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民俗文化研究

时间:2017-02-08 04:52:46 来源:论文投稿

一、五句子歌与物质生产习俗

物质生产习俗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特定地区、社会群体中的民众,在一定生态环境中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物质文化事象,包括农业民俗,狩猎、游牧和渔业民俗,工匠民俗,商业和交通民俗等,它贯穿人类生产实践活动的全过程[2]32。巫溪五句子歌根植于巫溪的地理文化背景,其产生和流传与当地物质生产密切相关。

(一)五句子歌与农业生产习俗

农业生产习俗是农民在长期的观察和生产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文化产物,它包括农业生产的农作时序、禁忌祭祀、生产过程和生活娱乐等各个方面。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巫溪传统的生计方式主要以农业为主,劳动人民在创造劳动价值和社会财富的过程中,一方面为了减轻劳动负担,另一方面为了娱乐自身,五句子歌由此将田间地头的劳动方式展现出来,反映出相关的生产习俗。歌曲六:《实现纲要在手上》天不亮来地不亮起早摸黑歌声扬黑夜火把明幌幌锄头铁锤一片响实现纲要在手上[1]224歌曲七:《走到田边就干起》大雨落来细雨落披起蓑衣戴斗壳手里拿起薅挖锄肩上挑起粪撮箕走到田边就干起[1]226歌曲六和歌曲七反映了巫溪的薅草耕种场景。巫溪的主要农产品为土豆、玉米,其中土豆一般在头年农历十二月耕种,到第二年农历二、三月薅草施肥;玉米大约在每年农历二、三月开始播种,然后四月栽秧、薅秧施肥,农历七八月成熟。在传统的生产模式下,无论是种植土豆,还是种植玉米,施肥都是农家肥料,很少使用化学肥料。农家肥料包括两种,一种是人和动物的粪便,另外一种是杂草、树枝等经过焚烧后,加上人和动物的粪便,和土拌在一起发酵产生的天然肥料(即绿肥)。在这里,无论是“锄头铁锤一片响”,还是“手里拿起薅挖锄”,这些都是农耕场景最真实的展现。

(二)五句子歌与工业生产习俗

在历史上,巫溪是一个盐业十分发达的地方,巫溪的五句子歌还与当地的盐业生产结合起来,体现出巫溪的盐业习俗。歌曲八:《宝山灵气是宝山》宝山神医叫巫咸架起炉子炼仙丹制盐采药医百病一碗神水保平安宝山灵气是灵山[1]172这首歌曲充分展现了巫溪曾经的盐业生产习俗。历史上,巫溪盐业兴盛发达,宁厂的宝源山盐泉是三峡及中国西南地区自流盐源之一,也是最早发现、食用和大规模开发的盐泉。《大宁县志·序》中写到:“一泉之利,足以奔走四方,田赋不满六百石,藉商贾以为国。”[3]足见当时巫溪盐业兴盛之貌。一直以来,巫溪以盐立县,盐业的生产、运销、管理等,让巫溪成为当时“以盐兴盛”的一方宝地。巫溪是“巫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而“巫文化”的核心则是以盐文化、药文化、悬棺文化、占卜祭祀等文化构成,其中盐业文化占据着核心位置。因此,巫溪当地逐步形成了以“盐文化”为核心,悬棺文化、药文化、占卜祭祀文化相支撑的盐业民俗文化。巫溪在虞、夏时期立巫臷国,战国时置巫郡、巫县。管维良教授将巫溪和《山海经》中的巫咸国、巫臷国结合起来,认为巫溪盐泉所在的宝源山就是巫咸国的灵山[4]。歌曲七“宝山神医叫巫咸”就是对远古历史的咏唱,正好印证了《山海经》中的相关记载:“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丰沮玉门,日月所出。有灵山、巫咸、巫即、巫朌、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5]453-454(卷十六《大荒西经》)此外,巫溪大宁盐厂在历史上曾有祭祀龙君会习俗和绞篊节习俗。其中祭祀龙君会习俗则是在每年农历六月十三的时候,在宝山旁边的龙君庙进行祭祀,祭祀活动由会首主持,会首亦称“头人”,头人每十户为一组,各组轮流,一年一换,届时,由当值组的十位头人负责筹集资金,主持祭祀仪式及各项活动,并大摆酒席[6]22。绞篊节则是农历十月初一,举办的换篊和祭祀活动。由于宝源山地势狭窄,煮盐的灶房高于盐泉,输送卤水十分不便,且不能输送过河。宋朝一位名叫孔嗣东的人想出用竹筒输送卤水的办法[6]45,但是竹子每年都需要更换,因此把每年更换竹筒的时间就称为绞篊节。绞篊节这天,官民同庆,井民则要敲锣打鼓、鸣放鞭炮、唱歌舞蹈,并有祭祀活动,热闹非凡。在祭祀龙君会和绞篊节这天的祭祀活动中,均有炼丹祭祀的习俗。虽然巫溪盐业兴盛,但是盐工的日子也非常的凄苦,一首《辈子不想找婆娘》的五句子歌很好的诠释了这一点。歌曲九:《辈子莫想找婆娘》炭老倌额踩煤炭两脚不停打转转一双赤脚划出血满脸就像花脸猫辈子莫想找婆娘[1]172虽然盐业在巫溪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但是盐场煮卤也有一定的时间限制,在煮卤期间,盐工日日夜夜,非常辛苦,五句子歌也成为他们哭诉的一种表达方式。

(三)五句子歌与商业交通习俗

随着生产和消费方式的演变,以及为了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在商品交换中逐步形成了一套具有地域特色的商业民俗。在五句子歌中,一些歌曲就反映了巫溪的行商习俗,这些行商上山下乡,走街串巷,成为当地街市商业交易的一种补充和发展。歌曲十:《走山货郎心酸多》挑着一担日杂货翻山越岭爬坡坡前山有人我摇鼓后山有人我打锣走山货郎心酸多[1]178此首歌曲反映了一种流动交易模式,走货郎翻山越岭,用“摇鼓”“打锣”等“市声”传递商品信息,招揽顾客。现在巫溪农村还有这种走街串巷的小贩,不过“市声”逐渐用喇叭代替,不再肩挑背扛,已被车辆取代。除走货郎外,还有些手工艺人也走街串巷,靠手艺谋生,成为手工业存在的一种模式。歌曲十一:《补锅师傅走天下》补锅师傅走天下走了这家到那家锅儿破了快来补架起火炉生铁化想补啥来就补啥[1]179这首歌曲反映了小手工业者的生活现状,他们每天为了生活而忙碌奔波,但是也受到广大民众的欢迎。这与巫溪当地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巫溪境内多山,整体经济不发达,一方面造就了巫溪民众勤劳朴实的性格,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当地小手工业的产生和发展。

二、五句子歌与精神民俗

精神民俗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习俗[2]6。蕴育在五句子歌曲中的精神民俗事象是巫溪人民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经验,它包括巫术信仰和英雄主义培育这两个方面。

(一)五句子歌曲与巫术信仰

巫溪是巫文化的发源地,而巫术信仰则是巫文化的重要内容,民间多流行巫事活动。即凡是有人生病、出门求学、婚丧嫁娶、建屋搬迁等都要请巫师或者风水先生占卜算卦、跳神驱邪。其中巫师或者风水先生中的男性称作“端公”。“端公”在进行法事活动的过程中,往往要举行一个小仪式。仪式中,“端公”一般带着面具,利用法器进行表演,他们就是“通天”的媒人,通过语无伦次、嬉笑怪怒、又唱又跳等方式,传达上天旨意,构建出一种又唱又跳的祭神祛鬼场景,仪式内容往往根据当事人需求和现实场景有所不同。在五句子歌曲中,就有反映“跳端公”驱邪活动的内容。歌曲十二:《驱除邪恶保平安》外堂转进内堂来抛枪神灵下凡来好抛枪来好抛枪抛去长枪又短枪驱除邪恶保安康[1]172此首五句子歌曲传达出“端公”驱邪保安康的场景,其中“外堂”和“内堂”均是端公进行法事活动的主要场所,“端公”在驱邪除魔的时候,“内堂”和“外堂”都要走,以扫清妖魔鬼怪。

(二)五句子歌曲与英雄崇拜

在历史的积淀中,巫溪人民养成了忠义勇猛的性格,这种性格逐渐成为人们的一些心理意识。因此,人民往往将历史上的历史人物作为榜样,将他们的人物特征和人物品格作为人们学习的典型。在民间歌谣中,这种英雄崇拜外化,体现出当地人的英雄崇拜观念。歌曲十三:《为打江山保太平》吃了烟来把灰扬马上抛枪杨六郎养的儿子杨宗保娶的媳妇穆桂英为打江山保太平[1]163歌曲十四:《千秋伟绩传后人》岳母教子方法新精忠报国刺背心从小立下报国志长大成为大功臣千秋伟绩传后人[1]167在巫溪的五句子歌曲中,还有很多歌唱历史人物丰功伟绩的,除在此提及的岳飞、穆桂英等人外,还有诸葛亮、张飞、赵云、包青天等人物,这些人物用简单明了的话语唱出来,对民众爱国观的形成,有极大的启示作用。四、结语五句子歌曲作为巫溪民间文学的标志性文艺,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依托巫溪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文化环境,表现出具有人文气息的地域特色。人民将自己的思想、生活、生产寓于歌曲,不断传承,不断积淀,历史悠长。就如艺术学家罗伯特·斯密森曾说过的那样“:人和作品都带有奔腾流逝的实践。它既沉浸在亘古洪荒之中,又蕴含在最遥远的未来之中。”[7]3这正好体现出了五句子歌曲的民俗学价值所在。一方面五句子歌曲本身就是一种民俗文化;另一方面五句子歌曲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内涵,是我们了解民俗,研究民俗的重要载体。

作者:傅国群 单位:重庆三峡学院民族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更多企业管理论文详细信息: 传统民俗文化研究 论文代写
http://m.400qikan.com/lw-130502 论文代发

相关专题:职称论文发表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

相关论文

医学试题及答案

论文百科2017-05-09 12:02:38
相关学术期刊
《科普童话》 《散文选刊》 《中国牦牛》 《中国海商法研究》 《世界林业研究》 《浙江科技学院学报》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钢铁研究》 《江河文学》 《脊柱外科杂志》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