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志设计中创造性思维品质能力培养

时间:2017-01-24 04:33:58 来源:论文投稿

一、贴近生活的设计,原来“创造性思维”离我并不遥远

在“实战演练”时,为提高学生积极性、降低设计难度,教师可以考虑选择一些最贴近学生生活的主题进行设计,如为自己所在班级或宿舍设计标志,为自己喜欢吃的零食设计等,这样有利于学生快速投入到思维活动中,根据事物之间的特点,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进行联想思维,同时能促进学生间的交流合作,帮助他们进一步了解身边的人和事,将来这也会成为一段美好的回忆。

二、确定的“意象”使创造性思维更有效率

准确定位合适的“意象”是好的标志成功的开始。但设计中思维空间是开放的,学生可以天马行空地想象。因此,为了让学生少绕弯路,在设计之前需要让学生明确设计对象的条件和限制,给予一定的范围。如在为班级设计标志时,教师可以利用形象思维,组织学生就班级整体特殊性、学科优势、学生平时表现等方面共同探讨班级特色,“提炼出标志的设计类型和色彩取向,罗列出标志所要体现的精神文化和特点;提炼出相关的视觉图形元素,找出标志具体的设计方向,使设计工作有的放矢,而不是对文字图形的盲目组合。”讨论之后达成一致,以此积累班级具体形象,明确标志将给人呈现出的基本形象。再把形象作为思维的材料和工具,所有设计素材的寻找都由此展开。最后对直观所得到的东西进行设计构思,从而设计出符合班级学生(公众)审美基础、造型明晰、易于识别、记忆和传播,又独具特色的标志。

三、克服有限制的想象,尽情发挥创造性思维

在创意思维活动中,设计范围的限制可能会使学生构思陷入僵局,影响思维的灵活性。因此,为了能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教师有效的鼓励和引导必不可少。要营造轻松的氛围,并有意识有步骤地扩大学生的思路,使学生从旧的习惯和个人直觉的束缚中跳出来,以多元的想象空间来思考。教师可以运用从一个目标或想法出发,沿着不同方向,顺应各个角度,提出各种设想,寻找各种途径,解决具体问题的发散性思维,帮助学生从多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或从其他艺术形式、社会体验和相关学科中寻找新的意象,获得新思路,寻找新的意象,抓住每一次零星的灵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四、用设计实现创造性思维

创造是一次重新组合的过程,创造性思维只有通过设计传达出来,才能具有真正的意义。“将设计要素融入到标志中,设计必须做到含义深刻、特征明显、造型大气、结构稳重、色彩搭配得当。”有优秀典型的标志的临摹经验和积累,学生在自己设计实践时不会感觉唐突和手足无措。

五、及时的反馈奠定运用创造性思维的设计自信

艺术创作是一个不断尝试的过程和开放式的结果。当欣赏他人作品时,思维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这是对创造性思维的一次升华,因此教师要注重标志设计的及时反馈。适时的设计反馈,有利于学生正确评估自我。标志设计好后,在细节上肯定还存在一些问题。学生可以从视觉造型形式是否符合审美趣味,传达信息是否准确,是否拨动了看者的心弦,创意的表现是否清晰,是否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等多方面分析评价标志的设计结果。这样的设计反馈能帮助学生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以及设计需要改进的地方。帮助学生对标志进一步进行“标准制图、大小的修正、黑白应用、线条应用等不同表现形式的修正,使标志使用更加规范,同时标志的特点、结构在不同环境下使用时,也不会丧失所要传达的形象识别效果,达到统一的、有序的、规范的传播和推广。”创造性思维的品质表现在它是能动的,有明确目的性的活动,“是在已有知识和经验基础上进行的思维”。因此,必要的积累是在标志设计中运用创造性思维的品质的前提。而创造性思维的品质作为“一种高水平的复杂思维形式,是多种思维形式的复合运动”,要综合利用各种思维方式,如形象思维、发散性思维以及辐合性思维等,培养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和整合性,从而巧妙解决设计中遇到的困难,克服有限制的想象,在运用、反馈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树立设计自信。这样学生才有可能设计出标新立异的新标志,有利于学校培养创造型人才者所需要具有的鲜明个性。在标志设计乃至其他设计模块的教学中对创造性思维的品质的合理运用,能大力塑造学生独特的个性。学生在这样的“体验式教学”中从临摹、“听讲、研究、实践中获得知识技能”,可以快速地掌握创造性思维方法及设计技巧,使学生们体会运用创造性思维进行设计的自信感,能培养从模仿到自觉创新能力。这对于平面设计教学也有积极的影响,更能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工作成果。

作者:钱怡 单位:苏州大学艺术学院


更多财政金融论文详细信息: 标志设计中创造性思维品质能力培养 论文代写
http://m.400qikan.com/lw-113463 论文代发

相关专题:教学论文 中国国际商会

相关论文
相关学术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国际新闻界》 《当代经济》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中国造纸学报》 《现代园艺》 《中国农村教育》 《数字社区&智能家居》 《芙蓉》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