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将初中语文民俗化篇章进行分类,并指出六类民俗的共通之处:都体现着风俗美和人情美。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祖国的灿烂文化,体会民俗中蕴含的风俗美和人情美。提出民俗教学有助于实现初中语文教学工具化与人文化的统一。
关键词:初中语文;民俗化篇章;意义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6401(2016)05-0105-01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民俗化篇章
第一,信仰类。这类民俗主要反映各民族对不同宗教和神灵的崇拜,希望得到庇佑和帮助。反映这类民俗的初中文章主要有《白毛女》《梅岭三章》等。第二,服饰类。服饰除了具有遮体和保暖的使用价值,也有观赏和美化装扮的作用,同时也与婚丧嫁娶等社会风俗有关,即常说的“观服知俗”。反映这类民俗的文章主要有汉乐府《陌上桑》、朱自清《背影》和反映民族服饰特殊含义的《驿路梨花》等。第三,礼仪类。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反映此类民俗的内容汗牛充栋。比如,反映古人座次尊卑的篇章如《史记•鸿门宴》,反映入学礼仪的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反映社会关系中的辈分关系的如《社戏》。第四,建筑类。我国的建筑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建筑体系,并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同时,建筑也是国家政治和社会风俗的物化体现。比如《故宫博物院》一文中通过对故宫的介绍,衬托出皇权的至高无上和国家的强大;叶圣陶先生的《苏州园林》则集中反映了我国私家园林所取得的艺术价值。这些无不体现着我国的建筑习惯和风貌。第五,技艺类。反映了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在社会生活中形成和产生的民俗活动,诸如体育竞技、戏曲艺术及工艺美术等。如《社戏》中的“年规戏”,《观潮》中的弄潮表演,《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和《朝天子•咏喇叭》中使用的胡琴、羌笛等民族乐器。第六,节日类。这类民俗在初中语文课本中最集中的当属《大自然的语言》一文中对于二十四节气的讲述。再如,对于我国传统节日的反映或多或少都渗透在不同的文章中,如《端午的鸭蛋》《春酒》等。
二、民俗化篇章折射的思想及意义
本文以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材第四单元中反映的节日为依托,从风俗美和人情美来谈谈民俗化篇章折射的思想及意义。
(一)风俗美
1.美在多样化的故乡风俗。在这类文章中,作者都能抓住故乡特有的风俗去展现这些奇特的画卷。例如,我国当代著名作家汪曾棋在《端午的鸭蛋》一文中描写了自己家乡高邮的端午风俗。文中描绘了当地很多独特的风俗习惯,诸如系百索子、做香角子、放黄烟子、午饭吃“十二红”等。与学生家乡的端午节相比,高邮的端午风俗显得非常有趣,有些学生还说以后过端午节也要模仿,体会不同的端午风俗带来的快乐。又如,在《春酒》一文中,作者专门描写了故乡温州的喝春酒风俗,提到了春酒的一般做法和喝法,让人体会到不同地区带给人们的浓浓风俗之美。2.不同的风俗美中相同的思乡情。作者为何要写鸭蛋呢?因为鸭蛋是高邮特产,而挂鸭蛋络子也只有当地才有。通过清代墨客袁枚对高邮鸭蛋的描写和作者自己对比不同地区的咸蛋,更加突出高邮鸭蛋的品质,也寄予了作者对于家乡深深的思念之情。
(二)人情美
人情美是在人们相互交流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友爱互助的一种情感美。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人情关系占据着重要的地位。1.美在交往中的纯朴温暖。汪曾棋在《端午的鸭蛋》中通过姐姐、姑姑和“干爹”对作者的疼爱,反映着人们之间的那种纯朴温暖。通过母亲请邻居来吃春酒,反映邻里之间关系的亲密和睦、融洽温馨。而每年的年会中,母亲一定会答应会首的请求,借出自己家的大花厅来让大家请客聚餐。同时,花匠叔也会非常卖力地将煤气灯擦得干干净净,然后点燃它。这时,大家吃酒划拳,高兴地过节。这些举动都反映着母亲和花匠叔对待乡人的真诚和热情,以及乡人的淳朴厚道。2.美在孩子的快乐中。《端午的鸭蛋》中通过描写“我们”这群孩子绑丝线、点黄烟子、挑验单、吃卵白、捉萤火虫等活动,体现只有“我们”的快乐。而当大家请喝春酒时,“我”则不请自到,一马当先,除了吃饱自己的肚子,手里还要捧着一包。这些都让人读后羡慕不已,也让我们回味起自己儿时的快乐时光。
三、结语
民俗作为人类文明进程中的积淀,是一种物质财富,也是一种精神财富。对民俗的学习和了解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祖国的灿烂文化,体会民俗中蕴含的风俗美和人情美。同时,初中语文教学中也不能离开民俗教学,这体现着语文教学中工具化与人文化的统一。
参考文献:
[1]何斌水.初中民俗文化单元教学之我见[J].读写算,2010(18):125-126.
[2]汪丽.将民俗文化教育融入初中历史教学的探析[J].中学生导报,2014(8):98.
[3]李仰臣.悠悠民俗风,淳淳乡土情: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四单元作文升格导练[J].初中生优秀作文,2012(12):67-68.
作者:李永利 单位: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北寨中学
相关专题:山西老区职业技术学院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