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旅游开发与城镇化建设互动

时间:2017-02-06 16:42:50 来源:论文投稿

一、民族地区旅游开发对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影响

(一)民族地区旅游开发对于地区城镇化经济发展的推进作用

民族地区旅游行业所涉及的行业范围广泛,可直接或间接的对一百多种行业和单位造成影响,对地区的经济格局具有相当巨大的带动作用。提高对于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和利用效率,可加快当地旅游行业的发展速度,并在旅游行业发展形成一定规模以后,构成积极的产业增长极,带动其他相关行业的提高和发展,并进而为整个民族地区的城镇化建设提供有力的产业体系支持格局。以我国湘西土家苗族自治州境内的凤凰县为例,在民族地区旅游开发之前,当地的产业结构以农牧为主,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极度匮乏,只有零星的餐饮、邮电、农牧相关物资生产等行业。自从当地的旅游行业开发之后,地区内产业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牧产品主要供给当地旅游服务单位或向游客出售,旅游业带动相关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当地的餐饮行业、住宿行业、贸易行业、零售行业,交通运输行业等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机会和成长环境,而旅游相关产品生产、旅游纪念品、民族特色商品的制造等第二行业也同样蓬勃发展。凤凰县在2007年被评为中国旅游强县,2009年凤凰古城被评升为国家4A级景区,在这两年间凤凰县旅游行业的高速发展,也对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造成了巨大影响,第三产业在凤凰县的经济结构当中占据了主导地位,2007年至2008年一年的总产值增长率达到了45.75%,2008年至2009年虽然经历了全球性质的金融危机和经济萎缩,但是凤凰县第三产业生产总值仍然保持了同比17.46%的增长率。可见旅游行业对于民族地区经济的推动力量是十分强大的[2]。

(二)民族地区旅游开发对于地区城镇化公共设施建设的推进作用

民族地区旅游行业的运作模式是将本地具有强烈民族特色的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和加工,使之发展成为本地的旅游景观或者景区,再通过专业的设计和规划,讲之分门别类的融入不同的旅游线路当中,从而达到吸引广大旅游者进行观光旅游活动,并促进旅游相关消费。因此需要旅游行业从业人员为游客提供良好全面的旅游接待服务,且需借助各类型的城镇化基础设施、旅游专项设施和优质的旅游环境。因此,开发民族地区旅游行业,需先投资建设交通、通讯、供水、供电、绿化等基础设施,在此之上,还需加强建设餐饮、住宿、休闲、娱乐、购物等旅游相关设施,加速了民族地区城镇化公共设施建设的速度[3]。

二、城镇化建设对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促进影响

(一)城镇化建设对于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及生产要素合理分配的推进作用

旅游行业的各种工作活动的要素涵盖面及其广泛,包括土地、人员、资金、环境、资源、设施、社会、文化等方方面面的配合。我国多数民族地区都拥有较为优质的旅游自然资源以及民族文化资源,大量的旅游主题素材,一致的市场体系和相对的基础设施,可经由市场机制将以上生产资源和要素进行合理分配和运用,城镇化的孵化器作用,可帮助旅游从业单位更加便捷的找寻旅游相关资源进行合作,可更加利于旅游行业从人才市场当中获取各种类型的专业人才充实本行业的人才储备,让本地区的旅游行业更加具有市场竞争优势。

(二)城镇化建设对于民族地区旅游行业完善及其产业链条延伸的推进作用

现今旅游活动多数以城镇为中心点或中转站,城镇是整个旅游活动的地点和重心。旅游行业需在满足旅游者对于景观、文化、自然、民俗等项目的观光欣赏要求之外,还需提供旅游者旅游活动所需餐饮、住宿、交通、观光、购物、娱乐、休闲等多方面要求,其产业链条覆盖了城镇生产和服务等各个系统。城镇化可使城镇人口不断增多,城镇空间扩大,城镇功能持续完善,产业趋向多样,尤其体现在于旅游活动相关的各类型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与提高,各种服务行业的欣欣向荣使旅游产业链条更加趋向完善和健全,对于民族地区的经济结构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合理增长和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推进作用。因此,加速民族地区的城镇化建设可有效完善地区旅游行业结构,并促进其相关产业链条的延伸和发展。结论:从宏观角度上民族地区的旅游行业和城镇化建设都受到我国相关政策的极大影响,因此促进两者的正向互动,需要明确政府的主导作用。同时,还需对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与相关要素进行整合分析,务求两者的发展与当地居民和旅游者双方需求均得到平衡,加速民族地区旅游行业和城镇化发展,形成产业增长极,提高本地经济的综合增长速度。

作者:张江峰 单位:东华理工大学


更多区域经济论文详细信息: 民族地区旅游开发与城镇化建设互动 论文代写
http://m.400qikan.com/lw-124396 论文代发

相关专题:溶洞处理 大学生摆摊

相关论文
相关学术期刊
《广西交通科技》 《经纪人》 《张掖市人民政府公报》 《中国卫生法制》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税务纵横》 《建筑市场与招标投标》 《现代塑料加工应用》 《中外船舶科技》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