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体育教学改革及思考

时间:2017-02-09 18:13:08 来源:论文投稿

摘要:选项教学是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高中体育选项教学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重视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特长和爱好、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强化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目前,选项教学在大部分普通高中完成了体育教学目标。体育选项教学很受学生的欢迎,这种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体育专项运动技术技能,并且有利于教师专长的发挥和教师的成长,能够更合理地利用教学资源。体育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综合能力,结合课程改革与自身实际情况更好地服务于学生。

关键词:高中;体育;选项教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8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5)11(c)-0113-02

为了贯彻“健康第一”的体育教学指导思想,2003年上半年,我国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普通高中各学科的课程标准,高中阶段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也进行了重新的修订,并和各学科的课程标准同步颁布,于2003年9月份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开始实施。新课程标准给教育部门带来了无限的活力,对学生的发展和民族的兴旺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教育工作者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中坚力量,他们肩负着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历史使命,这就要求他们具备创新精神,用合作的意识和开阔的视野看待问题,尤其需要着重培养他们的表现交流能力、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体育教育者应该并且能够在培养新一代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1高中体育课实施选项教学的必要性

体育选项教学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已在大多数中学逐步推广并使用。新课程标准的出现弥补了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以截然不同的上课形式和教学方式展现出来,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体育生活,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一直是教育部大力推广的教学思想,各个学校在积极响应教育部号召的同时,也要结合自己学校的教学环境和所能给学生提供的条件,确定自己力所能及的课程。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把选择权交到学生手里,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自己日后的长远发展主动地选择自己的学习项目。这一做法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学校的综合竞争力。

1.1高中新课标和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

在《体育与健康》新课标中指出: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和健康素养、为学生终身锻炼身体和保持健康奠定基础的课程”。选项教学就是把培养学生的运动爱好、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拥有一技之长作为重中之重,培养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把体育锻炼当作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此教学模式的实施正迎合了新课标的要求。

1.2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高中学生已经经历了9年的体育学习,在对体育课程的了解和掌握上具有一定的基础,所以,针对高中生开展选项教学是切实可行的。随着学生年龄的不断增长以及对体育不断实践认识、尝试,学生逐步找到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根据身心发展规律,高中学生更趋于独立,成熟,自律能力增强,渐渐稳定的体育兴趣对体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继续像中小学一样进行“填鸭式”的教学,学生会产生厌倦心理,直接导致对体育锻炼产生懈怠感。选项教学模式让学生选择自己喜爱或是感兴趣的体育项目进行课堂教学,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求知欲是非常强烈的,这样就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效率。选项教学模式有以下几方面优点:一是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发挥体育的专长,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二是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三是有利于促进体育技能的形成与提高;四是有利于教师专长的发挥和教师的成长,以及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五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习惯和能力。[1]

1.3学校体育的关键作用

高中阶段是人一生的一个重要时期,此阶段对兴趣的培养、习惯的养成有密切联系。高中学校体育对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体育锻炼的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中校园里的学生,自己的价值观已经相对稳定,对自己的兴趣也有着清楚的认识,他们在这一时期养成的习惯都会对他们的一生产生影响,所以,学校应该重视在此阶段培养高中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会对他们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2高中体育课选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项目设置不合理

学校的体育教师人数不充足,每位老师的专业素养、专项技能也不尽相同,大多数教师的专项技能集中在一些传统体育项目上。一些学校在设置项目时盲目追求课程的完美,忽视了自身所能完成教学的程度,所以许多学校在课程设置的合理性方面还有待提高。在选课过程中,学生会出现扎推现象,像篮球、排球、羽毛球、健美操这类大众化的体育课程,选择此类项目的学生会相对多一些,而男生偏向于篮球、排球,女生则偏向于羽毛球、健美操等项目。像足球、田径等一些大运动量的课程,选择此类项目的女生就会较男生偏少。受项目开展数量的影响,一部分学生并不能学习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课程,这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受到影响。

2.2教师不重视选项教学,专长过于集中

在教学的具体实践中,有一些体育老师并不能真正认识到选项教学的重要性,这就导致这一部分老师不能认识到自己在课堂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会直接影响选项教学的实施和推广。有的教师依然采用传统式教学,把更多的时间安排在自由活动上,而没有制定出具体的教学计划,这样必然会影响选项教学发挥其真正的价值。[2]教师专项大多集中一些传统项目上,如田径、篮球、足球等,这必然会对一些新兴项目的发展产生影响。学校开设了一些健美操、跆拳道等专项课程,但是缺乏这些新兴项目的专业老师,如果选新兴项目的学生过多,教师带太多学生也会出现力不从心的状况,学习效果就不会太好,会导致学生运动兴趣减弱。

2.3学生选课存在盲目性

在可供选择的课程中,一部分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体育课程,但也不乏有缺乏自主性的学生,会跟着别的同学选,还有部分学生不想一个人上课,就会看自己的好朋友选择什么,为了可以一起上课,就选择了和好朋友一样的课程,但这些课程,不一定是他自己所喜欢的。还有一个深层次的原因,在之前的九年义务教育中,学生一直接受“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并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欢什么体育项目,在选择时就会出现盲目和不知所措的现象。

3对策与建议

3.1项目设置与调整

每个学校场地设施条件、教师的专业素养、专项技能各不相同,因此,对其他学校的成功做法生搬硬套是行不通的。在开展选项教学的过程中,要在借鉴其他学校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总的来说,高中体育选项教学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展良好的教学秩序,在学校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对学生普遍感兴趣的,且容易开展的项目确定开展课程。另外,在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开始之前,老师应该把课程的考核内容和标准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全面考虑。[3]

3.2提高体育教师技能

高中体育选项教学无疑是诸多体育老师在新的形势下面临的新挑战,教师不仅要掌握好有关体育运动的基础知识与技能,还要深入理解自己所负责的教学项目。在上课过程中,教师的示范动作一定是准确规范的,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只有掌握了规范的动作,才能在练习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水平。这就要求老师在课余时间,通过一些途径的学习,来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综合能力,并且要接触新兴运动项目,进一步了解并学习。课堂教学合理安排组织形式。体育教师安排教学可根据需要采用全体练习、分组练习等形式。分组形式没有具体要求,可以把相同的水平的学生分为一组,促进学生之间的配合和交流;也可以把不同水平的学生分为一组,让学生之间互相帮助、互相促进。组内成员可以是相对稳定的,也可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适当调整。类似健美操这种需要学生更多地调动自己积极性的课程,可以安排男女生一起上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表现欲,使课堂气氛轻松活泼。分组教学的形式主要有很多,体育教师都可以酌情选用,也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提出新的教学形式。3.3做好选课的前期工作新生入学教育中,要介绍到体育课选课的注意事项,以及每一项运动项目考核内容和标准,项目对身体身心发展的影响。学生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素质、体能状况,选择适合自己的项目,切不可盲目跟风,要对自己负责,对老师负责,做到教学相长。

4结语

教书育人,教学必须改革创新。在新的形式和新的要求下,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对体育教学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更科学,更充满活力的体育教学体系正在逐步形成。但教学改革现在正处于探索实践阶段,标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要在现有教育改革旗帜的引领下,结合当前新课程改革与切实情况,不断提高自身技能以及综合能力,不断总结经验,开拓创新,为总结出符合自身特点的体育教学新模式而奋斗。[4]

参考文献

[1]郝敬森.论高中体育选项教学的实施[J].科教文汇,2012(30):159.

[2]辛利,李林.我国普通高中体育课选项教学现状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3,33(1):100-102,106.

[3]谭汝家.对高中体育选项式教学的探究[J].考试周刊,2014(96):115.

[4]胡北.高中体育实施选项教学的高效教学研究[J].体育世界,2011(11):11-12.

作者:王珂 单位:天津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更多人文科学论文详细信息: 高中体育教学改革及思考 论文代写
http://m.400qikan.com/lw-137260 论文代发

相关专题:蜘蛛侠2099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

相关论文
相关学术期刊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农业与技术》 《广播电视信息》 《数学学报》 《城市发展研究》 《血栓与止血学》 《江苏煤炭》 《清华法治论衡》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

< 返回首页