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艺术中秩序美的来源论述

时间:2017-01-25 04:19:39 来源:论文投稿

德国美学家W.沃林格在《抽象与移情——对艺术风格的心理学研究•实践篇》的开篇谈到装饰艺术与艺术意志的关系,他说:“装饰艺术的本质特征在于:一个民族的艺术意志在装饰艺术中得到了最纯真的表现。装饰仿佛是一个图表,在这个图表中人们可以清楚地见出绝对艺术意志独特的和固有的东西。”一般意义上的装饰艺术的特征是单纯化、平面化、秩序化,追求形式美、单纯美和秩序美。当我们面对自然中形态复杂、繁琐、不符合装饰美的对象时,我们经常把它条理化、秩序化,使之具有调和韵律的美感。即在自然形态的基础上加以调整,保留最典型、最富有特征的部分,使之呈现统一的秩序美。之所以追求秩序美,按W.沃林格的说法,是艺术意志的体现。

一、秩序感的发生

法布尔说:“我们所谓的美、丑、脏、净在大自然那里是没有意义的,大自然以污臭造就了香花,用少许粪便提炼出令我们赞不绝口的优质麦粒。”自然是人类审美的支配者。正所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大自然无分别地看待万物,万物本无所谓美丑、香臭。大自然并未给人类安排一个必然性的秩序,一切秩序要靠人类自己总结、创造。在人类产生之前,动物的条件反射就把本不相关的事物联系了起来。如,草履虫遇到障碍物会转弯,这样“障碍物”和“转弯”就被草履虫联系起来了。生物为了生存,发展出了寻找规律的本能,而这就是秩序感的雏形。人类的出现使这种本能加快发展了。人类通过生存竞争和劳动不断社会化。社会的存在需要秩序,在长久的社会化中,秩序积淀在人类的潜意识中,这种潜意识就融入了人类的集体无意识,进而融入了人们的审美,形成了秩序感。原始装饰艺术的起源并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既然是综合的就不是诸因素的简单相加,而是在一个有机整体的系统中的融会统一,这种融会统一是开放的而不是自闭的,是动态的平衡而不是静止的对称。其中,象征着人的生命本质的精神意志起着主导性的作用。也就是说,原始装饰艺术的发生并不是被动的选择,更不是其他文化现象的衍生物或副产品,而是在人类本能需求与外在条件的相互适应下诞生的,是人主动地适应变动不拘的自然而自发创造了规则和秩序。无论是写实还是抽象,再现还是表现,都不是简单的孰先孰后的问题,而是原始人类对自然与人性理解的产物。秩序感也应该产生于人类对自然的适应过程中。在后世看来似乎只是美观、装饰而并无具体含义的抽象几何纹样,在当时可能有着与人类命运紧密相关的重要意义。原始装饰艺术是原始人类寄托生命观念、显现人性需求最主要的视觉艺术形式,我们只有在考古学和人类学材料的相互印证中,运用生物学、心理学、历史学、哲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的知识对原始装饰艺术作综合的考察,才能真正透过现象揭示其本质。

二、秩序感的表现

原始先民面对大自然时,最大的愿望不过是建立秩序以对抗对空间的恐惧。雕塑家希尔德勃兰特在《造型艺术中的形式问题》一书中提出“:在大自然中,水平方向一般占支配地位。另一方面,几乎所有站立的和在地面上生长的东西都有一种竖直向上的倾向。在大自然中这两个基本方向符合于那些在我们机体中固有的东西,而且符合于我们的自然感觉。因此,一切以这种水平的或竖直的姿势存在的东西易给眼睛造成一种统一的印象。”由此可知,秩序感的建立首先依靠水平与垂直方向感的建立。装饰艺术在早期文明社会的艺术中这种求稳定、求永恒的艺术意志得到了充分的表现。水平与垂直的构成一直是此期艺术的主旋律,特别在表现永恒的艺术中,这样的构成比比皆是。垂直构图如图腾柱、方尖碑、记功柱等,水平构图如青铜器、古罗马雕塑《母狼》等。这些作品从构成到其上的图案刻画,以现代的眼光看来略显僵硬,甚至不合情理,但这其实是艺术意志演变的表现。古代艺术没有出现曲线构图、倾斜构图等或优美或怪异的构形方式,这并不是因为技术达不到,而是因为古代人在当时条件下无此追求。人们希望用横与竖抽象的秩序感战胜自然的无序,这也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因此,人们定出上下、四方,纵向与日、月、神相联系,横向与大地和自然万物相联系。正如维柯在他的著作中反复证明的:神和宗教都是由人凭想象创造出来的,用以维持社会秩序。秩序感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也在不断加强,原始人类为了生存必须团结在一起形成组织,以便对抗残酷的自然环境和野兽,获取更多的食物。最早的秩序是靠血缘维持的,如《白虎通义》中记载:“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庄子》中记载:“神农之世,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从中可以看出,人类为了生存,已经开始建立某种秩序。这使人类个体在意识上日益被组织在一种超越生物族类的文化社会中。人具有了社会性,便逐渐产生了秩序感。然而这种秩序感在当时并不是审美的需求,而是生活的需要。有人认为,原始的装饰图案是原始人类对自然现象的单纯模拟,如,水波纹是水纹的形象化,叶脉纹是对叶脉的模拟,这是出于原始人类对美观的需要,逐渐形成了器皿上的装饰图案。这种观点是现代人按照自己的经验和逻辑对原始人的思维进行的猜测,缺乏一定的依据。原始的装饰纹样可能并不是出于美观或装饰的需要,也不是对树叶或水波等的模拟,而可能与宗教秩序和图腾有密切的关系。就我国早期图案的发展可以看出,新石器时代的陶瓷纹样中有很多抽象的几何纹。这些各式各样的曲线、直线、水纹、漩涡纹、三角形、锯齿纹等并非对水波纹、树叶纹路的模仿,而是由对动物形象的写实逐渐走向秩序化,即从再现到表现,从写实到抽象,从模仿到符号。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中的某些纹样已经比较清晰地表明,早期图案经过一个从内容到形式的积淀过程,最终成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这种在后世看来只是美观、装饰而无具体含义的抽象几何纹样,在当时可能包含原始巫术礼仪活动和图腾崇拜,甚至包括捕猎和生活技能的传授等。可见这种似乎是纯形式的几何纹样,对于原始人类来说不只是均衡和对称的形式快感,而是他们寄托复杂的观念、思想和意义的载体。这些图腾形象逐渐被简化和抽象成为几何图案,但它的原始含义并未消失。把它们按照秩序满布于器身,反而使这种含义被加强了。可见抽象纹样并不只是形式美,而是有内容的,包含着原始人对秩序的不懈追求。考古学家找到的很多实物可以证明,多种图案是由鱼形演变而来的,其中一个简单的规律,即头部形状越来越简单和图案化。两条朝向相反并置在一起的鱼纹融合而成的图案花纹,内部变化较复杂;而相同方向压叠融合的鱼纹则较简单。它们都不是对自然物象的直接描摹,而经过了一系列复杂的演化过程。此外,还有多种几何纹样可能是由动物图案演化而来的,其中代表性的几何纹饰可分为两类:螺旋纹饰是由鸟纹变化而来的,波浪形的曲线纹和垂幛纹是由蛙纹演变而来的。从这些图形纹样的演化过程可以看出人类对秩序感的迫切需求和努力实践。结语秩序感在人与自然的斗争和共生中一步一步由潜在意识发展成为人类的审美要求。装饰艺术中艺术意志的直接表现更加清晰地表现了人类对秩序感的自觉。亚里士多德说过“:一个有生命的东西或是任何由各部分组成的整体,如果要显得美,就不仅要在各部分的安排上见出一种秩序,而且还须有一定的体积大小,因为美就在于体积大小和秩序。”秩序美成为人们对艺术的一种内在的要求。人类不断总结出各种各样的秩序,如黄金分割、对称、均衡等。不断发展的秩序感本身也成了人类审美重要的内在要求之一。

作者:朱小华


更多工商管理论文详细信息: 装饰艺术中秩序美的来源论述 论文代写
http://m.400qikan.com/lw-118059 论文代发

相关专题:论文发表网址 人防易地建设费

相关论文
相关学术期刊
《东南亚南亚研究》 《中国酿造》 《重庆行政》 《心脑血管病防治》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稀土》 《医学检验与临床》 《药学学报》 《美术观察》 《农业科技与装备》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