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称与和谐美
客观世界普遍存在着秩序、和谐、统一、整齐、对称、结构等,这些特点是人们产生美感的客观基础,因此,对称性原理便成为构成美学重要原理之一。首先看一看西方油画艺术大师达·芬奇的名画《最后的晚餐》,画的是耶稣和他的门徒们共进晚餐的事件。画中矩形的两边几乎是黄金分割,耶稣的头位于画面矩形的中心,是绘画的投影点,对角线的上部是天花板,吊顶的所有线条都在向中心汇聚;对角线的两旁各有他的六个门徒,具有均衡的对称性,窗子的边框和会议桌的边缘都在中心汇齐。如果说以写实为特征的油画艺术,从对称性反映出其和谐美,那么中国山水画艺术,则往往以更广义范围的对称性来表现画面的和谐美。例如现代中国山水画作品《静观八方》系列,一般以狭窄的纵向为构图画面,而且都具有中轴线为反射轴的反射对称性。除此而外,在画面中往往以整齐、均衡、和谐的优美图式,展现出大自然的内在生成规律。
二、分形与精细美
当你春天里去春游时,如果仰卧在草地上,会看到蔚蓝的天空漂浮着朵朵白云,一派诗情画意,但如果用不同倍数的望远镜来观察云团时,就会发现,白云的形状似乎与望远镜的放大倍数无关,不管放大镜倍数多大,它的形态几乎总是保持不变。如何用笔墨描绘天上的白云?又如北方冬天农家窗户的玻璃上,每天早上都会发现各式各样美丽的冰晶花纹图案,如果你用放大镜去观察,也会发现同样的现象。如何绘出这些美丽的窗花?也可以这样理解,对白云和窗花的描绘,也可以理解为传统国画中米氏云山图式中对墨韵的追求。分析上述图形规律的学科,称为分形艺术学,现代的工艺美术设计中就广泛地应用分形艺术。按照曼德勃罗特给出的定义:组成部分以某种方式与整体相似的图形称为分形。以分形观点观察传统中国画中的米氏云山图,可以看出其自然的精细美。又比如卢禹舜的现代山水画《静观八方》系列作品,既用到墨染也用到色染,并且利用渐变的明确效果,绘出层层叠加并且滚滚流动的云雾。如果用放大镜去细心观察,就会发现这些云团雾气的图式近乎分形的结构,表现出精微细致的美感。再来观察中国山水画《山川吐纳日落影》、《秋霜明洁》两幅画作,除了上述淡淡的云层雾气之外,画家还熟练地运用传统皴法,构画出横跨画面的由银白色大小不规则碎片构成的聚集层,它们几乎和北方冬天窗户玻璃上的霜花一样精细,一样美丽。如此,中国山水画中巧妙利用笔墨的渲染,创造出反映中国山水画精细美的分形结构。
三、突现和奇异美
在中国山水画艺术中,其最高美学境界为奇异美。例如中国画《静观八方》系列,画面四周以均匀的淡墨色渲染,表达了开天辟地时的混沌意象。在云山雾海之中,在横断面层云叠雾里,突然从画面中央出现一带有纤维状的流行平台,呈徐徐上升之势。于是破坏了原有的平衡、对称,而出现新的具有较少对称的新图式。这样经过突现,使系统突变进化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加之画面中天空具有分岔突现的灵光,使得整幅画具有令人心动的奇异美。正如哲学家罗素所说:“没有一个极美的东西,不是在和谐中有某些奇异。”现代自然科学中出现的混沌理论告诉我们,随着科学的进步以及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人类开始着眼于更大范围来观察问题,从整个宇宙自然的有机联系去研究解决问题的规律,会发现世间绝大多数情况的发生并非是确定性的、线性的,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隶属于某一个因果链的,而是具有随机性的、非线性的问题。这种新的混沌理论能更真实地揭示自然奥秘。而这种混沌理论其实早在我国古代先贤的一些哲学著作中就有类似的阐述,比如老子和庄子的一些学说。中国绘画在历经千年的发展演进过程中,曾经在不同的时期出现不同的风格,这些不同时代的独特风格,应用在古今不同时代不同题材的表现上,都取得了划时代的令我们今人难以望其项背的成就。中国山水画在历经宋、元、明、清各个朝代,也逐渐发展成很多不同的样式风格,其每个时代追求的价值取向不同,其所崇尚的风格不同。古人对风格的创造主张师法自然,行万里路,然后能中得心源。古人主张的“败壁成画”以及追求“屋漏痕”的笔法,其实这些主张中也是隐含着对应美学内涵的分形特征。当然这些主张和笔法也并不是古人凭空捏造的,都是日积月累的美学感悟被画家感知于心,这些感知积累到一定时候,厚积而薄发,最终促使新的艺术风格的诞生。
作者:王秀薇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matlab曲线拟合和预测|基于Bernstein基函数拟合预测的
经济管理论文2017-01-14 07:5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