬菜》 《工业建筑》 《地球空间信息科学学报》 《外国文学评论》 《中国统计》 《木材加工机械》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