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有企业所有者缺位,民营企业私有产权得不到明确保护
尽管修宪议案已经提出,第一部民法也已经推出,但民营企业私有产权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难以真正受到保护。由于不安全感和“树大招风”的顾虑,导致我国民营企业也往往短视,只重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发展。这种急功近利思想无论在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尚未完全消除。一些企业有了资金不是用于扩大再生产,而是用各种方法转移,这种思维方式,恰恰与战略管理会计的最终目标相背离。因此,当前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应当进一步明确我国企业的产权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只在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产业与不适合民营资本进入和经营的领域,才保留国有资本,其余的各个领域应当淡化国有色彩,鼓励民营资本的进入。当产权真正清晰起来时,才会有人对企业的战略发展承担起责任。应保护私有产权,尽快完善我国的民法,给予民营资本以国有资本同等待遇。凡是国有资本或者外资可以享有的权利,民营资本都应当享有。只有这样,才能使民营企业领导者真正重视企业的战略发展,稳固企业做好做大做强的信心。
二、企业管理者战略管理意识淡薄亟待加强
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市场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企业竞争日趋激烈,企业管理必然要相应提升,向科学型转变。在会计工作上,战略管理会计的推广刻不容缓,是企业管理的必然趋势。如何提高我国企业战略管理会计的实效,已经成为企业管理重大而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直到90年代,我国企业才开始涉及应用战略管理,且大多局限于经营模式较先进、经营规模宏大的优秀企业,如海尔、长虹等。大多数中小企业管理者战略意识十分淡薄,对学习和掌握战略管理知识并不重视。从当前形势来看,很多企业经营目光短浅、经营意识狭隘,普遍存在资源重复配置与资源浪费现象。在这样的企业中想要开展战略管理会计必然遭遇重重困境。具体而言,我国企业管理者战略管理意识淡薄,表现在企业动作过程中,没有将股票期权制与结构工资制结合起来,没有将坚持效率与贯彻公平原则结合起来,无法让企业员工真正实现多劳多得,也无法激励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从而避免不了传统薪酬分配方式上存在的种种不足和弊端;企业管理者战略管理意识淡漠,还表现为企业发展没有确立先进的业绩衡量标准。我国传统业绩衡量标准主要包括市场份额、产值、产量、利润等,这些在今天看来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存在僵化滞后的缺陷。为了弥补传统业绩衡量标准的不足,需要不断地完善,将目标重点放到包括总资产收益率、股价、股票市值等方面来,此外,还应包括产品的创新、市场占有率、顾客满意度等非财务指标上。由此可见,企业管理者要不断强化竞争意识与战略意识,处理好企业与外部环境以及企业内部之间不同利益者的多重关系,只有让企业利益服从于战略管理需要,统筹兼顾,顾全大局,才能更好地解决好企业运作过程中存在的每一个具体问题,以获得相应的经济效益,同时产生积极的社会效益。
三、企业经营重财务会计,轻管理会计
众所周知,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处在同一工作环境,共同为实现企业利润、企业管理目标和经营目标服务。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本是源于同一母体之中,两者一同构成现代企业会计系统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两者关系应该是辩证的,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在一定时候两者还可以相互贯通、相互补充。管理会计所需的资料许多来源于财务会计系统,受财务会计制约,主要工作内容是对财务会计信息进行再利用与深加工,因而受到财务会计工作质量的影响。同时,管理会计作出的决策,制定的规划,反过来必然会影响财务会计工作的方向与效率。管理会计作为企业会计的内部管理系统,其工作侧重点是“知己”,即为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服务,根本目的在于提升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水平;财务会计工作的侧重点在“知彼”,即为企业外部利害关系集团提供会计信息服务,与之建立良好的财务关系。在职能上,管理会计属于“经营型会计”,主要履行预测经济发展趋势、并作出正确决策、规划企业投资规模与领域、控制经营过程和考核经营业绩等职能;财务会计属于“报帐型会计”,主要履行信息反馈、及时报告企业各项经营业绩,通过财务报表呈现企业财务运作状况等职能。管理会计在处理财务信息时,通过采用数学与统计相结合的方法来记录、分析和预测企业的经营状况,主要是进行定量分析,诸如数学规划模型、数学分析模型、矩阵代数模型等,这些都是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模型方式,需要假以时日才能准确有效。这些方法与财务会计所使用的方法不尽相同,是一个系统工程。由于我国企业管理者缺乏战略管理意识,导致在会计工作中,经常重财务会计轻管理会计,习惯将主要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向财务会计工作,管理会计反而只是财务会计的一个附属品。这种状况使战略管理的实施缺乏实践的内部环境,很难开展工作,管理会计促进企业发展的应有作用也没能充分发挥出来。因此,重视管理会计的作用,强化企业管理层的战略管理意识已经势在必行。战略管理会计要在我国企业中得到有效实施,首先需要在企业的管理制度上建立对管理会计的运行机制。我们需要通过培训等各种方法提高企业经理和会计人员的管理会计知识,使他们真正认识到管理会计的有效性和必要性,使企业经营者真正树立战略管理的意识。其次,企业需要培植建立在管理会计基础上的企业文化,管理会计塑造的文化是一种技术文化,通过这种技术文化的作用,逐步引导非正式文化的转变,最终形成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正式文化。一个严格有效的管理会计制度,必定会培养企业合理的基本价值观,促进企业文化的建设。管理会计塑造企业文化的关键在于,企业经营管理必须建立在管理会计信息基础之上。而管理会计必须围绕成本、时间、数量、差错、员工满意度五个方面测定价值业绩,力求反映员工满意和顾客满意的程度,实现双重满意,提高企业竞争能力,最终通过资产收益、市场份额、边际收益、利润、销售额等方面综合反映企业财务价值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逐步营造不断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的企业文化体系。另外,管理会计应当成为经营管理的中枢神经。美国的尼古拉斯和奥林《越过曲线》一书中指出:经理们应从过去的工作指导者变成变化的促进者,实现职能的再塑造。要实现这一点,必须注重管理会计的作用。战略管理会计的一项方法———平衡记分卡,恰在这方面满足了企业发展的这种需要。平衡记分卡通过充分的信息交流和共享,有效地建立起企业内外的信任,把除财务之外的顾客情况、内部制度、企业革新和员工进修等这些对企业发展关系密切的因素,都纳入到业绩评估系统,每个方面都提出设想。企业各管理层和部门都要编制平衡记分卡,从而形成上下配合的经营战略,纳入左右协调的行动体系,最终赢得企业的竞争优势,扩大企业财务价值。
四、信息技术应用的深度和广度不够,管理人才匮乏
企业信息化是战略管理会计得以实施的一个重要条件。根据目前我国企业信息化的建设进程的实际情况来看,还根本没有达到相应水平。信息化建设的投入是对企业持续发展核心能力的投资,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不能寄希望遵循工业时代的模式,短期内就能降低成本获得效益。企业信息化建设是提高企业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发达国家一家大企业每年的信息化投入一般要占到全年总投入的一至三成,而国内这个比例却仅仅是国外的十分之一。实际表明,要想实现企业信息化,就必须运行战略管理会计,因为战略管理会计的实行离不开大量的历史数据、企业各事业部和职能部门的数据、企业客户的数据和企业竞争者的数据。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和广泛应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形势的需要,对现代财务信息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需要进一步拓展与加深。从实际需要来看,信息技术在各企业财务信息处理工作上,在各金融机构各种票据处理上、资金结算工作调研上,各大商场、超市的收银工作分配上,甚至于在各企业仓库保管工作的协调上都大有用武之地。战略管理会计在面向全社会从事记账、税务咨询、财务信息管理、商务谈判、计算机基本操作,甚至英语基本应用能力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我国企业虽然这几年也开始实施ERP系统、CRM系统等,但这样的企业毕竟还是极少数。没有分析时必须的数据和原始资料,战略管理会计难以有效地发挥作用。在西方工业比较发达的国家,各种类型的企业都会或多或少地引入管理咨询,借助外来信息提高自身管理水平与企业竞争力,创造新的企业价值。有些企业还与咨询公司形成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图实现双赢目标。而我国现代企业研发能力薄弱,生存环境日趋复杂,内外关系矛盾重重,更需大力强化企业管理咨询与信息化建设。在管理咨询过程中,管理咨询公司可以将其在战略管理方面多年的经验传递给企业,为弥补我国企业在战略管理会计方面经验不足服务。我国的战略管理会计人才十分缺乏,具有从事财务信息管理实际工作的综合职业能力,满足社会高层次、高素质、现代化、信息化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不足,适应各行业财务信息管理需要的第一线高级技术性应用型人才更是稀缺。因为战略管理会计所涉及的知识除会计学之外,还要涉及宏观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市场营销学及企业文化等。这就对会计人员或其他希望从事战略管理会计工作的人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依照目前我国会计人员及其他管理人员的素质,想要达到这个目标,还有待时日。到目前为止,在加强战略管理会计理论的研究上,我国还没有建立起一套较为完整的战略管理会计理论体系。要改善这方面的工作,可以考虑专门成立一些机构来负责战略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广泛吸收社会学、会计学、管理学及其他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参与,在对具体情况进行调查基础上,发现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攻关,提出可行性解决方案,逐步完善战略管理会计管理体系,以达到正确指导实践的目的。在我国的会计培养体系中,战略管理会计还没有作为专门课程推出。即使是在大学教育的研究生阶段,战略管理会计的研究也仅仅点到为止,缺乏真正具有指导意义的案例,效果不是很好。所以,为了弥补战略管理会计的人才缺口,应为战略管理会计的人才培养追加更多的教育投资,培养既了解西方先进方法和理论,又懂中国国情的管理人才。
作者:周世伟 单位:中国有色集团财务部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