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考

时间:2017-02-07 15:02:04 来源:论文投稿

摘要:为顺利地在高职院校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分析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中的4大维度,结果表明:构建框架、研究理论的大众化、抓理论大众化的落脚点与落实理论大众化的“大众形式”4者是密切联系、相辅相成的。高职院校应牢牢抓住4个维度,全程、全员、全方位地贯彻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切实提高广大高职学子的“德育”成效。

关键词: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558(2016)03--

引言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尤其是习总书记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号召后,高等职业教育更是得到了空前的重视与实质的提高。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各种思潮蜂拥而至,其中夹杂不少不良、负面的价值理念,这对高职教育尤其是德育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新形势下如何向社会输送思想道德素质过硬、政治立场坚定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成为高职德育亟待解决的课题。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相继提出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这旗帜性的掌舵,为高职德育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指明了方向。渤海大学毛海波副教授就“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出4个目标层次,即理论大众化、信仰大众化、实践大众化和创新大众化[1]。本文仅就从理论大众化这一目标层次展开论述。从词语结构上分析,“某某化”指的是动态、变化的过程,“大众化”是一个偏正式,是指被大众接受或逐步与大众融合的过程。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和理论通俗化、具体化及生活化,让高深难懂的理论指导转化为人民大众的日常性行为准则或者道德规范[2]。在高职院校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指的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基本理论以通俗、生活化的形式与高职生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让高职学子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内化为自身信仰,增强高职生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高职院校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有4大维度,于学校而言,自上而下营建推进氛围;于学生而言,由外及里地推进,以形成潜移默化之效。4个维度,相辅相成、有机统一。

1构建高职院校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的框架——显性灌输与隐性熏陶相结合

一直以来,不少学者甚至是一线教育工作者都存在一种错误的意识,认为只要涉及知识,是经课堂、由教师“传道授业解惑”而传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理所当然地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传授即可。实则不然,教育是全方位的,它绝不是简单的单元拼凑,它是集所有主观、客观因素于一体的综合体,在教书育人的天职下,教育所涉及的方方面面都应予以支持。故此,高职院校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应多管齐下,集人力、物力、财力于一体,全员、全程、全面地贯彻进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推进。在高职院校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其框架可以“课堂”为中心,划“纵向”与“横向”坐标。“纵向”,固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横向”,则是教学之外的其他教育因素。

1.1狠抓教学,“理论”与“实践”并重

首先,牢牢抓住理论教学此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的主阵地。结合高职生的特点,教师应精心组织并设计好教学活动,加强课程的吸引力与感染力,使理论“入脑、入心”,从而提高“大众化”成效。其次,走出课堂,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组织、建设好,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真正“大众化”。普遍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因其死板、枯燥而离“大众”较远,缺乏实践性、现实性的操作,实则不然。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大精深,一脉相承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更是与时俱进的实践成果,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必须加强实践操作性,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让高职学子“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社会接轨,促进马克思主义的综合化和多元化,贴近高职生的学习与生活,丰富“大众化”发展方式,提升高职学子切身的体验感悟,进而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这于高职教育而言是必须且可行的。高职教育与社会的紧密接轨乃是高职一大特色,切勿以为此仅对针对性强的专业而言,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而言同样适用。可充分调动社会资源,让学生走进企业,了解社情、民情,从而更深深体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众化”实际成效。

1.2领导重视,“软”、“硬”皆贯彻落实

高职院校的领导对高职院校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重要性的认识以及为此所采取的系列措施是评判高职院校能否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的一个重要评价因素。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技能的专门型人才,因此受到重视的是专业课,尤其是就业形势相对较宽松的专业。这是一种极其短视、片面的做法。作为高职教育的管理者,应从长远的角度出发,看到高职生政治理论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对国家未来发展的影响,看到千百年关于人才——“有德有才”与“有德无才”的争议与区别,从而真正重视并贯彻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的推进。首先,在思想上,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的推进工作,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的意识构建,营造积极、健康的大众化氛围。从观念上纠正一些错误认识,自上而下地达成统一理念——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是高职生德育教育的重中之重,须全员、全方位地予以配合,为其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氛围。其次,在组织上,完善相关部门尤其是教学单位及思想政治教育部门机构建设与专业人员的配备。从工作角度细分,在高职院校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进程中可将学校的各部门分为3类,一是行政部门,可在工作分工细则上,安排具体人员负责此工作,尤以学生工作处与团委2部分为重,可从校园文化建设、第二课堂、社团活动等方面为高职学子素质的培养创造更多的平台;二是教学单位,此是学生归属的二级院系,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其大众化的层次更为贴近;三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基础部),此是高职院校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的主抓部门,应重视并予以大力支持。最后,在方向上,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重视引导学生的政治方向,培养政治立场坚定的高职学子。“实践证明,人们不可能执法地产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意思,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3]。外面,可分为显性灌输与隐性环境的熏陶。显然,思想政治理论课谈的传授为显性灌输,而课堂之外的因素,如领导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等皆为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的隐性环境,为了避免高职学子对说教式、灌注式的教育产生逆反心理或遗忘心理,除正面的显性灌输外,还应注重隐性环境的创设。隐性环境为高职学子工作、生活部分,其熏陶的成效不亚于显性灌输甚至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高职院校应给予足够重视,把握好隐性环境,创设积极向上的隐性环境,规范、引导高职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知与情感。显性灌输与隐性环境的熏陶2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2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必须进行“研究理论”

理论研究,是为了更好地指导、运用于实践,高职院校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必须坚持“理论研究”,与时俱进地以马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进高职学子的“头脑”。(1)高职院校教师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与正确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自觉成为党的基本路线、方针的忠实守卫者与捍卫者。教师应德行兼备,方能在“教书育人”过程中,高职教师方能自觉站在党和民族未来发展的高度,对高职学子的健康成长高度负责,在工作中以饱满的热情、敬业的态度以身作则,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而言,高职教师分为2类,一类是专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另一类是非思政专职教师,包括行政部门、其他专业的教师。于专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而言,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其专业所在,对其必须做到真学、真懂、真信,方能做到真传、真用。高职思政教师能否真学、真懂、真信,直接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己不懂焉能教人明,答案自然是否定的。于非思政专业的其他高职教师而言,马克思主义理论应是其知识底蕴中最博大、渊远的学科体系,是其三观的必然所在,研究、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方能更好地为人师表、以身作则。(2)高职院校教师必须得不断地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能力,理论联系实际,提升教育成效。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均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国情结合而产生的理论,高职教师应从缘由研究理论,将国情、社会发展与高职学生的实际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评价、辨别实际情况、实际问题,帮助引导高职生明辨是非,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高职生的思想,进一步巩固、发展。

3抓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的根本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这样说:“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5]。由此可见,理论要说服群众,让群众愿意接受并自觉遵守方能发挥理论的作用,而能否说服群众是理论魅力所在,关键在于应抓住理论的本质,切不可仅流于表面、泛泛而谈。故此,高职院校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应抓住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让师生接受并自觉为之努力。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实质就是“化”学生,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化”为高职学子的知识体系、进而上升为信仰体系。因此,抓根本,即为生服务。固然,高职院校可以通过“硬”的手段,强力推行或灌输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但此效果未必如意甚至可能导致反效果;如果师生能感受到理论体系自身的魅力,发自内心、自愿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高职院校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能事半功倍地实现真正意义的“大众化”。应该看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渊博,在高职院校中推行,其实目的不是要记住它高深的理论,而真正的意义是改造三观,武装三观,潜移默化中引导“做人”,如何做、怎样做人等,这些意识的成效不是立竿见影的,但其可对人的一生产生莫大的作用。因此,在高职院校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要实现其大众化,得让师生感受到理论的本质——为生服务,于教师而言,“为生服务”是教书育人之落脚点,2者的本质是相同的;于高职学子而言,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为生服务”,受益者是学生自身,学生从理论中得到切切实实的“实惠”,方能从内心接受它并内化它。

4以“通俗化”的形式与途径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

列宁说过:“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化”。把马克思主义与大众的日常生活、习惯思维和信仰结合起来,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和本质要求[6]。“通俗化”,是指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形象生动的实际案例、深入浅出地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以简单明了的方式方法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转化为高职学子的生活语言、行为习惯,让马克思主义理论走出书本、走进高职学子。邓小平指出:“我们讲了一辈子马克思主义,其实马克思主义并不玄奥。马克思主义是很朴实的东西,很朴实的道理”[7]。为了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必须使马克思主义理论“通俗化”,便于高职生掌握。而能为高职生所掌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是“通俗、简单明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最高限度的通俗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客观而言,高职学子的知识底蕴较之本科生稍逊些,而在高职“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理念中,高职学子在潜意识中将学习的重心放于专业学习上,而对于基础知识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此类较为“枯燥”且效果不知为何的学科则呈现可有可无的学习心态,故而在高职院校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得避免华而不实、晦涩艰深的政治、学术书面语,避免强输灌压的传授方式,要采取通俗易懂的语言、贴近高职理念、走进高职学子的方式方法,让高职学子理解并接受。

5结语

高职院校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的4个维度是相辅相成、永恒运动的过程,从框架的构建到具体的贯彻实施,高职院校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是呈螺旋不断上升而变化发展的,是过程与结果的统一。因此,高职院校应牢牢抓住4个维度,真正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全程、全员、全方位地贯彻实施,切实提高广大高职学子的“德育”成效。

参考文献

[1]毛海波.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基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151-152.

[2]罗金彪.如何在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的研究[J].前沿,2014,11(ZB):58-59.

[3]中共中央编译局.列宁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247.[4]新华社.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N/OL].2007-10-24[2016-02-

[5]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6]共青团中央.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增订本)[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90-111.

[7]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80.

作者:何小梅 单位: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更多历史学论文详细信息: 高职院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考 论文代写
http://m.400qikan.com/lw-128446 论文代发

相关专题:代写硕士论文可靠吗 原子能科学技术

相关论文
相关学术期刊
《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延边党校学报》 《小溪流》 《当代商报》 《化学传感器》 《农业部北京农垦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四川林勘设计》 《湖北农业科学》 《中医教育》 《石化技术》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