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贸易发展新趋势及经验借鉴

时间:2017-02-07 01:59:03 来源:论文投稿

一、我国加工贸易的结构特点

1.产品结构以机电产品为主

机电产品是我国加工贸易主要出口商品,如电脑、手机、船舶等。得益于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我国机电产品在加工贸易出口中的比重从2002年的65%提高到2012年的76.5%。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在内的高新技术产品在加工贸易出口从2002年的33.7%提高到2012年的50%中,占比也逐年提升。同时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加工贸易比例下降,纺织服装、家具、鞋类、塑料制品、箱包、玩具等的比例在2012年降至8.7%。

2.出口面向欧美,进口来自周边国家和地区

美国和欧盟始终是我国加工贸易重要出口市场,近十年来都分别保持在20%和15%的份额。香港地区凭借其优越的区位优势,是加工贸易出口产品的重要转口地,在全国加工贸易出口中的占比也总在20%以上。2012年,上述三个国家和地区占我国加工贸易出口的61.8%。韩国、日本、东盟、我国台湾等经济体是我国加工贸易主要进口来源地,近十年来,在我国加工贸易进口市场所占比例保持在10%-20%,2012年达到55.8%。

3.东南沿海外资企业占据主导地位

我国加工贸易集中在东部地区,广东、江苏、上海等东部10省市凭借便利的物流条件、充足的人力资源以及大量的外国投资,加工贸易优势明显。从企业构成上,外资企业始终保持主导地位,在加工贸易中的比重在70%-85%,2012年更是达到81.7%。

二、我国加工贸易发展面临的国内外形势

(一)国内劳动力成本提升,资源约束增大

大量优质而廉价的劳动力,多年来始终是我国加工贸易竞争优势的首要因素,但这种要素禀赋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已经不可持续。一方面,我国适龄劳动力供给呈现下降趋势,另一方面新生劳动力对工资水平、劳动环境、个人发展的要求不断提升。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工资水平在过去10年间大幅增长,制造业平均工资已经超过大多数东南亚国家和南亚国家,这导致我国东南沿海的加工贸易企业招工成本上升,招工困难加大。与此同时,国家日益重视资源和环境保护,企业发展的资源约束开始凸现。限制了的发展,转型压力不断增加。这些因素都造成加工贸易竞争激烈,利润下降,鞋、服装、箱包等低附加值的企业和“两高一资”加工企业面临生存压力。

(二)发达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制造环节回归

外资企业是我国加工贸易企业的主体,导致我国加工贸易深受国际市场影响。金融危机后,缓慢复苏的美国经济和岌岌可危的欧债危机造成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我国对外贸易出口遭遇的反倾销、反补贴等贸易摩擦增多,特别是关系到就业的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首当其中,出口成本不断上升,从而引发跨国公司将原本在我国进行的生产环节向我国周边低工资国家转移。同时,随着美欧等国家调整产业政策,原来外包的生产环节也有回归本国的趋势,尤其是在生物制造、金属加工、复合材料和替代工程等领域。

(三)我国周边发展中国家加工优势提升

近年来,我国周边国家,如越南、老挝、柬埔寨等也在大力引进外资进行经济建设,劳动力和资源优势逐渐显现,对外经贸易环境不断优化。2014年欧盟调整普惠关税优惠政策规定,予以越南包括鞋帽类在内多类商品普惠关税,同时取消对中国、印度的同类优惠待遇。随之,我国一些面向欧盟市场的加工企业,出于利益最大化的考虑,逐渐向越南、老挝等国迁移,我国许多加工贸易订单也纷纷转向这些东南亚国家。

三、加工贸易发展的理论与经验

加工贸易本身并不意味着低附加值,其在国际生产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不应该被忽视。从理论上说,加工贸易是国际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实践上看,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也从来没有摒弃加工贸易。关键在于发展什么类型的加工贸易,和如何将加工贸易的发展和本国产业结构升级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一)加工贸易必须转型升级才能形成竞争优势

根据克鲁格曼的动态竞争优势理论,发展中国家的要素禀赋会随着经济腾飞而改善升级,利用外资的“技术外溢”和“干中学”的外部规模经济效应也可以产生动态的比较优势。但发展中国家的动态比较优势并不是经济发展的必然,只有成功进行技术进步与创新才有可能实现,否则,不仅很难保持比较优势,还可能会落入跟随式发展陷阱。规模经济和产业升级,需要国内贸易与国际贸易,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的融合与互动,需要加工贸易在国际产业链、价值链的转型升级。这是加工贸易必须转型升级的理论依据。

(二)日、韩注重发展附加值高的加工贸易

日本在二战后曾借助加工贸易实现了经济的迅速恢复,随后又及时调整发展战略,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从上世纪80年代起,日本实施技术立国战略,利用日元升值的机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将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高消耗型加工贸易产业逐渐转移到国外,国内则集中发展高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值的加工工业,鼓励发展出料委托加工进口,最终实现了本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韩国加工贸易情形与日本非常相似,曾凭借承接欧美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利用国内廉价劳动力和扶持政策大力开展加工贸易,建立了后发优势。也是由于新兴市场国家的崛起和本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势的丧失,韩国开始推进本国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主要通过金融财税等政策鼓励本国企业自主研发,打造自主品牌,扶持关键零部件的国产化,并选择汽车、钢铁、船舶以及半导体、计算机等行业作为重点扶持对象,逐渐实现了加工工业在国际价值链中的地位提升。

(三)我国香港、台湾从加工贸易向服务性经济转型

香港地区转口贸易发达,其中大部分属于加工贸易。香港加工贸易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的快速兴起、60-70年代的本地加工装配制造业,80年代的内地转移,以及随后的转型升级。其典型特点是形成了自身优势与内地资源结合的合作模式,即由设在内地的子公司或“三来一补”基地开展加工装配制造业务,设在香港的母公司从国际市场上采购原材料和半成品并加工装配成成品,向全世界市场销售。母公司除了从事贸易外,还从事产品设计、生产流程管理、物流供应链、商务管理咨询培训、金融和专业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孕育出众多的新兴业态、商业模式和市场需求,有力推动了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也促进了香港成为国际贸易服务中心和世界上生产性服务业最发达的城市。台湾海上交通便利,劳动力素质较高,但自然资源不足,因此选择了进口原料和零部件,在岛内加工组装,再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经济循环的工业化道路,其核心是发展加工贸易,其保障条件是科学合理的产业发展战略。20世纪50年代发展纺织、轻工、食品等劳动密集型消费品工业;60年代发展电子、电器、塑料、金属制品等耐用消费品出口装配产业;70-80年代实行重化工业战略,逐步建立起钢铁、造船、石化、核电、电信及交通等重化工业部门;90年代着力发展通讯、资讯、消费性电子、半导体、精密器械与自动化、航空、高级材料、特用化学品与制药、医疗保健以及污染防治等十大高新技术产业;21世纪开始向服务经济转型。至此,台湾历经半个世纪,成功地完成了从代工到高技术制造业和服务型经济的转型,证明了加工贸易产业政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四、促进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建议

(一)加工贸易发展的政策取向

通过调整加工贸易允许类、鼓励类和限制类目录,鼓励具有带动作用的加工贸易发展,如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电子信息等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以及装备制造等资本密集型产业;限制那些带动作用不明显、但还具有一定优势的加工贸易发展,如纺织、服装、箱包、鞋帽、玩具、家具等一般劳动密集型产业;禁止附加值较低、资源能源消耗大、不符合我国资源要素禀赋变化趋势的加工贸易发展。

(二)促进价值链延伸的措施

将加工贸易的目标定位在融入全球产品价值链,将我国加工贸易的重心由传统的来料加工、进料加工拓展延伸到生产、研发、营销等多种加工方式;积极支持来料加工企业向进料加工企业转变;对创立自主品牌和营销渠道的内资加工贸易企业给予财税支持。

(三)大力促进服务外包

服务外包在统计中不属于加工贸易范畴,但它和加工贸易的联系非常密切。加工贸易企业向服务外包转型相对容易,而承接服务外包又是企业提升加工层次的重要途径。服务外包本身也是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配置价值链的重要手段,而且隶属于高附加值的服务环节。同时,企业从事服务外包几乎不受进口关税和增值税政策变动的影响,还可以吸收大量高素质的劳动力。因此,承接服务外包可以作为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途径之一。建议鼓励高素质人才创办服务外包企业,对从事服务外包的企业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对服务外包企业引进高端人才方面给予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支持。

(四)逐步推进加工贸易内销便利化

提高加工贸易产品的内销便利化,有助于“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拓展市场,减少对国际市场的过分依赖,是发达国家加工贸易发展的经验之一。但我国现有进口关税结构不利于我国加工贸易企业内销,建议改革进口关税制度,在加工贸易企业内销时,以关税率较低的料件为基础进行征税,并简化变更内外销比例的相关手续,允许海关监管设备在补缴有关税金后可用于内销生产。

(五)合理规划加工贸易的发展区域

加工贸易转移是产业梯度转移规律和全球产业分工的必然结果,但我国地域广阔,地区间发展阶段又有差异,东部地区产业发展快,而中西部地区相对落后。这就给加工贸易的区位转移提供了较大的选择空间。建议出台政策促进加工贸易向中西部地区有序转移,首先鼓励加工企业向中西部地区投资设厂,二是在中西部地区建立加工贸易园区,吸引东部地区加工贸易企业的转移,三是推动加工贸易龙头企业带动一批配套企业入驻加工贸易园区,形成加工贸易产业群。同时还要改善中西部重点城市的基础设施,降低物流成本、缩短物流时间,为加工贸易转移提供便利。

(六)提升企业的人力资源和技术管理水平

实现我国加工贸易由简单的加工组装向研发、设计、营销和高附加值零部件制造的升级,关键在于建立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建议国家积极引导大学生到企业就业,提高企业员工待遇,营造为良好企业人才发展环境。同时,营造全社会开展技术创新的氛围,加大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资金投入,通过规范市场秩序、标准化建设、保护知识产权等措施,切实加强科技成果的转化,支持企业研发,从而为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提供技术基础。

作者:边建民 单位: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经管学院


更多世界经济论文详细信息: 加工贸易发展新趋势及经验借鉴 论文代写
http://m.400qikan.com/lw-126136 论文代发

相关专题:西部资源什么时候开盘 浅谈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相关论文
相关学术期刊
《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 《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消费》 《山东水利科技》 《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黑河科技》 《西安市人民政府公报》 《国际生物医学工程杂志》 《北京市人民政府公报》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