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品德教育初探

时间:2017-02-07 23:39:35 来源:论文投稿

一、抓幼儿道德实践活动

本着“品德内化,知行合一”的理念,积极开展幼儿道德实践活动:利用外出郊游、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争当环保小卫士等活动,培养幼儿的道德意识和环保行为;利用“春节”“清明”“端午”等传统节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如,在“春节”培养孩子“勤俭、孝亲”的精神,在“清明节”诵读清明诗词,开展缅怀先烈的感恩教育,开展军民共建活动,组织幼儿走进军营参观消防设施,和战士们一起列队、叠被子、联欢,体验军营生活,激发幼儿的爱国爱军之情。

二、抓国旗下讲话活动

开展国旗下讲话活动是我园德育工作的一大亮点。我们充分利用每周一开展国旗下讲话这一活动平台,结合学雷锋活动日、助残日、世界粮食日、国庆节等重大节日及阶段德育重点(环保、安全、中华经典等)开展形式活泼、寓教育于讲话、诗词朗诵、各类表演、献爱心、安全演练、环保小卫士在行动等幼儿喜闻乐见、富有感染力的教育活动。在实践中,我们不断创新国旗下讲话活动形式,深化活动主题,提高活动实效,用活用好这一平台,扎实促进幼儿良好品德的形成。

三、抓主题教育活动

我们积极开展“道德讲堂”“文明餐桌”“中华经典传诵”“优秀童谣传诵”“优秀儿童歌曲传唱”等主题活动,让幼儿学会用表演的形式来歌颂中华民族文化,感悟圣贤文明,懂得孝敬父母,团结同伴,感恩社会,引导幼儿“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有效地对幼儿进行爱祖国、爱集体、爱同伴、爱父母等良好品德的教育。

四、抓三位一体建设

我们积极利用各种资源,创造条件,密切幼儿园与家庭、社区之间的联系,构建家、园、社三位一体教育网络。如,利用班级博客、班级QQ群进行宣传,营造浓浓的德育氛围;开展“亲子律动操”“亲子卡拉OK”“家长开放日”“小手牵大手”“家园联谊会”“家园趣味运动会”“妈妈故事团”“家长助教”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德育工作由幼儿园向家庭延伸;组织幼儿参观部队、文庙、博物馆等教育基地,形成家、园、社区齐抓共管的格局,增强德育工作的合力。倡导幼儿在家庭做“好宝宝”,在社会做“好儿童”,在幼儿园做“好幼儿”,让传统道德、文明思想、科学观念内化于心,表现于行,提高幼儿良好行为规范的意识,将外在的道德观念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五、抓课题推动显特色

我园的德育工作与幼儿园“利用乡土资源开发园本课程的行动研究”“在主题背景下开展早期阅读的实践研究”“不同结构化程度音乐活动的目标、内容选择、活动设计和指导策略的研究”三个课题研究紧密结合起来,努力践行“爱国爱乡,海纳百川,乐善好施,敢拼会赢”的“福建精神”,彰显我园德育工作特色。

1.构建园本课程

我们将漳平富有特色的“茶乡、画乡、花乡”文化融入幼儿课程中,通过不断挖掘、利用漳平乡土自然资源和“三乡文化”的特色教育资源,生动有趣地开展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和环境创设活动,不断构建丰富多彩的立体化“三乡文化”园本德育课程。

2.弘扬地方文化

我们紧紧结合龙岩市“在主题背景下开展早期阅读的实践研究”研究课题,把优秀健康,正面反映生活的本土文化资源进行筛选、整理和加工,与早期阅读有机整合,成为让幼儿理解、接受的教育内容。在选择内容上,我们主要围绕漳平水仙茶文化、风味小吃、家乡风景等方面的乡土文化资源开展早期阅读的多元教育活动,形成了一些具有乡土特色的阅读系列活动,如《漳平水仙茶》《美丽的菁城》《好吃的家乡风味》等,不仅激发了幼儿阅读的积极性,还提升了幼儿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3.陶冶幼儿心灵

结合我园的国家级“十二五”立项的音乐课题“不同结构化程度音乐活动的目标、内容选择、活动设计和指导策略的研究”,我们把音乐融入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渗透到幼儿一日学习、生活个环节中:在晨间运动中,让幼儿用奥尔夫律动热身;在早操活动中,让表演集体舞,玩音乐游戏;在音乐教学中,运用奥尔夫、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让幼儿快乐自主地学习音乐;在离园活动中,让家长走进幼儿园与幼儿共跳奥尔夫亲子律动。通过实践研究,为幼儿创设一个充满积极、优美、温馨的音乐学习氛围的同时,启迪了幼儿美好的情感,陶冶了幼儿美丽的心灵,培养了幼儿高尚的情操,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常言道:“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可见,幼儿期是人一生中的敏感期,是学习做人的奠基期,幼儿德育将影响到整个德育工程的质量。因此,我们要抓住幼儿养成教育的关键期,培养幼儿良好的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使幼儿终身受益。

作者:吴雪红 单位:福建省漳平市实验幼儿园


更多计算机论文论文详细信息: 幼儿品德教育初探 论文代写
http://m.400qikan.com/lw-129513 论文代发

相关专题:关于仪器分析论文 会计电算化舞弊的案例

相关论文
相关学术期刊
《山东交通科技》 《新重庆》 《气象》 《云南大学学报》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河北林果研究》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文史知识》 《比较法研究》 《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