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对外汉语教育现况论述

时间:2017-01-24 12:08:51 来源:论文投稿

一、对新疆高校对外汉语教材使用的思考

新疆高校对外汉语教材在使用时,要着重考虑以下四个问题:(1)新疆高校对外汉语教材的材料是否为留学生提供了选择?选择可能基于留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类型、表述的技巧、期望的结果,等等。(2)新疆高校对外汉语教材使用了哪些语言技巧?这些语言技巧被单独表示还是集成在一起?(3)新疆高校对外汉语教材中的课文可信度如何?这是一个基本的问题,尤其是当该课文需要为不同目的而改编。进一步讲,不同类型的课文可以为留学生解决课文之外可能碰到的问题。(4)新疆高校留学生和教师使用对外汉语教材后感觉如何?可以通过问卷和非正式的会谈来收集主观信息,以获得额外的关于新疆高校对外汉语教材对教和学所起作用的信息。

二、新疆高校对外汉语教师整体素质

当前,新疆高校对外汉语教学生源激增,迎来了发展的机遇,相应地,新疆高校对外汉语教师队伍建设也面临着巨大挑战。1.新疆高校对外汉语师资存在的优势。(1)基础知识方面。第一,新疆高校对外汉语教师在汉语、汉字、虚词、对外汉语教学知识、中华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等方面基础较扎实;第二,新疆高校对外汉语教师在教学技能,即汉语阐释能力、教学组织能力、课堂教学能力、教学评估能力等方面能力较强;第三,新疆高校对外汉语教师普遍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外语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高度的敬业精神。(2)知识能力方面。第一,新疆高校对外汉语教师汉语本体理论知识较扎实。第二,新疆高校对外汉语教师的汉语教学能力、攻关能力较强,掌握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法较全面。第三,新疆高校对外汉语教师掌握中国文化和跨文化交际知识较丰富,培养、不同水平不同学历留学生文化传播活动的设计能力、组织能力、参与能力,以及外语知识转化为交际技能等方面方法得当。(3)新疆高校对外汉语教师教学评价体系方面。新疆高校对外汉语教师教学评价体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注重过程的形成性评价;第二,评价指标全面;第三,评价手段先进;第四,评价主体多元。2.新疆高校对外汉语教师自身存在的问题。(1)新疆高校对外汉语教师存在着媒介语弱势的问题。谈到新疆高校对外汉语教师时,首先要区分自然语言的集合和外语的集合。在自然语言的集合中,教师都是本国人用本国语言讲课,在讲课时对语言的应用能处理各种决定;在外语的集合中,教师是典型的非本族语言者,并且从没有在说第二语言的国家居留过,所以像对待本国语那样自然作出决定比较困难。新疆高校外汉语教师基本上都是自然语言的集合。新疆高校对外汉语教师对课程的态度和他们在实践中调整思路的能力非常重要。因此,评估新疆高校对外汉语教师需要考虑以下三个因素:第一,对外汉语教师对目标语言的控制能力;第二,对外汉语教师的培训、背景、教育水平、对自然语言和语言学习的精通程度、教学经历等;第三,对外汉语教师对教学程序变化的态度。对外汉语教师的态度和培训是新的教学程序的一部分。据统计,新疆高校36%的对外汉语教师只能凭借英语作为教学媒介语,其余能够使用媒介语教学的情况为,6.22%的对外汉语教师能够使用俄语,45.78%的对外汉语教师能够使用维吾尔语,7.2%的对外汉语教师能够使用哈萨克语,4.8%的对外汉语教师能够使用蒙古语。沟通不畅,使新疆高校对外汉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2)部分新疆高校对外汉语教师知识欠缺。目前,新疆高校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成分复杂,既包括对外汉语专业毕业的,也包括从双语教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汉语言文学、英语、俄语、历史、新闻、教育学、民俗学、民族学等文科专业转型而来的,在教学过程中,他们面临的问题各不相同。从汉语言文学、历史、新闻等文科专业转型而来的新疆高校对外汉语教师,相对欠缺第二语言教学的丰富经验,没有系统、扎实地学习第二语言教学的理论课程。从外语专业尤其是俄语专业转型而来的新疆高校对外汉语教师,虽然能与留学生顺利沟通,但相对欠缺中国文化、中国文学、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等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系统知识。从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转型而来的新疆高校对外汉语教师,因为学习了新疆部分少数民族的语言,能够与中亚跨境民族留学生进行交流,具有语言优势,而且学习了第二语言教学理论,也有对母语非汉语人群进行语言教学的经验积累,能较快适应对中亚留学生的对外汉语教学,但针对国内少数民族的汉语教学与对外汉语教学毕竟有很多不同之处。同时,从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转型而来的新疆高校对外汉语教师相对欠缺汉语文化、文学知识和古代汉语等语言知识,此外,他们的汉语知识也比较薄弱。3.新疆高校对外汉语教师缺乏不断提升能力的机会和环境。(1)新疆高校对外汉语教师缺乏经常交流教学经验的平台和环境。在2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新疆高校一直缺乏让对外汉语教师经常交流教学经验的平台和环境。2008年年底,国家在新疆筹建汉语国际推广中亚基地。2010年6月,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自治区教育厅在乌鲁木齐市举办汉语国际推广中亚基地揭牌仪式。新疆高校对外汉语教师虽然能够在汉语国际推广中亚基地这个平台上进行科研探索,但目前新疆仍然缺乏一个常态化的类似于研究会、学会这样的平台,很多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虽有所感,却无法实现常态化的学术交流。(2)新疆高校对外汉语教师缺乏赴内地进修学习的机会,也缺乏在新疆本土倾听来自内地专家开设有针对性的讲座的机会。与内地高校对外汉语教师相比,新疆高校对外汉语教师进修和参加学术讨论会的机会十分缺乏,优质的教学资源、高水平的培训机会相对来说非常少,赴海外交流访学的机会更是难得。没有统一的培训过程和观摩研讨机会,新疆高校对外汉语教师仅凭借对汉语国际推广事业的满腔热情和对传播祖国伟大语言和文化的强烈责任感和自豪感支撑自己的工作,这对新疆高校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是远远不够的。

三、新疆高校对外汉语教学法的发展现状

对外汉语教学法是教学理论中的一个完整体系,既是处理教与学各类关系的一系列指导性原则,也是贯彻这些理论、原则的一套方法和各种技巧。整个对外汉语教学过程包括四个环节———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测试,既概括了对外汉语教学活动的全部内容,又区分了对外汉语教学在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上的不同侧重点。这样,就为整个对外汉语教学体系搭建起了结构框架。综观新疆高校这几年对外汉语教学法的发展,新疆个别高校仍然以结构为主的综合法为主,课堂讲练不多,但是多数新疆高校有很大的变化,它们在对外汉语教学法上采用交际法、任务型教学法,在读、写、听、说等技能上全面要求。在对外汉语的课程设置上,新疆个别高校只开设了一门精读课,但是多数新疆高校还开设了单项训练技能课。新疆高校编写本土对外汉语教材较多,但体系不一,如《大众汉语》、《大学汉语》、《商务汉语》等,但在结合功能加强留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方面还有很大差距,新疆高校编写的本土对外汉语教材不同程度地忽视了“交际”,在把“工具”放到“交际”中方面还做得很不够。此外,新疆高校在对外汉语教学法方面的研究还比较薄弱,一般都是学习、借鉴内地高校对外汉语教学法的研究成果。如,新疆师范大学借鉴华东师范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的经验,搭建起了以中亚研究为重点的本科教学理论研究的结构框架;针对中亚留学生尝试“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针对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的留学生开设不同类型的课程,使用不同特色的教材;实施分技能设置课程的教学安排。所有这些变化和成绩,将在新疆高校对外汉语教学发展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四、整合对外汉语教学资源,发展新疆高校留学生教育

近几年来,为进一步扩大规模、提高层次,充分发挥新疆高校对外汉语教学的优势,新疆各高校相继成立了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并针对新疆高校留学生教育的新局面制定出相应的对策。1.统筹规划新疆高校留学生教育。新疆高校对健全留学生对外汉语教育组织机构、建立高校与政府协同机制、提升留学生对外汉语教育质量、促进企业界和其他社会团体参与留学生对外汉语教育等方面缺乏认识。所以,新疆高校应制定留学生发展目标,包括留学生规模、层次、结构等。2.提高新疆高校留学生对外汉语教学、管理及服务质量。新疆高校留学生的规模仍停留在低层次扩张阶段,留学生来源地集中、专业分布不均匀、学历层次分布不均衡;新疆高校对外汉语教学国际化水平不高、忽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化差异;对外汉语教学师资队伍有待进一步加强、专业和课程体系设置有待进一步优化。3.制定长期的文化发展战略规划,充分发挥新疆高校留学生教育资源和优势。在新疆高校留学生教育发展中,应尽可能发挥新疆高校的特色和优势。第一,发挥学科优势。新疆高校对外汉语教学在第二语言教学及研究、汉语言教学及研究方面有着一定的学科基础。为此,笔者建议新疆高校在发展留学生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自身学科优势,进行“错位竞争”。第二,发挥国际交流优势。在新疆高校留学生教育发展中,国际交流是可以倚靠的优势之一。新疆高校的国际交流活跃,与国外许多高校建立了稳定的校际关系,一些校际交流项目也日臻成熟。第三,发挥规范教学管理制度的优势。为规范新疆高校留学生教学管理工作,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新疆高校的留学生管理部门制定了《教师及教学管理规程》。对对外汉语教师的任课条件、日常言行、基本待遇、奖惩措施及教学要求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并严格执行。此外,新疆高校在对外汉语教学管理中有一套比较完善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

作者:范祖奎 范晓玲


更多软件开发论文详细信息: 高校对外汉语教育现况论述 论文代写
http://m.400qikan.com/lw-114911 论文代发

相关专题:广东工业大学 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相关论文
相关学术期刊
《中国水电医学》 《家教世界》 《中国勘察设计》 《人文地理》 《杭州农业与科技》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成组技术与生产现代化》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广东林业科技》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