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现代管理研究

时间:2017-02-09 06:12:58 来源:论文投稿

唐朝末年,黄巢发动了农民起义,义军很快占领了浙西、浙东,南犯荆襄,东渡江淮,众归百万,于是,黄巢拥兵向唐僖宗上表求“天平节度使”的官职。唐僖宗赶紧召集大臣议论对策,众臣都认为以不战而屈人之兵为上策,要先假意给黄巢一个官职,把他稳住,等到他的部下如鸟兽散之后,再收拾他也不迟。其中宰相卢携与群臣的意见相左,卢携想要依靠手下的一名大将高骈来击退黄巢,以战而胜敌,而另一位宰相郑畋却是卢携的反对者,他力主和平解决的策略,不要用战争来增加百姓的苦难。但唐僖宗决定用高骈统领军队去击退黄巢的起义军,否定了安抚黄巢、授以官职的提议。见唐僖宗主意已定,郑畋只好放弃自己的想法,可是他心中仍是愤愤不平。后来,高骈军队大败,黄巢义军以破竹之势跨越淮河,不久占领东都洛阳。此时高骈又提议以公主和亲于南蛮,借助南蛮之力来平定黄巢之乱,卢携也同意了。卢携的这一提议随之遭到了郑畋的坚决反对,在朝堂上议论“和亲”之事时,郑畋坚定地站在卢携的对立面上,激烈抗议,在争执对骂中,卢携愤怒地起身拂袖而去,没想到这一拂袖把袖子甩到了案子上的砚台里,衣袖染污了一大块。卢携再也压制不住心中的怒气,甩开污迹斑斑的衣袖,直接拿起砚台对着喋喋不休的郑畋投掷过去,虽然砚台没有砸中郑畋,但一场混乱与打斗在所难免,结果是二人在朝堂之上大打出手,引得满朝惊异。后来,两位宰相当朝打架的事情传到唐僖宗耳中,唐僖宗将他们两个全部革职。那么,这两位官居宰相的人为什么会在办公场所大打出手呢?表面上看来是因为二人的政见严重相左、争执不下的缘故,而如果细究其深层次原因,就会有更全面的了解。

据《新唐书》记载,郑畋、卢携都是唐代著名散文家、哲学家李翱的外孙。既然如此,那么童年时代他们一定常常相见于李翱府中。但郑畋与卢携在外公家受到的待遇却是不一样的,《新唐书》中对卢携这样描写:“携姿陋而语不正。”这就是说卢携容貌丑陋而又不擅长言语,还有一些口吃的毛病,这样的孩子当然得不到家长太多的宠爱。而记载在《旧唐书》里的郑畋则与卢携大不相同,他是一个文才飞扬的翩翩美少年:“美风仪,神彩如玉,尤能赋诗。”可以想见,这位姿容如玉、聪慧灵动、好学上进的美少年郑畋,少年时代是多么地受人喜爱,他自然是外公李翱家的“宝玉”,一定深受李翱夫妻与众姨妈的宠爱。进入仕途之后,聪慧过人的郑畋很快就成为朝廷的一支大笔杆子。而那位容貌丑陋、说话又有毛病的卢携,尽管读书努力,人也聪慧,但因为相貌上的缺陷,所以在外公家里的待遇大大低于郑畋。这种不公平的境况造成了卢携对郑畋根深蒂固的不满与不服,也养成了卢携畸形的心理,于是两个表兄弟从小一起玩耍、一起长大,在众姨妈的偏袒与呵斥中,卢携始终对郑畋相当抵触,再加上卢携天生不善言辞,说话的时候少、动手的时候多,二人一言不合时,卢携多会以拳头解决问题。而俊秀的郑畋偏偏又极有个性,不懂得相让,于是二人打架的频次非常高。即使成年后入朝做了高官,郑畋、卢携二人也是谁也不拿对方当大官看待,还时常像小时候那样拌嘴斗气,甚至以动手打架来解决问题。所以可以想见,这两位唐朝的宰相在办公室里对骂的事件恐怕也不是第一次发生,而为了如何对付黄巢这样的大事在办公室里大打出手,以致激怒皇帝,将二人一齐罢了宰相,就属于很正常的了。分析这个典型事件,可以看出这两位宰相在管理素质上的缺失,也能够让今人从中汲取教训。

一、管理者要有尊重他人的素养

对于管理者来说,懂得尊重他人,除能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外,也能为自己赢得良好声誉。恰恰在这一点上,郑畋与卢携都有所欠缺。因为二人从小在一起长大,平起平坐而没有高下之分,正所谓“熟不拘礼”“近则不逊”,即使已经做了高官,二人也没有建立起对对方的尊重感。这种认知会让他们二人忘记自己身为国家管理者,忘记自己的言行会关乎国家大局与命运,忘记自己正身处办公场所。如果郑畋、卢携二人都能转换一下态度,把对方放在领导者、管理者、同事的地位上去看待,从内心里多尊重对方一些的话,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结果就会是另外一种样子。尊重也是对别人的一种积极评价,能够尊重别人,意味着对他人的品质、能力、学识、经历、思维方式的肯定。当一个人尊重另一个人的时候,他往往会更多地看到对方优秀的一面,从内心产生对优秀品质的向往与追随。因此,尊重也意味着用更优秀的品质要求自己。如果用尊重的眼光去看待郑畋、卢携二人,就会发现他们都有值得尊重的一面:如郑畋的文思缜密与机敏,以及其爱国义举,都是富有正能量的优秀品质。在尊重的眼光中,一个人会变得值得赞扬、服从和学习。尊重和谐了人际关系,管理者用尊重的态度去行事,就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冲突的发生。

二、管理者要有容纳反对意见的胸怀

郑畋与卢携的政见虽然不同,但他们二者均是出于治国安邦、保护百姓利益的目的,只是一人主战、一人主和,在具体做法上有差异罢了。所以,二人的争执虽然不可避免,但应当努力将其保持在一种求同存异的状态下进行,争执的目的也应是为了更好地治理国家、消除战乱、回归和平,而不是为了争个人的高低。如果二人都能看到这一点,将个人往日的积怨抛到一旁的话,这种当朝打架的恶劣事件就不会出现,二人同被革职的严重后果也不会出现。再者,如果换一个角度去看待提出反对意见的人,就会发现,其实他们也是富有创新能力、力图有所作为的人。正因为他们坚守着自己的价值观毫不妥协,才会显得非常倔强而不近人情。如果在处理这种情况时,把严厉改成温和,把排挤改成容纳,把对提意见者的生硬态度从心里摒弃掉,去认真地看待他们的价值观念、远见卓识等正面因素,那么自己在接受意见时内心就会平和得多,也理智得多,这也是高层管理者正确而冷静地听取反对意见的态度。另外,古人云“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凡事都存在两面性。提反对意见者是站在另一个角度来审视问题,看到的是当前方案的缺陷。当两种观点相互碰撞、相互补充的时候,反对意见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完善方案、健全方案,列出多种备选方案。当接受来自外界的所有质疑之声,不断调整原有方案,使一个方案变得无可置疑的时候,管理者不仅把自己的意见推到了完美境界,也意味着纠正了可能发生的种种错误。所以,在改革创新中需要有包容多样社会文化和价值观的胸怀,正是这种多元化的思维模式才有利于人们解放思想,促使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突破陈规、大胆创新,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实现党中央提出的“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理念。

三、管理者要有控制愤怒情绪的能力

一个成功的管理者应当比别人有更强大的担当能力,这种担当不仅是对工作中的风险和失败的担当,更多的是对由工作伙伴的误解和种种不良情绪所造成的伤害的担当。在日常工作中,学会克制愤怒情绪,就成了有担当的具体表现。在郑畋与卢携的冲突中,因为双方都没能很好地控制自己内心的愤怒,导致言语冲突上升为肢体冲突,最终酿成了革职的恶果。所以,只有有效地管理自身情绪,才能有清醒的头脑和清晰的行为能力。因此,管理者制怒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管理者自身的心理素质和适应外界突发情况的能力。人类正是通过自我意识和自身修养的不断修正来认识自己,以此保持与外部世界的和谐,并建立健康的自我意识。所以,不断提升自身的修养才是制怒的根本途径,在这个要求之下,管理者需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世界观,拥有远大目标和人民利益至上的宽阔胸怀,再加上强烈的责任感与献身精神,就可以从容大度地去面对一切,不断地提升自我情绪控制能力。

四、管理者要有与他人达成共识并争取合作者的能力

合作意味着牺牲个人的部分利益,也意味着要给予对方一定的支持与配合。从合作的角度来看,卢携似乎更缺乏与人合作的素养。《旧唐书》评价郑畋时,用了“与人结交,荣悴如一”的评价,还举出了郑畋与郑薰不睦一事作为佐证:“为郑薰不放省上,畋不以为憾。及畋作相,薰子为郎,畋特奖拔为给事中,列曹侍郎。其以德报怨,多此类也。”由此看来,郑畋为人心态平和,能化解矛盾,而卢携“以王铎镇荆南为诸道都统。携不悦”,所以他要“败王铎,私高骈”,可见卢携心胸狭小,工作中常与人争执,也比较记仇。卢携与郑畋的血缘并不远,但他们的心灵却相距甚远。虽然他们同朝共事,但往往意见相左,绝不合作。这种离心力的作用,甚至使个人的怨恨凌驾于国事之上,让他们在国家危难之时,仍然以不合作的态度对待对方,置国家大事于不顾。放眼当今世界,网络技术极大地缩小了人们之间的时空距离,也将全球经济的各种要素和资源紧密地连接在一起,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生活,这在客观上产生了更强的合作的必要性。合作持续了人类利他的本能,实现了优势互补,也使人类可以在共同努力之下换取更大的生存空间,达到了风险共担与共赢。从以古鉴今的角度来看,郑畋与卢携的这件陈年往事虽然已过去了1000多年,但仍然有着鲜明的教育意义,它告诉管理者,不可以拆台的态度对待民众利益,不可以轻慢的态度对待工作,不可以敌对的态度对待持反对意见者。一个现代的管理者,只有懂得这个道理,才能更好地促进发展、获得成功。

作者:史杰


更多社科历史论文详细信息: 管理者现代管理研究 论文代写
http://m.400qikan.com/lw-135097 论文代发

相关专题:护理论文发表网 创业理念是什么

相关论文
相关学术期刊
《新重庆》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山东交通科技》 《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 《气象》 《比较法研究》 《文史知识》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河北林果研究》 《云南大学学报》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