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的秩序被人类干扰,也需要人类去恢复。景观设计者作为一个协调自然与人类生存的中间人,要从维持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出发,引导“绿色革命”,建造适于人类居住的自然环境。景观设计是一门综合的艺术,而艺术具有其连续性。作为人类文明的载体,一部艺术史也就反映了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变迁。读一部历史不是单单为了阅读过去,而是要看看那些依然有生命力的东西,找寻为何有些东西只能短暂存在的原因。虽然“今人不见古时月”,但是对一些景观的感受却会心灵相通。有意或者无意,一些现代景观会出现类似于历史上某一时期的样式或风格。这或许是“集体无意识论”的又一体现,但血脉相传,谁又能将自己同祖先完全割裂。下面我将按照书本的时间轴线,分三部分谈一谈我对此书的理解。
1史前到17世纪末部分
公元前3万年到公元前1万年,在今法国与西班牙北部地方出现了画在岩壁上的图画。图案虽然简单,但与石头岩壁及山洞浑然一体。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景观艺术,其灵感只有通过可观察到的事情以及直接的体验来获取。没有几何,没有直角或是垂直线,一切出于直觉。洞穴壁画这一艺术形式的出现说明人类开始了对景观的最初构思。新石器时代开始,人们从丛林中走出成为了农耕者。随之而来的农耕文化从美索不达米亚,沿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向西传播。当人们头顶不再是树林遮蔽,而是湛蓝苍穹的时候,便开始了对新事物的冥思苦想。思索的之中诞生了两个概念,诸神和极乐世界。前者反映了人类天性中的理想,后者则反映了人们对物质环境的理想追求。于是人们开始搬运土石,构建山体,建造石头群一类的用于宗教或者天文等其他用途的纪念性景观。金字塔可以说是这一时期的代表景观,它既是一座圣山———其顶部居住着一位神灵,又是一座天文测算和观察研究的观象台。同时,人们对灌溉这一生产活动进行了思索,从而产生了最初经过设计的园林。模拟农业布局,于围墙之内做几何形园林平面,内容就是灌溉的水渠和树木。而亚述人统治时期随着马的驯养,出现了最早的狩猎苑囿,这是最早扩展进入环境中去的景观园林的表现。谈及东方文明,Geoffrey认为印度文明与中国文明由于自然原因而分隔,又随着宗教的传播而渗透。印度文明的基础是宗教,中国文明依据的则是伦理。中国的文化发端赖于大陆,其中包括日本文化。禅宗冥想园林中的京都龙安寺大概算是最为玄奥的园林。寺内景色被严格限制在景区框架之内,地面铺撒发亮的石英砂,砂上布有十五块石头,分别由五块、两块、三块、两块和三块组成五组。石群看似随意布置,实则由数学关系控制,它给观者传达了一种和谐静谧的现实感觉,园内一侧设有用于冥想的凉廊。
2现代景观部分
到了十八世纪,西方文明逐渐开放,科学思想深入人心,宗教失去了它的部分信徒,人们开始追求理性。西方古典主义、中国式和英国式三大流派混合在一起推动了景观设计的发展。西方的古典主义风格主要受意大利和法国的影响。意大利的巴洛克式风格多在这一时期的建筑上体现,而法国则以凡尔赛宫和杜勒瑞斯市为代表深深影响了西方的景观设计。两者结合在一起,借助于几何学推动了规则空间的发展,林荫大道是这一开放空间的主要元素。德国为这一时期景观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在景观和庭院花园中运用了多种大胆甚至荒诞的表现形式,充满了新奇性与独创性。古典主义独裁统治的理念在德国的一些独立小公园中发展到极致。这些小公园凭借其独创性,试图营造超越凡尔赛的“凡尔赛”。其典型代表有卡尔斯卢厄和威廉姆斯霍尔。卡尔斯卢厄是为了纪念马格瑞夫•卡尔•威廉姆所建,以宫殿为中心,向四面放射三十二条林荫大道,庄严规整,散发着集权的欲望。英国在这一时期经历了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的转换。景观更多展示的是对逝去岁月的追忆,对荒原旷野自然美的朦胧意识,以及错综复杂的空间感受。
3设想未来景观
时代在变,人们的思想与追求在变,但人类心灵对于几何比例所呈现出的静谧安宁依旧青睐。古典主义哲学意在用理性取代人类无意识思维中陈旧的东西,而浪漫主义则要激发人们的本能。正如Geoffrey在书中倡导:景观设计要把人类的情感导向浪漫主义,导向这种生命的艺术。
作者:邹童 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