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价格刍议

时间:2017-01-25 15:27:28 来源:论文投稿

一、关于影响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价格的因素分析

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价格受多重因素的作用,我国当前特殊的农地产权制度,农村土地使用权转让价格无历史价格以供参照(邓大才,2001)。同时,土地因素(吴萍,2010)以及自然因素等,都会影响土地承包经营权价格,李启宇(2010)认为农民对农地流转价格的满意度是农地流转顺利进行的基础,此外,户主的文化程度、土地经营内容、组织化程度、流转约定年限等也是重要因素(伍振军,2011)。多数学者都认识到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价格普遍较低,甚至是零价格状态,而交易成本与流转价格之间有一定的内在联系(Cheng-riDing,2001;邓大才,2007/2009;Deininger,2005;SongqingJin,2009)。邓大才(2005)指出农地流转市场处于初始状态,交易成本较低,交易成本发现价格的功能发挥不够;Deininger(2005)则通过对中国三个最穷省份建立土地租赁的数据模型分析,认为分散的土地租金有助于平等和效率目标的实现,异质性市场参与信息显示,减少土地租赁市场上的交易成本能够实现更大的额外的生产力成果。SongqingJin(2009)指出,影响土地市场参与的因素,来源于交易成本和个人能力有关的家庭模型。在此问题上,邓大才(2009)进一步指出,农地流转的交易成本与农地流转价格成反比关系,但笔者通过实地调研发现,事实上当前中国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过程中,交易成本极低,甚至没有交易成本,农户无偿转租土地给其他农户的现象非常普遍,它们之间并不成反比关系,这种理论与实际的相悖,值得继续深入探讨。一些学者从马克思主义地租理论角度,分析其对土地使用权流转价格的影响,王高华(2007)、朱奇云(2008)、喻瑶(2009)都认为地租是农村土地使用权价格的构成成分,张家胜(2007)、王洁(2009)等都指出地权的明确性与稳定性对流转价格有着深刻影响。朱仁友(2002)、焦洁(2009)等均认为农村土地制度、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对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价格有着一定影响。吴萍(2010)、李雪(2011)等都指出土地收益,会明显影响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价格的高低。邓大才(2009)、喻瑶(2009)等认为农地流转均衡价格的形成是各有关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邓大才认为农地流转市场形成的最根本原因是“收益———需求”因素,需求因素是农地流转市场形成的充分条件,外来资本有增加农地需求和发现农地价格的功能。当前我国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价格普遍低下,在学界已成共识。SamuelP.S(2003)考察了中国二十多年的土地制度以及1980年之后开始的农村初级和二级市场的土地使用权,指出中国土地市场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土地转换成非农化很普遍。目前中国农村各地普遍存在无偿甚至倒贴转包土地的现象,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林翊,2009),农户之间土地转包大多采取口头约定形式,承租年限也不确定,这与农村“亲戚社会”的专有性关系及农业生产的专用性特征有关(马元,2009)。农民种田不合算,土地没有吸引力,是价格低下的首要原因(邓大才,2000),邓同时指出其他原因,如渠道不畅、范围窄、成交的可能性小等因素。国际国内多种因素的波及,如近年来农资价格的刚性上涨,农业生产面临的风险高、农产品蛛网式供求变化等,都导致土地使用权流转价格普遍不高(黄晓峰、2008)。此外,技术创新不足、生产成本高昂、规模不经济、供给者的偏好和动机等(黄丽萍、2008)。徐志明(2009)指出江苏省土地流入方以种养大户为主且价格稍高,而农户间自发的土地流转价格相对较低,土地流转价格机制尚未形成。学者们对造成当前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价格偏低原因的分析较多,但没有提出或认识到导致价格低廉的主要原因,造成当下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价格低下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农业经济不发达,规模经济不够强大,而马元(2009)提出的“亲戚社会”专有性一说,观点新颖,也符合中国农村的宗族人情社会的历史影响。

二、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价格评估方法及定价机制问题

当下我国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大多数学者建议采用收益还原法,同时辅之以市场比较法、成本法等(石爱虎,1993;单胜道,2002;路婕,2003/2010;苏晓鹏等,2009)等,亦有学者指出在农村土地方面应采取土壤潜力估价法、标准田法等进行估价(张丽庆,2008)。也有研究主张根据流转主体来定价(钟林,2009;浙江物价课题组,2011),分析农户、政府、企业或市场中介等主体在流转价格形成中的影响。林带雄(2009)、孔凡文等(2011)都提出应根据农用地流转方式和流转后的具体用途,来确定价格评估方法。李启宇(2010)提出“预期地租”计价标准,即考虑土地的未来收益,路婕(2010)通过综合分析各种方法后,认为现行的农用地股价方法应主要采用收益还原法。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价格中参数的确定,钟林(2009)等提出政府可以通过在交易价格规则中选择一个最优参数来最大化农地流转交易成功的概率,苏晓鹏(2009)认为流转价格评估中最关键的问题是对预期收益、折现率和收益期三个参数的确定。路婕(2010)则指出评估土地价值的关键在于土地客观纯收益和土地还原利率二个参数的确定,而浙江物价课题组(2011)则提出应综合土地的预期收益、折现率、收益期、流入方年均最高出价计算四个参数,并考虑物价及粮食价格逐年上涨的因素。在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价格评估方法的采用上,收益还原法是目前多数学者主张的方法,并主张采取成本法、市场比较法、基准地价修正法等方法,对流转价格中参数的确定进行了探讨,但何种方法与何种参数在流转价格中有着决定作用,均未形成定论。

三、农村土地流转价格模型建构问题

一些学者通过实证调研,建立农村土地流转价格模型,以探寻土地流转价格的计量方式以及内涵,武树深(2002)、帅晓林(2010)均主张采取地租计量模式、资产要素计量模式、资源福利计量模式进行计算,有学者指出基于社会保证土地流转定价模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吴萍、2010),也有学者指出应包括经济价格、社会价格和修正价格(穆松林、2011)。但大多计量模型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由于地权的二级产权性质和范围界定不清,与外国农地流转价格不具可比性,都给农村土地流转价格的计量带来困难(邓大才、2001)。钟林(2009)基于农户和企业最优决策,建立需求———供给模型,伍振军(2011)通过建构农户资产配置模型和实地调研经验,证明入股土地股份合作社有助于降低流转的交易费用和不确定性,申云(2011)构建了农地流转农户协商定价的农地流转供求模型。客观地分析,这些模型估计结果是合理适度的,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高艳梅、2011/2012),但均未考虑各种具体流转方式的影响并建构模型,也没有建构农村土地流转价格的一般模型。目前我国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方式,按流转主体来区分,主要可以分为五大类:农户→农户(本村本地农户、外来农户)、农户→种粮大户、公司+农户、入股土地合作社、家庭农场。已有研究未能以流转主体农户为主要视角并结合流转方式进行分析、建构模型,或仅仅建立了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价格的具体模型,或未建立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价格的一般模型,并将一般模型与具体模型综合起来进行系统分析。

四、农村土地价格管理配套建设、管理制度与政策建议

有学者主张采取经济、法律、行政手段对农地价格进行管理,规范农地的短期转包行为,逐步过渡到农村土地使用权的中长期转移,使非农收入大大超过农业收入并得到一定的价格补偿情况下,放弃农地使用权(石爱虎、1993)。王高华(2007)主张应利用税收和财政政策对农业实行补贴政策,建立完善的土地信息管理系统等措施来提高农地使用权的市场化程度。建立农用地评估制度、评估机构,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农村土地使用权地价管理体系等是多数学者的主张(张家胜、2007)等。一些学者主张建立流转平台,健全农地租赁市场的交易服务中介(马元,2009;邓大才,2009)。有学者提出采取明确承包土地财产性质,提高农民预期,弱化所有权,减少承包土地的拥有成本,建立土地使用权市场,为土地流动提供载体,规范土地交易价格,提高土地的吸引力(邓大才,2000;张丽庆,2008)。在中国农村土地问题上,也有不少学者提出土地私有化,笔者以为,此方案在目前中国的大政治体制背景下,短期内无法实现,周其仁(2004)指出中国农村改革兼顾新产权合约及其执行和保障体系之间的互相配合,但如何重建产权秩序特别是转型时期的产权秩序或疏通家庭小农业与大市场的通道,是关键问题。

五、研究述评与展望

迄今为止,学界从各个方面对中国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价格进行探讨,也有学者对农村土地使用权(谢小蓉,2008)、农村土地使用权价格(刘文勇,2012)进行了综述,但是谢小蓉的研究综述忽略了使用权价格这一重要因素的归纳,而刘文勇的研究综述虽然对土地使用权价格进行了综述,但笔者以为过于简略,更缺少评述。综合来看,目前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也存在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在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流转价格的形成及价值内涵上,学者们各抒己见,但不够全面,未能综合考虑地租、供需、土地收益等因素。2.在影响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价格因素分析上,分析得比较全面,但有学者指出农地流转中的交易成本与农地流转价格成反比例关系一说,与实际中交易成本极低,流转价格同样偏低甚至无偿转让现象不符,需要继续深入探讨。3.在农村使用权价格问题上,普遍意识到流转价格偏低,但均未能提出导致流转价格低廉的主要原因;在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价格评估方法上,但何种方法以及参数是最具决定意义,没有定论。4.在农村土地流转价格模型建构问题上,学者们建构了一些农地流转价格模型,但笔者在文献梳理基础上发现,已有研究或未通过实地调查数据分析整理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价格的影响因素,或仅仅建立农地流转价格一般模型,或只提出了流转价格的具体模型,皆未能把一般模型和具体模型结合起来进行系统分析。5.在农村土地价格的管理配套建设、管理制度及政策建议上,多数学者主张设立评估机构,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等措施,具有一定意义,但目前中国农村土地产权方面的深层改革陷于迟缓与滞后境地,需要理论界与时俱进,面对日新月异的农村市场经济发展态势,做出新的判断与决策。

作者:周海燕 周存久 单位:江西财经大学


更多历史学论文详细信息: 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价格刍议 论文代写
http://m.400qikan.com/lw-119918 论文代发

相关专题: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目标 教育教学论文网

相关论文
相关学术期刊
《广东医学》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东坡赤壁诗词》 《测绘通报》 《陕西林业》 《氨基酸和生物资源》 《南方奶业》 《新疆金融》 《荆楚理工学院学报》 《人大建设》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