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经济建设的实践与现实

时间:2017-01-25 10:03:47 来源:论文投稿

一、关于我国县域农村经济建设的历史实践

(一)20世纪30年代的县域农村建设的试验

1.梁漱溟认为中国的出路问题,归根结底是中国文化的出路问题。梁漱溟对乡村建设运动的设想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文化建设。二是建立一个新的社会组织和构造,其重点是在乡村建立起全新的社会组织,对沿袭多年的“乡村保甲”制度进行改造。梁漱溟提出的乡村建设方案是:从乡村教育、农业改良、行政改革做起,由乡村影响城市,以农业促进工业,逐步建设一个因袭“伦理本位”和“职业分途”传统的新国家。对于乡村建设运动为农民提供的服务,梁漱溟概括为八个字,即:“团体组织、科学技术”。“团体组织”是把分散谋生农民组织起来,主要是组织合作社,这个方面邹平县做得很好,当时在全国影响很大。“科学技术”是改良农业品种、提倡植树造林等。梁漱溟提出“大家齐心向上,学好求进步”的口号,“大家齐心向上”就是提倡团体精神,其中“向上”指道德礼俗,“求进步”是指生产技术和良好风尚。中国农村长期存在一些陈规陋习,如求神拜佛、吸毒、女孩缠足、男孩早婚等,乡学村学教育就是要纠正这些陋习。事实证明,这些做法确实收到了比较好的实际效果。2.晏阳初领导的“平民教育运动”晏阳初在河北定县组织的“平民教育运动”,当时在全国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1923年6月,陶行知、朱其慧等人发起组成南京平民教育促进会,同年8月在北京清华学校召开第一次全国平民教育大会,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朱其慧为董事长,晏阳初为总干事。接着各省也多组成平民教育促进会,促进各省平民教育的发展。从此全国20个省区多办起平民学校、平民读书处和平民问字处,还编印《平民千字课》作为平民学校读本。晏阳初认为中国的贫穷与落后问题,实质上是一个“人”的问题。只有打好“人”的基础,才能使中国的问题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对平民的教育。他认为中国平民教育的重点在于对农民的教育,中国农民普遍存在愚、穷、弱、私的四大痼疾,而相应地,平民教育就是要提高农民的知识力、生产力、健康力和组织力。对于新乡村建设,晏阳初提出了免于愚昧无知的自由,通过农民合作社、农村自治、农民自卫等工作的开展,培养农民的“公共心”和“团结力”。提出以“学校式、社会式、家庭式”三大方式结合并举,“以文艺教育攻愚,以生计教育治穷,以卫生教育扶弱,以公民教育克私”四大教育连环并进的农村改造方案。20世纪30年代,晏阳初推行的各项平民教育活动都从农民的切身需求出发,着眼于小处。比如,为减少通过饮用水传染的疾病,指导农民修建井盖与围圈,适时消毒灭菌;训练公立师范学生与平民学校学生进行免疫接种;训练助产士代替旧式产婆,向旧式产婆普及医学常识;建立各区保健所,培训合格医生;从平民学校毕业生中培训各村诊所的护士与公共卫生护士;为村民引入优良棉花和蛋鸡品种;组织成立平民学校同学会,建立村民自治组织;改组县乡议会,改造县乡政府。这些举措,收到了很好的成效,对我国现代新农村建设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

(二)新时期我国新农村建设的设想与实践

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继农业合作化、农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农村税费改革以后,中共中央通过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根据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为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提出的新的战略决策和总体布署。2006年10月中共中央在“十六届五中全会”公报中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的战略决策。新农村建设作为一种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全面改造农村社会的制度性安排,包含着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内容,它不但为国家处理城乡关系、解决“三农”问题提出了政策目标,也为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福利水平和农村自我发展能力,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确定了行动方向。

二、关于县域农村经济建设的现实思考

(一)关于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内容

1.不断改善农民的生存条件新农村建设要优先解决包括道路、安全饮水、沼气(燃料)、用电、通讯、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问题;同时改造中小学校舍、卫生所,并帮助农民改厕所、厨房和圈舍;另外在农村中还要建设必要的公共活动场所,建设必须的垃圾处理场所。2.为农民提供最基本的公共服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创造条件让农民能够充分享受现代福利所能带来的好处,做到幼有所托、少有所学、老有所养、病有所医、残有所靠、闲有所乐。加强义务教育、公共卫生、贫困救助、基本社会保障等方面制度建设,切实解决农民上学难、看病难、养老难等问题。3.搞好农业基本建设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农业基本建设,涉及到国家食品安全、社会长期持续稳定发展问题,逐渐由国家和社会承担起建设责任。全面搞好包括农田水利建设、防洪排涝工程、抗旱节水设施、农村电气化工程等在内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顺利进行。4.深化农村管理体制改革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注重深化农村改革,完善乡村民主治理结构,健全农村自治机制。要加强农村法制建设,积极开展法律援助,大力推进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协会等农民自制组织的建设,为建设新农村提供组织制度保障。

(二)关于县域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措施

1.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发展经济需要增加投入,资金来源一般来说有两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国家支持与投入。分两项工作,其一是政策支持,比如取消农村教育收费,实行农产品支持价格政策等。其二是资金支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这是各项农业设施建设资金主要来源。第二个方面是农民创收。以优惠政策为先导,调动广大农民生产热情和劳动积极性,建设美好家园。2.搞好农村“两个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素质农村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和文化程度,直接涉及到农村人口素质问题。最重要的就是文化素质和科技素质。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要加大和加强农村教育的投入,尤其要发展农业职业技术类教育,同时也要注重文化素质教育。3.科学管理,提高民主意识实行民主管理,主要内容是实行管理体制与方法创新。依靠农民群众力量把农民事情办好。要尊重农民意愿,发扬民主,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种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社会文化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力度。4.循序渐进,实行发展模式多样化各地“三农”问题的现状不尽相同,一定要因地制宜,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搞一刀切。各地应当根据实际情况,探索符合本地区实际的新农村建设的思路、形式、方法。防止把新农村建设搞成千篇一律、千村一面的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

作者:李国政 单位: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


更多管理论文论文详细信息: 农村经济建设的实践与现实 论文代写
http://m.400qikan.com/lw-119141 论文代发

相关专题:拓词 内修外炼

相关论文
相关学术期刊
《中国稀土信息》 《小读者》 《广西电力》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邮电设计技术》 《经济科学》 《中国地名》 《扬子江评论》 《人像摄影》 《云南画报》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