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文化艺术发展的研究
1文化艺术事业发展分析
(1)国家投入逐年增加。政府部门在我国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尽管在几年间基本建设投资力度有降低的趋势,但是从整体上看依然朝着提高的方向发展。调查资料显示,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到20世纪80年代初这段时间内,政府部门在文化艺术事业方面的投资约为66亿元,而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到20世纪90年代之间,投资总额达到了136亿元,由此可以看出,我国政府部门对文化艺术事业的重视程度是逐渐加深的。[4]与此同时,我国的文化事业基础建设也在近四十年的时间里实现了较快的发展,而这与政府部门的大力投资是分不开的。不可否认,政府部门的大量资金投入促进了我国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但是因为基数偏低,不论是事业经费问题还是基建投资问题中都存在不足的现象。为解决这一问题,国内的很大一部分文化艺术事业单位都在20世纪80年代期间开展了大规模的文化艺术活动。[5]正是因为政府部门的低投入,才使得相关文化部门的文化建设资金十分缺乏,最终造成了更加严重的后果,例如人头费占据了事业费中的很大一部分,而且医疗费用也在很大程度上都增加了,并进一步加大了政府部门的经济压力。[6]不仅如此,公益性的文化相关单位都不得不面对不断变形问题。快节奏的生活使得人们更加注重于商业利益,也正是由此,KTV、网吧等一系列的服务设施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我国的大小城市。在这种情况下,城市中的大部分场地都被占用,而公益性的文化艺术设施却不能拥有立足之地。(2)群众文化生活的丰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人们的业余生活也在逐渐变得丰富多彩。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人们对业余生活有了更多的向往,而各种各样的娱乐活动早已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从文艺舞台的角度出发,国内很多艺术家都充分发挥了自身的专业能力,成功制作了多部优秀的文艺作品,其中更有一些作品获得了世界范围内的关注。[1]调查资料显示,20世纪末期,我国文化部门艺术表演团体在一年的时间里进行了1600场新剧目,同年进行了将近43万次的演出。从公共图书馆的角度出发,馆内藏书数量有了极大地增加,并且基本上每个县市都建设有公共图书馆。站在文化科技成果的角度来看,自改革开放至今,我国所获得的科研成果超过了六百项,同时涉及了表扬奖、管理奖等多种奖励。
2文化艺术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国家投入偏低。尽管最近几年我国相关部门都提起了对文化艺术产业的重视力度,但是在这一产业的人力与物力投入上仍然不足。这一不足主要表现在三大方面,1)相关研究人员对文化艺术的重视逐渐淡化,也正是如此对这一产业所进行的资源挖掘也就停滞不前了。2)研究文化艺术的人才十分缺少。3)相关部门与社会组织等对文化艺术的资金投入非常少。正是由于上述三方面主要原因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现今我国的文化艺术的开发层次明显降低,而且对这一重要产业也没有提起足够的重视,不论是在人力还是在资金问题上都存在问题。除此之外,用于文化艺术开发的资金投入更是少之又少,而这一系列的问题都严重制约了我国文化艺术产业的顺利发展。[7]其中,调查资料显示政府部门对文化事业的投入资金与财政总支出两者的比例总是在0.6%左右浮动,然而其浮动幅度并不大。(2)基建投资比例过低,文化设施欠账现象严重。在“六五”这一段时间内,我国文化事业的基建投资与基建总投资之间的比例为1∶250,但是从这以后其比重却有增无减。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文化事业基建投资年总额大约为7.9亿元,而国家基建投资总金额则达到了3000亿元,与此同时文化事业基建投资与国家基建投资之间的比例则为27∶1000。相关资料显示,在20世纪末期,国内还有268个县没有建设公共图书馆,而已经建设完工的图书馆不论是从占地规模还是从基础设施建设来说都存在很大的问题。在两千八百多个县级文化馆内,占有一半以上的文化馆的占地面积都过于偏小,而且还有相当一部分图书馆出现了“有馆无舍”的现象。除此之外,很多文艺演出场所的设施十分陈旧,也没有先进的技术设备,到20世纪90年代末,已经有10%演出场所不得不停止表演。[8](3)经费短缺。现今,我国艺术表演团体正在面临非常艰难的困境,尤其是品味较高的艺术,在演出过程中往往会只有数量较少的观众,所以演出获得的收入与成本相比就显得微不足道的。因此,这就导致了多个艺术表演团体面临逢演必赔的困境。不仅如此,经营活动的开展也是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制约,而且经费也是十分短缺的,最终相关负责人只能将注意力都集中在获取经费问题上,艺术团体的生存与发展都受到了制约。也正是因为如此,剧院的设备无法得到更新,也无法引进先进的表演设备,排练场地更是非常简陋。20世纪90年代末期,我国近3000个艺术表演团体中有30%没有安设练功房。不仅如此,由于演员的工资都相对不高,而且福利也较差,有很大一部分艺术表演者选择放弃这一工作,最终使得大部分的艺术团体都面临“人才留住”难的问题。(4)贫困地区文化艺术事业比较落后。西部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而内陆的山村地区以及少数民族地区也因为各种原因出现经济发展缓慢的问题,而文化艺术事业的进步也由此受到了多方面的制约,广大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也稍显枯燥。就拿宁夏地区来说,南部山区的很多人民的生活水平都相对较低,文化生活可以说是如一张白纸,电影院等场所的建设非常少。[9]除此之外,陕西部分地区农村人民能够看电影的机会也是少之又少。而贫困地区的文化设施水平也是非常落后,“两馆一站”条件差的现象十分普遍。也正是由于这一原因,群众对文化艺术事业的认识始终非常浅薄,而这对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来说是一大弊端。经过调查之后笔者发现,现今仍然有不少的群众认为文化艺术的发展工作只是政府部门单方面的事。与此同时,甚至有一些比较有成就的艺术爱好者把自己的成品转送他人,这就更加加剧了群众无法认识文化艺术事业的情况,这对于民族文化艺术的发展来说都是一大阻碍。
3完善文化艺术事业的经济政策
(1)增加经费投入。要想实现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首先就是要肯定文化艺术事业在我国经济水平提高中占据的重要地位。我国相关负责人曾经明确表示,对于文化艺术事业的投入力度要根据财政收入的增加来增加,并不断的对其进行适当的财力支持。对于文化事业资金基数水平低的问题,可以实施有效的调整措施来解决,以此来实现文化事业资金基数的提高。而要想解决偏远地区的文化事业资金短缺问题,则可以对其进行一次性的拨款,并对其做出明确规定,即此次拨款只能用于文化事业的建设与发展。[10]由于我国现今的基本国情,注定了大部分的政府资金都会投入到经济的建设过程中去,而对于文化的投入则必然会相对较少。尽管如此,政府部门也要借鉴西方国家的做法与我国部分城市的发展现状来做好文化事业的资金积攒工作,例如在合理的范围内增加文化事业所需资金等。除此之外,乡镇文化可以说是最基本的文化机构,而要想实现整个文化事业的发展就必须要实现每个基本文化机构的发展。文化站的资金要包括在乡镇的年度财政预算中,如果恰逢一些规模较大、影响较远的文化活动,则需要相关部门主动提供经济补贴。(2)增加文化设施的相关政策。对于文化设施中出现的技术水平低、数量少等问题,需要做到以下几点:1)实际上现今很大一部分国家都针对文化艺术设施制定出了相应的法令与规范。尽管我国政府部门也早已开始了对文化艺术设施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然而站在立法的角度来看却仍有不足。因此,必须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增加文化设施的多项政策。2)在不同的时期广大群众对文化设施的需求是不同的,但是不论是在哪个时期,都需要将人民所期望的文化设施建设作为我国公共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此来不断满足人们的变化的需求。3)文化行政负责部门所进行的文化设施发展的对象是所有的群众,政府意志十分明显,而且还表现出了一定的导向性。所以,在进行文化艺术事业建设的过程中相关部门可以免费为他们提供所需场地。4)在构建城市住宅小区的过程中,必须要将眼光放在远处,全面、认真的考虑图书馆、文化馆等相关文化艺术设施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并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在经济发展方面的积极影响。(3)多渠道增加资金投入。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资金不能单纯地依赖于政府部门,而是要进行多渠道的资金收集。例如,要想顺利解决以文不文等活动开展中遇到的难题,相关的财政部门可以以年为次对文化艺术活动实行专门的拨款。在此过程中需要明确规定此次拨款的唯一用途就是进行文化艺术事业建设。站在短期的角度来看,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财政部门的经济负担,但是它却能够在长时间后获得更加的利益。站在长期的角度来看,这一做法能够有效激发文化艺术事业单位的积极性与热情,同时还能够极大的减少我国政府部门所承受的压力。[3]不仅如此,要想实现经营性活动的顺利开展,并促进三产的发展,就需要金融部门把文化事业划分到贷款的行列中去。与此同时,国家银行还要赋予各地区相关部门为文化艺术事业发展贷款的权利,而实际操作则需要相关部门设计、安排。除此之外,各地区相关部门还能够向当地的大小企业需求赞助,而作为对赞助的回报则可以在进行文化艺术演出与发展过程中为赞助企业进行宣传,以此来赞扬其为文化艺术事业建设发展做出的贡献,从而提高赞助企业的名誉。
4结束语
物质生活的满足使得人们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精神生活,而文化艺术作为与我国历史发展共同生存的重要一部分也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现今,我国的经济与文化发展已经表现出了稳定的增长趋势,而要想保证这一良好的发展态势就必须要保证文化艺术事业的长期与稳定发展。经济的发展是离不开文化的,两者之间存在着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紧密联系。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不仅能够极大地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在人们快节奏的生活中添上轻松的一笔,同时还能够继承我国的悠久的文化艺术。因此,加大对文化艺术事业的经济投入,从而加快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就显得更加重要了。
作者:王宏鹏 单位:甘肃省文化艺术研究所
第二篇:文化艺术发展的特征
一、文化艺术发展的传承性特征
文化艺术作品以及它们所涉及的题材、主题、风格、技艺、语言、色彩、工具、方法、审美与信仰等都是传承的对象,同时,文化艺术的传承离不开时间与空间等要素所构成的传承条件与背景。直接或间接的传承人作为文化艺术传承与发展中最核心的要素,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任何一种文化艺术形态的传承都有其基本样式及其延续方式:基本样式表现为在特定的社会结构中,在长期历史过程中所形成的“印迹”,即以其可听或可见、可感的文化艺术特性表现出来的实践形态;延续方式则包括传承人、传承时间、传承空间、传承审美、传承模式等主体要素。当然,传承变异元素亦是延续方式中的重要参数。事实上,“任何一种文化,都是在流动的历史时间长河中和适应各时期社会文化过程中不断创造的结晶,既包含着继承历史传统的内容,也包含着适应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环境而再创造的内容。与当下社会文化环境相隔绝的文化,是没有生命力的,因而是难以存续的”[2]。我们需要正确看待和处理文化艺术传承过程中出现变异的可能性,在追溯与努力保留“原生态”的过程中,适应并衔接好与当今社会形态的变化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实现文化艺术的传承,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与社会各种力量的相互作用。普通民众是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体。群众是文化遗产的创造者、使用者和守护者,是文化遗产的真正主人。社会大众的积极参与和支持,是文化遗产事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也是文化遗产事业的未来和希望。应充分发挥直接或间接传承人的能动性,同时要注意调动普通群众的积极性,凸显文化艺术传承中人的决定性作用。应通过政府机构、文化管理部门、高校及研究院所、社会力量等全方位的行动,形成文化艺术传承良性互动的体制和机制。充分发挥高校在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作用,通过文化艺术课程和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培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推动文化艺术的传承与持续发展。
二、文化艺术发展的创新性特征
随着经济一体化和文化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当代文化艺术的自由和多元发展取得长足进展,文化艺术的表现手法不断推陈出新,这些都是值得充分肯定的。文化艺术需要传承但更需要创新。“创新”这一概念可追溯到1912年美籍经济学家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该书对“创新”所下的定义是:“创新是指把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结合’引入生产体系。”在他看来,创新包括五种情况,即:引入一种新产品;引入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获得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实现任何一种工业的新的组合[3](P56)。熊彼特的创新概念包含的范围很广,涉及到技术性变化的创新及非技术性变化的组织创新等方面。人们为了发展的需要,突破旧有的思维定势与常规戒律,运用已知的信息不断寻求突破,发现或创造某种新颖、独特的新事物、新思想。可以说,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不可或缺的原动力。文化艺术的发展进步同样离不开创新。文化艺术的创新是通过创造性思维,使以形象为中心的文化艺术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文化艺术性并富有新意;其外延则泛指一切文化艺术创造实践活动的创造性。纵观人类文化艺术的发展史,从文艺复兴运动到20世纪涌现的诸多文化艺术流派,每一个时期出现的新主义、新思潮,都是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求。艺术家们勇于突破,把创新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当代文化艺术的发展同样需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寻求新方法、新思路,创造新价值。对于文化艺术创新而言,我们应注重使用合理有效的方式方法。首先,应紧紧把握民族的特质,创造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作品。众所周知,京剧是我国的国粹,它起源于19世纪中期,因为宫廷演出的需要而传入北京。京剧发展的早期,最富盛名的是以三庆、四喜、和春、春台组成的“四大徽班”,他们除了演唱徽调外,还将昆腔、吹腔、四平调、梆子融入其中,后又加入了秦腔的唱法。再往后,湖北西皮调与安徽二簧调的融入为京剧的发展奠定了更为坚实的基础。正是由于表演艺术家们取诸剧之长,将徽、秦、汉三种民间曲艺相糅合,不断为京剧增添新的血液,才使此剧种获得了长久不衰的生命力,直至被奉为我们的“国粹”。历史经验表明,我们只有紧紧把握民族文化的特质,创造出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作品,这样的作品才具有独创性从而不可替代。其次,应追踪世界文化艺术发展的潮流,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文化艺术模式,做到洋为中用。自古以来,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从《易经》开始就有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审美理念与哲学观点,此种理念和观点充分渗透和体现在中国古代的园林、建筑、音乐、书画等文化艺术领域中。西方文化艺术由于受到中世纪之后启蒙运动和文艺复兴的影响,吸取了古希腊人文主义的思想,比较重视人本的价值和意义,在近现代一直起着人类文化艺术发展的领头羊的作用。旅法画家徐悲鸿很早就倡导“中西融合”,他在《中国画改良论》一文中曾提出:“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画之可采入者融之。”西方当代艺术强调在创新的同时应当更加直面生活,在文化艺术作品中反映出对当下人类生存环境的关注和思考。如今,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深受西方当代文化艺术的影响,在影像、绘画、装置、波谱等方面都有了新的突破,创作材料、创作手法等都更加多样,令人欣慰。但是我们不能自满自足,应在立足自身特点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文化艺术模式上持之以恒地付出努力,做好结合的文章。再者,应把各类创新相结合,形成新的创新。文化艺术门类的边界壁垒需要打破,文化艺术的跨学科发展和新技术的应用等应大胆探索、积极推进。如今,新媒介艺术已成为时代文化艺术发展的一大热点,艺术家们尝试着用多种方式将各种文化艺术媒介进行交叉、渗透和重组,影像、装置、多媒体等媒介被广泛用于文化艺术创作中,并与网络技术紧密结合在了一起,展现出勃勃生机。与此同时,文化艺术的跨学科、跨民族、跨国界等现象也愈发明显。2012年在德国卡塞尔举办的世界最著名的三大艺术展览之一的第13届卡塞尔文献展,参展者来自多个不同的学科领域,除了艺术家,还有来自物理、生物、生态建筑、有机农业等科学领域,以及哲学、人类学、经济学、政治学、语言文学等人文社科领域的专家学者。他们打破现有的学科阈限,身体力行跨学科合作,运用新技术新手段,开辟了当代文化艺术发展的新领域,为当代文化艺术发展打开了无限广阔的空间。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离不开创新环境的构建。创新是一种社会集体的共同努力,是一个合作的过程。研究创新环境的学者喜欢使用“创新网络”这个词汇来比喻创新组织。他们认为,环境本身是政、产、学、研、服等行为主体在区域中的网络,“创新网络”在本质上就是创新要素的融合和集成。因此,创新环境是鼓励创新的关键,是区域创新体系得以建立与运行的保障。构建文化艺术创新发展的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两个方面。硬环境是文化艺术创新的基本物质基础,是创新环境的基础层次,包括为文化艺术创新主体服务的公用设施等基础设施,如文化艺术中心、文化艺术馆、文化艺术实验基地、信息服务网络,以及其它为当代文化艺术交流学习提供的公共空间等有形设施。软环境包括支持和保障文化艺术发展的政策法规、有效的管理体制、文化艺术市场、社会文化环境等。营造文化艺术创新的硬环境和软环境,必须坚持两手抓,并且切实做到两手都要硬。
三、文化艺术发展的交叉融合特征
当今文化艺术的发展,其各个门类在对象和方法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交叉融合特征,并与社会学、心理学、符号学等学科存在着复杂的关联。20世纪初,艺术学正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德国美学家、心理学家马克思·迪索瓦曾指出:艺术学包含两个层面,其一是针对美学而言,是与美学并立的一门独立学科;其二则是指各门类文化艺术学科的总和。法国学者杜夫海纳认为:“艺术学研究的最显著的趋势之一,是以不同的形式进行相关综合研究或边缘交叉研究。文学艺术本身似乎特别适合于方法的多样性,据此看来,如果它不是跨学科的,至少也是多学科的。”[4](P368)由此可见,艺术学在成立之初就被赋予了学科交叉性的特点。美学、文艺学,以及诸如美术学、音乐学、戏剧戏曲学、设计艺术学、电影学、广播电视艺术学等艺术门类,都和艺术学本身在研究对象上有着重合和交叉的关系,这些学科在各自独立发展的同时,又不可避免地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例如,当代艺术门类中发展最快的影像艺术学,就将美术学、音乐学、造型艺术学、广播电视艺术学,以及各种多媒体技术手段融合在一起,实现了系统的、综合性的文化艺术创作活动,并满足了经济日益发展、多元化文化背境下精神文明建设的需求。文化艺术的交叉融合除了体现在上述的自身交叉融合之外,还体现在与诸如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文化学、符号学等相邻学科的相互交叉融合上,它们同属于社会人文领域的研究范畴,并由此产生了诸如艺术心理学、艺术符号学、艺术文学、艺术社会学等交叉性学科。苏联艺术家A.R.齐斯认为:“交叉研究的现实意义表现为,各种方法各种科学的工具消融在艺术学中,艺术学是使研究文化艺术的各门科学形成系统的核心。”[5](P73)当代艺术要追寻自由、多样的艺术表现,势必需要进一步进行跨学科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不受限于传统的美学艺术思维和单一的艺术发展模式,从而为艺术家们的创作提供更多的媒介材料、创新方法和创新思路。当代文化艺术的创新是一个复合工程,既是文化艺术范围内各学科的融合,也是文化艺术之外众多学科的融合。1996年,华人物理学家李政道在接受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名誉教授的演讲中曾经这样说道:“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们以人类的创造力为基础,并且追求真理的普遍性。”时至今日,科学与文化艺术相融合已经成为一种时代的需求,同时也是人类自身发展的需求。在文化艺术与科学的融合中,科技与文化艺术的结合更为紧密。科技的发展为文化艺术提供了新的表现手段,拓展了文化艺术的表现空间。科技与艺术的结合包括很多方面,例如信息化、网络化、多媒体技术以及云存储等等。信息化是指培养、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人类社会。如今,信息化与网络化已是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文化艺术通过信息化与网络化也获得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在网络化潮流的带动下,文化艺术市场已经发生并在继续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不少文化艺术作品包括音乐绘画等已开始借助新媒体加以推广。以往只有少数人才能欣赏到的音乐绘画,现在只需打开网络便能轻松观赏。信息化与网络化让这个时代的文化艺术没有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进入一个全民全球共享艺术的时代。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则给文化艺术带来了新的工具以及更加丰富的表现形式。在数字空间中,艺术家拥有了全新的工作流程。现在只需一只鼠标、一个键盘,面对显示屏便可以工作,而无需庞大的案台、成堆的颜料、各种图书以及型号不一的画笔,这一切变得轻松自在,且调整便利、存储容易、传递快捷和查询简易。通过各种分门别类的图库资料、信息软件及播放软件,加上各种即时的输入设备与系统也越来越先进,文化艺术作品的色彩更加丰富,显示更加清晰,一个可集文字、语言、音乐、图像于一体的多媒体文化艺术形式呈现在人们面前。网络技术的一根绳索又将数字吊成桥梁,产生了网络化传播系统和结构,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介。文化艺术之美与技术之美的融合,使表现的范围更为宽广,内容更为丰富,时代特征也更为明显。
四、文化艺术发展的国际化特征
文化艺术是社会文明发展的产物,它相对独立地运行于现代社会系统中。毛泽东同志早在《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就指出:“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这种工作过去还做得很不够。这不但是当前的社会主义文化和新民主主义文化,还有外国的古代文化,例如各资本主义国家启蒙时代的文化,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6](P706-707)1979年,邓小平同志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战略主张,经过30多年的实践,我国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全球化日益加剧、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备受发达国家冲击和挤压的时代,当代文化艺术的发展面临着在保持民族主体地位的同时如何适应国际文化艺术发展大势的现实考验,为此我们需要形成一种国际化的宽广视阈,探索出一条文化艺术的民族化与国际化有机统一的成功之路。文化艺术的发展需要民族化,同时也需要多元化、国际化。我们不仅要从内容和形式上注重本国文化艺术的多样化发展,而且要注重与世界文化艺术的多元化相结合。要积极借鉴国外文化艺术理论与实践成果,做到洋为中用,从而使我国的文化艺术发展融入国际潮流,形成共时性的同在关系。要积极创新体制机制,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强国际间的合作,同时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开拓国际文化艺术市场。这不仅有利于资源共享,而且能够促进我国文化艺术的快速发展。中国不但要成为经济大国,也必须成为文化艺术大国,这就需要我们大力提升文化软实力,提高文化控制力,向世界宣传中国的文化艺术,实现中国当代文化艺术的广泛传播。当代文化艺术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是文化艺术大发展的必然趋势。一要着力培养国家级的文化艺术人才,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法,在创造良好的人才氛围,选派优秀人才到国外学习世界一流文化艺术的同时,有针对性地邀请国外一流专家到国内来进行交流。二要强化文化艺术的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文化艺术科技攻关项目,在合作中学习国际一流的科技方法,掌握国际一流的文化艺术理论与与实践成果。三是丰富文化艺术交流的内容与项目,扩大文化艺术交流的范围和领域。不仅要向世界展示我们的京剧、昆曲、杂技、民族音乐、民族歌舞等传统文化艺术内容,还要将豫剧、川剧、祁剧等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富有强烈生活气息的戏曲形式推向国际市场。当然也要着力创作和打造能够融汇中国元素、具有中国风格的交响乐、芭蕾舞、歌剧等外来品种的优秀文化艺术作品并使之“走出去”。不仅是表演文化艺术,还要参加各类展演,发挥文化艺术展览、文化艺术培训、电影电视、民间工艺等多面的优势,丰富交流内容与项目,从而扩大国际文化艺术市场的占有率,真正融入国际主流文化艺术体系。要拓宽渠道,积极采用电子商务、网络等新兴渠道介质,更加广泛深入地参与到世界文化艺术活动之中。四是不断扩大文化艺术交流的覆盖面,有步骤地利用各种手段向五大洲宣传中国文化艺术形式,展现中国文化软实力。五是加大文化艺术与资本的结合力度,加大对文化艺术产业的投入,促使我们的文化艺术能够取得更快更好的发展。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我国当代文化艺术的发展必须始终以中国特色和民族性作为国际化的基础与前提。
五、文化艺术发展的市场化特征
文化艺术的发展有其特定的背景和环境。在目前的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离不开市场,市场无疑是文化艺术存在的基本场域。文化艺术的市场化是当代文化艺术发展的必然趋势。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不断完善,可以说资本已介入到我国文化艺术生产的全领域和全过程,文化艺术产品作为商品已具有市场经济体系中普通商品的一般特征,并在社会化大生产中与资本构成了内在的对抗性。市场经济环境中的文化艺术的产业化发展需要资本的支持,资本的支持可以在文化艺术人才的培养和造就、文化艺术作品的生产和流通等方面发挥巨大的助推作用。目前,文化艺术发展的市场化已经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事实,它极大地促进了文化艺术作品的流通与消费。文化艺术创作主体与市场、消费者的沟通与交流,在市场激烈竞争的态势下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勇敢面对市场和消费者的选择,文化艺术创作主体的创作灵感才能更好地被激发出来,从而也才能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文化艺术作品。当然,在市场化的背景下,文化艺术产品的生产一方面要顺应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并加强对市场和消费者需求的引导。不断推出能够满足市场和消费者需求的高质量的产品是开拓文化艺术市场的基础,加强文化艺术教育从而实现大众文化艺术欣赏水平的提高和欣赏内容的多样化,则有利于促进文化艺术消费层次的不断升级。文化艺术的市场化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作为文化艺术产品生产的管理者,政府必须转变观念,积极地在文化艺术市场化的过程中给予政策上的保障。要尊重市场规律,在人才、技术、管理等方面全方位地健全、完善相应的制度和机制,使文化艺术融入到文化产业的发展洪流之中。较为宽松的环境更有利于文化艺术的创新。尽管我们目前的文化艺术市场还不尽完善,文化艺术作品的知识产权保护还明显不足,但是只要政府的政策保障到了位,什么具体问题都可以陆续得到解决,文化艺术发展的良性生态体系的构建和完善也指日可待。21世纪刚刚过了十年,中国便取代日本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文化艺术的发展,中国不但要成为经济强国,更要成为文化艺术强国。经济的一体化与文化艺术的全球化是相伴共生的,文化艺术的全球化必然会全面而深刻地影响中国当代文化艺术的发展。文化艺术的传承、创新、交叉融合以及国际化、市场化是我国当今文化艺术发展的五大显性特征。结合当代文化艺术的显性特征,结合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需要树立崭新的文化艺术观。面对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我们既要对传统的经验予以批判的继承,同时又要根据新的实践要求不断加以发展创新,使批判继承与发展创新辩证地统一起来。当代文化艺术的发展需要我们正确把握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当是我们遵循的基本原则。我们要汲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精髓以及世界各民族文化艺术的长处,在艺术内容、艺术形式、艺术语言、艺术表现手法等方面大胆尝试、锐意创新,将传统文化艺术发扬光大,同时大力推进当代文化艺术前进的步伐。文化艺术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文化艺术作品的生命力在于不断满足人民大众的文化需求。经济发展为人们的文化需求带来诸多新的变化,因而我国当代文化艺术的发展需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在体裁、题材、形式、手段等方面充分拓展,在创作思想、观念、内容、风格等方面改革创新,坚持弘扬主旋律,积极反映人民心声,使我国当代文化艺术永远保持繁荣发展的良性局面与态势。
作者:郑中 左丹婷 单位:济南大学音乐学院
第三篇:文化艺术提高实力的作用
一、城市软实力的构成及其价值表现
(一)城市软实力的构成城市软实力的具体构成,主要包括城市文化、居民素质、政府服务以及形象传播、社会和谐等等非物质因素。在众多种非物质因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关联之下,所呈现的城市软实力,是一种复杂结构的系统表象。提升和建设城市软实力,其实就是要从诸多的细节构成角度入手,促进社会的和谐、提升政府服务、城市文化以及人口素质等等,这些非物质要素的进步,就会加强城市软实力的体现。这种作用不是单一的数字添加,而是需要科学的组合各个要素,通过合理的方式把控整个系统,才能够让城市软实力有最优质的表现。(二)城市软实力的表现外延广泛是城市软实力的一种概念化呈现效果,而为了更好的研究城市软实力,需要从对城市软实力的作用方法上进行划分,具体可划分为吸引力、说服力、感召力以及影响力四个部分,也就是城市软实力的四种表现形式。能够在改善城市软实力的过程中,表现出这四种形式的增强,那么便可以被认为是提升了城市的软实力。(三)城市软实力的价值剖析城市软实力的价值和意义,主要存在着五个方面的价值呈现,具体包括塑造城市形象的功能;协调、扩张城市经济运作系统、对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有着促进作用的价值;全面提升城市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的意义;提升城市竞争力的作用;以及推进城市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功用。只要能够满足以上五个方面的任何一个方面,就可以将要素作为提升尝试软实力的战略条件。而最能够起到直接强有力效果的条件,便是对于城市软实力提升有着重要作用的构件。而通过调研情况显示,在众多城市社会系统的要素中,文化软实力才是最有价值的存在。文化艺术的交流,可以更好起到提升城市软实力的作用。
二、加强城市文化艺术交流的方式
(一)本地文化的纵向延伸作为几千年的文明大国,我国的每一个城镇和地方,都可能存在着不同历史时期的特殊文化背景。纵向的延伸城市本地文化,追溯以往的历史文化特色,强调主题、系统化的文化交流发展模式,有助于为城市贴上历史的标签。通过城市名胜景观的历史性文化传播,能够增加人们对于城市的认知,并让城市的文化富有时代感。(二)横向借鉴外来文化在城市对外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统筹规划,分级管理才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一方面,要推出一些项目瞄准国内外榜样城市,另一方面则是要掌握公众的艺术欣赏习惯,匹配符合本地人和外地人的审美项目,才能够更有利于宣传本地的文化艺术特色。开展一些主题联合活动,比如同类型不同地域的文化展,或者是传统节日的联合举办等等,国际性的文化交流更值得提倡,有助于国际人士和外来人士,系统了解中国(本地)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精华。(三)文化共享,资源整合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地球已经从昔日的大世界,变成了如今的地球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更小,而交流也更加方便。各个城市之间进行文化共享、资源整合,更有助于城市文化艺术的交流,进一步提升城市软实力。比如此前央视所举办的跨国城市竞技比赛,不仅能够产生文化的交流,而且还能够产生民众的互动,引起更多人的兴趣,便可以加深对艺术文化交流的传播。当然还可以通过一些文化周、艺术大赛的方式,来促进各个城市文化平台的交流。深层次的挖掘,紧密性的合作,便可以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三、文化艺术交流对于提高城市软实力的作用
着眼于世界范围内,如今全球化的经济趋势已经日益明显,国家在相互合作和依赖的同时,也表现出了激烈的竞争情况。而在这种环境之下,城市一样也存在着类似的情形。很多城市间的互帮互助、相互合作案例层出不穷,但是从客观的角度来说,每一个城市之间也在暗中的进行较量和比拼。在这样的一种形势下,城市就必须要提升自身的整体综合实力。具体包括资源和经济的发展,科技水平的提升,这是硬实力的展现,也是城市综合实力的基础;另一方面还需要在硬实力受到制约的情况下,发展城市的软实力,把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作为城市软实力增强的重要突破口。深入的研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可以窥见城市文化软实力的表现,可以通过两个方面得以呈现。一方面是城市通过核心价值观的塑造、哲学思想体系的构建、道德规范与标准的确立、政治制度的安排设计以及意识形态等等,动员社会力量、提升居民素质等方面的能力,这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另一方面则是细节上的多样化呈现,包括城市的意识形态、政治理念、伦理原则、影响力。渗透力以及融合同花能力等等。这些细节上的文化软实力表现,其实也是衡量城市软实力的重要标准。由此可见,提高城市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便是加强文化艺术的交流。有着几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国,民族文化博大精深。而在这片土地上,还孕育着不同民族的人,以及不同地域的人们。在地域性的间隔下,城市和城市之间,不同城市的人与人之间,可能会由于受到文化类型的差异化局限,以及消息来源、个人视野和认知渠道等方面的限制,导致了对地方文化艺术上的失真情况。虽然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可以更多的通过网络的途径去了解每个城市的魅力和文化艺术特质。但是如果城市并没有加强文化艺术交流的意识,则也可能会引起人们对于城市软实力认知的不全面性、不透彻情况。
四、结论
加强文化艺术交流对于提高城市软实力的作用,在于能够更好的展现城市的精神面貌与魅力形象。主动传播出更佳真实的城市文化、信息,有利于城市软实力的呈现与表达,避免人们对于城市文化的歪曲理解和失真认知。城市软实力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可以有助于提升城市的软实力,加强亲和力与吸引力,在未来的发展中发挥更多的作用。而文化艺术的交流,便可以实现这样的目的,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进一步增强城市软实力,为城市未来的和谐发展带来良好的社会环境。
作者:仇媛媛 单位:燕山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雕塑系
第四篇:文化艺术对提升文明度的作用
一、城市文化艺术氛围
1.城市文化艺术氛围释义所谓城市文化艺术氛围是指一座城市固化的各种艺术形态如建筑、雕塑、户外美术设计等所营造的特定氛围以及在城市中举办的艺术展演活动所辐射影响的人群所营造的气氛等。2.城市文化艺术氛围的建立途径首先是建立显性城市文化艺术氛围,主要包括城市文化形象的建立和城市文化艺术产业的发展。由城市规划、公共设施、城市建筑、城市道路、城市交通、特色标志、独有景观、自然风貌等构成的城市文化形象是城市文化艺术氛围最直观、最生动、最形象的体现。城市文化艺术产业,在广义上是指城市中一切文化艺术活动的总和,在狭义上是城市中以标准化、规模化的方式组织文化艺术活动、生产文化艺术产品以满足社会需要的国民经济行业或部门5;有的人认为文化艺术产业是指按照产业化和市场化的方式来从事文化艺术产品的生产、流通、经营和服务性活动的行业。城市文化艺术产业包括公益和盈利两种不同的性质,但总的来说其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以上文化艺术氛围建立的显性途径主要作用是营造外在的文化艺术环境,属硬件建设。其次是城市隐形文化艺术氛围的建立,主要是指培养城市居民的文化艺术素养。文化艺术素养是人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是指人对艺术及其作品的认知程度以及感受力,表现出人对文化艺术追求的主动性及对艺术的敏感度和接受度上。培养城市居民的文化艺术素养是建立城市文化艺术氛围的隐性途径,属软件建设。以上两种途径的建设必须相辅相成,形成良性互动的局面,才有利于城市文化艺术氛围的建立。
二、文化艺术氛围的建立对提升城市文明度的作用
1.文化艺术氛围的建立有助于提升城市实物的文明当人类开始对自然世界的改造之时,人类便开始了脱离野蛮的历程,而这正是人类走向文明的起点。我们通常认为人类文明的历史应当从原始人凭借自己的智慧打造出第一个用于加工自然物的石器工具的那一刻算起。人类社会生产的一切物质都是人类智慧和劳动的结晶,是人类区分于动物的本质特征。它表达着人类改造自然界实践活动的目的合理性与社会正当性6,它体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所以,文明最基本的表征就是实物,亦即是一定的物质形态。任何文明都必须通过这样的实物方式去展现文明的内涵。文明的层次水平正是通过对这些实物的评价判断,从而进行区格的。城市是人类创造的自身居住生活的空间,组成这一空间的包含有前文提到的城市规划、城市建筑、城市交通、城市道路、公共设施、特色景观、独有标志、自然风貌等。这些物质性元素通过科学的配置进行合理组合形成各种现代性架构,以满足城市居民安全、生活和文化等多方面需要。这些物质基础是城市发展的最基本条件,是实现城市各项功能的保障。以此形成的物化的城市环境展示的正是城市各自不同的物质形态,彰显的是建造者的知识和技能。各种物态的城市文明是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依托,如方便快捷的公共交通、畅通无阻的道路网络、干净整洁的市容环境、完善贴心的公共设施、秩序井然的公共场所、温馨和乐的居住社区、古朴典雅的庭院楼阁、鳞次栉比的摩天高楼、无处不在的绿化空间等等。文化艺术氛围的建立在营造良好城市环境方面具备不可替代的作用。建筑、雕塑、城市景观等多方面的艺术化对提升城市形象着直接影响。许多城市的标志性建筑、雕塑或是某件城市公共艺术品已经成为城市名片,很大程度的提升了城市的文明程度。艺术化的城市环境将带给城市居民良好的生活基础,对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具有重要意义。2.文化艺术氛围的建立有助于提升城市居民的文明城市文明由生活于城市中的人即城市居民创造。正是一个个文明居民用自身的行动构建并实践着城市中一个个文明家庭、文明楼栋、文明社区、文明单位、文明城区以至于文明城市。而城市发展的内驱力正是在于不断的满足城市居民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而这些需求也正是城市发展的方向和必然选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城市文明是城市居民的文明亦即秩序文明,城市居民作为城市文明的主体,是城市文明的创造者、体现者和享用者。城市文明体现在以相似并趋同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为主导的城市居民集体行为模式,是一种城市居民集体心态。城市文明的发展取决于城市居民的整体文明需求、文明素养和文明实践情况。城市文明度往往最直接的反映就是城市居民自身的文明行为。人们原来越关注城市居民在城市公共场所的行为,如公共秩序观念、公共卫生习惯、公共交际礼仪、公共道德意识和公共服务行动等。然而,在由“陌生人”组成的缺乏公共意识的现代城市社会里,城市居民的公共行为由于受个人文明观念、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的影响,往往与社会期望的行为规范存在差距。因此,一座城市的文明度高低可以直观的通过观察这座城市居民的公共行为进行衡量。中国古代美学认为音乐欣赏可以促进社会和谐。《乐记》中写道:“乐极和,礼极顺,内和而外顺,则民瞻其颜色而勿与争也,望其容貌而民不生易慢焉”“大乐与天地同和”。这些都揭示了审美对构建和谐的重要作用。西方美学虽然强调美分为主客观两个方面,但也同样提出审美对弥合人们心灵的重要作用。他们认为美是具有感染性可传递的。美的这一特征决定了审美活动在不同的人群中有着共通性,从而有利于凝聚人心。由此可见,在城市中建立良好的文化艺术氛围,通过培养城市居民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激发其对美的爱好与追求,有利于塑造其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促进其全面和谐发展。通过文化艺术氛围的建立,培养并提高市民的文化艺术素养,通过参与艺术活动充分激发城市居民对艺术和生活的热爱,积极组织城市居民参与、体验公共生活的“公共化”过程,从而进一步对他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寓教于乐,唤醒城市居民整体的公共意识、培育城市的公共精神和增强城市的公共性,使他们自觉自愿接受相应行为规范的约束。通过文化艺术氛围的建立,潜移默化的对城市居民进行引导,能够使他们更好的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具备明辨弄是非的能力,主动追求“真善美”,拒绝“假恶丑”,有助于构建一个和谐崇德的城市社会格局。文化艺术氛围的建立在这些方面的作用,是其他方式所不能替代的,它已逐渐成为构建城市公共秩序、提升城市居民行为文明水准的有效机制和途径。3.文化艺术氛围的建立有助于提升城市制度的文明制度是人们处理社会关系实践的产物。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在现实意义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调节这些社会关系靠的就是制度。只有依靠一定的制度才能避免人类交往过程中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也只有当制度发挥作用时,人类社会才能按照客观规律健康发展。制度是人类社会文明得以实现的基础。制度文明体现在制度本身对社会发展的适应程度上。城市社会正是建构在一个由各种制度机制维系和协调的组织的基础之上。制度文明是城市文明最根本的保障,如果没有制度文明,城市将陷入一片混乱,根本无文明可言。现代意义的“制度”文明是以服务文明的方式得以体现的。政府主导下的城市建设管理、文化艺术产业布局等直接关系到“制度”文明抑或服务文明程度的提升。文化艺术氛围的建立有助于提升城市管理的品味,有助于管理者理性思维与感性体验的融合,能够更好的为市民提供全方位人性化的服务。“制度”文明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作为新时期的朝阳产业——文化艺术产业将产生巨大产能。一方面,文化艺术产业的蓬勃发展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直接为市民提供精神服务;另一方面,文化艺术产业的繁荣进一步营造了浓厚的文化艺术氛围,为制度文明的建立创造了和谐的人文环境。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文化艺术氛围的建立全面提升了城市文明度的三个维度,发挥着独特而关键的作用。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应该注重文化艺术氛围的营造,政府应主动积极引导文化艺术产业的健康发展,在各级教育机构进一步投入力量加强对学生艺术生素养的培养,如此全面提升城市文明度定将事半功倍。
作者:叶志海 单位:暨南大学艺术学院
第五篇:文化艺术产业的发展与保护
1民间文化艺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挑战
(1)资源力度不够。尽管最近几年我国相关部门都提起了对民间文化艺术产业的重视力度,但是在这一产业的人力与物力投入上仍然不足。[4]这一不足主要表现在三大方面,即1)相关研究人员对民间文化艺术的重视逐渐淡化,也正是如此对这一产业所进行的资源挖掘也就停滞不前了。2)研究民间文化艺术的人才十分缺少。3)相关部门与社会组织等对民间文化艺术的资金投入非常少。正是由于上述三方面主要原因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现今我国的民间文化艺术的开发层次明显降低,而且对这一重要产业也没有提起足够的重视,不论是在人力还是在资金问题上都存在问题。除此之外,用于民间文化艺术开发的资金投入更是少之又少,而这一系列的问题都严重制约了我国民间文化艺术产业的顺利发展。(2)法律保护机制不健全。我国民间文化艺术多种多样,要想得以全部继承就必须要对其进行保护,但是到目前为止我国的法律保护制度还不够健全。[5]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我国政府部门就开始针对民间文化艺术制定了相关的文物保护机制。随后,在八十年代提出了《文物保护法》,这一法规实施之后的几年后在二十一世纪初期又对其作了修改。不可否认的是,这一制度的施行在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到目前为止仍未针对保护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制定相关的规范。现今,我国的民间文化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仍然十分小,这对这一产业的未来进步来说未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3)群众参与度低。从早时期开始,我国政府便一直关注着保护,而且其重视程度也在逐渐加深。但是事实却是尽管如此,我国的民间文化艺术保护工作仍然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而且群众参与其中的意识始终非常薄弱,更别提对民间文化艺术制度的了解了。经过调查之后笔者发现,现今仍然有不少的群众认为民间文化艺术保护只是政府部门单方面的事。[6]与此同时,甚至有一些比较有成就的艺术爱好者把自己的成品转送他人,这就更加加剧了群众无法参与其中的情况,这对于民族文化艺术的保护与发展来说都是一大阻碍。(4)娱乐活动和民俗旅游的冲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人们的业余生活也在逐渐变得丰富多彩。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人们对业余生活有了更多的向往,而各种各样的娱乐活动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由于民间文化艺术自身的特殊性,民间文化艺术逐渐朝着退出广大群众业余生活的趋势发展,特别是对于年轻一代人来说,对类似于戏曲之类的民间文化艺术没有很大的兴趣,有些甚至出现了反感心理。近些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对民俗旅游的重视与投入力度,其目的就是进一步传承并发扬我国的民间文化。然而事实上部分开发者为了获取更大的商业利益,肆意破坏民间文化,而这些不仅不能够为民间文化艺术提供保护,甚至会进一步恶化民间文化艺术的发展现状。
2保护并促进民间文化艺术发展的方法
(1)完善法律保护机制。实际上现今很大一部分国家都针对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制定出了法令与规范。尽管我国政府部门也早已开始了对民间文化艺术保护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然而站在立法的角度来看却仍有不足。目前我国民间文化艺术破坏问题正在逐渐扩散,而且民间文化艺术的破坏情况也没有较大的改观,因此,在最短的时间内健全我国的民间文化艺术保护制度,尤其是建立针对性的民间文化艺术保护法案对我国民间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2)提高群众参与度。在民间文化艺术保护问题中,群众的参与十分重要。借助提高公众参与的针对性措施,为公众参与制定出详细的、实践性较强的行为规范。对此可以通过已有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资源来举办各类适于群众参与的文化艺术节。这样一来,广大群众便能够对民间文化艺术有了更多的了解,从而为这一文化事业的保护工作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3)加强对民间文化艺术的宣传教育。自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的经济有了快速、稳定的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水平都在不断提高,这为我国信息的传播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在推进民间文化艺术保护宣传的过程中,必须要充分发挥出科技的力量,进一步加强相关部门与广大群众之间的信息沟通。例如,借助互联网或者是电子广播、小电视广告等通讯方式,将文化艺术的发展历史、精华在广泛宣传至公众,从而加深其对民间文化艺术保护的了解。
3结束语
现今,我国的经济与文化发展已经表现出了稳定的增长趋势,而要想保证这一良好的发展态势就必须要做好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工作。经济的发展是离不开文化的,而民间文化艺术又在文化事业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加大对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力度就显得更加重要了。
作者:马嘉悦 单位:甘肃省文化艺术研究所
相关专题:会计电算化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投稿
matlab曲线拟合和预测|基于Bernstein基函数拟合预测的
经济管理论文2017-01-14 07:5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