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中林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时间:2017-02-08 09:21:39 来源:论文投稿

1农村林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社会对林业发展缺乏足够的认识,没有明确的战略导向。实际发展过程中,更缺少必要的理论指导,随心所欲,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导致栽培树种结构不合理,林业资源管护不到位等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农村林业发展进展缓慢,一定程度上损失林业资源,对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很大的制约。

2)对农村林业的发展,认识程度有待加深。农村农户普遍认为林业的发展,更多的依附于薪炭资源的回报。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林业的发展实际也是很好的致富通道。加上民众普遍素质水平低,没有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来带动整个林业经济的发展。

3)林业及相关产业延伸不够,栽培项目品种结构单一。目前,农村林业产业发展,很多还是停留在林木产品、苗木花卉、木制品等产品上,对林业产业深层加工程度有待加深。此外,农村林业附带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森林生态资源等资源保护尚未很好利用起来,难以将其作为带动周边产业发展的得力手段。

4)林业产权问题不清晰。部分由于林业的产权没有清晰的界定,农民对于发展林业经济心存忧虑,结果就导致了要么就是没有人来承包林地来发展林业经济致使众多的林地资源出于放养的状态,要么就是对承包的林地大肆的采伐,破坏了林地资源,造成严重的生态破坏。

2农村林业问题解决发展思路

针对出现的这些问题,发展农村林业,笔者如下几方面可作为问题解决的突破口,以供参考和借鉴。

2.1大工程带动农村林业发展

本着保护生态资源的初衷,落实好天然林、退耕还林、野生动物保护等工作。利用国家大力发展护林工程的契机,利用国家拨款的专项资金,切实推进本地林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升林木覆盖面积,建设社会主义绿色新农村。

2.2重视农户于林业发展的知识和技能培训

重视农户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采取不同方式的宣传措施,营造科技兴林的氛围。多途径组织培训班,提升农户与林业发展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使得愿意从事此行业的农户有专业必备的技能,增强其从事林业的自信心。

2.3法制建设保护农村林业

不断完善林法相关规定,提升执法水平,严厉惩处滥伐林木、乱垦占地、滥捕野生动物等,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乱纪行为;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做好林地防火、病虫害防治等工作,重视基层法制培训,提升群众普法水平,培养农户爱山护林、保护生态的良好风尚;不断提升执法水平,既定的法律法规,严格执行,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巩固现有林业的发展成果;加强法制建设,规定明确的法律条文,切实保护农户的合法权益。

2.4林业生物多样化发展

农村林业发展中,即将要开发发展的林业资源,应重视生物多样化的保护,确保有稳定而充分的生态功能发挥,做到农村林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可以说,正是因为有了物种间差异化的发展,生态系统的多样化才得以保全,才能使更多的遗传基因得到保护,确保了林业价值的潜能发展。特别注重对当地各种树种及其他生物物种的保护抚育。自然也就有了各种野生动物、微生物的栖息地,这样也就保护了不同生境下的各种生物。具体实施要注意种群选择、群落结构设计。例如针对山地系统多样性低、稳定性差、效益不理想状况,垂直发展不同层次植物,充分利用不同空间。

2.5农村林业周边人居环境的改善

长久以来,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经济实力有限,环保工作落实不具体,导致杂乱差的问题频出,严重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汇总各影响因素,造成人居环境下滑的原因。如下: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残留物的大增导致水资源营养化,影响农产品质量,危害人体健康;固体、液体等废弃物随意丢弃,未经无公害化处理;田地秸秆随意堆积,还田率低,部分村落没有树木,整个环境缺乏生机。现代林业的发展,必须着力改善这些问题。首先要推进农民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树立生态价值观念。要适应农民对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新要求,在新农村林业规划发展中,应彻底治理畜、禽的养殖场所,与人居分离开来,垃圾堆放场所应该集中处理,让养殖专业户到村外集中养殖。注重开发沼气,充分循环利用生物质资源,把脏乱差的地方进行林木种植加以改造。对古树、古建筑要加以保护,栽种景观或经济类树种,增加环境的绿色和新气象,形成整洁的村容村貌、茂密的树木植被、清澈的水塘与河流、防护林带、经济林果、苗木花卉、绿色通道、湿地河道等人居环境优美、文化特色鲜明的和谐田园。

作者:李跃 单位:贵州省晴隆县中营镇林业站


更多宗教论文详细信息: 新农村建设中林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论文代写
http://m.400qikan.com/lw-131315 论文代发

相关专题:法学论文发表网 婴幼儿营养知识

相关论文
相关学术期刊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新法规月刊》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法制博览》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癌症康复》 《数控机床市场》 《中国科技论坛》 《中国劳动经济学》 《内蒙古煤炭经济》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