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急救护理管理对群体伤患的应用

时间:2017-02-08 18:28:41 来源:论文投稿

【摘要】目的:探讨一体化急救护理管理在突发群体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3年9月~2014年9月收治的65例突发群体伤患者作为观察组,实施一体化急救护理管理;将2012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65例突发群体伤患者作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急救和护理。比较两组院前急救反应时间、预检分诊时间、按区分流时间和抢救成功率、患者救治满意率情况。结果:观察组院前急救反应时间、预检分诊时间、按区分流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且抢救成功率和患者救治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突发群体伤患者急救中实施一体化急救护理管理可以有效缩短院前急救反应时间、预检分诊时间及按区分流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和患者救治满意率。

【关键词】一体化;急救护理管理;突发群体伤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6-7256.2016.02.051 文章编号:1006-7256(2016)02-0104-03

各种突发事件的出现较易导致各种群体伤的出现,突发群体伤具有发生突然、受伤人数较多、伤情复杂等特点,给急救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困难[1]。为提高急救护理效果,确保受伤人员尽早尽快得到救治,最大限度挽救受伤人员的生命,需要做好相应的急救护理管理工作[2]。2013年9月以来,我们开始在突发群体患者的急救过程中实施一体化急救护理管理,经临床应用,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将2013年9月~2014年9月收治的65例突发群体伤患者作为观察组,男40例、女25例,年龄17~58(29.1±2.3)岁;受伤原因:打架伤35例,车祸伤15例,建筑工伤15例。将2012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65例突发群体伤患者作为对照组,男41例、女34例,年龄19~57(30.2±2.1)岁;受伤原因:打架伤33例,车祸伤18例,建筑工伤14例。研究方案获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方法对照组实施常规急救和护理。观察组实施与急救相适应的一体化急救护理管理,包括:①硬件配备一体化管理:对医院的急诊科设施与布局进行合理的调整和设置,成立院前急救指挥中心,并为急诊科配备所需的各种药品和医疗器械等;开辟急救绿色通道,设置醒目标志。②制定突发群体伤急救方案:针对各种常见的突发群体事件及以往的群体伤急救经验,制定科学的应急急救方案。③优化规范抢救程序:对急救流程予以优化,设置不同的小组,包括指挥联络小组和急救小组、治疗巡回小组、检伤分类小组以及转运小组等,各司其职,协调合作。④提高抢救时效性:抓紧时间对患者进行抢救,构建一系列快捷有效的服务体系,提高抢救时效性;加强院前急救,快速进行检伤并予以分类和转运,尽可能缩短临床反应时间。⑤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合理进行人员安排,由经验丰富的主管护师等负责对检伤等工作予以指挥和管理,并设置二线待班班次,安排工作人员随时待命,保证出现突发抢救随叫随到。⑥加强医务人员专业训练:定期对全体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技能;定期开展急救演练,不断总结急救经验。1.3观察指标观察比较两组院前急救反应时间,预检分诊时间,按区分流时间,抢救成功率,患者救治满意率。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6.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行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院前急救反应时间、预检分诊时间及按区分流时间比较见表1。2.2两组抢救成功率和患者救治满意率比较见表2。

3讨论

以往对突发群体伤患者进行治疗的时候,大多采用的是常规的单一急诊科救治模式,但大多救治效果不佳,容易导致患者死亡[3-4]。随着时代的发展,急诊医学模式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逐渐向着一体化的方向发展[5]。曾文莉[6]通过研究报道,通过采用一体化护理管理方法,严重创伤患者的抢救成功率逐年上升,护理人员的素质与护理质量也有了明显的提高。开展一体化的急救管理制度与程序,提高了严重创伤患者的救治效果,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在一体化的急救护理管理模式下,提高了医院急救硬件配备的一体化水平。通过对医院的急诊科设施与布局进行合理的调整和设置,一级成立院前急救指挥中心,配备各种药品和医疗器械、开辟急救绿色通道等措施,为急救提供了良好的硬件基础[7]。通过制定突发群体伤急救方案和优化规范抢救程序,以及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和加强医务人员专业训练,做好了对急救的各方面准备。抢救过程中,以急诊科为首,不同急救小组分别负责检伤和对伤病员生命体征进行评估,以尽量准确地将伤病员按危重、中、轻进行分类,分区进行诊治[8]。急诊过程中,群体医护人员抓紧时间对患者进行抢救,构建一系列快捷有效的服务体系,骨科、胸外科、脑外科等多个科室协调合作,紧张有序,快速完成了伤员的初步检查和诊断。护士进行着相关生命体征监测、开通静脉通道、抽血吸氧工作。普外科、眼科、耳鼻喉科医生协助急诊科医生进行外伤缝合;胸科、骨科医生为多发骨折的患者进行固定治疗;急诊内科医生协助测量患者生命体征[9-10]。所有抢救处理均有医嘱、记录,模仿真实诊疗过程,各辅助检查也均出具了报告,相关辅助科室均有人员和设备及时调度到现场,包括急诊、大外科各临床科室、ICU、麻醉手术科、供应室、各医技科、总务、后勤、财务等相关人员全力配合做好救治工作[11]。通过实施一体化的急救护理管理,可以有效提高急诊科临床科室对群死群伤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和处置能力、提高各科室间工作配合能力、提高应急预案领导小组的组织协调能力[12-13]。有学者通过研究发现,一体化急救管理模式在突发群体伤患者救治中取得良好的效果,管理模式的不断优化,为及时、准确、有效的现代化护理奠定了基础,显著促进了突发群体伤患者的救治[14]。研究表明,构建一体化模式应急救援体系,急救中心反应迅速、现场抢救及时得当、伤员转运快速安全,为院内治疗赢得了时机,可以显著提高医疗应急救援水平,降低伤残率及病死率[15]。研究结果显示,在院前急救反应时间和预检分诊时间以及按区分流时间方面,观察组均显著短于对照组,且抢救成功率和患者救治满意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在一体化的急救护理管理模式下,整个抢救过程按照既定方案进行得非常顺利,各环节衔接紧密,相关科室配合默契,尽形成了科学管理救护措施:进行检伤分类,评估伤情,合理分工,分组抢救,快速分流,妥善安置,大大提高了救治效果。综上所述,在突发群体伤患者急救中实施一体化急救护理管理可以获得良好的应用效果,有效缩短院前急救反应时间和预检分诊时间以及按区分流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和患者救治满意率。

参考文献

[1]李娟,陆皓,胡军,等.高海拔地区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护路径在群体伤救治中的应用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17):2070-2072.

[2]石胜蓉.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救援的“一体化模式”[J].重庆医学,2011,40(16):1612-1613.

[3]周倩,宋锦平,李继平,等.雅安芦山地震伤员的优质护理实施与质量管理[J].护理研究,2014,28(4):492-493.

[4]任原光.急诊一体化救治煤矿创伤的实践体会[J].中外健康文摘,2014(2):279-280.

[5]王淑靖.模拟群体伤亡事件的整体化救治效果观察[J].护理研究,2012,26(36):3399-3400.

[6]曾文莉.一体化急救护理管理在严重创伤患者救治中应用的探讨[J].中外医疗,2013,32(8):14,16.

[7]邱发祥,黄明,赵全容,等.急救医学系统在突发事件群体伤中的作用[J].临床荟萃,2013,28(8):899-901.

[8]高永莉,胡海,姜静媛,等.START与ISS对于群体伤患者检伤分类的一致性分析[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3,8(6):570-571.

[9]贺彩芳,詹健,林碎钗,等.火车事故致群体伤的急救护理组织与管理[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4):324-325.

[10]叶磊,李红,刘司寰,等.应用“医护一体化模式”改进现代急诊入院流程管理的研究[J].护理研究,2013,27(31):3552-3553.

[11]刘传永,祁智,张笑平,等.救护一体化模式在抢救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4,31(14):49,53.

[12]田丰.急救一体化管理在“4•20”芦山地震救援中的应用[J].中国护理管理,2013(11):100-101.

[13]蔡爱敏,朱燕.一体化急救管理新模式在严重创伤患者救治中的应用[C].第八届全国中西医结合灾害急救危重病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2012:339-341.

[14]张聪介,王群英.突发群体伤患者一体化急救管理的效果分析[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4(9):185-186.

[15]石胜蓉.群体性突发性事件的一体化模式应急救援[J].现代医药卫生,2010,26(17):2619-2620.

作者:张梅 单位: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


更多社科学报论文详细信息: 一体化急救护理管理对群体伤患的应用 论文代写
http://m.400qikan.com/lw-132963 论文代发

相关专题:西部资源股票 奢侈品营销的原则

相关论文
相关学术期刊
《中国三峡》 《电力系统装备》 《中国社会医学》 《中国临床研究》 《辽宁大学学报》 《游泳》 《北京宣武红旗业余大学学报》 《现代质量》 《电源世界》 《森林公安》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