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课程建设刍议

时间:2017-01-25 11:37:24 来源:论文投稿

一、中职会计专业课程存在的问题

中职教育长期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是专业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结合得不够紧密,中职会计专业课程也不例外,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内容不符

由于对相应职业标准缺乏系统的研究,没有科学的计划和组织,专业教学与考证结合不紧密,使得学生既要在课堂上学习教材内容,又要在课外报辅导班学习资格考试的相关知识,导致学习效率低下,教学效果不佳,证书获取的比例不高。

(二)教学计划与学生的实际情况脱离

教学重专业需要,轻学生个体发展的需求。据调查,绝大多数中职学生是“被”上中职的,他们年龄偏小,综合素质偏低,没有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对专业课的接纳程度也较低。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深知专业课教师的尴尬和无奈:除正常讲授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需要使出浑身解数纠正他们的行为,激发他们的兴趣,引导他们学习,然而,实践证明收效甚微。

(三)课程评价不合理

课程评价是课程改革的质量保证,美国课程专家比彻姆认为,“课程系统的每一方面都必须置于评价的显微镜下观察,否则,这个系统就会由于缺乏生机而退化”[1]。课程评价直接关系到培养目标的实现,重教学轻课程、重结果轻过程、单一的目标评价模式,极大限制了课程评价功能的全面发挥。据调查,中职学校在课程评价方面普遍存在体系不健全、机制不合理、方法单一、过程形式化、结果失真等现象。这不仅不能使课程评价发挥应有的功能和作用,而且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

二、以需求为导向课程建设的释义

(一)需求

以需求为导向课程建设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包括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用人单位的需求以及受教育者个体就业和发展的需求。

1.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在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传播和使用为基础,以创新型人才资源为依托,以高科技产业为支柱的可持续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看重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具备终生学习的意识、良好的心理素质、创新和创造能力等综合素质的人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2.用人单位的需求

通过网络搜索近期河南省企业招聘会计人员的信息,从中选取150家,就学历、年龄、工作经验、专业岗位、职业素质等方面进行分析整理发现。在学历方面,大部分企业要求中专及大专以上。其中,要求大专学历的为68.67%,中专学历的为23.33%,本科以上学历的占8%。在年龄方面,企业一般要求在20~40岁之间。其中,在22~40岁之间的占76.75%,在30~40岁之间的占34.89%,没有年龄限制的占23.25%(通过电话咨询,用人单位更多的是招聘年龄稍大、有经验的会计人员)。在工作经验方面,抽取的样本中有39.13%的用人单位要求应聘者有1~2年的工作经验,要求应届毕业生及2~3年工作经验的均为10.87%,工作经验不限和要求3~5年工作经验的企业均为19.57%。专业方面,用人单位比较重视应聘者的从业资格和实操能力,90%以上的企业要求应聘者具有会计相关证书,熟悉计算机操作,75%的企业要求应聘者熟悉企业账务,22%的企业要求应聘者具有会计相关知识。在职业素质方面,要求应聘者具备较强的工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及职业道德;工作作风严谨、责任感强;吃苦耐劳、诚实稳重;有原则、不拖拉,雷厉风行;勤奋敬业、努力进取、开拓创新、勇于挑战。综合上述招聘条件不难得出以下结论:中职3年制以及3+2分段制毕业生很难有机会直接从事会计岗位的工作,他们中大部分人毕业后至少需要2年才能有机会从事会计工作。理由如下:其一,按照初中毕业生15岁的年龄计算,到读完中职3年只有18岁,读完3+2大专也才20岁;其二,没有工作经验;其三,不熟悉实际的会计事务;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职业素质欠缺。

3.学生个体发展的需求

笔者采用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从课程设置、学业发展、就业愿景等方面对在校学生进行了调查(共发放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89份),大部分学生对现有的课程设置不满意,认为会计专业理论课难度大,不容易掌握;教师讲的多,学生做的少;学习理论多,实账训练少,从来没有到岗实践过;要求多做多练,最好去企业实习。部分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对学业发展和就业前景感到迷茫,不知所措。

(二)以需求为导向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职业教育如同人才加工,受教育者是其“产品”,接收单位是其顾客,“产品”是具有主观能动性有选择权的人。“产品”是否合格、能否被顾客接受的关键在于是否按照顾客的需要设计、组织“生产”;职业学校有没有“货源”则取决于被加工的“产品”本身是否满意,是否符合受教育者个人发展的需要。中职教育的顾客既有高职院校和企业,还有受教育者个人。竞争要求企业进行“顾客化”生产。同样,竞争也要求职业教育以需求为导向进行课程改革和建设。

1.有利于中职教育目标的顺利实现

以需求为导向的课程改革更加强调中职教育的目的性,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中职教育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受教育者需要什么,中职学校就给什么:学生要就业,就培养他们就业的技能;他们要继续升学,就对他们进行考试辅导;他们想工读间隔开来学习,就允许他们分段。满足需求,真正做到“订单式”培养,中职教育的目标便顺利实现了。

2.有利于优化中职课程体系

以需求为导向的课程建设,根据需求进行课程设置,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紧紧围绕需求更加有针对性地培养技能、辅导升学;由企业、学生以及家长等需求各方共同参与课程评价,从而优化中职课程体系。

3.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提高社会的认同度

进行以需求为导向的课程建设,尊重学生的选择,依据学生需求开设课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便于提高教学质量和社会的认同度。

三、以需求为导向的中职会计专业课程的改革策略

(一)构建中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

按照需求合理设置文化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专业技能课、考试辅导课。针对就业需求,中职学校要组织专门人员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了解用人单位对会计人员的具体要求,分析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需要,结合中职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文化基础,从易到难、从具体到抽象设置专业课程;针对升学需要,学校要研究不同升学类型(包括对口升学、3+2升段、成人高考等)的考核内容和特点,编排不同内容的课程。

(二)定位中职会计专业课程目标

根据前述对企业招聘会计人员条件的分析以及对近年来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中职毕业生“零距离”对口就业的只占少数,大多数学生从事的职业与专业的吻合度并不高,还有一部分选择了继续升学。中职会计专业教育必须依据不同需求,准确定位课程培养目标:一是为高职等高学历教育输送具备一定理论基础、有学习能力的人才;二是培养具备良好职业素养的劳动者;三是培养具备会计专业基本技能的初中级会计人员。

(三)有效组织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是课程建设的关键,任何课程设计只有付诸实施,才具有实际意义。要提高课程实施的有效性,必须充分认识课程实施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充分发挥实施主体———教师在课程建设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认真分析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及时纠偏、调适和完善,课程实施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1.课程实施的准备

一要发动广大教师积极参与。中职教师长期由于地位低、不被尊重,大多处于“教育疲劳”状态,要提高课程实施的有效性必须下大力气动员广大一线教师全身心地参与进来。二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计划,对课时的安排、资源的分配和利用等都要进行周密的部署。三要对任课教师进行系统培训,使他们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新的质量观、人才观。

2.课程实施

一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年龄及心理特点,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二要营造有利于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环境;三要优化教学过程,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四要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对口就业、一般就业、升学等),采用不同授课方式和教学手段。

(四)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

课程评价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发挥着教育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应根据课程的性质和目标,以尊重被评价对象为基本前提,遵循客观性、全面性、激励性原则。

1.构建评价体系

课程评价是一项系统工程,完整的评价系统应当包括评价目标系统、评价指标系统、评价标准系统。整个评价系统的设计应当体现以下特点:科学性与方向性相结合、统一性与个别性相结合、客观性与社会性相结合。

2.组织评价内容

课程评价内容应当包括课程目标和计划的评价、课程准备和投入的评价、课程实施过程和效果评价。

3.选择评价方法

课程评价方法是实施评价的重要保证,立足中职学校教学目标,结合课程特点,确定评价方法。如采用个人内差异评价法,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等多样化的评价法。

四、中职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的保障措施

以需求为导向的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中职学校全体教职员工共同努力,对领导观念、教师素质、硬件配备、教材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中职学校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以保障课程改革的有效实施。

1.转变领导观念和领导作风

根据组织变革理论,组织变革是对现状的打破,它需要一种催化剂来推动,而组织中的管理者往往发挥着催化剂的作用,并承担了变革过程的管理责任,他们是推动组织变革的主要力量,其他人员只是作为推动变革的辅助力量而存在[2]。因此,变革要从领导观念的转变开始,进而改变领导作风和工作方式。树立中职学校“以需求为主导,因需施教,培养素质,发展能力”的办学理念和服务意识,使中职学校功能多元化———就业、升学、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真正做到“双证融通”“中高职衔接”“职前职后一体”。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领导者必须改变“唯上”的工作作风,进行民主决策,到广大教职工中去,聆听他们的心声,广泛征求他们的意见,使一线教师由课程改革的被动执行者变为主动参与者。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作为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者,关系到改革的成败。以需求为导向的课程改革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要求,合格的教师才能有效实施课程改革。教师要适应课程改革理念,形成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思路、教学行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及教学评价等。要制定适宜的教师能力培养计划,鼓励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把企业文化、社会经验融入教学过程。会计专业课教师还应该到企业参加专业实习,把职业要求和先进的专业技术引入教学。

3.加强实用性教材建设

教材质量直接关系到课程实施的好坏。要鼓励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研究,结合区域经济特色,编制出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教材。教材的编写,既需要有一定理论基础和教学经验的教师参加,又需要在实际工作岗位的专业人士参加。这就要求中职学校与企业密切合作,听取会计行业专家的建议,共同编写高质量的实用性强的教材。

4.加强会计实训基地建设

会计实训一直是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教育发展的制约因素。以需求为导向的课程建设强调创设情景化的教学环境,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中职学校一方面要加强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另一方面,要加强校企合作,争取企业的支持,建立校外实习基地。

作者:杨玉婷 单位:河南省会计学校


更多国内经济论文详细信息: 中职学校课程建设刍议 论文代写
http://m.400qikan.com/lw-119377 论文代发

相关专题:加拿大移动运营商 小说月报原创版2014

相关论文
相关学术期刊
《中国卫生法制》 《广西交通科技》 《中外船舶科技》 《建筑市场与招标投标》 《经纪人》 《张掖市人民政府公报》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现代塑料加工应用》 《税务纵横》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