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高校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大学体育教育暴露出很多症结,如何改进大学体育教育使其更多地体现出体育的人文文化和人文素质,已成为当代大学体育教育的研究课题。正由于大学体育教育存在较多症结,必须予以逐步化解,通过重构的方式使大学体育教育能够很好地适应新时期大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发展要求。分析新时期大学体育教育的症结,探究大学体育教育素养的重建,推动体育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新时期;大学体育教育;症结;体育素养;重构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6714(2016)04-0089-02
随着改革的深入,体育教学也面临着改革,此次改革不仅重新定位了体育的发展方向与发展模式,而且还对大学体育教学进行了规定,使学生有充分的自由选择空间。必修与选修这两种方式丰富了大学体育教学的内容,也使在校大学生能积极投身到体育锻炼中,降低各种疾病的发病率,促进国家教育的发展[1]。大学体育教育将“健康第一”的理念深入到整个教学工作中,希望通过新的理念、措施或者手段,使体育教育不再局限于单个的体育项目,而是通过整体干预的方式,使大学生能从体育课程学习中找到自己擅长的体育项目,从而积极地从事体育锻炼,贯彻终身体育的理念,推动大学体育教学的发展。
一、新时期大学体育教育的症结
1.各地区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
从目前的大学体育教育来看,学生的身体素质相差很大,有极少部分大学生对体育教育的认识程度较高,能够积极投身到体育锻炼中,但还有很大一部分大学生的体育意识薄弱,缺乏必要的体育知识,严重影响着体质水平的发展。这就给大学体育教育带来了阻碍,因为各地区基础教育阶段学生体育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使得大学体育教育很难开展,出现“吃不饱”和“吃太撑”的局面[2—3],任课体育教师应从中寻找到均衡点,保证大学体育教育的顺利开展。
2.应试教育对体育教育的冲击
受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各地区都不重视中小学体育的发展,不重视其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只片面地将文化课成绩作为唯一的考核标准,一切时间都用在文化课的教学中,占用体育课时间,对大学体育教育的开展产生了很大冲击。另外,通过对全国大学生身体素质的调查发现,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呈现出整体下降趋势,其中下降幅度最大的是耐力素质,学生的体质健康出现了连续十几年持续下滑的趋势,而且一部分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不如部分地区的初中生,这给大学体育教育带来了困难。
3.大学生不重视体育课
在日复一日的文化课学习中,学生们考入大学后,在开展体育教学时出现懈怠的情绪,不了解体育锻炼的作用,更别提对自己身体素质水平的了解、处理常见体育伤害事故和运动损伤。很多学生无故逃课或者找借口逃课,将体育课看成无用课,这反映了当前很大一部分大学生对体育课的态度,说明大学生体育认知程度低、体育意识水平也低,令人十分担忧。
二、新时期大学体育教育的重建
1.国家层面:继续推进大学体育教育体系改革
近些年,从国家教育部对大学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可以看出,国家对继续推进大学体育教育体系改革的决心,不仅将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纳入到高考考试科目中,而且还提高了体育在各级升学中的比重。同时,国家也下发了很多文件,要求各级各类学校以培养学生全面体育素养为目标,建立完善的体育教育体系,要求体育教师不仅要讲授体育知识、传授体育技能,而且要重视培养学生在体育运动中的本体意识,促使其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如教育部印发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版》[4]规定了大学生体质测试成绩低于50分将不能毕业。此外,体育教学不仅涉及到经济发展的快速地区,而且要充分考虑到偏远地区体育文化建设,推动整个社会体育的均衡发展。这就需要国家大力发展偏远及贫困地区的体育文化建设,大力投送体育健身器材,为偏远和贫困地区的学校配备体育设施并投放体育器材,建好硬件设施和软件环境,推动体育教育的发展。
2.地方层面:营造社会体育文化的大环境
环境是造就人的重要因素,因此,体育文化作为体育活动创造出的重要形态之一,可以积极营造一个社会体育文化发展的大环境,这个大环境要充分体现体育精神、体育价值观,培养大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改变大学生的体育观,潜移默化地帮助大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另外,随着大学业余时间的充裕,完全可以借助现代互联网技术,通过多种途径向大学生传递体育新闻,慢慢影响大学生的自我体育价值观,促进其体育发展需求[5—6]。此外,还可以借助很多学生对体育明星的崇拜,宣扬体育精神,探索体育精神文化价值建设,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勇敢拼搏的坚毅品质。另外,高校体育教育的推行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体育课程改革一定要以政府为主导,而且要与教育主体相结合,将阻滞体育教学发展的因素全部清除掉,重视体育课程的自我发展和创新,充分调动一线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形成自上而下的体育改革大风向。此外,体育改革需要动力,这个动力来自教育内外部的有机结合,培养大学生的体育能力和素质,不是一蹴而就的,要通过不断的尝试和创新,积极营造体育锻炼的社会大环境,从而推动大学体育教育的顺利进行,为社会输送一批心智健康的人才,推动整个社会的和谐、安定发展[7]。
3.学校层面:响应大学体育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学校是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学校体育文化的建设和体育氛围的营造至关重要。体育文化和体育氛围是师生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步积累起来的,是体育精神与物质成果的积淀,因此,学校要积极响应大学体育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建立良好的大学体育文化,营造一个热衷体育、全民健身的体育氛围[8]。另外,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与体育教师的体育素养水平密切相关,所以,作为高校的体育教师要不断吸收最前沿的教育理念,吸收最先进的国内外教育方法,运用最科学的体育知识和教育特点,调动学生积极投身到体育锻炼中,真正融入到体育课堂中,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体育教育素养和水平,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和道德观。另外,高校的体育教学改革一定要打破原有的各自为政的局面,要将大学生的体育教育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看待,对此要实行总体规划,要有战略性眼光,全盘考虑整个学校的体育教育教学实际,大学四年真正实现各阶段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的组织形式以及多元评价手段的有机衔接和整合。整个大学体育教学阶段要考虑到知识的传承、整合和迁移,脚踏实地落实体育课程改革,要全面推行“重实质、轻形式”,秉承严谨、科学的精神来治学,将大学体育教学的课程改革落到实处,真正为学生着想,将学生的健康放在第一位[9]。
4.个人层面:树立终身体育观念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力军,会慢慢成长为国家发展的中流砥柱,所以,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是成为中坚力量的基础,大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体育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国体育的未来发展走向。因此,要培养大学生树立终身体育观念,让其了解我国体育发展的趋势和改革的目的、方向、任务,培养正确的体育观念,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积极从事体育锻炼,从自身做起,全面提高自身的体育素质,用实际行动践行终身体育的理念[10]。另外,大学生在体育教学中是主要受益人,学生可积极为大学体育教育改革献计献策,在日常的体育课学习中,跟随教师的脚步,利用教师和学校提供的多种形式的体育资源,积极探索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从而使自己在体育课中找到欢乐,并参与到体育锻炼中,促进身体健康。综上所述,新时期大学体育教育的重建可以从国家、地方、学校和个人四个方面进行干预,这样可以保证整个社会体育文化建设的氛围,引起各级各类学校的高度重视,推动大学体育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全面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践行终身体育的理念。
参考文献:
[1]刘尧.当前我国大学教育问题的症结与症解[J].西安欧亚学院学报,2011,(1):22—27.[2]王国红,张文慧.视野转换与意义重构———对体育活动的身体社会学解读[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3):1—6.[3]刘元国,温建军,许传洲.我国大学体育教育中的文化缺失、归因与重构[J].现代教育管理,2014,(7):84—88.[4]张惠红,赖勤,叶培军.大学体育教育对学生身心健康的作用:对大学生身体锻炼、身体素质及身体形象的跟踪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5):417—436.
[5]勾凤云.对我国大学体育教育改革方向的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1):104—106.
[6]郑伟.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症结与对策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8):82—86.
[7]江铭,曹岑.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症结及消解模式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0,(31):314—315.
[8]方曙光,潘凌云,樊莲香.体育教师教育的实践品性:困境与出路[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3,(6):461—467.
[9]魏立宇,杨薇,韩飞.“体育”不是“身体教育”质疑———兼论中国体育本质研究的症结[J].体育学刊,2011,(3):1—6.
[10]叶明,王锋斌.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症结与对策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4,(24):98—99.
作者:吴彩荣 单位:正德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