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新闻传播学实践教学

时间:2017-01-24 05:24:19 来源:论文投稿

一、建构校内实践教学体系的意义和目的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和“全媒体”人才

建构校内实践教学体系,学生可以“足不出户”参与到媒体的实践运作中,使低年级新闻传播学专业学生一踏入大学校门就接触到新闻的采、写、编、摄、制等流程,通过对传媒工作微观的接触,形成一种感性认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新闻传播的兴趣,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专业认同感。目前,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发展所带来的新闻媒体的技术革命,传播媒介、传播规律发生了新变化,有了新发展,新的媒介环境下,对新闻传播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高校内部多元的媒体在帮助学生提高基本操作技能的同时,也让学生捕捉到了媒体发展最前沿的信息,使之认识到当代传媒对“复合型”、“全媒体”人才的渴望和需求,从而增强学习掌握传媒新技术的动力,更好地满足新闻行业的需求。

(二)增强教师新闻专业性,探索“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模式

新闻传播学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如果没有参加过新闻实践,没有一定的实践经验积累,授课只能停留在理论层面,很难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校内实践教学体系由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实践,在整个实践活动中,教师不仅需要理论指导,更需要进行技术操作示范,这就促使教师必须具备相应的新闻传播实践经验和能力。由于近年来我国新闻传播学专业增长过快,地方高校新闻传播专业普遍存在教师配置不足现象,现有教师学历层次较高,但大多是“从校门到校门”的“理论型”教师,他们理论功底扎实,但缺少媒体实践经验。虽然一些院校纷纷聘请媒体记者、编辑担任教学工作,欲弥补这一缺失,但是这一措施在实践中并没有发挥相应的效应。这是因为,一方面记者、编辑本身承担着媒体的工作,一旦有采访任务就无法保障教学时间;另一方面,记者、编辑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学教法训练,在实践教学中往往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难以从理论高度阐释其原理,学生自然不买账。自2013年起,教育部和中宣部启动了“高校与新闻单位从业人员互聘‘千人计划’”,为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教师的培养开拓了新途径,但作为地方院校来说,能分到的名额太少。因而,校内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可以为地方高校培养“双师型”教师提供有益的尝试。

(三)整合校内媒体资源,提升校内传媒传播水平

新闻传播学专业校内实践教学体系是建立在校内已有的校报、校刊、广播电视、网站等基础之上的,虽然这些校内媒体都在有序运转,然而就传播效果来看,却不尽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校内媒体基本不按照社会媒体程序运行、不遵循新闻传播规律。比如,各高校校报都是校宣传部办公人员兼办,既无总编、编辑主任,也没有报道方案和策划,“按主流价值观办报”更是无从谈起,版面内容就是学校“大事记”。建设校内实践教学体系,使新闻传播学专业教师进入这些校园宣传机构,不仅可以带动校内媒体与社会媒体接轨,按新闻传播规律运作,而且可以促使校内媒体之间互动和资源整合,形成规模效应,在便于学生快速掌握现代传媒设备特征和操作技能、培养创新性能力和研究能力的同时,利于开辟校园宣传的新渠道、新模式,引导校园正确舆论的形成和发展,营造健康积极的校园文化。

二、校内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构成

校内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目标体系

地方高校转型为应用型大学,其主要职责就是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而新闻传播学专业实践性特色也要求培养符合当代传媒发展需要的技术人才。因而,新闻传播学校内实践教学体系的目标就是为培养掌握传媒技术、熟练新闻传播业务、具备创新精神的新闻传播专业人才提供实践教学保证。

(二)内容体系

1、制定实践教学大纲

制定校内实践教学大纲,并将其纳入到新闻传播学本科专业教学计划之中。实践教学大纲要对目的、任务、实施步骤、时间安排、设备条件、考核方法等内容作出明确规定,要考虑可执行性。在课程设置方面,应将实践教学计划中的新闻采访、写作、编辑、摄影、媒介经营与管理等实践性课程的开设时间调整到大学一、二年级,以便于学生一入校就能接触操作技能。同时应规定实践课程的理论与操作实践的学时比例,给予操作实践相应的学分。在制定实践教学大纲时,要考虑校内实践平台的设置与实践课程教学内容相一致相配合,实践平台既要有个体上的独立性,又能体现出整体上的全面性、系统性。如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新闻学专业依托学校广播电视台、校报记者团、校影像部和新媒体运营中心,分别建立新闻采写模拟实战平台、电视新闻采编模拟实战平台、新闻摄影模拟实战平台和新媒体运营模拟实战平台。学生在入学第一年根据兴趣选择一个平台工作,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开展系列日常新闻实务训练。通过一系列的实践环节,学生在掌握了单一媒介操作的技巧后,就可以在四个平台之间流动。通过两三年的校内综合媒体平台的训练(完成在四个平台的轮流实习),学生形成了“一专多能”的新闻实践能力结构,完成了全媒体的实践要求。

2、明确实践内容

采、写、编、摄、制是新闻传播学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职业基本技能,实践内容必须围绕职业基本技能开展。以学期为时间单位,根据班级人数对学生进行分组,让每位学生在两年内经历新闻采访、写作、编辑、摄影、视频制作等环节,全面了解新闻工作流程。通过让学生参与校内大型活动,完成一定数量的新闻作品。同时积极举办校园新闻竞赛活动,吸引学生参与,形成良性循环。对于完成各实践平台训练后的学生记者,要鼓励他们与校内报刊、广播台、电视台、微博、微信等媒体签订“供稿合同”,按照编辑方针和报道计划,采写符合宣传意图的新闻稿件。在此基础之上,开放校内实验室,鼓励学有余力、专特长生进行拓展与创新训练,设立自主创业项目和参与DV大赛、广告设计大赛、摄影大赛、“挑战杯”等竞赛活动,形成示范效应。

3、加强专业教师指导

目前,我国高校媒体都有一定数量的学生记者和通讯员,他们直接受校内媒体兼职编辑管理,由于这些编辑大都是非新闻传播专业人士,他们的指导往往缺乏专业性和系统性,有时还会对学生产生误导。建构校内实践教学体系,可以促使每位新闻专业教师都参与到实践环节指导之中,而教师要进行操作技能的指导,首先自身需具备相应的实践经验和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起来,进而为教师向“双师型”方向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资借鉴的模式。

(三)监控、评价机制

实践教学评价机制是检查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不可否认,开设新闻传播学专业的高校大都开办了校内实践、实习基地,可是就效果来看,往往是差强人意,究其原因,就是没有建立完善的监控、评价机制,以致于校内实践、实习流于形式。一个完善的监控、评价机制至少应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监控机制、评价机制、考核机制和质量反馈机制。

1、监控机制

组建校院两级实践教学领导小组和专家组等工作机构。领导小组负责审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工作计划和指导、监督方案的实施,制定监控和评价的办法、奖惩制度。专家组聘请社会媒体记者、编辑和校内专业教师共同组成,其职责是观察、检查实践教学各环节,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及时发现问题,将反馈信息提供给领导小组或教学管理部门,配合领导小组完善实施方案。

2、评价机制

评价机制应由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标准、评价方式四个要素构成。实践教学评价主体具有多元性特点,它包括院系、教研室评价、指导教师评价、学生评价以及校内媒体评价。评价内容既有对指导教师能力的评价,也包括实践基地建设的评价,而对学生的实践知识、操作技能、职业能力评价则是评价的主体,其中操作技能评价是核心环节。评价时,既要考虑学生对每一类技术设备的操作技能,又要注重对媒介传播过程的考查。评价标准有两个:一是依据新闻传播学人才培养方案;二是参考社会媒体对学生的职业岗位要求,毕竟校内实践教学的目的是增强学生新闻从业的能力。由于实践教学过程的复杂性和不可控性,因而其评价方式呈多样性,新闻传播学实践教学的评价方式主要有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指导教师评价等。

3、考核机制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内容、形式不同,其考核方法也应不同于理论教学考核。根据新闻传播学专业和传媒的特点,实践教学考核可以采取目标考核和过程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具体形式为单一设备操作加作品刊播、视频制作、自媒体创办,或撰写实践调研报告、创意设计书等。考核需要量化管理,同时也应建立配套的激励机制,对于表现优秀的指导教师、学生必须予以表彰奖励。

4、质量反馈机制

新闻传播学校内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应该是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呈现出动态发展特征,需要不断探索创新、完善深化,因而需要一个科学的实践教学质量反馈机制。反馈机制应将社会媒体专家、指导教师、实践学生以及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纳入进来,一要有实践过程情况的反馈,可采取日常督导、综合督导、专项督导、跟踪督导等多种形式,对实践教学实行全程督导监控,及时发现问题,解决实践教学不足的方面。二要有实践教学结果的反馈,可通过毕业生毕业前职业技能大检验和社会对毕业大学生工作表现的反馈情况及学生就业反馈表,研究实践教学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三、对实践教学体系建构的几点思考

(一)引入社会媒体运行机制

校内媒体如果不能够按照社会媒体的程序规范,遵循新闻的价值规律,那么学生实践就不会产生实际效果,自然对学生的就业也不会有任何帮助。因而利用校内媒体实践教学,首先必须要使校内媒体与社会媒体接轨,把社会媒体的规范程序移植到校内媒体,成立编委会、编辑部、采访部、评论部、技术部等机构,由专业教师指导学生担任部主任、编辑、记者,定期召开编委会、编前会,研究策划报道选题、报道思路。校园电视台、广播台、微博、微信要及时播出学生采写摄制的具有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的稿件。其次,把社会媒体精英请进课堂、请进实践基地,通过举办讲座、座谈、现场示范等活动,为学生答疑解惑,为校内媒体发展出谋划策。第三,要选派青年教师赴媒体“轮岗”,为记者讲授学科前沿知识,参与媒体转型研究,增强青年教师的专业性,组建一支年富力强、结构合理的指导教师队伍。

(二)校内实践教学的地位

校内实践教学只是整个新闻传播学专业实践的一个环节,我们不能以校内实践教学取代毕业实习。校内实践教学虽然具有较强的仿真性,但它毕竟不同于毕业实习,“其功能在于帮助学生深化了解基本原理及实践操作的基本程序”,而毕业实习是对学生大学四年所学专业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一个全面检查,也是对学生即将转入到一个人生历程的岗位培训。此外,我们还应看到实践教学的本质是新闻传播学理论知识的具象化体现,它必须以理论为指导,不能一味强调实践技能训练而忽视理论教学,否则就会违背校内实践教学体系建构的初衷。新闻实践证明,过于重视业务技能,往往会影响理论的功底,造成知识结构的不完善,看问题浮于表面、见解缺乏深度、没有说服力。

(三)实践教学的主体

以往我们的实践教学大都强调对学生的考核、监控和评价,而忽视了教师在实践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新闻实践教学有其特殊的专业性,如果没有新闻行家的指导,往往会流于形式。因而,建构校内新闻实践教学体系,主体应该是新闻专业教师,要建立一支专业的指导教师队伍。专业教师必须全程参与实践指导,在指导过程中,不仅要示范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运用新闻的视角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综上所述,地方高校建构校内新闻传播实践教学体系既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地方高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的时代产物。其建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具有挑战性,其价值和意义不仅在于为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实践、创新的平台,更重要的是为地方高校“双师型”专业教师的培养提供了新模式和新思路。

作者:宋亮 单位:乐山师范学院文新学院


更多工商管理论文详细信息: 高校新闻传播学实践教学 论文代写
http://m.400qikan.com/lw-113619 论文代发

相关专题: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 黄维

相关论文
相关学术期刊
《日本研究》 《人类学学报》 《湖北电力》 《河南水产》 《安阳工学院学报》 《护理研究》 《高中生》 《气象科技》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 《中国医疗保险》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