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下就业指导论文3篇

时间:2017-01-25 01:51:57 来源:论文投稿

第一篇

一背景分析

在课程改革前,首先通过问卷调查和实际考察了解到学生在职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自我认识不清;(2)对职业、职业社会了解不清;(3)缺乏职业目标和人生规划;(4)对自己所学专业缺少认识;(5)就业意识淡薄;(6)缺少收集职业信息的途径;(7)不知如何去做职业准备;(8)求职技巧匮乏;(9)不懂得珍惜工作机会、竞争发展空间;(10)不懂得如何处理自己与上司、同事、客户之间的关系。在此背景之下,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根据大学生的现实困惑,以大学生“职业发展”为抓手,关怀学生素质提升和职业发展的“盲点”——正确认识自我,在实践中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明确目标,挖掘学生自我成长、成才潜质,指导学生建立职业发展意识,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树立科学的就业观,提升学生内在的素养和品质,从而有效地安排大学生活,合理规划未来,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

二课程定位

本课程是根据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教高厅(2007)7号)精神而设置的公共必修课,为各专业实现其人才培养目标,达到未来工作岗位素质要求起支撑作用,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三课程设计

1.课程设计理念

课程立足于“直面和解决大学生的现实困惑、激发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意识”这一关系到学生切身利益的现实需求,根据现阶段各专业学生的现状和现阶段社会的发展形势,坚持“两挖掘、两引导、两提升”的设计理念,即积极“挖掘学生自我成长能力、挖掘学生自我成才潜力;引导学生建立科学的职业发展意识,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择业观、就业观;提升学生的内在素养和品质,提升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设计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增强教学实效。

2.课程设计思路

课程坚持“突破三个限制,实现三个目标”的设计思路。突破三个限制,分别是:(1)突破教材限制。以教材章节为线索,结合学生专业实际,补充大量切合专业特点、符合行业实际的内容。(2)突破课堂限制。鼓励学生开展职业实践与调查,将课内理论教学与课内、外职业实践融为一体。(3)突破教法限制。突破传统授课方式,形成情境体验式、任务驱动式、项目导向式、自测式以及设计编写式为主,融心理团队辅导及心理测评为一体的多元教法。实现三个目标,分别是:(1)态度目标。大学生应当树立起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念,把个人发展和国家需要、社会发展相结合,愿意为个人的生涯发展和社会发展主动付出积极的努力。(2)知识目标。大学生应当较为清晰地认识自己的职业价值观、职业兴趣、职业性格、职业能力,了解职业发展的阶段特点以及社会环境,了解就业形势与政策法规,掌握基本的就业信息、相关的职业分类知识以及创业的基本知识。(3)技能目标。大学生应当掌握自我探索和自我管理的技能、信息搜索与筛选技能、职业生涯决策与管理技能、求职过程的技能、各种通用技能,如沟通技能、问题解决技能、人际交往技能、自我管理和团队协作精神等。

四教学内容

第一模块是知己。重点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职业价值观、职业兴趣、职业性格、职业能力。

第二模块是知彼。重点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用人单位和社会环境,以及用人单位对人的要求。

第三模块是掌握方法,科学规划。重点是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认识到职业选择和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学会做自己的职业生涯机会评估,引导学生在做职业生涯路线选择的基础上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分解目标,制定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第四模块是掌握求职的技能技巧。重点是结合专业特点和职业要求,帮助学生做好求职的材料准备、心理准备、服饰准备、信息准备、能力准备,同时掌握求职各环节的技能技巧,如面试技巧等。

第五模块是了解就业形势和相关就业政策法规。

第六模块是掌握创业的基本知识。

在对以上六个模块进行宏观把握的基础上,课程在教材内容体系转化为教学内容体系上下功夫,突出教学重点,将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参与、体验、实践中学习,根据自身特点、社会需求发展自己,使学生顺利实现从学生向社会需要的“职业人”转变。

五教学模式

1.课堂实践教学,侧重形象说明,增强吸引力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授课内容,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和专业习惯,通过角色扮演、小组活动、课堂讨论等多种形式,在氛围营造、内容的深入浅出上下功夫,引起学生的关注与共鸣,激活学生思维、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进入课程。

2.课外指导性实践教学,侧重预设体验,增加感召力

通过灵活多样的作业形式,实现“在理论讲授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督促学生自学,在自学的过程中促使学生收获更多知识”的连锁效应。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采取团队的形式选择实践主题,自主开展和参加实践活动,如职业素质测评、职业生涯人物访谈、采访用人单位、模拟面试、职业技能大赛、社会调查、学生社团活动等形式。教师也可以采取团队式教学组织形式,利用QQ群、微信、E-mail等途径,合理利用课内、课外时间,实现“一个主讲教师,多个辅导教师”,力求兼顾到每一个学生,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

3.岗位体验式实践教学,侧重模拟演练,提升战斗力

即通过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经建好的院级教学实践基地开展实践,引导学生组织开展力所能及的服务活动,鼓励学生通过节假日进行兼职体验等形式,实现“亲眼看、亲手做、亲身试”的体验式实践环节,并根据体验情况形成相关报告,在课堂上展示分享,真正使学生“真体会、真感受,真收获”。

六教学方法和手段

借鉴高职教育理念,打破传统教学思维,在传统讲授法、案例教学法的基础上,大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增强该课程的实效性和指导性,如头脑风暴法、项目导向法、任务驱动法、情境体验法、自测法、设计编写法、融心理团队辅导及心理测评为一体的能有效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新方法。同时,鼓励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教师密切关注学生遇到的实际问题并进行指导。

七课程考核

本课程将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查,凸显过程考试。理论考核:开卷考试,占课程考核结果的60%,由知识考核(占20%)和能力考核(占40%)构成。主要考核学生对相关理论的理解掌握和对案例的分析能力。实践考核:即过程考核,占课程考核结果的40%,采用灵活多样的作业形式,对学生实施多元化的评价。例如:(1)“开放式作业”职业生涯规划书,占15%;(2)职业调查报告,占10%;(3)模拟场景考核,占15%。

八教学效果

学院《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经过几年的改革探索,在课程的实施情况和教学效果方面反映良好。校内督导评价该课程教师整体素质高,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有体现针对性的教学设计,有个人的教学风格,切合专业特点,关注学生的需要,既有理论的征服力,又有情感的感染力,实现了教学的预期效果。学生评价教师在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声情并茂,增强了教学效果,教师经常深入学生实际和学生交谈,随时通过QQ群、Email、微信等载体和学生保持联系,进行沟通和指导,多媒体应用灵活,增强了教学的吸引力。同时,从对毕业生跟踪调查、反馈的意见表明,社会对学院毕业生的职业技能、职业态度等方面认可度较高。

九改进方向

面对学生对职业规划指导日益增长的需要,本课程还要进一步改进。一是继续提高教学水平,及时补充前沿、实用的内容,使本课程紧跟时代步伐。二是继续改进教学方法,探索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增强教学实效性。三是加大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力度,开辟更多能够灵活机动地给不同专业学生提供岗位体验的合作单位,建立相关机制,进一步提高课程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和执行率。四是进一步加强网络建设,最大限度地发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课程教学的辅助作用。五是进一步完善过程考核。

作者:蔺建英 单位:咸阳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

1.职业规划的内涵及现状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在实现择业、就业和创业的过程中,提前确定行动方向,并制定合理正确的行动方案,并将之进行实践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职业规划者需要针对个体的自身就业能力,并分析职业环境中存在的制约因素,才能够在动态的层面上,根据个体的素质特点和职业倾向,为将来的职业发展做出准确的策划,成功展现出职业规划者对自身发展的现实条件和制约因素,让职业规划者能够对行动方案加以调整,从而根据职业规划,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的实践活动。而职业生涯规划也可以理解成由职业目标、职业能力分析、职业方向和职业实践策略等内容构成的实践方案。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职业规划者能够通过对自身素质特点进行分析,从而强化自身能力,提高自身价值,并能够认清社会发展的趋势,进行更为合理准确的职业定位,为将来的成功就业打好坚实基础。

2.职业规划的准确定位

2.1职业价值观

在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职业的稳定性、满意感和职业成就通常取决于个体的人格类型,以及对周边职业环境的结合。职业人格类型能够为职业生涯规划提供重要依据,从而形成合力的职业选择和职业决策。而职业价值观更是对个体的职业兴趣加以反映,这也是大学生在进行职业决策时不愿舍弃的核心因素,根据不同的职业兴趣和职业价值观,能够分出不同类型的职业人格类型,从而帮助大学生成功实现职业生涯规划。

2.2职业风格

每个人的行为风格都基于自身的行为特点,在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过程中,大学生会因为自身成长环境的不同,从而形成不同的心理倾向和行为方式。但通过不同的人格特质,能够完善大学生自身的职业行为风格与性格测评。能够帮助大学生进一步了解自身行为风格和性格特点,从而准确的找到适合自身的岗位。

2.3能力倾向

职业能力倾向是多个方面的综合体现,也体现出了个体的职业生涯规划,在实际情况中的合理程度。职业能力通常会分为不同的能力结构,在进行求职能力测评和心理健康测试的过程中,通常会用到瑞文标准智力测验、社会成熟度量表以及中国成人职业心理素质测评系统等方式,对职业能力倾向进行相应的测评工作。

3.提高大学生职业能力的定位及策略

3.1加强职业测评大学生是进行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的主题,但根据每个人成长环境和性格特点的不同,加强大学生的职业特点研究具有必要性。我国大学生总体上能够对自身身份进行认同,从而产生较为强烈的职业主体意识,将职业规划与社会发展相结合。但许多大学生仍有就业意识不强、竞争力较弱的现象,因此教育管理者应当丰富高校的职业认知和就业指导水平,从而提高职业规划的科学化,强化职业测评。

3.2强化终生教育

终生教育能够将个体的职业发展与社会的发展进行有机统一,随着时代进程的加快,教育管理者需要将职业指导贯彻在高校教育管理的整体进程之中,充分运用不同方法和载体,对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进行培养,让大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对自身职业进行规划,而教育管理者也应当找准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的定位,提高就业指导力度,强化职业规划的科学化水平,从而增强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的实效性。

3.3提高社会化程度

在就业指导方面,高校应当建立内容与方式并存的立体化实践工作体系,但部分工作仍没有进行深化和细化,并不能让大学生进行系统化的职业测试,因此高校应当强化就业市场预测、信息服务和各企业相连接的服务机制。并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对信息进行搜集,开展就业信息库建设,强化学生之间的职业交流,并提高高校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的实效性。

作者:窦立波 路洋 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第三篇

一、大学生就业指导存在的问题

由于指导的不连续,造成许多学生没有对自己的职业规划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也会引发学生的不重视情绪,忽视了对自己职业规划的重视。此外,这种模式大都局限于大一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大四的择业创业而展开,严重缺乏了这其中的教育、思考、反馈、修正等诸多环节,会对学生的未来就业造成不好的影响,也可能将会影响学生一生的择业选择,更会引发毕业生强烈的焦虑感、紧迫感,还会给一些由于缺乏规划而求职不成的学生带来挫败感,甚至酿成不堪设想的后果。

二、生涯发展理念的功能

一个人的生涯发展被个人自身的特点和所处的时代环境和背景所影响和制约。家庭对个人的教育和影响是一个人走向社会的开始,固然对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起着决定的作用。比如,有些军人家庭往往好几代都是从事军人这个职业,所以“军二代”“官二代”也由此而来。因为从小就受家庭环境的熏陶,家人的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也影响了个人在就业的取向。比如在改革开放前期,大学生普遍的择业方向是教师、国家公务员、医生、军人等,但现如今的现象,人们往往不是在抢着“铁饭碗”而是去了私企、外企,有的甚至的还自主创业。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在不同人的身上有不同的体现,使得在选择职业的时候就会有自己的目标和方向。一般情况下,大学生选择的工作岗位都比较有竞争性,因为大学生通常年轻气盛、意气用事,但是随着个人的不断成长和经历的增加,所以大学生将自己的择业方向转变为现实并且稳定的工作上。

三、生涯发展理念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应用

我国在高等院校中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并不是知识指导大学生成功就业这样简单,还要不断提升学生自身的竞争能力。因此,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应该从大学生步入校门的第一天起就开始,并且要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的指引下,不断对学生进行引导式教育,确保学生平稳的从校园生活转变到社会生活当中去。高校也应按照学生的所学专业不同,为学生今后的就业发展方向进行规划,使大学生了解到适合自己的专业,并根据所将要从事职业的特点和需求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技能。中国高等教育缺少什么?缺少是能直接为社会服务的实用性的高等教育和专业。由此可见,在现如今高等教育大众普及化的发展阶段,高等教育应该将人才的培养目标放在适应现如今社会经济体制建设发展的所需。培养“面向社会、高校发展、科技创新、教育的第一线“的实用型的高技能人才。因此生涯发展理念在当代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要加深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引导大学生将实现自我价值与实现社会价值相结合,在择业的时候能够从自身实际出发,选择适应社会所需要的职业,走向社会所需要的工作岗位。生涯发展理念下的就业指导工作,表明尊重人、关爱人、发展人的初衷,侧重开放人的潜质和全面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仅使大学生能够实现就业成功,更能受益一生。

由于我国高等教育从优选精英的教育模式向大众普及的教育模式转化,使得高校相继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生源数量增加现象。各大高等院校都存在这种情况,由于大学生对自己的定位还停留在社会的精英层面,因而无法正视自己将可能成为普通的劳动者,从而导致应届毕业生面临就业困难的问题。在世界经济趋缓的大环境下,如何来解决我国高校的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紧迫局面,是各类高校面临的重要挑战,也是社会各界的巨大挑战。利用生涯发展的理念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工作具有深远的意义,如何才能使就业指导工作获得良好的效果,是高校开展此项工作的关键之所在。今后,我国的大学生就业难现象依旧会不断增加,毕业生数量的增加将会成为国家、高校的挑战。因此做好就业指导工作是高校、国家、各界人士一项长期而艰难的任务。

作者:矫晓军 单位:长春师范大学


更多行政管理论文详细信息: 大学生职业下就业指导论文3篇 论文代写
http://m.400qikan.com/lw-117589 论文代发

相关专题:高校教学管理 股票计算器在线计算

相关论文
相关学术期刊
《河北林业》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数字世界》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史学月刊》 《四川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满学研究》 《教学与研究》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江西通信科技》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