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腐倡廉下经济责任审计的改进

时间:2017-02-09 11:32:06 来源:论文投稿

摘要:近年来,中央大力支持地方高校发展,对高校财政拨付的经费投入不断增加,高校的财务工作成为了关注的焦点。从公布出的案例来看,高校的腐败案件中基建、采购、招生的经费使用是腐败高危区。针对这些薄弱环节,必须加强对高校各部门领导成员经济责任的监督和管理,改进高校经济责任审计,保障领导人做出合理有效的发展规划。

关键词:反腐倡廉;经济责任审计;高校

自十八大以来,在反腐倡廉的新形势下,社会公众将目光转向被誉为纯洁象牙塔的高校,却发现腐败案件频发。截至2015年末,在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上就公布出已有56所高校的领导干部接受调查,其中不乏211或985的高校。对于高校领导干部的违法违纪现象,教育部出具了《教育部关于加强直属高等学校内部审计工作的意见》,对高校的管理体系进行深度改革,对高校的反腐倡廉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尤其在权力的监管方面着重关注。

一、反腐倡廉形势下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

(一)推行经济责任审计是预防高校腐败的助力器

高校作为教学科研服务为一体的特殊组织机构,随着近几年不断的扩大招生以及规模的扩建,资金筹资渠道也向着多元化发展。尤其是当财政部、教育部发布了《关于改革完善中央高校预算拨款制度的通知》,高校经费的总体规模迅速增大,高校的经济活动也呈现出跨越式发展。其领导人的经济责任就不仅仅局限于财政性经费的使用,还有多元渠道取得自筹资金的管理。在经费使用过程中腐败现象逐渐显现,例如重复建设投资、单位公款被侵占、贷款规模超出高校经济承受能力范围等情况,因此高校需深化经济责任审计,充分发挥“免疫系统”功能。推行从离任向任中转变的经济责任审计可以确定高校责任人履行职责的情况,若在审计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也可以及时予以纠正,预防问题严重化;在探索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完善考核机制,坚持将审计结果与教育相结合,并充分利用审计结果作为考核干部业绩的依据,严厉惩处违纪人员,能使其有效地起到反腐预警的作用。

(二)推行经济责任审计是查处高校腐败的探测器

推行经济责任审计除了起到预防腐败的作用,让领导责任人慑于查处出的后果而认真履行经济责任之外。更为重要的是要能够使经济责任审计贯彻高校领导人的整个任期,揭露存在贪污受贿等腐败现象的行为。高校利用经济责任审计广泛性特点在财务、基建、物资采购、招生等领域来分析高校领导人是否存在职务犯罪与经济活动的不规范,或及时发现领导干部中是否有潜在违规违纪行为。司法机关可以通过经济责任审计来找寻职务犯罪或经济犯罪的线索及证据,在审计过程中及时控制其犯罪行为的发展,起到遏制腐败现象蔓延的作用,同时也是保障了教育事业发展的质量。

二、当前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在预防腐败中的滞后表现

(一)高校预防腐败的不足

目前高校的迅速发展,在国家教育经济发展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高校与社会的联系也愈发紧密,尤其是自大学的扩招以及基建硬件的提升,高校原有的自我封闭式监督机制已跟不上时代的发展,给腐败提供了温床。由于高校领导身兼角色众多,集教育者、企业家及政府官员于一身,这几年两会也一直就“高校去行政化”的话题热议不断,希望能够改变高校权力过于集中这一问题。从目前违法违纪高发态势来看,主要是学校有些领导干部在思想认识上存在了偏差,导致其作风不正,对“三重一大”事项也不按照组织决策的规定,不按照程序来做事,千方百计逃避监督。更甚者以权谋私,顶风违纪,尤其在权力集中的实权部门违背职业操守,出现侵占国家资产或贪污的不端行为。而高校监督机制从专业化或现代化等方面来说并不完善,对一些重要部门或环节缺乏足够力量,致使高校在预防腐败的监督环节出现了“盲区”。

(二)高校经济责任审计预防腐败的缺陷

1.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力量欠缺虽然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直属高等学校内部审计工作的意见》,要求独立设置审计处,但如今除国家重点院校及地方较大院校外,大部分地方院校没有单设审计处,而是并在纪检委或财务处。不同部门所尽职责不同,将审计部门与其它部门捆绑在一起,不仅其工作效率会受到不同影响,而且也会大大限制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开展。进一步而言,即使设置审计处,有些高校也并没有配置足额专职的审计人员,现在很多地方高校的现状是具备专业知识的人员较少,往往难以驾驭在不同领域及职责等方面的经济责任审计。2.高校经济责任审计时间紧迫由于高校的特殊性,想要更为有效的预防腐败,通过经济责任审计来审核校领导及院系领导在分权模式下承担的各项经济行为是否符合合规性及效益性。然而多数学校的经济责任审计很难做到任中审计,一般来说是在届满离任的情况下才开始审计,审计关口后推,导致审计人员要在有限时间内对大量的业务进行审核。有时可能多个领导人同时离任,更加加重了工作量,短时间内完成的经济责任审计,质量得不到保证,并不能发挥在反腐败问题上的预防作用。3.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不科学对高校领导人的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直接影响了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也是出具审计报告的基础。目前高校还未有统一的评价标准,许多高校审计人员只能依靠专业经验进行定性评价,甚至是直接采用人事处的自我评价来作为参考。有些领导人在履职期间只为“不求有功,只求无过”,故意不作为,但这些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很难进行定量的评价。经济责任审计需要在整个受托经济责任的过程中进行评价,财务领域、廉政建设和经济管理过程等方法都有涉及,因此如何采用科学的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价体系仍需探索。4.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利用不充分许多高校对离任领导人运用经济责任审计时仍使用“先离后审”的方式。往往是高校组织部已出具调任或离任通知书后才委托审计处对责任人进行审计,本应该是如果发现了该领导人未履行相应的职责,就不得离任而得深入问责,但实际情况是领导人不需要审计的结果可直接换岗或离任,这样就弱化了监督的作用,使经济责任审计成为“走过场”。即使当审计处之后出具了审计报告,但当事人已调任其他工作岗位,也很难对之前经济行为做到有效整改,并且使得某些经济责任难以界定,这样直接导致干部考核任用与审计结果相分离,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

三、深化新形势下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改进措施

(一)提高高校审计力量

许多高校设立的仍是将具有不同职责的纪检监察处与审计处捆绑为一体。随着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性日渐凸显,设立独立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势在必行,这是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一步,也是为了能够更好的独立行使审计监督的权力。高校经济责任审计不仅仅是针对财务收支情况,还要对责任人在整个任职期间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了解。因此需要强化高校的审计队伍,足额配备专职审计人员来应对迅速变化的形式和繁重的工作任务。

(二)优化高校经济责任审计方法

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更广,若采用常规审计方法可能在有限时间内只是发现了表象化的问题,起不到查处腐败的作用。因此需要优化经济责任审计方法,积极推进纵向化的深入审查,将群众举报的关键疑点与调查相结合。对高校存在重大风险的领域进行重点审计,例如三公经费,学校需经民主决策的重大经济事项,基础建设,物资采购,项目申报以及党风党纪等。可以引入风险导向审计的方法,把握重点并持续关注权力运行的关键点和内部管理的薄弱点,观察高校领导人有无在任职期间出现无作为乱作为的现象,透过财务报表来发现经济行动中的可疑点,结合风险重大领域的管理情况来把握问题的实质。

(三)建立行之有效的评价方法体系

经过近三十年的研究,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还没有建立起一套统一的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及评价标准。部分高校的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手段工作仍依靠大量查账,若领导人出现不合规行为,但是账目不出现问题,则依靠主观判断来进行评价,这样会削弱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因此需在具体执行审计评价的过程中逐渐摸索出优化评价体系的方法,例如结合层次分析法,模糊数学聚类等。将高校领导人在任期内遵守法纪法规、廉洁勤政的合法性评价,经营管理活动的财务收支合规性评价以及负债、资产增值、经济效益等方面分类别构建经济责任评价指标,采用定性及定量方式相结合来进行评价。制定通用审计指标以及特定审计指标,对各项比重进行系数认定,从而将履行职责评价定量化,方便进行比较,出具审计成果。

(四)实现审计结果的公正透明

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制度、机制、政策等方面正在逐一完善。其审计的结果逐步成为考核、任免高校领导人员的重要依据,纪检委人事处应当对审计结果计入存档,使审计结果发挥最大效用。高校应调整先离后审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要凭审留任,并且要将审计结果阳光透明的公开给外界。目前多数高校的审计结果的公告是比较封闭的,对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知情权仅仅只是小范围的上级单位和相关单位了解,从而对审计结果的利用也较小。经济责任审计应扩大公示范围,让教职工也了解领导人的经济履职情况,让校领导接受来自外界的批评与指正,这也是加强了对高校领导廉政办公的监督,提高领导人实干能力。

参考文献:

[1]尤树林.高校腐败预防与经济责任审计作用的发挥[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12:84-88.

[2]耿彦军.新形势下我国高校院系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研究[J].中国内部审计,2013;66-68.

[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2010.

作者:谭雅妃 齐荻


更多社科历史论文详细信息: 反腐倡廉下经济责任审计的改进 论文代写
http://m.400qikan.com/lw-136056 论文代发

相关专题: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案例 宜宾学院

相关论文

《科技资讯》

文化播报2017-01-07 19:39:41
相关学术期刊
《地学前缘》 《南昌大学学报》 《机床与液压》 《财经政法资讯》 《中国报道》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热能动力工程》 《食用菌》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