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体系研究

时间:2017-02-09 14:30:56 来源:论文投稿

摘要:国家在政策层面明确要求要高度重视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把高职学生培养成为国家和社会需求、企业满意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在当前高职院校全面推进内涵建设的背景下,各高职院校要明确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加强职业意识、职业心理健康、职业道德、专业技能教育,努力构建完善的职业素质教育体系。

关键词: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6)04-0064-02

是否拥有过硬的综合素质,是高职院校毕业生能否在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中胜出的关键性因素。在当前高职院校全面推进内涵建设的背景下,构建完善的职业素质教育体系,既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必然选择,也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紧迫任务。

一、明确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

一是国家政策的需要。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始终是和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分不开的,教育的政治功能是教育发展不可缺少的关键性因素。《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国家在政策层面明确要求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法律意识教育,把高职生培养成具有敬业意识、责任意识、诚信品质、爱国守法等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二是社会的需要。十八大以来,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明显加快,各用人单位企业对高职毕业生的素质要求也将随之不断提升。专业知识和技能、敬业精神、终身学习意识、沟通协调能力、基本解决问题能力等综合素养指标,必将成为用人单位的标志性要求。仅仅具备单一职业技能已不能适应社会和企业的需求,在拥有良好职业技能的同时还具备其他综合人文素养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会在激烈的就业环境中凸显就业优势。三是学生的需要。素质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在于贴近实际,树立“学生为本”的核心教育理念。不断进行实践和创新,培养高职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当前高职素质教育的重点之一。教学过程中突出对高职生的能力培养,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时应深入用人单位进行调查,明确学生毕业后所从事岗位的业务工作范围,开发出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综合素质,这是高职生适应社会、适应用人单位、满足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

二、职业意识教育

职业意识是人脑对职业的反映,是人们对职业活动的认识、评价、情感和态度等心理成分的综合反映,是职业素质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是为将来所从事的职业做准备的。大学生树立什么样的职业意识直接影响着在校大学的专业学习态度。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尽早明确在校期间专业学习所应具备的职业素质。职业意识早就成为用人单位选拔人才的核心要素,大学生面对激烈的就业压力,必须在毕业之前树立职业意识、明确职业方向、具备职业能力。高职生专业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职业意识,对高职生的职业意识培养也就成为高职生素质培养体系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当然,高职生职业意识的培养和形成绝不是短期就能实现的,应该是长期教育积淀的结果。所以,要把职业意识教育作为一个系统来进行规划设计并付诸实践。职业教育需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结合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实施以“职业发展”为核心理念的职业教育内容体系,加强职业教育实践中的全程化系统化和专业化,面向市场、面向职业,贴近学生需要,做到学以致用。第一学年以职业基本知识的教育为重点,帮助学生认知职业,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第二学年则重点通过职业实践方式推动职业角色转换,培养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提高职业能力;最后一学年则突出择业。最后总结经验,取长补短,创新改进,形成系统化的职业意识教育体系,并纳入到教育教学计划中。

三、职业心理健康教育

第一,重视对高职学生职业兴趣的培养。当前很多高职院校学生在校时对所学专业不认可,学习动力不足。进入社会之后对工作认可度不高,没有职业兴趣,造成职业倦怠,跳槽频繁等现象。教育部文件提出:国务院决定自2015年起,每年5月的第二周为“职业教育活动周”(简称活动周)。在活CENTURY动周里,要进行开放校园,开放企业,为民服务等活动。“让社会了解职业教育,培养职业兴趣和职业意识,扩大职业教育影响力。”同时,“激发全社会对于劳动和技术技能的兴趣爱好,增强创新活力。”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模式和教育主体具有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特殊性,高职生由于生源结构的多元化,他们普遍存在着文化基础比较薄弱,人文素养缺乏,由此带来的是自信心不足,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学习钻研的兴趣等。认真研究和分析高等职业教育大学生的学习动力系统,激发高职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我们高职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第二,引导学生形成良好职业个性。用人单位在选人上逐渐认识到性格比能力重要。这种认识在国外已经相当普及。其原因是,如果一个人的技能不足,可通过培训短期提高。但一个人的性格与职业或岗位不吻合,要改变起来,可就困难了。所以,企业在招聘新人时,往往会将性格的测验放在首位,当性格与职业或岗位吻合了,才对其能力进行测验考察。如果性格与职业或岗位不吻合,再高的学历,再高的能力,也不予录用。高职院校在对高职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内容安排上,能够正确引导学生逐步塑造与其所学专业相适应的职业个性,从而保证就业优势。第三,培养学生应挫能力。耐挫力较强的学生在挫折面前不会过分紧张,没有强烈的情绪困扰,能够尽快地找到适应和对付挫折的办法,从而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而耐挫力较弱的学生则会紧张、消沉、颓废等,这些心理失常的状态,势必影响自己的正常学习,甚至丧失生活的信心或走上邪路,带来不良的社会后果。近期,媒体频频报道学生经不起挫折,而采取消极的做法。有意识地利用和设置比较艰苦困难的条件,让高职生在与困难和挫折做斗争中经受磨炼,受到教育,以提高他们战胜困难、对付挫折的能力。通过挫折教育,使学生敢于面对挫折,挑战挫折,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耐挫能力,促进高职院校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四、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道德,就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既是对职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标准和要求,同时又是职业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与义务。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对高职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应涵盖到诚信品质教育、敬业精神教育、合作精神教育、责任意识教育和法纪意识教育等几个方面。一是诚信品质培养。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全人类所认同的道德规范。诚信是立身处世的准则,是人格的体现,是衡量个人品行优劣的重要标准之一。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诚信教育却出现了滞后问题,对大学生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诚实守信是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学校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办学质量的需要。学校作为学生诚信教育的主要载体之一,必须深入开展诚信教育,将诚信教育渗透到学科、专业教学中。高职院校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融入学生诚信教育,教会学生做人,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对道德教育的新要求。二是敬业精神培养。通过教育和实践,把爱岗敬业精神发展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公德和公民社会习惯,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这是发达国家实现经济社会稳定、健康发展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动力因素。职业院校学生毕业进入社会,成为我国工业生产的主力军,他们的敬业精神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也决定了自身职业发展的成败。为此,高职院校在对高职生的职业教育中,通过系统教学设计,使高职生对将要从事的职业和岗位产生神圣感。通过职业规范教育,使学生能够体会到职业生活价值和意义。努力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不仅教会学生专业知识,还要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使其意识到自己身上的重担和责任。在将来的岗位上能够兢兢业业、尽心尽责,自觉承担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任。三是合作精神培养。当今的社会,是一个竞争比较激烈的社会。高校毕业生踏入社会以后,要想在短期内成就一番事业,单靠个人的力量是很难成功的,这就需要积极主动地同他人进行合作。但是,当前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合作意识比较匮乏,特别是独身子女身上的个人主义、自利主义表现更为明显。这就需要学校无论是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还是课外素质拓展的活动中,必须重视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发展学生的协作能力。可以充分发挥大学生社团的主阵地作用,规划设计好社团活动,开展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大学生团队意识的培养。赋予校园活动的文化内涵,丰富大学生课余生活,有效促进大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提高。四是法纪意识培养。大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生力军,是法律意识的先行者,是依法治国方略实施的践行者。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直接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法治化水平。尽管近几年教育部各高校加强了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教育,但高校恶性事件、犯罪现象不时发生,并且有上升趋势。对大学生不仅要加强普法教育,还要多组织学生参与法律相关实践活动。社会应该通过多种媒体宣传法制观念,进行普法教育,使互联网成为法律宣传的一个新平台。学校应实行以法律意识教育为中心的教学改革,突破传统教育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法律意识。利用好暑寒假组织法律相关实践活动,使学生能更深切地体会到法律的重要性。

五、突出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技能教育

职业院校要继续转变职业教育办学理念,以就业为导向,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深化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推动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一是通过职业分析法确定人才培养方案。高职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范方案时,不仅要深入用人单位进行实地考察,还要深入学习分析国家相关的产业战略以及国际发展趋势,力争做到培养方案具有时代性、前瞻性、实效性等。二是做到企业人员参与教学全过程。高职院校培养的技能人才,最终是要进入企业,为企业发展贡献力量。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和企业建立共建发展战略,共同建立校企互动的素质教育体系。紧密结合企业的用人标准,确立人才培养目标。

作者:王金锋 单位:襄阳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


更多世界经济论文详细信息: 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体系研究 论文代写
http://m.400qikan.com/lw-136603 论文代发

相关专题:城市化动力机制 石油教育杂志社

相关论文

医学试题及答案

论文百科2017-05-09 12:02:38
相关学术期刊
《世界林业研究》 《钢铁研究》 《散文选刊》 《中国牦牛》 《脊柱外科杂志》 《中国海商法研究》 《浙江科技学院学报》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科普童话》 《江河文学》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